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3/学术:魁北克问题及其对加拿大的影响

作者:黎国 , 世界经济研究

出版日期: 1996年10月25日

加拿大这个国家在政治上一直存在魁北克分离的问题。这个问题已成为加拿大的政治隐患,时而复发阵痛。近10年来,加拿大因魁北克而起的修宪争议,喋喋不休,已使加拿大面临分裂危机。尤其在1993年加拿大大选之后,主张魁北克独立的魁北克政团大举进入国会,加速了魁北克的分离运动趋势。并且,魁北克政团以首席反对党地位,为魁北克独立摇旗呐喊,使魁北克的分离战火延烧到加拿大首府。1994年9月,魁北克省内分离主义的主流魁北克党在魁北克取代自由党而执政,由此,魁北克独立派在加拿大其他省和魁北克里应外合,终于在1995年9、10月间爆发举世瞩目的魁北克独立主权公民投票事件。

从1994年7月魁北克的大选开始,魁北克的主权公民投票问题就摆开了。魁北克党一再向选民保证,只要魁北克党执政,在上任后10个月内,一定举行公民投票,以决定魁北克的自我前途。9月,随着魁北克党的上台,魁北克政府即积极筹划公民投票事宜。魁北克党的魁北克独立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魁北克政团进入渥太华(国会)时完成;第二阶段是在魁北克 党主宰魁北克省政府时就绪;其后即迈入第三阶段。按原先计划,1995年春季即举行公民投票 。

但是,魁北克党发现,大多数选民对该党所提出的魁北克主权计划仍有疑惑,选民并未热衷支持。为此,党部要求政府延缓公民投票时间表,同时要求政府当局在独立主权计划中,加强社会改革的份量。由于宣传舆论的作用,选民支持率迅速上升,3、4、5月份支持率曾超过50%。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因为独立派内部也存在意见分歧。在加拿大或在魁北克,无论是统派或独派均不是单一组织的阵线。统派包括自由党、革新党、进步保守党等,而独派亦有魁北克党、魁北克政团和民主行动党等派系。魁北克总理、魁北克党领袖帕里佐和魁北克政团首领布夏尔两人除了主张魁北克独立的立场一致外,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尤其在魁北克与加拿大的关系问题上,布夏尔并不赞同帕里佐的偏激立场。6月,独派三大派系终于达成一致协议,帕里佐接受了布夏尔的意见,将与加拿大建立政治伙伴关系的主张纳人在魁北克主权计划中。

10月30日,比东部时间早一小时的马达兰岛选区,以57%的赞成率,首先传来独派捷报,独派一片欢呼。此为何令独派振奋不己,乃因这一选区一向是统派的据点。在1994年的大选中,自由党在这一选区获得过60% 的得票率。1992年的加拿大修宪全国公民投票,曾以54%支持修宪案。甚至1980年的魁 北克公民投票,亦以54%得票率,反对魁北克独立。至东部时间8时35分,统派后劲加速,票数直追迫近。9时35分,加拿大广播电视的看板突然一闪,显示50比50的得票率,形势开始逆转。在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尔魁北克党总部,气氛逐渐沉闷,独派人人脸色难堪。相反,在握大华,统派人开始喜形于色,从此统派票数后来居上。10时20分,在开出90%的投票所之后,加拿大广播电视即宣告,统派以1.12%的微弱多数,赢得了这次公民投票。

据魁北克官方初步统计,这次魁北克的公民投票合格公民数为508opg人。在总共22427个投票所开票出来的 结果,出席投票人数共计47553ic人。投票率创新高,达93.48%。赞成票有2308 266票,得票率为此.44%;反对票共有236(y71票,得票率为50.56%;废票有 86330票,得票率为1.82%。

加拿大过去大大小小的公民投票,至少有过49次,而全国性的公民投票有过4次。最近的一次是在1992年,投票目的即为魁北克修宪而举行公民复决。至于魁北克本身的主权公民投票,这是第二次,前一次是1980年。加拿大第一次全国复决投票是在1898年,起因是为制订禁酒令而采取公民投票决定。投票结果,有引.3%投赞成票,但在魁北克省大多数投反对票。因此联邦政府最后并未立法,禁酒令留由各省自行决定。第二次的公民投票是在1919年,公投目的是为同意解除禁酒令。结果以79%多数同意解除。这也是魁北克唯—一次投赞成的公民复决案。最近一次1992年的修宪公投结果,不但在魁北克有55.4%反对,就全国总计而言,亦以54.4%否定修宪案。

在加拿大的各项公民复决案中,最值得与这次魁北克公投作比较的,是1980年魁北克主权公民投票案。魁北克人至今对1980年公投仍津津乐道。这一事件具有下列几点意义:第一,1980年的魁北克公投是魁北克分离运动史上的转折点,首次将魁北克分离问题正式摆上桌面,诉诸公决。第二,整个事件过程充分表现出加拿大的民主特点。在加拿大,即使政治上有极大的分歧与对立,甚至关系国家统一或分裂前途,均依民主程序解决,而不诉诸武力。胜负结果,正反双方均能尊重与接受事实。美国曾因政治分歧而爆发内战,但加拿大从未有过革命或内战。第三,这次公投结果,再次证明加拿大公共政策公民复决结果并不影响其后的大选。执政的魁北克党虽然在该次公民投票中受到重挫,但却在其后不到一年时间的大选中获胜,仍继续执政。

此外,该次的公民投票对加拿大有两项重大的影响:其一,对加拿大联邦制度的影响,中央与省的权限分配,必须有省与中央谈判变更,因而使加拿大的联邦制度有地方分权的倾向。其二,促进加拿大宪政改革,加速加拿大宪法的“国土化”,从而产生了加拿大1982年的宪法,从此加拿大在法律上正式脱离与英国的关系。

这两次公民投票,除了最终目的在决定魁北克的独立之外,有许多方面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当年魁北克的公民投票是在魁北克党执政三年之后,勒维斯克才提出公投提案,而今帕里住所领导的魁北克党政府,却在执政一年即诉诸公投。由此可见勒维斯克审慎做法,与这次魁北克党匆促行事有极大的不同。就公投问题的内容而言,亦可显示勒维斯克的的审慎与老练。在1980年的公投问题中,勒维斯克要求选民的是两个阶段的授权。其一是,赋予与加拿大进行政经联盟磋商谈判之权。其二是,在磋商有结果之后,还得经再次的公投复决与批准。但这次魁北克的公投问题,却较直接了当地诉诸独立之议。

无可讳言,勒维斯克是加拿大历史上传奇式人物。尽管其在魁北克分离运动中的所作所为是对加拿大的叛逆,但在当年,勒维斯克个人形象,不但在魁北克,甚至在加拿大其他各省,仍受到尊重。至于帕里佐,不要说在加拿大其他各省,甚至在魁北克省内,连勒维斯克一半的声望都不及。在魁北克,独 派的真正偶像是魁北克政团龙头布夏尔。表面上帕里住领导着魁北克党,掌握独派权力,但他心里明白,他的声望远不及布夏尔。要完成独立大业,非借助布夏尔不可。所以,6月中,帕里佐与布夏尔妥协,不再坚持其激进独立路线,接受了布夏尔的思想,将与加拿大建立政经伙伴关系的要求,纳人在魁北克纲领中。随着公投活动正式展开,帕里佐又一再让步,宣布布夏尔将充任未来与加拿大谈判的主角,将独派权力实际转让到布夏尔手中,因此独派民意声望再度回升。尽管布夏尔在魁北克省威望很高,但其扭力毕竟仅一省而己。而勒维斯克在加拿大政治史上地位,恐非当今独派任何人可比的。

1980年魁北克公投,不但是一场统独之战,也是一对风云人物勒维斯克与特鲁多形象的较量。当年魁北克党提出公投之际,正逢加拿大全国要求修宪之声充斥。3月4日,勒维斯克向魁北克议会提出公投之议,碰巧第二天,特鲁多领导的自由党重新执政,并宣誓就任。特鲁多凭借自由党在新国会的绝大优势,加上魁北克选出的75名议员中有74名是属于自由党,于是决定顺从民意,完成修宪,以对抗魁北克分离运动。经过一场加拿大对魁北克统独之战的较量,特鲁多及其自由党终于压服了魁北克的分离危机。

1982年,特鲁多固然实践了诺言,使加拿大宪法“国土化”,但“国土化”这部宪法引进了英国的自由权利宪章,这无异否定了魁北克原有“拿破伦法典”的习惯。在魁北克人看来,1982年的宪法对魁北克不公,并没有尊重魁北克的特殊文化的地位,因此拒绝接受。1987年,为了招纳魁北克,加拿大联邦与各省达成密契湖修宪协议,却又受到一、二省议会的反对而夭折。1992年,再度达成修宪之议,也遭公民否决。10多年来,加拿大与魁北克修宪的恩恩怨怨,一直无法平息。而在这次魁北克公投中,魁北克人终于发泄了情绪。

这次魁北克公投气氛与上回有所不同。上次魁北克公投,加拿大其他各省慷慨激昂 ,一片讨伐之声。而今,加拿大人似乎表现异常的冷静。反而在魁北克,选民自我意识高涨,投人选战,情绪激昂。现在魁北克的风波暂告平息,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围绕着独立和统一的斗争对魁北克政府、加拿大联邦政府及民众都受到极大的震动,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分裂主义势力遭到沉重打击,短期内难以重整旗鼓。魁北克省总理、魁北克党领袖帕里佐在投票结果公布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就宣布了辞职决定。他说,他以前就作出了一旦全民公决失败他就辞职的决定。但是,独立派是以毫厘之差败北的,同1980年公民投票相比,这次的票数增加了近10%,约有200万人投票支持独立,难怪独立派在沮丧以后,仍然按捺不住欣喜,在失败之时又看到了希望。它有可能助长分裂主义的势头,成为下次独立运动的新起点。

第二、这次公决为联邦政府妥善处理魁北克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人们看到在拉票活动中,温和派的主张占了上风。温和派认为,如果取得独立,魁北克就应同加拿大建立所谓“主权独立联盟”,既拥有主权,又保持与加 拿大的政治经济伙伴关系。也就是说,魁北克仍可在加拿大联邦议会中拥有议席,还可使用加元,居民出国旅行继续持加拿大护照等。这种既不愿付出独立代价,又想保留联邦成员种种好处的一厢情愿的打算被政府断然拒绝。联邦政府人士将此戏称为“离了婚,还要同居”。但不管怎样,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大多数魁北克人不愿同加拿大彻底决裂的真实想法,这就使联邦政府解决魁北克问题具有了一定的基础。联邦政论总理克雷蒂安在公决后表示,他将推动其他省支持修宪改革,并

(转载自网络,未完,余文待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