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8/阅兵庆典以外被遗忘的历史

联合早报韩咏红/是某种历史性的巧合,上周刚举行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阅兵庆典的山东青岛,90年前却是另外一宗历史事件的主角。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大学生走上街头,抗议巴黎和会裁决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移给日本,同时强烈要求当时北洋政府拒绝签署屈辱的合约。

持续两个月的学潮,随后扩展到全国多个省市。6月初上海市民的情绪也被点燃,发展成商铺大罢市、工人大罢工,这起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五四事件”,最终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合约上签字告一段落。

对于“五四”,学术界存在不同的分析评价。一般说,“五四运动”指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大的新文化运动,西方的现代意识、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分别引入中国,“五四事件”是整场运动的其中一个环节,它的导火索是山东青岛的主权问题。

物换星移,将近一个世纪后,中国海军在青岛庆祝成立60周年。上周四海上阅兵大典上,国产的中国海军与空军利器:战略核潜艇、导弹驱逐舰、警戒机、侦察机等一一在国际媒体的镜头前闪亮登场。中国以大阅兵之姿表现透明度、展示军威,不久前宣布大举扩张海军的计划,并透露“不能永远”没有航母的信息,这一切都凸显了中国海军向世界的海洋宣告“我来了”时的自信。与此同时,再也没有比21个国家的14艘军舰在海军成立纪念日之机,齐齐来华参与其盛更让中国人感到有面子。

除了“面子”这一虚的成就以外,战略分析家也密切关注中国海军的“蓝色计划”是否包括改变太平洋战略格局,会不会试图与美国第七舰队分庭抗礼?尽管中美军事实力依然悬殊,但出席本次阅兵仪式的国际代表指出,中国海军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然而,在这特殊的时节,我发现青岛似乎没有什么人记得,或愿意记得一个世纪前围绕青岛主权而引发的国民危机感以及学生示威活动。

很多青岛居民受访时感慨:中国强大了,不必再看外国脸色了。但是国家怎么强大起来,这条路究竟是怎么走来,其起点与青岛的关系,没有多少人意识到。

中国要和平融入国际,要“更加开放、务实、合作”地参与国际安全合作;从积极的角度看,不提90年前的屈辱可以解读为当局善意的选择。只是“不提”,不对历史进行客观、深入的讨论,不等于化解了历史中的问题,像本次阅兵中日本军舰被拒之在外,就引起外界不同联想。

另一方面,“五四”的思想资源则没有得到善用。例如“五四”固然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动力,但是爱国精神中的反思传统却未能充分延续到今天。

在官方论述中,中国今天成就功劳谁属,现在更强调的是中共1978年以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海军成立60年之多国海军活动,有一场强调军民同乐的各国海军乐队演奏,演奏地点就在市中心的五四广场。鉴于青岛与“五四运动”的特殊关系,青岛政府建立了以“五四”为名的广场,它应该也是全国最具规模的五四广场。

在演奏的当天我看到了军民同乐的场面。阅兵大典结束后一天,再次到广场去,问了好几个市民,只有一个本地人能够说清楚青岛为什么有一个五四广场,五四与青岛的特殊关系。

打车时,出租车司机干脆这么回答:“为什么要叫‘五四广场’?领导想的吧!叫它‘五四’影响面比较大。”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