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8/猛将传奇–和尚将军许世友(10-12)

和尚将军 许世友-10

【解说】

194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社会主义中国处在诞生的前夜。

这一年,许世友43岁,南征北战20年,如今的他已经是华野山东兵团的司令员,正在山东继续着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战斗。

三月里的一天,大儿子的到来,让许世友金戈铁马的生涯,在这一年散发出了难得的温情色彩。

【主持人】

大儿子到来的那一天,阴雨连绵。

整整17年前,也是一个阴雨天气,在河南老家的一个山洞里,许世友的发妻朱锡明为他生下了大儿子,三年之后,颠沛流离的许世友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第一个儿子,他对这个儿子的唯一印象,就是儿子因为缺少奶水而长得十分精瘦。

整整17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娃娃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从报纸上看到父亲不仅还活着,而且成了大将军,于是拿着报纸找到济南,有生以来第二次站到了父亲的面前。许世友做为父亲的愧疚和心酸,在他好长一阵的沉默和注视里表露无遗。面对14年杳无音信的儿子,许世友说出的第一句话是:孩子,要是我没记错,你叫黑伢吧?儿子笑笑说,是的爸爸,那是小名,我现在有了大名,叫许大安。许世友的脸上有了笑容,这个名字好,人民很快就会安居乐业了!后来,许世友将许大安送去上学,这也是许家三代第一个上学的孩子。许世友还将许大安的名字改为许光,希望他为许家争光。

许光的到来,还带来了许世友母亲的消息。十多年的战乱,十多年的生死两茫茫,作为儿子,许世友此刻迫不及待想做的,就是把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来。

【解说】

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后,许世友带着30多人的炮队在山上打游击,从那以后,他便成了当地地主劣绅四处捉拿的共产党要犯,他的家庭也由此饱受灾难,田地被地主征收,房子被烧,母亲带着子女们靠乞讨为生,为了躲避迫害,经常躲在山林里。

【同期声】许道江 许世友孙女

那段时间来说,家里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爷爷四处打游击,家人被迫害几乎是无处藏身。

【同期声】胡光明

1932年许世友离开了家乡,跟着红四方面军长征了。妻子带着孩子和他的母亲,他是红军的家属,国民党又在这个地方搞大清剿,非常艰苦。许世友的母亲带着媳妇、孙子四处躲难,再加上许世友战争的时候,一走就很长时间,在也没有回来,没有音信,许世友的母亲就以为儿子已经不在了。这个许世友的母亲也是年轻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家里知道那种守寡的艰难,再加上为了孙子的安全,这样躲来躲去也不是办法,就动员他的媳妇改嫁。

【解说】

这是许世友母亲生前唯一的一张照片,这位勤劳、善良、坚韧不屈的大别山母亲,慈祥的笑容里透出旧中国妇女历经苦难后,依然对未来充满着信心的希望。在阔别二十年后,当她以这样的形象出现在将军儿子的面前时,许世友,这位刀枪不惧的铮铮铁汉,比母亲还先落了泪。

这是1953年春节前的一天,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实在抽不出时间回家探母的许世友,把母亲接到了济南。

【同期声】许道江 许世友孙女

描述见面的情形

【解说】

二十年,物是人非,当年的八个兄弟姊妹,只有许世友一个幸存了下来。从小就孝顺的他如今对母亲更是要百般偿。他让母亲第一次住上了有天花板的好房子,第一次吃上了有鸡鱼肉蛋的丰盛饭菜,第一次享受了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同期声】许道江 许世友孙女

讲述爷爷孝母的故事

【同期声】胡光明

因为许世友的母亲,她在农村住惯了,许世友把她接到济南以后,她不习惯那个生活,她要纺线、她要织布,许世友又弄了一个纺车让她纺线,那也不行,很快她就病了,思乡,要回家,要种菜,要养鸡,结果许世友只好把他母亲送回了铺,他的老家。

【解说】

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中动荡劳碌了一辈子,年迈的母亲已经无法适应清闲舒适的生活了,春节一过,许世友满怀不舍和牵挂,顺从母亲意愿,将她送回了老家。

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了。

为打好抗美援朝第一仗,毛泽东第三次点将许世友,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率队奔赴朝鲜战场,时间是1953年的3月。

七月下旬,善打硬仗的许世友带领所属部队参加了夏季大反攻,在金城地区一举突破敌军防线,将战线向南推进数十公里,最终迫使美国坐到了谈判桌前,直接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同期声】陈廷一

在朝鲜战场上,许世友顽强敢打的作风对于战局的转机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哪一段时间,他身上的旧伤多次复发,病倒过几次,作为军人,他都坚强的挺过来了,出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指挥。

【解说】

朝鲜停战后,日内瓦会议于1954年召开,远东形势趋向缓和。当年2月,许世友奉命从朝鲜回国,调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也是在这一年的12月,美台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一个月后,也就是1955年年初,中共为了反击这一条约的签订,决定以一江山岛为突破口,以大陈岛为攻击目标,从北向南、从小到大、逐岛解放沿海岛屿。于是,1月底,许世友再次领命出征,参与组织指挥了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海陆空三军联合进行的渡海登陆战役,成功解放一江山岛。

【主持人】

许多年后,许世友重返一江山岛视察的时候,面对碧波万顷的天光海色,突然豪情满怀,诗兴大发,写下一首《浪淘沙》:碧波万里重,多少英雄。当年小试海陆空,愁岛荒山今生地,万紫千红。立石志奇功,壮志长虹,怒看海峡走蛇虫,誓扫妖氛还国土,金马台澎。这是许世友生平第一次写词,无论平仄押韵或谋篇布局,都令人称道。以至于后人多有怀疑,这首词是否真的出自许世友之手?

的确,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许世友出身少林寺,似乎就是一介武夫,作诗填词和他怎么也搭不上边。而事实上,或许恰恰因为许世友的尚武,读书也就成了他在中晚年一个解不开的情结。从《红楼梦》到《汉书·周勃传》,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到布鲁诺的《论无限性,宇宙和各个世界》,许世友对读书的看重,多半是受了毛泽东的影响。不过,也有人对此很不屑,说毛泽东让许世友五读《红楼梦》,而许世友直至仙去的时候,枕边翻开的《红楼梦》依然还在第一回。其实,对于这位和尚出身的将军来说,书读了多少,也许我们真的无需过多地追究,对于我们,更需要的,是把许世友本身当作一部好书来读。

【解说】

时间来到了1955年,无论对于许世友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这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份。数十位浴血战场几十载的高级将领被授勋,许世友也位列其中,成为55位开国上将之一。

这一年,许世友第一次和家人拍下了这张全家福。

或许,许世友最为遗憾的,就是在这张全家福里,缺少了母亲那张坚毅的笑脸。两年后,也就是1957年的冬天,已经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终于得以回到河南老家探亲。久别重逢的母亲留给他的第一眼,就是78岁的她佝偻着身躯喂猪的背影。又两年后,母亲作古,那个喂猪的佝偻背影就此成为许世友记忆慈母的最后一个画面。后来许世友在母亲坟头长跪不起,痛哭着许诺,“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和尚将军 许世友-11

【主持人】

当历史的车轮裹携着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进入到红色年代的时候,无以计数的人遭遇了同一种结局的仓运。而当我们在各种搜索引擎中键入许世友和相关的关键词,出来最多的故事就是“避难大别山”,而在这个故事当中,重复次数最高的还有两个关键词句,一是许世友哭跪毛泽东,二是许世友粗中有细。由此我们想到了此前二十年,许世友在抗大的出走事件。二十年过去了,许世友沉稳了很多,但那种敢作敢当的那股劲儿,可是一点儿没变。在军委会议上,他当着毛主席的面骂江青是“白骨精”;在“二月逆流”里,他和王洪文拍桌子拍断了两根手指头。当厄运袭来的时候,当很多人选择无奈接受的时候,许世友,再一次选择了抗争。用他的话说,落到造反派手里,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宁可跳崖,也不能进“虎口”,老子惹不起他们,还躲不起吗?

【解说】

1967年1月6日,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大权,刮起了“一月革命”的风暴。这个红色年代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之后,山西、青岛、贵州、黑龙江等省市“造反派”也相继起来夺权,建立所谓军队、干部和造反派群众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夺权之风刮遍全国,整个国家陷入更大的动荡和混乱。

在南京,军内海陆空造反派和军外造反派串联在一起,开始冲击南京军区机关,甚至有造反派开始扬言要抄许世友的家。

【采访】

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定了调子: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他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

【采访】

许世友眼见着到处乌烟瘴气的局面,他瞪着眼睛说,他们要是把我逼急了,老子就开枪”,没几天,忍无可忍的许世友电报毛泽东,地方不能乱,军队更不能乱。

【解说】

除了许世友,从沈阳、兰州、福州、广州、昆明、成都等军区的告急电报也不断飞向北京,很快,毛泽东批示同意颁布《八条命令》,规定一切指战员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不允许无命令自由抓人,不允许随意炒家、封门。

一段时间内,旨在稳定军队的《八条命令》解决了部分军事机会被造反派围困之灾。但没过多久,《八条命令》犹如废纸。

进入二月,北京传来的消息令人震惊和不安。贺龙、陈毅、叶剑英等人,被作为“二月逆流”的黑干部,揪出来示众。

紧接着,南京街头出现了许世友失踪的大字报,大字报说谁能说出许世友的下落,谁就立大功。仅仅一夜之间,写着打倒“许大马棒”的大字报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在张春桥的支持下,很快,许世友的家被抄,上将礼服被砸烂。

此时的许世友,因为与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兼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和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聂凤智正在开工作会议而躲过了抄家被抓的劫难,于是他直接带着两个爱将,一起躲到了无锡太湖边上的小镇荣巷。
40多天后,因为陆海空三军司令员在一起,目标太大,风声传了出去。

【同期声】陈廷一

南京造反派赶到了无锡,扬言要活捉许世友。

【解说】

造反派穷追不舍,许世友在无锡也呆不下去了。在研究了好久的地图后,许世友决定躲进大别山。20世纪30年代,红四方面军在大别山打过好几仗,许世友对那里的地形再熟悉不过了。

【采访】

一旦造反派追到那里,我可以上山打游击。许世友给中央军委发了电报,说到大别山检查战备工作。然后许世友叫陶勇和聂凤智和他一起走,可是他们不想跟着许世友犯“错误”,执意回了南京。果然不出许世友所料,他们回去都惨遭迫害。聂凤智受尽各种污辱,被打掉8颗牙齿,甚至被装进麻袋,要扔进长江。后来还是许世友派警卫营半路“打劫”,否则聂凤智必死无疑。那么陶勇后来被害死在东海舰队招待所后院的井中,遗体还被打上黑叉。陶勇的8个孩子中4个大的参加了工作,4个小的跪着求许伯伯救命。许世友当时的眼睛都湿润了,他说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是希望你们上学的,现在看来是不可能了。到地方去,你们都要遭殃,还是当兵吧,我的部队招兵,其实当年是不招兵的。但许世友把包括他自己孩子在内的40落难子弟全部招进自己的部队,统统“锁”进“红色保险箱”。

【解说】

许世友的吉普车顺利开进了大别山,之后他向中央军委发了第二封电报,说他神经性呕吐,顺便到医院住院治疗,就这样“名正言顺”住进了大别山一二六医院。与此同时,许世友的武装自卫方案也迅速拟定。他说,“一旦造反派来了,咱们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
就在这个时候,林彪、江青一伙在武汉制造了所谓的“7、20事件”,由此全国掀起了一股“揪军内一小撮”“打倒带枪的刘邓路线的”浪潮。几乎是一夜之间,南京街头贴满了打倒许世友的标语和大字报。从鼓楼到萨家湾长长的大街两旁,设置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批许联络站”,而“揪许指挥部”则设在了萨家湾司令部的大门口。

8月3日,南京的造反派代表300余人手持大刀,冲进司令部大院;

【同期声】胡光明

当时以江腾蛟,江腾蛟当时是南京部队的空军司令,他为首组织的造反兵团,以及南京红卫兵,是受到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煽动,又要揪斗许世友,当时也组织了很大规模了,中央是保护许世友的,周总理专门打电话给南京的红卫兵头子,就是说如果你们要揪斗许世友,我一个小时之内就要赶到南京,使他们开始没有敢怎么样来揪斗他,但是一直扬言。

【解说】

在周恩来的阻止下,蓄谋已久的揪斗许世友大会流产了。远在大别山的许世友决定北上找毛泽东反映情况。恰巧毛泽东在这个时候南巡到了上海。

上海的八月酷暑难耐。在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要保许世友。

【同期声】陈廷一

毛泽东说,许世友没有谋害他,我把他从监狱找出来的。毛泽东还叫张春桥坐空军的飞机去接许世友。

【解说】

自从张春桥兼任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与许世友一直就是冤家对头。在整个揪斗许世友的过程中,张春桥都是主要策划者。对于此行张春桥的接送,许世友不能不深感疑虑,他在出发前做了相当周密的准备。

【同期声】胡光明

他没有坐张春桥的直升机,后来自己坐车。他警惕性很高,因为他在文化大革命这一段的作为,他对毛泽东是怎么来看待他这一段的作为,他心里不是十分有底,所以他让张春桥,万一被张春桥伤害以后,见不着毛主席怎么办。他自己坐车去了上海。而且据说他临走的时候,他召见了一个副司令叫肖永林,也是新县人。他害怕这一次去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回来,他没有太大的把握。他告诉肖永林,如果我这次去了要是回不来,要是有什么,生命上有什么,将来你抢也要把我的尸体给抢回大别山,我要埋在我父母的墓的旁边。

【主持人】

许世友终于一路平安到了上海,和毛泽东一见面,毛泽东说,“世友啊,你还好吗?”许世友二话不说,扑通跪倒在地,磕了很响的一个头,放声大哭。这是许世友给毛泽东第二次磕头,第一次磕头发生在延安时期,那是许世友因为张国焘案件受牵连,毛泽东答应许世友带枪见他的时候。正是二十年前的那一次不打不成交,许世友与毛泽东的情谊随着时日与战事的累积,愈加地超出寻常。在那些荒诞岁月开始的最初,毛泽东就作出了“要保护许世友”的指示。如今,历经劫难的许世友终于站到毛泽东面前,说出了肺腑之言:“天下大乱,从未乱到这种程度啊,军人手中的武器连烧火棍也不如了,这是什么世道?毛主席啊,你该管一管了。你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吗?”毛泽东在停顿了片刻后说: “世友,我信任你,南京军区党委是可以信任的,你还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不许揪许世友,这是我的意见,我派人打电话给他们,你回去也传达我的意思,你看这样行吗?” 许世友直截了当地回答:“不,什么时候打仗,我什么时候下山。”

【解说】

尽管有毛泽东的当面承诺,许世友还是返回了大别山。

当年的10月1日,许世友受到毛泽东的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城楼上两人的交谈长达半个小时,并公开见报。在那段疯狂的岁月里,这样的待遇绝非一般。这背后,毛泽东的暗语再明确不过:许世友是毛泽东的人,谁也不能找他的麻烦。

而事实上,当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许世友的时候,说毛泽东邀请他参加国庆时,许世友并非欣喜万分地立刻北上。相反,他的种种疑虑让周恩来不得不又请陈锡联致电许世友。
【采访】

陈锡联是许世友的生死之交啊。红四方面军在过草地时,一次遭遇敌人,许世友抱起机枪就扫,陈锡联把许世友推到一边,抢过机枪,刚打一梭子,就负了重伤。许世友挑了30名身强力壮的战士轮流抬,说陈锡联要有闪失,我枪毙了你们。那么这次周恩来特地让陈锡联再跟许世友说。那么陈锡联就说,我们都在中南海,你也来吧。

【主持人】

那段特殊的年代,对人的扭曲和造就兼而有之。生性粗犷的许世友在昆明军区政委谭甫仁被刺杀后,警惕性大增。医生用压舌板给他检查口腔,他以为是凶器,甩手就走,连病也不看了。在他的住宅大院的东北角,许世友专门设计了一个两层“炮楼”,能把整个院子都收尽眼里。1966年11月12日,南京军区召开“文革”动员会。平时开大会,许世友总是念一两页稿子就扔开,讲得生动活泼,很受官兵的欢迎。可那一回,他原原本本地照着稿子念,念完后马上闭嘴,一句话都不多说。军区常委开交心会,许世友说,把心交给别人,还能活命?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粗中有细,让许世友一次次逃过劫难,也因此,他对北上京城始终心存谨慎。而当生死挚交陈锡联的电话打来时,许世友痛快地应承了:你报告总理,我身体不好,爬也要爬上飞机。

【解说】

1967年国庆节的非常亮相之后的40多天里,年过花甲的许世友在中南海与李先念、陈锡联等一批避难的老将,在棋盘上度过了一段不亦乐乎的“打仗”的日子。

进入1968年,全国仍然处在无政府状态中,而对于许世友来说,属于他个人的春天还是如期而至。在锣鼓鞭炮声中,许世友就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饱尝造反派之苦的许世友,就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解散红卫兵和各种造反派组织,并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谁再造反,先杀后报。

和尚将军 许世友-12

【主持人】

十年的荒诞结束之后,许世友的名字再次高调进入公众视野,是在1979年。

那时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因为中美恢复正常邦交,持续十多年的东西方阵营的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地发生着转变。中越关系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因为边境冲突等一系列矛盾的累积,最终从恶化走向了敌对。 1979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万大军同时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发起了对越作战。而此次战役的总指挥,是刚刚复出不久的邓小平亲自点将,由许世友挂帅出征。对于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憨直的许世友这样说:“既然徒弟没良心,打了师父,那就不要怪师父对他进行惩罚,挥以老拳了!”

这一年,许世友74岁;这一仗,是许世友生平最后一战,也正是这一仗,使许世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亲临一线指挥的年龄最大的指挥员。

【解说】

1979年的中国大陆,刚刚从十年动荡中摆脱出来,部队的战斗力大有挫伤。许世友首先面临的就是整顿军纪的问题。

【采访】

当时就有各级领导干部要求“照顾”子女的招呼不为所动,那么许世友还是铁面无私,不徇私情,甚至大骂“当官的娃娃是人,百姓的娃娃就不是人了。谁敢再找领导写条,我就让他儿子第一个去炸碉堡,去踩地雷!”

【解说】

许世友即将面临的,是朝鲜战争结束三十年之后的再度出山,也是共和国迄今为止最后一场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对他授予全权,连副手也由他自己挑选。

【采访】

他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时的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但当时杨得志年事已高,许世友就有点担心他的实力还行不行。那么他最后就决定,考核杨得志一次,那么他怎么考呢?喝酒!那场酒会喝的是惊心动魄,连续开了好几瓶茅台都好不够,还要叫着要开瓶。这场酒喝完以后,杨得志整整醉了两天两夜,许世友却完全放心了,在他看来,只有能喝酒敢喝酒的军人才是真正的军人,这样的军人打仗一定是把好手。

【解说】

许世友的选将方法和标准要完全服人,多少还欠缺公信力。但历史还是证明,

许世友没有挑错人,两位宝刀未老的老将在那场战役中的配合,毫无悬念地完成了各自军事生涯的完美谢幕。

1979年2月17日的黎明,隆隆炮声打破了广西前线的俱寂,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序幕全线拉开。
不到3小时,不同方向的集团军相继突破各自防线,捷报便如雪片般飞来;仅仅十五天之后,许世友黑虎掏心的策略重挫了曾让美国人后怕的越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一路长驱直入,直捣越南首都河内的门户谅山。

四个小时后,谅山攻破。苏联装备的越南王牌第六师和第八师共2万5千人,被许世友的部队全部歼灭,这是自朝鲜战争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又一次成建制的歼灭敌手两个师。
在中越边境燃烧的这一场战火中,几十万越军全军覆没,一千八百多处越南堡垒被摧毁。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朝鲜战争过去三十年之后,再次震惊了世界。 从此,世界知道了,除了彭德怀以外,中国还有一位横刀立马的战将名叫许世友。

【主持人】

对于一生戎马的许世友来说,打胜仗或许已经算不得新闻了。此番出征越战,他更引人关注的传奇还另有故事。就在攻破谅山的同一天,也就是1927年3月5日,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对越作战目的已经达到,解放军将开始从越南撤军。事实上,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确不想把战争扩大,在战事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邓小平选择了撤军。而面对中央军委发来的“不得恋战,即行回撤”的命令,许世友的不爽毫无掩饰地爆发了。

【采访】

谅山攻破,后头全是平原了,许世友说,他的坦克大炮正好发挥用场了,不要两小时他就能到河内了。所以,他实际上不想撤,他将越南主力从柬埔寨牵回来。但是,从整个国际形势来看,要防备有人在我们后面捅一下,沈阳军区方面压力很大,中央一再下令后撤。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那么许世友就一方面表示服从命令,一方面又想拖,他跟领导说 “拱一拱,我再拱一下,我们再前拱一下,吓唬他们一下子!后来许世友派兵攻出谅山几十公里,越南的政府机关纷纷撤出河内。

【解说】

在从越南撤军前,许世友留下了他传奇一生中抹不去的污点。在面对越南的顽强抵抗时,许世友下达了大屠杀的命令,造成大量越南平民死亡。同时,他还下达了“能带走就带走”的命令。结果,正是这种抢掠延缓了部队的撤退速度,最终使部队受到越南游击队的偷袭,造成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伤亡。没有史料证实,许世友的这些决定,是出于战况所需,还是不爽撤军,又或是对越南的个人愤懑所致。总归在他从越南撤军归国时,政治局甚至没有人敢去机场迎接他。

但无论如何,仅此一战,许世友都担得起民族英雄的称号了。

【主持人】

早在对越作战前五年,也就是1974年,中央军委决定,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70岁的许世友到了广州。在广州军区,有人记住了他的酒量,有人记住了他的骁勇善战,还有人记住了他的火暴性格,总之他的憨直可爱依旧在军队里上演着各种各样令人忍俊不禁又不能不打心眼儿里佩服的故事:当军区下发禁止打猎杀生的文件后,许世友看完文件,大笔一挥,批上个人意见:不许打猎,打鸟还是可以的吧;当他象一个普通战士一样下部队与士兵们练拼刺刀的时候,一个战士在对练时失手把他打伤,当所有人都吓得脸面变色的时候,许世友却惊人地当场宣布,把这位战士提拔成营长!

这就是许世友,经历了烽火岁月和世事沧桑,许世友还是许世友,花木和庄稼比较,他喜欢永远是庄稼;舞场和操场比较,他喜欢的一定是操场。一辈子走来,出门从不进剧院、商店、宾馆,不是奔野外就是进兵营。活着只为了尽忠,而死后,他就一定要守孝,即使他这一石会激起千层浪,他也要坚持。明天请继续关注凤凰大视野为您讲述许世友的故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