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5/屋顶上那些小怪兽的奥妙

脊兽就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排排站的那些小宠物们,古人为什么要在屋顶上放这些小怪兽?常说的“五脊六兽”是什么?这些脊兽有哪些意义和学问呢?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其中的奥妙。

想必大家都见过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大到故宫,小到公园里的亭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建筑物的屋顶形式却多种多样。传统建筑坡屋顶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等……


(图1:传统建筑物的屋顶形式)

屋脊上的神兽

庑殿顶,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一条正脊加上四条垂脊,这就是五脊。

这些小兽通常摆放在这些脊上。关于建筑上神兽的使用,清朝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

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有七个小兽。乾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寝宫,在脊上就排列有九个走兽,按理是最高等级。但太和殿的地位显然比乾清宫更为显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设了一只神兽——行什,它是能飞的猴子,可以通风报信。脊兽为十个,是最高等级。而在全中国只有故宫太和殿屋脊上的神兽可十样俱全。


(图2:屋脊上的神兽)

在太和殿的十个小兽,从前到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狎(xiá)鱼、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xíng shí)。太和殿的屋脊之上,在10个小兽最前面,有一个人形象,这就是骑凤仙人。

仙人走兽的数量和故宫建筑的等级有关系,从字面意思看,仙人走兽主要分为骑凤仙人和走兽两部分,而每一个走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意味。每一个小兽都有他们自己的来源及意义,并非空穴来风。


(图3:屋脊上的神兽)

龙: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奇动物,有鳞有须有爪,能兴云作雨,被看作是皇帝的象征,常饰于屋檐上。

凤:比喻有圣德之人。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狮:古代人们认为它是兽中之王,是威武的象征。

天马:意为神马,可追风逐日,凌空照地。汉朝时,对来自西域良马的统称。

海马:海龙科动物,可入海入渊,逢凶化吉。天马和海马都是忠勇之兽,象征着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

狻猊:古代传说中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

狎鱼:海中异兽,亦可兴云作雨。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獬豸:传说中能辨别是非曲直的一种独角猛兽,与狮子类同。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亦叫蚪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即虬、螭之类。虬有独角,螭无角。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行什:一种背有双翼、猴面孔的人像,俗称猴,是压尾兽。手持金刚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状很象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是为了防雷。

排在最前面的一个叫“仙人骑凤”,也叫“仙人骑鸡”,有传为姜太公在此镇妖驱怪;有传为禹王恐屋脊聚龙过多,在此镇洪水之说。

上面说了垂脊上的小兽,下面说正脊两端的小兽。

宫殿建筑上的吻


(图4:宫殿建筑上的吻)

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

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南北朝时期及其以后,鸱(chī)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饰的新样式。鸱尾,原是一种鹞鹰。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些朱雀的影子。

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而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将它放在屋脊上既是装饰又有兴雨防火的喻意。

仙人走兽的意义

他们象征着“稳稳的幸福”。仙人走兽脊饰,因其在清代官式建筑上高频率地出现,以及严格的使用制度而被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哲学非常典型的图式。依次排列的蹲兽多来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它们各司其职,从物理和精神层面上保证建筑的安全稳固,寓意着生活的安定与美好。实际上,这些神兽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构件,没有它们,建筑可真的会不稳的。

宋代的房屋建造者们出于对建筑造型变化的追求,将屋顶坡度较之于前朝有所加大,大胆使用减柱法,以形成“反宇飞檐”的夸张效果。在庑殿顶、歇山顶和攒尖顶等屋顶形式中,“戗脊”倾斜角度导致了屋脊角梁上铁钉使用的必要性。


(图5:垂兽与套兽)

正脊和垂脊内部都有一个贯串的铁链,两端固定在鸱尾或垂兽内部的大铁钉上。这铁链有效地加固了屋脊。鸱尾和垂兽本来是保护铁钉用的,后来变成了很美的装饰品。垂兽前面的仙人走兽的起源也是这样的,它们之所以排得比较密,是因为这一段没有铁链,不得不逐个把很重的脊瓦用铁钉钉在角梁或大椽木上。这些用以固定屋顶的铁钉上的钉帽,就是我们熟知的屋脊上的神兽。宋人想象力、诗情和细节并重的审美潮流、琉璃技术的成熟,使得用以稳固累叠的琉璃瓦的钉帽被塑造成生动活泼的仙人走兽形象,并逐渐形成规模。

古代匠师推敲的巧思

庑殿垂脊在兽前、兽后分别采用厚脊、薄脊的做法也是大有用心的。官式做法规定垂兽的位置应对准大木构架的正心桁。这样,在庑殿顶的正立面图上垂兽恰好对准角柱。兽后部位都在角柱以内,结构上便于支承,因此垂脊相应地做得厚重些。而兽前部位已悬挑于角柱之外,结构上属于悬臂受力,垂脊就不宜搞得过于厚重,因而在形象处理上就显著地减薄脊身,通过仙人走兽的点缀,使兽前垂脊显得较为轻巧。这里充分体现了建筑形式与结构逻辑的完美统一,从中可以领略古代匠师对屋顶程式的推敲达到何等细腻、何等精到的程度。


(图6:屋脊上的神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