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6/许家屯:当前没有条件平反六四
(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2009年6月6日电)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出走”美国的前中国驻香港最高代表许家屯,近日接受报章专访时表示,当前没有平反“六四”的条件。 许家屯“出走”前,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当时也就是中国驻港代表。香港回归后,新华社香港分社易名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 “六四…
Read more
Jack JIA's Online Database,一个用于新闻分析研究以及个人文章存档的网络资料库。除署名原创外,所录部分文章仅在于提供多方视角,并不代表博主观点。联系电邮 jackjia(a)gmail.com。
(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2009年6月6日电)1989年“六四”天安门事件后“出走”美国的前中国驻香港最高代表许家屯,近日接受报章专访时表示,当前没有平反“六四”的条件。 许家屯“出走”前,是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当时也就是中国驻港代表。香港回归后,新华社香港分社易名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 “六四…
Read more
华夏文摘:艾约/Bryan是我负责的一个项目的客户,美国人。前不久的一天,谈完了项目的事,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我的办公室,而是突然问我是不是从中国来的。 得到了肯定答复后,他接着问:“还记得天安门事件(Tian-An-Men Square Event)吗?快二十年了吧!” 我愣了一下,还没有来得及答…
Read more
多维社记者柯宇倩报导/20年前的六四学运如果成功了,将会是怎样的光景?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中国问题专家李成对多维社说,也许学生能推翻政府、也许军队会倒向民众,但绝不可能建立一个健康的民主制度。 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研究主任李成在分析六四事件时表示,六四…
Read more
BBC/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秘书,中央委员鲍彤在89″六四”前夕被秘密绑架,先是软禁后遭监禁,被关押在秦城监狱长达7年。1996年获释后行动仍受到严密监视。 在”六四”20周年前夕,77岁的鲍彤被公安人员送离北京,预料要过了六四事件周年才让他返回北京。…
Read more
博讯 文:金洗/今年是“六四”事件二十周年。各种人士在各地有很多纪念活动,也有人在反思“六四”后海外民运的高潮和失落。从1978年西单民主开始的当代中国民主运动,其主要参加者基本上都来到了海外。这其中还包括客死异域的刘宾雁、王若望等老一代自由化分子。所以,海外民运是中国最近三十年来的民运力量的汇聚之…
Read more
星岛日报/“六四”事件距今已整整20个年头了,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当年因“六四”事件来美,一待就是20年。值此“六四”前夕,他日前在奇诺岗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强调,不谈这段往事,因为“六四”是段复杂的历史,对于有人要求平反“六四”,他虽然表示可以理解,也是人之常情,却认为此时不具备平反的条件…
Read more
亚洲周刊江迅/黄雀行动前线总指挥六哥(陈达钲)向亚洲周刊首度完整曝光“黄雀行动”工作日记,整个行动救出了包括赵紫阳儿子赵二军在内的一百三十三名学运领袖、民运分子和学者、作家,期间,黄雀行动有四名成员在公海快艇追逐中丧生;在拯救学者陈子明和王军涛时,行动失败,两名伙计中伏被公安抓获判刑,为此他前往公安…
Read more
多维社记者柯宇倩报导/1989年天安门学运至今20周年,中国社会已经历了大转变,但平反六四的日子仍难以预见。美国中国问题专家骆思典(Stanley Rosen)对多维社说,比起20年前,中国政府更懂得管理公众,但由于政府高层无法从平反六四上获益,因此他们也没有理由再把这个议题带上台面。 美国南加大(…
Read more
星岛日报 撰文:叶启光/八九之后,每年的六月四日,原是一个让中国人心情沉重的日子。但随着时间推移,加上中国经济腾飞,六四的伤感效应愈来愈弱。我感觉悼念六四似乎有演变成民主人士,一年一度民主“大拜拜”的趋势。 游行、翻中共旧账、再说当年,已经成为民主人士,每年六四的指定动作。每年的游行人数,更被视作当…
Read more
德国之声/失掉自己儿子的痛切,追寻死难者的足迹,探求那个很多人听都不忍听完的撕心裂胆的真相,这一切在1989年以后的中国,从越来越多的六四死难者的家庭中延伸出来,织成了当今中国社会集体回忆的重要核心内容。来自北京航天部的工程师张先玲-一位在六四中失去爱子的母亲-讲述着那段永远不会忘却的往事: 时间让…
Read more
德国之声/1989年6月3日至4日夜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使用武力镇压学生及北京市民,结束了那场旷日持久的民主运动。运动的中心地带-北京天安门广场,大约有数百人丧生。整个清场过程中有多少人死亡,到目前为止仍缺乏可靠数据。天安门事件即便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未能真相大白。 20年前,坦克开上了长安街。全副…
Read more
BBC点评中国 何清涟/20年前发生的”六四事件”带给中华民族的伤痛,并未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逝。随着中国社会局势的演变,随着民众在压抑中迸发的利益诉求日见频繁,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因为”六四事件”这一国家罪错失去了什么? “89民运&#…
Read more
BBC/中国外交部对美国有关希望中国公布“六四”死者名单的呼吁表示“强烈不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六四事件”20周年当天谴责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的言论是对中国政府的“毫无根据”的指责。 克林顿星期三呼吁中国政府公布在“六四”事件中遇难、被捕和失踪的人员名单。 克林顿发表声明说:“中国已经…
Read more
明报/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发表声明,要求中国当局公开检讨过去一些真相不明的事件,提供死伤、拘禁和失踪统计,以便从中学习并疗伤。 希拉莉在声明中说,在天安门暴力镇压20周年前夕,令人回忆起数百人丧失无辜生命的惨剧。几十万抗议者连续几周在北京和全国走上街头,最先是纪念改革派领袖胡耀邦,接着是要求基本人权。 …
Read more
美促中国公布遇难者名单 星岛日报特约记者张佳报道/6月4日是“六四”事件20周年,美国国务卿希拉莉呼吁中国政府公布在“六四”事件中遇难、被捕和失踪的人员名单。而在北京天安门广场,6月4日早上如常举行升旗仪式,不过保安严密,有多名民运人士被严密监控。“六四”死难者家属则发表声明,谴责当局不人道对待。 …
Read more
世界日报要闻组纽约3日报导/20年前6月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生的血腥镇压学运事件,中国当局至今没有对外公开真相。美国政府则依据当时驻北京大使馆的紧急密电,亟力了解真相。 目击一切事件经过的当年美国驻华大使李洁明与使馆馆员,从6月3日下午3时到6月6日间,积极地蒐集居民、记者、报导与证词,无休无止地…
Read more
——我为何在《天安门》制作人的呼吁书上签名 多维新闻网 王力雄来稿/最近,拍摄了纪录片《天安门》的美国长弓纪录片制作组(下称“长弓”)发出呼吁(见附件),谈及他们正遭受一场可能被耗尽资财而倒闭的诉讼。提起诉讼的是一家有财力的美国公司,公司总裁正是1989年天安门运动的学生领袖柴玲。长弓呼吁书从维护学…
Read more
/**美国政府长年未有公开这份密件,可能是为免中国得悉美国对掌握实际情形的程度及美方搜集情报的方式。**/ 香港苹果日报/六四20周年前夕,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根据美国政府最近解禁的秘密文件,北京政府在1989年6月的天安门事件中,曾两度屠杀学生、民众和民运人士。报道称,该文件是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李…
Read more
星岛日报/前天安门学生领袖王丹昨日参加多伦多纪念六四事件20周年系列活动。他在公开论坛上除坚持自己以往所提出的做一个温和、坚定的反对派的立场外,更宣称未来的重点是做一个有建设性的反对派,未来3到5年筹划发布第一份“社会公共政策反对党白皮书”。他亦旗帜鲜明地反对“北京共识”,指出对六四的镇压催生了中国…
Read more
明报/在多伦多市出席“六四”20周年悼念活动的前学运领袖王丹透露,前天安门学运领袖柴玲(左上图),将会在华盛顿的纪念活动上宣布重新投入民运活动。而多市昨出席“六四”纪念活动的市民,人数亦创了近年新高(见另稿)。 本报去年“六四”前夕在多市跟王丹做专访时,他当时曾表示希望今年“六四”20周年,能获准到…
Read more
多名建制学者谈知识分子廿载变化 明报/六四20周年将至,中国官方和媒体的态度一直讳莫如深,避而不谈。是以当昨天官方报章《环球时报》发表涉及六四的长篇报道,访问了大批建制学者,甚至在文中援引了异见学者观点时,即时惹来了外界注目。德通社便表示,这是今年内地官方媒体首次明确提到六四事件。 这篇文章名为“E…
Read more
明报特约记者罗永聪/因为六四事件,一班学生的命运改变了,本来是黄毛小子、埋首学业的年轻人,为了反贪污、反特权、反官倒,为了国家变得更美好,有人献出生命;有人要坐牢、流亡,至今有家归不得。在香港,也有人为了声援学运,起来组织支联会,结果本是彰显名誉地位的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职衔不要了,最后连回乡的权利…
Read more
江泽民亲解“黑名单” 亚洲周刊纪硕鸣/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因六四被调查出走美国,往只有一面之缘的星云大师的西来寺避难。驻美大使朱启祯游说他回国,访问墨西哥的杨尚昆也要用专机将他接回国。而许家屯在美国的记者会因记者陆铿发言批评李鹏,星云上了北京“黑名单”;九四年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担保,李瑞环批…
Read more
明报专讯/赵紫阳口述回忆录英文版Prisoner of the State译者及中文版《改革历程》出版人鲍朴,27日回应协助赵紫阳留下口述回忆录的中共元老杜导正在新一期《明报月刊》(6月号)刊登的说明。鲍朴表示,英文版的书名和标题是因应英文读者阅读特点而定,中文读者应以中文版为标准去了解。他承认书中…
Read more
这是一张经典的历史照片。今日的北大学生回答记者的采访:“从这张图上看,这是个装备。不太清楚是什么样的场合,也可能是阅兵式或其他的,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我看不出来什么从照片上……”“可以问这是艺术照吗?”…… 1989年6月5日清晨,大量坦克驶入长安街,一位年轻人挥手示意坦克后退,坦克试图绕开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