20101203/华裔学者:“太亚裔化”标题败笔 文章现象堪反思

-“太亚裔化”是善意还是妒意?
-从“太亚裔化”看好学自强的华人群体
-华裔学者:“太亚裔化”标题败笔 文章现象堪反思
-促《麦克琳》向亚裔道歉 邹至蕙今国会呈动议书
-大学太亚洲?邹至蕙回击杂志文章
-动议要求《麦克琳》道歉 邹至蕙自言有难度


“太亚裔化”是善意还是妒意?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逸君)麦克琳、星报的亚裔占领大学论一出,立刻在华人圈里激起轩然大波。有说这是带有种族歧视的嫉妒性言论,也有说此乃主流社会对移民的善意提醒、逆耳忠言。

话说忠言逆耳,然而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是否忠言,取决于说这个话的人出发点是什么。譬如说,华人一向注重教育,喜欢自家的孩子比别人的出众,这很正常。但是,有一天,一位邻居A的孩子考上了天才班(Gifted Program),另一位邻居B见面了就对他说:“Gifted的意思是智力超常,就是说不正常,上天才班不是说你的孩子特别好,只是表明你的孩子不正常。还是留在普通学校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吧,对孩子有利。”

此言的酝酿究竟是来自善意还是妒意,观察一下就能明白。如果邻居B的孩子某一天被老师推荐考天才班,他为了孩子的正常成长婉拒了,那他的话就是善意的劝说,是逆耳的忠言。且不论他的话对不对,这种朋友,称为诤友,值得交往。

但是,要是邻居B曾经或是以后私下里让孩子去考天才班,不管考没考上,他要说的那番话,只能说是出于对旁人的嫉妒了。此类人,不仅虚伪,而且心地不善,应该避而远之。

理性分析了善意和妒意的区别,就能不纠缠于逆耳的部分,而是从中得到益处。天才班的孩子确实和普通孩子有点差别,因为喜欢钻研知识,常常忽略了人际交往。如果引以为戒,有朝一日,能从老师口中听到对孩子的交际能力和开朗性格的惊喜赞美,不是更美好的结果吗?

那么麦克琳和星报对于亚裔的言论究竟是直言还是敌意,也只需要观察他们所代表的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是否也同样热衷于将孩子送入大学,却有很多孩子因为学业欠佳,不得其门而入,而亚裔学生在大学中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便成了有些言论攻击的目标了。

人往高处走,一个期待发展提高的民族,自然将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即使TTC的司机工资高,垃圾工福利好,可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需要技能和知识的职位,却是大多数人包括当地白人的希望。笔者听过很多白人朋友自豪地提起孩子是经济师、律师、医生、工程师、成功商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且,相信只有对下一代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人类才能不断进步。

善意还是妒意,人人都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答案。而无论对方出于善意还是妒意,对此类言论,最好的回应就是:发挥已有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做得更好,展示最好。

我们的未来更加出色,就是对善意最佳的回报,对妒意最有力的反击。

从“太亚裔化”看好学自强的华人群体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樟树)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有歧视少数族裔的社会弊病,而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加拿大属多元文化民族和谐,从大局上说还很不错,但不是美妙到无瑕疵,也有不少遗憾。

以我所知,加拿大公开的歧视很少,但暗中的隐形的,特别是某些人思想上的自私和霸道,对少数族裔的偏见与贬低至今没有绝灭,时有冒出。如11月10日,麦克琳杂志所刊文章话里有话:说大学“太亚裔化”。另一家报纸也没闲着,发文紧跟,认为华人家长强迫孩子读大学。

此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一些华人的强烈不满,斥责他们歧视亚裔,要求道歉。当然,麦克琳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标准发表看法的。虽是一方观点,可以研讨,但方法场合要适当。至于公开地大肆宣扬这种论点,对其他族裔可能造成的伤害及后果,恐怕他们是没有体会,或者是考虑不周的。可是这次却引起了麻烦,他们不得不启动新辞。但不是道歉,而是在做不能自圆其说的的解释。

既然已经让他们长了“见识”,有了应承。我本以为,事到此可告一段落。因为一种现象两种观点,言论自由下各自表述难免冲突。话让人家说话,但不能污蔑我们,凭本事上学,那是我们自己的事,他也管不着。

不料上网又看见联邦公民暨移民部长康尼(Jason Kenney)斥大学“太亚裔化”论荒谬的新闻,文章说,康尼表示,《麦克琳》杂志的报道有问题,点出本国大学亚裔学生太多或太少,是荒谬的做法。康尼还说,亚裔子女入读大学的较多,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成绩,不应批评人们勤学而取得学业成功的现象。

平心而论,康尼身居高官不便说上纲上线的硬话。但指出麦克琳报道有问题,“是荒谬的做法”,已经够“严重与言重”了。

而且我觉得康尼是个明白人,也主持了公道。他赞扬亚裔子女被大学录取是勤学,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成绩,是学业成功的现象。这话中肯,也说到了点子上。

留学生不说,其他族裔不说。单说咱华人移民第二代,特别是家庭不多富裕的孩子们,哪个不受父母好学上进的影响?小小年纪就知学习的重要。他们由小到大,体会到自己将来要凭扎实的学问或干练的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贡献于国家,才能建立自己美好的家园。

学习自觉刻苦认真,本是华人勤奋好学的优良传统,有利于从根基上提高加拿大的人才素质。这值得讴歌的大好事,却令人诧异的被某些人说三道四给以抹黑!?难道相当华人不上学,上不了大学,成为无才无德无能无力之辈,才有利于加拿大?

不错,大学招生名额有限,其他族裔也有上大学问题。可是,解决其他族裔上大学,不能靠制造舆论,贬低或者压抑华裔学生的学习才能和求知愿望。而是应该不论族裔,鼓励竞争,择优录取。这样才公平合理,才能培养出人才,利国利民。

写到此我想起某家三人,他们移民几年,丈夫辛劳打工,母女二人争分夺秒刻苦求学的往事。那母亲在国内是医生,在这里技能文凭不被承认,四十出头改学了护士。她深知时间对她的重要及紧迫,学习夜以继日,她说等学成有了护士工作,家庭日用便不愁了。她女儿是高中学习尖子,立志要考“多大”医学系,和她一样,每天学到深夜一点。

她的丈夫重归技术专业也要学习,她说丈夫辛苦任劳任怨,是她的支撑。女儿学习棒,是她现在的榜样!以后当医生,是她的精神再现。她们母女为将来拼了!鼓舞感人的话语展示了海外华人奋力拼搏的风采。

我在夏天见过她和女儿一起散步。那天她说,女儿又进步了,成绩都在95分左右!而且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假期要做义工,一切为考多大准备。因为相互住的很近,可以不断得到他们的消息。但知道她的时间宝贵不敢深谈,见面只谈一两分钟,怕耽误了她的学习。

一次见面,她兴奋地说她毕业了!而且已经在一家医院做了半月多的实习护士。她很是自豪地说,对工作一点都不生疏不怯场,她有在中国当医生的经验,相信能做好!她付出了几年的心血,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

大约一月后,她疾步撵上我们,脸色红润并且冲动地说,孩子功夫没有白下,她女儿考上“多大”啦!我老伴握住她的手连连地使劲摇,真的为她高兴,高兴的连话都说不全,不知怎样祝贺她们的双喜临门!?

她也一时无话,眼里噙着泪水。我们的心都被她感染的乐开了花,那是用心血毅力浇灌出的幸福之花。我们问她女儿,她说去预习班了,在为开学上多大做准备。你看,她们时刻在奋斗,总不甘落人后!这样的人怎能不成功?

这仅是一个例子。我们华人绝大多数,就是这样不分大人孩子,默默地经历千辛万苦,才取得专业资格,考上名牌大学,走向成功之路!

我们华裔和其他族裔一样,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不努力照样会落后。因而我们必须全面发展,对人谦和礼貌,遇事冷静顽强,时刻戒骄戒躁,话由人去说,路自己坚定地走下去,直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非功过,让现在检验,让将来评说。

我想,这是现实对我们的要求。

华裔学者:“太亚裔化”标题败笔 文章现象堪反思

明报/《麦克琳》杂志的(大学)“太亚裔化?”(Too Asian?)的文章发表后,引起社区极大回响。前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主任黄维忠博士(图)认为,从编采角度来说,该报道已尽量做到准确、公允及平衡。最大败笔却是文章标题,有针对少数族裔之嫌。再加上《星报》以“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据麦克琳报道”为题的另一篇报道作为催化剂,才引起巨大回响。

他觉得,传媒责任之一是提出一些现象供公众反思,鉴于本国近年吸纳大量亚裔移民,加上亚裔移民对教育尤为紧张,大学愈来愈多亚裔学生是不争的事实,《麦克琳》以此为采访题目是无可厚非。

黄维忠说:“文章内容都有经过采访及数据支持,并非记者信口雌黄。” 但“(麦克琳杂志)编辑在处理标题及内文安排方面,对引起种族分化的警觉不够”。而引述个别非亚裔学生不喜欢入读某些大学,因为那里大多亚裔学生的说法,亦有以偏概全之嫌。

作为有监察功能的社区团体,平权会应该提出抗议,此举亦有价值,因为至少提醒其他媒体及阶层,在处理类似报道时,能有所警觉。

然而,若《麦克琳》杂志最近将网上版文章的标题修改成“入(大)学争议”,也算是让步。要是问题继续争拗下去,只会令情况更恶化。

黄维忠亦认同,大学内部分亚裔学生的确对分数很执着,一、两分都跟教授计较清楚。

“无论主流社会或亚裔学生、家长亦应(就文章)反思。前者应设法提高女子的成绩,后者亦要明白对分数太执着,不是正确态度。”黄维忠说。

促《麦克琳》向亚裔道歉 邹至蕙今国会呈动议书

明报/联邦新民主党国会议员邹至蕙将于今天向众议院呈交动议书,要求《麦克琳》(Maclean’s)杂志就发表文章标题:(大学)“太亚裔化?”而向亚裔加拿大人道歉。

邹至蕙昨天向本报称,《麦克琳》杂志发表的文章将亚裔加人“定型”,将之视为外国人,令读者读后感到亚裔人抢走白人读大学的机会,会引致白人与亚裔人敌对的局面。

她说:“该动议应于下周在国会中宣读,到时才知会否获各国会议员支持通过!”

她的动议内容如下:“以众议院的意见:一是《麦克琳》杂志于11月发表文章标题:(大学)“太亚裔化 ?”具冒犯性,造成种族分歧,暗示亚裔学生令非亚裔学生减少入大学的机会。二是《麦克琳》杂志要为该文章而向亚裔加拿大人作出详尽的公开道歉。”

《麦克琳》杂志发表该文章后,已引发全国众怒。其中加拿大华裔参议员利德蕙已于上周三加入谴责,于参议院中要求其他参议员加入“反对该制造加国社会分裂的意图”。

参议员利德蕙在参议院中质疑说:“上述文章引用“亚洲人”字眼,难道看似亚洲人就不是加拿大人?《麦克琳》杂志指白人学生喜欢喝酒及参加派对,未能与太勤力读书的亚洲人在大学竞争。那是否暗示白人懒读书,大学应为他们留位?文章又暗示貌似亚洲人的学生是另一类人,应减少给他们大学学额,由于本国大学有太多亚洲人?从那时开始,有社会认为勤力工作及用功读书会造成问题?”

大学太亚洲?邹至蕙回击杂志文章

世界日报/针对麦克琳杂志有关本国大学“太亚洲”(too asian)的报导,联邦新民主党国会议员邹至蕙2日在国会发言时,指此件事对亚裔学生及外国留学生来加都造成伤害。

邹至蕙表示,麦克琳杂志的这篇文章已经引起本国的亚裔社群的强烈反感,但杂志方面至今未作出道歉,且政府是否要求杂志方面道歉呢?她认为,这类将亚裔人看成外国人的陈词滥调如果不作消除,最终会将亚裔学子排斥在“无亚洲的大学”门外。

平权会全国总干事黄煜文昨天对邹至蕙的立场表示欢迎,称这说明联邦政府层面的人物也站在平权会一边。

平权会先前提出,要求麦克琳杂志就11月17日的大学“太亚洲”文章,作出以下回应:第一,麦克琳杂志将发表一篇与原文字数相近的“辩驳”文章;第二,麦克琳杂志承认该篇文章具有攻击性,将在原文发表一个月内的另期杂志中,无条件地向全体加拿大人做出道歉;第三,麦克琳将派出原文撰写者参与社区公听会,听取公众的反馈;第四,麦克琳将通过采访不同族裔背景的大学学生,包括华裔、韩裔或者日裔在内的亚裔学生,撰写于原文字数相近、不少于三篇的文章,论述大学校园内的多元化和种族偏见。

动议要求《麦克琳》道歉 邹至蕙自言有难度

星岛日报/平权会要求《麦克琳》(Maclean’s)杂志对大学“太亚洲化?”报道作出道歉的行动,周四提升到国会众议院层面。联邦新民主党国会议员邹至蕙周四在国会提出动议,要求该杂志无条件道歉,但邹至蕙认为,要藉此迫使杂志道歉有难度。邹至蕙提出的动议要求《麦克琳》对11月有关加国大学太多亚裔学生的报道,向亚裔加人作出全面及无条件的道歉,因为有关报道对亚裔加人种族定型,暗示亚裔学生可能阻碍非亚裔学生入大学的机会。

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表示,感激邹至蕙的支持,三级政府的领袖都站在他们那边。他呼吁《麦克琳》与该会合力,达致有建设性的解决问题方法。邹至蕙周四接受A1中文电台时事节目《A1出击》访问时表示,数周前已与王裕佳联络,查询有什么事情要帮忙,但后来由于国会近期事务繁忙,以致到现在才能在众议院提出有关动议,希望能在国会讨论。她说,动议的字眼经过深思熟虑,并参考了维多利亚市议员提出的动议,及多个团体签名的信件。

邹至蕙说,周四提出的动议,若有其他政党支持,可于下周在众议院通过。她暂时未知是否有其他政党支持,估计自由党或保守党可能会支持,但仍有待国会各党领袖在周二会面时表态。

邹至蕙对于能否获其他政党支持没太大信心。她指出,动议字眼也可能有商讨余地,但综观英文报章的评论,只有两个专栏作家认为《麦克琳》杂志的做法不恰当,但一些大报却没有批评该杂志不当,因此相信不是那么容易去劝服其他人觉得有关文章有问题。但她本人就认为文章有问题。她指出,华裔在本国扎根那么多年,为何仍然当华人不是加拿大人,文章也分化了亚裔和其他人。邹至蕙又补充,《麦克琳》在两、三个月前指出魁省是最腐败省份的报道,也曾在国会有动议,获所有政党支持通过,当时的动议也是由新民主党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