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7/女儿忆胡乔木:《沁园春·雪》不是我父亲写的(附质疑文章)

-女儿忆胡乔木:《沁园春·雪》不是我父亲写的
-《毛泽东选集》成书经过(转贴)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则史料
-《沁园春.雪》是胡乔木原创
-悬赏寻找鑫森的“直接证据”——《胡乔木访谈录》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沁园春·雪》是你父亲写的?胡木英:不是。父亲没参加过长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来源: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

胡乔木女儿胡木英:父亲被毛主席点名成为秘书

胡木英回忆父亲胡乔木:读书写作一辈子

11月10日,北京万寿路两侧高大的乔木下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我们一路前行,胡木英家就在前方。

胡木英,胡乔木之女、国家工商总局的退休干部。

在一排排中直机关的住宅楼里,胡木英家并未显得特殊。墙上的胡乔木伏案照高悬,仿佛告诉我们并不为人所知的父女往事。

“父亲不健谈也不很爱聊天,散步时也不大理我们,总是自己想自己的事情。”69岁的胡木英快人快语,不似传说中乃父的沉默和内敛。

被誉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的胡乔木,从毛泽东秘书到“党内一支笔”再到“新闻大管家”,经历了怎样的宦海沉浮?除了新华社的千字文简历,外界对其所知甚少。

毛泽东点名招秘书:“乔木是个人才”

对于胡乔木来说,一生中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我是1941年1月23日生于延安。我出生半个月左右,父亲就去给主席当秘书了。”胡木英说。

此时,胡乔木和夫人谷羽住在延安大砭沟的窑洞里,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就在大砭沟,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也在那里。“父亲当时已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这一年的1月上旬,皖南事变爆发,1月20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发布重组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为此,中共高层通宵达旦地开会,毛泽东更是异常忙碌。

2月上旬的一个清晨,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突然来到胡乔木所住的窑洞。对于当时的场景,胡木英说,“母亲亲历了这个过程。”

王若飞对胡乔木说道:“毛主席那里缺人手,点名要你去他那里做秘书工作,同时兼任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王若飞的话,完全出乎胡乔木的意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毛泽东会调他当秘书。

胡乔木思索了一下,说出了心中的顾虑:“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王若飞为了打消胡乔木的顾虑,说出了毛泽东“点将”的来历:

“你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陈伯达看了,很欣赏。”于是,陈伯达将文章推荐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后说,“乔木是个人才”。

那时,陈伯达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他跟胡乔木并不认识。

1941年秋天,杨尚昆从华北根据地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认识了给九月政治局会议做记录的胡乔木。杨尚昆在《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中回忆说,“他不到三十岁,一介书生,清秀文雅;在会上做记录,并不说话,大家叫他乔木,前面加上‘胡’的本姓,是1945年到重庆谈判以后的事。九月会议前后,印发了《六大以来》。当时我就听说,乔木同志是主席编辑《六大以来》的主要助手。这件事办得好,主席喜欢他,大家也看重他。”

胡木英对父亲的延安时期知之甚少,一方面当时年纪小,一方面是“父亲忙着工作,并不在家里待着,在家的时候就是写东西。”不停写东西的胡乔木有件事情让女儿印象深刻,“有一次,他在延安的窑洞家里伏在桌子上写东西,桌底下放了一个炭火盆,脚踩在炭火盆边上,暖和一点,结果有一次他写着写着就忘了,就把鞋子给烧了。”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沁园春·雪》是你父亲写的?

胡木英:不是。父亲没参加过长征,壮丽景观没经历过,这不是凭想象就能写出来的,而且按照父亲的性格,他不会写出主席那样的气魄。

创作党史中的《史记》

1949年6月,毛泽东离开香山双清别墅进驻中南海丰泽园,作为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亦随之搬进中南海。

8岁的胡木英跟着父亲进了中南海。胡乔木的家在春藕斋西边的静谷,同住在静谷的,还有由胡乔木推荐当了毛泽东秘书的田家英。“当时我们家就住在进入静谷门内左手那排房子,三间厢房,包括了父亲的办公室和全家住处。我记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有一部分人,当时也在静谷办公。”

胡乔木虽然仍是毛泽东的秘书,但是工作内容开始发生变化。胡乔木先后担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兼总编辑、新闻出版总署第一任署长,后又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胡木英至今记得1954年的一天去毛泽东家看电影时的情景。“那天傍晚,家里的电话铃响了,父亲接电话才知道是主席打来的,邀父亲到他家看电影。父亲带上我去了丰泽园”。

放映的影片名叫《葡萄熟了的时候》,这是一部刚刚摄制完的国产片。

胡木英跟父亲去毛泽东所在的丰润园“菊香书屋”看电影这是仅有的一次,更多的时候是胡乔木接到电话后就去领任务。于是,胡乔木参与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几乎所有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定稿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胡乔木的名著《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被称为党史中的《史记》。

这是在1951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胡乔木为中央写的一篇讲述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文章。“父亲坐在放满凉水的澡盆里,趴在一块木板上写”,由于胡乔木对党的30年的历史非常熟稔,“这篇长文他只花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写成了”。

杨尚昆回忆说,“主席看了十分满意,说不要作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稿了,就以‘胡乔木’署名发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用个人名义发表,并不是胡乔木自己要逞英雄,完全是毛主席决定的。时在建国初期,效果极好。” 1951年6月22日,《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新华社全文转发,全国各地报纸也全文刊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另外,人民出版社还印行了单行本。“此书再版多次,每次再版父亲还要‘精雕细刻’一下。”胡木英说。

1950年下半年到1954年,胡乔木家又搬到了怀仁堂南面的颐园,与彭德怀住的永福堂正好是前后院。

胡木英对彭老总家的地图记忆深刻,一次她随父亲到彭老总家,看到办公室一个巨大无比的地图,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县、区、公社,甚至更小的区域单位,都标得清楚细致。“我后来才知道,军事地图才是那样详尽的”。

《中国经济周刊》:胡乔木被称为中共党内“四大笔杆子”之首,这个说法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胡木英:他在世时从来没人提。我也没听说过有这个说法。文革后邓小平提出,党内几十年文件都是通过胡乔木的手,他确实是党内第一支笔,因为对他这么多年的了解,还是用他合适。邓小平也有理由,因为过去毛主席、周总理都说过,“有乔木就有饭吃”,就是能写出东西。

毛泽东探视后没再被迫害

1961年6月17日,胡乔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要求长期病休。

“父亲的患病和他的特殊工作状态有关。毛主席喜欢晚上工作,有些事想起来了,就一个电话把父亲召去。特别是后来,父亲神经衰弱,睡眠要靠安眠药,有时刚吃下安眠药,主席电话来了,又得把父亲弄醒。到主席那里常常是一谈两三个小时,谈完回来,却再也无法入睡了。”

胡乔木从而离开了党内的理论核心,因而也就未参与“文革”前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的起草和制定等工作。胡乔木幸运地没有卷入“毛泽东晚年‘左’的错误”中去,“文革”后可以“旁观者清”的身份为毛泽东下结论。

“1966年6月父亲从杭州回来,匆匆忙忙的跟主席见了最后一面,主席让他到北京后‘多看、少说’。”毛泽东知道,胡乔木是“一介书生”,一旦说出不合时宜的话,结果定然惹火烧身。

然而,病休的胡乔木在“文革”初期还是受到了冲击。

1967年1月17日上午10时多,北京邮电学院的红卫兵们来到胡宅,把胡乔木押上一辆敞篷大卡车,在凛冽的寒风中,在高音喇叭不断呼喊“打倒胡乔木”口号声中,来了一次“街批”。?

第二天,中国科学院“红旗总部”派人前往北京八宝山,砸了胡乔木父母的坟,甚至把他父母的头颅从墓中取走!

之后就是持续的揪斗、抄家。持续的肉体和精神折磨,到1967年的“五一”才峰回路转。这一天,毛泽东突然提出要去看望胡乔木。

据说,毛泽东见到胡宅墙上贴着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所贴“打倒胡乔木”的大字标语,知道胡乔木住此。“五一看烟火,主席路过南长街来我家,之前汪东兴先来看路线、周围环境。那天晚上全家很兴奋地等着主席来,结果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陪着主席,到一个常年不开的门前面按铃,最终就错过了。”

胡宅有两扇大门:朝东的大门,是原先大使馆用的。自从胡乔木搬进去之后,东大门一直紧闭着,从未启用。胡家平时进出,走胡同朝北的大门。

张耀祠敲了一阵子,四周许多人跑过来,围观毛主席。张耀祠见无人开门,加上围观者迅速增加,毛泽东只得吩咐开车。

“总理抓住这个机会,让中办下了个文,说以后不准揪斗胡乔木了,有问题在家里提问。要没有这一下子,父亲可能就不行了,他本来身体就不好”。

《中国经济周刊》:有人说你父亲给江青写过效忠信?

胡木英:他跟主席这么多年,对主席有很深的感情。主席去世后,他想最后与主席告别,四人帮不让去。他就给江青写信,但江青还是拒绝了。文革后,这又成了他的罪状,被人抓住,说“你给江青写效忠信”,反对起用他。

“没读过四大名著,不算合格中国人”

“我小时候不是特别爱学习。父亲也不要求我们拿什么第一,只要肯学就行了。只是有时间就向我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和讲自然、历史等优秀科普类文学等作品。”

胡乔木说,没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国人。“我那时候不太喜欢《红楼梦》,就爱看《水浒传》、《西游记》里打打杀杀的很是过瘾。父亲从不干预我们看什么,就让我们多看书。”

胡木英对父亲说,自己只读过《水浒传》和《西游记》,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胡乔木告诉女儿,“主席把《红楼梦》读了几十遍,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非常熟悉,常信手拈来其中的故事加强说服力”。

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种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

胡木英回忆说,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父亲只要一去外地,从不去逛街,就去旧书店淘书,每次回来都带几摞书。”胡乔木的藏书最后达到了4万余册。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藏书分别捐赠给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胡乔木的藏书一度成为负担。“文革”期间胡乔木从中南海搬出来,要找房子,“他别的条件不要,只要书能装下来。后来费了好大劲,特意找了南长街123号的房子,那里有大房间,可以放书,为此还特意把地板加固,把书搬过去”。

“没读过四大名著,不算合格中国人”

“我小时候不是特别爱学习。父亲也不要求我们拿什么第一,只要肯学就行了。只是有时间就向我们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和讲自然、历史等优秀科普类文学等作品。”

胡乔木说,没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不能算是合格的中国人。“我那时候不太喜欢《红楼梦》,就爱看《水浒传》、《西游记》里打打杀杀的很是过瘾。父亲从不干预我们看什么,就让我们多看书。”

胡木英对父亲说,自己只读过《水浒传》和《西游记》,只能算半个中国人。

胡乔木告诉女儿,“主席把《红楼梦》读了几十遍,对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细节,都非常熟悉,常信手拈来其中的故事加强说服力”。

胡乔木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他把看书当做了最大的乐趣,读书对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父亲的生活很简单,不工作的时候就看书,各种方面的书都看,历史、自然、哲学、文学,古今中外的书都看,还有政治方面的书也看”。

胡木英回忆说,父亲看书很快,挺厚的书没两天就看完了。也有看得慢的,比如思想史、哲学方面的。有时候父亲是几本书同时看,比如床头、桌头扣下来,折起来的,就是看到半截的。

“父亲只要一去外地,从不去逛街,就去旧书店淘书,每次回来都带几摞书。”胡乔木的藏书最后达到了4万余册。1995年12月,胡乔木生前藏书分别捐赠给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江苏盐城市。

胡乔木的藏书一度成为负担。“文革”期间胡乔木从中南海搬出来,要找房子,“他别的条件不要,只要书能装下来。后来费了好大劲,特意找了南长街123号的房子,那里有大房间,可以放书,为此还特意把地板加固,把书搬过去”。

胡木英:父亲总在奋笔疾书

父亲总趴在办公桌前,写呀、写呀,从我刚有记忆,在延安的窑洞里,父亲穿着厚厚大大的灰色棉衣,坐在小方桌的煤油灯下写着;进北京城后,坐在长方形办公桌的座灯前,不停地写,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要人扶他半靠着坐起,伏在我们支在他面前的玻璃板上,颤颤抖抖地写出了向巴金祝寿的贺电,虽然他记错了日期……他一生到底写了多少文字,恐怕无法计算得出来了。

他不健谈,不是很能聊天。如果能够跟我们聊天,就是讲一些自然知识,比如看见树,就讲一下树的名字、特性,还有讲讲这些花叫什么,给我们增加一点这方面的知识。如果他不说话,那一定是在思考。虽然我们就在他身旁,却好像不存在一样。

“文革”期间,我和父亲分开了很长时间,父亲一个人在家,我们孩子每次回家,都能强烈地感觉到父亲喜悦的心情,他虽然嘴上不说,神态、语气都显得很高兴。我们心里清楚,他受了很多苦,很寂寞孤独,但父亲从没在孩子面前表露过。我帮他换床单、洗衣服……收拾收拾,父亲会说“这才像家啊!”

周海滨

(本文参考《我所知道的胡乔木》、《胡乔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20年》)实习生张静波对本文亦有贡献 )


/**网友评论:香港《争鸣月刊》是右翼反共刊物,罗冰在上面的言论多多。姑妄听之,但是否可信您自个儿掂量。**/

《毛泽东选集》成书经过(转贴)

香港《争鸣月刊》记者:罗冰

《毛泽东选集》

1995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了书面报告《关于〈毛泽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根据报告披露:《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六十余篇中,由毛泽东执笔起草的只有十二篇,经毛泽东修改的共十三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共中央其他领导成员,或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毛泽东的秘书等起草的。

《毛泽东选集》成书经过

《毛泽东选集》原收的[著作],大部分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各种书信、电报、文件,以及领导人所作的演讲稿汇编而成的。

原来在[解放区]只是印成小册子传阅。到了四十年代后半期,[东北解放区]有了像哈尔滨这样的城市,这些小册子就汇编成了厚厚的《毛泽东选集》。

大陆建政后,中央成立了[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年10月12日出版了第一卷,1952年4月10日出版了第二卷,1953年4月10日出版了第三卷,1960年10月1日出版了第四卷。

1951年10月12日出版第一卷时,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在书前冠有[本书出版说明],说:“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的《毛泽东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也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进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的收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

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过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一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从这个出版说明,不难看出,整个《毛选》的定稿,是毛泽东亲自参与了的。既然如此,选集中的每一篇文章当然都是经毛泽东本人认定是自己的著作无疑了。

中共官方宣布的对《毛选》审核、考证结果

但是,四十四年后,经过中共有关部门的审核、考证,却发现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的一百六十余篇著作中,由毛泽东执笔起草的只有12篇,经毛泽东修改的有13篇,其余诸篇全是由中共其他领导成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以及毛泽东的秘书等起草的。

这是上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的书面报告《关于〈毛泽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所披露的。经审核、考证、查证,《毛泽东选集》中的若干著作,有以下人士起草:瞿秋白、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张闻天、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刘少奇、艾思奇、陈伯达、康生、胡乔木、陆定一、杨献珍、邓力群等,以及毛泽东的秘书、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有关班子。

该报告披露的对《毛选》一至四卷中若干著作审核、考证、结果如下: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此文为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决议的部分,是周恩来起草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选》中说此文是毛泽东于1932年1月5日的一篇通信,实际上是瞿秋白写的指示信件,由毛泽东、滕代远、周逸群在红军中宣讲的。

《反对本本主义》,此文为1930年5月,由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文件。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选》称本文为毛泽东于1936年12月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写的,实际上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由张闻天和周恩来起草,由毛泽东出面在红军大学的演讲稿。

《实践论》(1938年5月)、《矛盾论》(1937年8月),《毛选》说这两篇论文都是毛泽东写的,曾由毛泽东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讲演,实际上是由周恩来、林伯渠、王稼祥、康生、陈伯达等人起草的,毛泽东只是作了修改,就成了毛泽东写的了。

《为了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此文为毛泽东于1937年5月7日在中共全国代表会议上所作的总结报告,但文稿实际上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起草的,张闻天、周恩来作了修改。

《论持久战》(1938年5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前者为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实际上这两篇文章都是由周恩来、张闻天、林伯渠、康生等起草,董必武也参加了修改,曾被定为党校的中心教材。

《论新阶段》,毛泽东于1938年10月,代表中央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政治报告,文稿是由王稼祥、康生起草的。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本文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集体起草的,后经周恩来、刘少奇、王稼祥、康生等人修改,曾被定为党校的中心教材。

《新民主主义论》,此乃毛泽东于1940年1月9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讲,文稿是中共中央委托康生、陈伯达、艾思奇等人起草,经中央集体讨论定稿的。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1941年3月18日)、《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1941年5月5日),《毛选》称这两篇均是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的对党内的指示,实际上是中央委托周恩来起草的,董必武也参加了部分意见。

《改造我们的学习》,此文为毛泽东于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所作的报告,文稿是由康生起草,经王稼祥修改的。

当时是以中共中央学习研究组的名义发表的。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前者为毛泽东于1942年2月1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演讲,后者为毛泽东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话。这两篇文章都是由林枫起草的,陈云、李富春等人参加了修改。

《论联合政府》,此文为毛泽东于1945年4月20日在中共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文稿是由康生、艾思奇、胡乔木等人起草的,任弼时、张闻天、刘少奇等作了修改。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此文为庆祝中共建党28周年的专论,文稿是由中共中央集体起草的,主要执笔人是陈伯达、艾思奇和邓力群。

《毛选》著作权的争议从未中断

综观以上各篇文章完成的具体情况,并不完全相同;但不是毛泽东写的,最后都变成了毛泽东写的了。就这一点来说,毛本人是知情的。因为最后成书时他本人是审定过的。这就构成了[知识产权]的侵权问题。当然,那个年代,无论是毛本人还是其他任何执笔者的头脑中,都没有[知识产权]意识。

尽管如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文责自负,君子不夺他人之美,应该说对上述侵权行为有道德上的规范和约束的。也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关于毛泽东著作的署名问题,在中共内部也是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和争论的。

早在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对这一问题曾有过以下两点非常不合情理的决议。

一.凡是由毛泽东同志演讲的、由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审阅的文件,在编印时要用毛泽东同志名义。

二.凡是过去已由毛泽东同志名义发表的著作,一律不再更改或增加其他作者的名字。

1956年11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康生曾提出《坚决捍卫毛主席著作光辉思想》的意见书,提出:“党内有人企图否定毛主席的地位、否定毛主席思想是全党的指导理论”,为此于1956年11月中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作出决议:一.全党要维护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权威;二.毛泽东同志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工作经验的结晶。

1980年9月,习仲勋、谭震林、徐向前等五人向中共中央提出,再重新出版《毛泽东选集》时,应当作出澄清:哪些是其他人的著作,哪些是中央文件?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党校十二名主任级教员及二十五名学员联署向中共中央、胡耀邦提出关于《毛泽东选集》中若干著作是其他人的著作问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也提出“是否在《毛泽东选集》再版或重新出版时,作出适当的更正、阐明”。对此,李先念、王震、宋任穷等人作了批示,指出:“这是一股逆流”“党内一直有人要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问题出在领导层”,“党内右倾思潮发展到了危险的地步”。王震当时为中共中央党校校长,在党校党委会上破口大骂:“谁敢否定毛主席光辉的一生,谁敢反对毛主席著作,就撤他的职,开除他的党籍;谁敢当我面否定毛主席,我就用枪来回答。”(见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简报》)。

1992年初,胡乔木在重病期间,曾对来探望的杨尚昆、乔石、温家宝提出:关于毛泽东著作,党内一直有分歧,应当作出全面审核,哪些是毛泽东亲自著作的,哪些是以毛泽东名义发表的,哪些是中央其他同志著作的,哪些是在编辑过程中被牵强地肯定下来的。他还提出:毛泽东著作中三篇名作(俗称《老三篇》–《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为人民服务》,甚至毛泽东诗词中最有代表性的《沁圆春·雪》,即那首“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并要求恢复用他胡乔木的名字。

1993年8月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曾联合向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过两份报告,一份是《关于毛泽东著作整理出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另一份是《关于胡乔木和其他人士对毛泽东著作的意见的处理》。前者披露:经过五年来的工作、访问、考查、翻阅、核实关于毛泽东生前四百七十多篇著作,包括讲话、报告、会议决议、论文、电报稿、社论、按语、批示等,一共有二百五十多篇不是毛泽东亲自起草或作修改的。其中有一百六十多篇报告、讲话、电文、社论是由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中央秘书局(办)和中央工作人员起草完稿的。毛泽东仅仅对部分报告、讲话作过审阅或批上“同意”,“好”或签上“毛泽东”三字。

1994年1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就上述报告曾作过三点批示:

一.中央一贯认为,《毛泽东选集》中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革命工作的结晶,不是个人的。

二.审核、考证《毛泽东选集》原稿的作者、原稿部门、发稿时间与场合是必要的。

三.一些情况以内部掌握为宜,以免引起混乱和争议。

而对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于今年六月中旬又提出书面报告《关于〈毛泽东选集〉中著作原稿的审核、考证意见》,中共中央书记处于今年七月二十一日又作了三点批示:

一. 维持原有的决定是正确的,一旦更改会有大的影响;

二. 《毛泽东选集》中的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革命工作的结晶;

三. 审核、考证结果资料存档留作参阅用。

历史是公正的。任何人妄图美化毛泽东,维护他的形象,在历史面前都是徒劳的

关于毛泽东稿酬的议论

(原载《杂文月刊》2005年第5期 节录)

1.截至2001年5月底 毛泽东稿酬已达1亿3121万元。(2004年第九期《党史博览》和《党史文苑》)

2. 1967年10月 毛泽东曾自己查过稿酬情况。有570多万元。毛泽东在“五百”两字上画了个圈,批曰:上交党费。结果毛泽东此举被“中央文革小组”卡住,未缴党费!

3. 1976年12月 汪东兴在清查毛泽东私人财产时发现,毛泽东存放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稿酬累计存款7580万元,是用“中共中央中南海第一党小组”的名义开户的。另外,毛泽东还以个人名义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南海支行开设的户头,帐上通常存有八九十万元。

4. 1959年4月至1969年10月 毛泽东曾从稿酬中提取22万元,给七名党外知名人士,其中给章士钊10万元(注:1920年4月章士钊在上海曾赠两万块银元给困境中的毛泽东。此次毛泽东戏称,这是还给章士钊的旧债。)

5. 1966年初 提取了10万元给程思远。

6. 1965年至1976年2月 毛泽东先后九次,提取了38万元人民币和两万美元给了江青。

7. 1965年至1976年5月 毛泽东先后五次提取15万元给张玉凤,还送给护士吴某2万5千元。毛泽东曾先后两次给汪东兴4万元(其中有15000元是给汪东兴家属修理房屋用的)。

关于对毛泽东稿酬遗产处理,中央曾有个意见:毛泽东是属于全党的,毛泽东著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留下的稿酬不是留给江青和家属的。江青曾先后五次声称她有权继承毛泽东遗产,要提取五千万元给两个女儿和亲属,但她的要求都遭到拒绝。李敏、李纳也申请过,也被婉拒了;后来由中办先后给他们两人拨下200万人民币,购买住宅和留作家用。

“《毛泽东选集》成书经过”原文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820


关于《沁园春·雪》的两则史料
作者:谢泳
来源:南方周末
来源日期:2008-5-8
本站发布时间:2008-5-8 15:50:09
阅读量:586次

在毛泽东的所有诗词中,最有名的要算是《沁园春·雪》了。

关于这首词的经历,将来很有必要写一篇“《沁园春·雪》传播小史”。我现在见到的史料,有周策纵关于这首词的来历以及胡乔木与这首词的一些传闻,如果努力,我想还可以找到更多史料。

我亲眼见过发表这首词的最早史料,是储安平当年在重庆主编的《客观》周刊,当时这本周刊的“副叶”是聂绀弩主编的。这首词发表后,当时知识分子有很多议论,有些知识分子从这首词中看出了作者的胸臆。我平时看书比较注意收集他们对这首词的看法。

多年前我写一篇关于《大公报》王芸生的文章,曾引过他当时给傅斯年的一封信。王芸生把《沁园春·雪》抄给傅斯年,抄完以后,王芸生写了这样一封信:“孟真先生:日前之晤,承问笑话,忘记谈一事,即毛泽东近作之《沁园春》也。特另纸录陈,以见此人满脑子什么思想也”(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傅斯年文物资料选辑》216页)。

前几天看《新文学史料》上方锡德先生整理的吴组缃上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日记,吴组缃恰好也谈了读《沁园春》的感想,与王芸生的见识完全相同。这则史料虽是细节,但可以看出当年重庆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许多事物的敏感。吴组缃说:“昨日《大公报》转载毛泽东填词《沁园春》一首……毛主一切为大众,于文艺尤主 ‘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却作这样的词。毛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而词中充满旧的个人英雄主义之气息。看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霸主比高下;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意与蒋先生争胜,流露踌躇满志之意。说山河壮丽,所以古今英雄都要争霸,逐鹿,他亦自居于此类英雄之一。这些气味,使我极感不快。”(《新文学史料》2008年第1期第34页)

吴组缃早岁出身清华,受过自由民主的教育。作为“五四”后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帝王思想极其敏感,“五四”的影响在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身上的特征非常明显。当年闻一多、金岳霖等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就是看到《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精神挑战,在思想上产生了对蒋介石的反感。闻一多曾说过,他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公开向“五四”挑战。“五四”精神到底是什么?也许可以作为学术对象争论下去,但科学与民主精神确实对那时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那种影响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是类似于宗教的一种情感。一切反科学和不民主的东西,在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很难引起共鸣。有时候对一首词的传播经历和评价中,可以看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可惜这个感受到了后来无法表达了。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27342


《沁园春.雪》是胡乔木原创

胡乔木在《炎黄春秋》发表的访谈录中,说《沁园春.雪》为他所原创,老毛改动四个字,以老毛的名义发表最后毛据为己有,老毛-死后,胡乔木公开澄清《沁园春.雪》是他原创的。在访谈录中,胡乔木还说《矛盾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的讲话》完全是他执笔写作的,毛泽东只是签个署名而已。                
《沁园春.雪》公诸于世的时间是1945年9月,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在中共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根据《炎黄春秋》,《百年潮》的报道,这首词作是胡乔木原创于1942年。刘少奇为了包装毛泽东,就要求原先是自己秘书的胡乔木(后来,老毛看中了胡乔木的文才,就从刘少奇手中要过来,成为了毛的秘书),把胡乔木原创于1944年的《沁园春.雪》,交给毛泽东,毛泽东改动了四个字“原弛腊象”,就成了毛泽东的诗作。1945年9月,《新华日报》上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沁园春.雪》时,把时间“倒填年月”为1936年。

从毛泽东的诗题和诗词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毛泽东的诗词多是后来补作的,十八首诗的许多首,属于“倒填年月”之类的东西,这即是说,井冈山游击战争前后的诗词是在进入北京以后写的。

《矛盾论》,《实践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等几乎所有毛的著名文章都是中共组织艾思奇,李达,陈伯达等30多人的写作班子集体编纂的,以老毛的名义发表的。《别了,司徒雷登》是北大教授所写,以老毛的名义发表.所谓老毛的著作,诗词,讲话五分之四都是由中共组织秀才编纂的,而以老毛的名义发表。

毛泽东的诗词在1949年发表的只有两首,其中《沁园春.雪》乃胡乔木1942年原创,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刘少奇为了包装,宣传毛泽东,让胡乔木把《沁园春.雪》送给毛泽东修改“原弛蜡象”四个字,把创作日期倒添为1936年,1945年8月,在中共的重庆《新华日报》上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参见《炎黄春秋》,《百年潮》杂志,《胡乔木访谈录》)。

毛泽东的其它诗词都是1949年以后,由毛泽东组织郭沫若,柳亚子,董必武等专门为毛泽东填写,润色诗词,经过六,七年的编纂,润色准备,1956年以后,才以毛泽东的名义陆续发表的。

http://bbs.online.sh.cn/forum/thread-3038040-1-1.html


悬赏寻找鑫森的“直接证据”——《胡乔木访谈录》

[ txlr ] 于2009-03-19 14:30:39 上帖 [ 发短信 ] [ 表状 ]

鑫森在【一并回复: 我对胡乔木原创《沁园春.雪》的看法 [ 鑫森 2009-03-17 11:07:20 ]】中说:“胡乔木在《炎黄春秋》发表的“访谈录”中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是他的原创,毛泽东仅改动四个字,以毛泽东的名义发表”云云。

实际上,鑫森的说法并非他的“原创”,网上早有这样的谎言流传,也早有网友怀疑所谓《胡乔木访谈录》的真实性。下面就是“百度”上有待揭榜的一个悬赏帖:

【哪位看过《炎黄春秋》上的《胡乔木访谈录》?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5 小时

有人说这篇文章披露胡是毛那首《沁园春·雪》的真正作者。但我登录炎黄春秋网站,站内搜索《胡乔木访谈录》,结果却是没有。又到图书馆查了一下,胡乔木生前回忆毛泽东的文章有1994年结集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728页中也没有谈及写诗的内容。因此,特请大侠们帮忙,将刊登《胡乔木访谈录》的那期杂志扫描上传,或至少标出在某年某期某页上,我好再去查个明白。
提问者: anj197】

这位网友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圆满答案,看来难度不小,但禁不住“奖赏”的诱惑,俺还是决定试一试,碰碰运气,到互联网上搜索一下!

经查,《炎黄春秋》电子期刊的网址是:http://yhchq.qikan.com;《炎黄春秋》官方网站的网址是:http://www.yhcqw.com

第一步——搜索《炎黄春秋》刊登的包含有“胡乔木”名字为题目的文章:
http://yhchq.qikan.com/ArticleSearch.aspx?keyword=%e8%83%a1%e4%b9%94%e6%9c%a8

搜索到三篇文章:

(页面文字)

胡乔木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态度

  胡乔木同志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前后持有相反的态度。
  1978年5月10日《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本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同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全文转发。之后,有一种说法:当胡耀邦同志在受到来自坚持“两个凡是”的党中央负责人的巨大压力之际,6月20日,胡乔木同志曾到耀邦家

出处:《炎黄春秋》2000年7期 作者:孟 凡

我参与讨论胡乔木论异(化)的文章

  1984年1月,胡乔木同志发表了一篇长文,题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文章发表前,曾在当时中宣部在中南海内的会议室,召开了一个有二三十人参加的讨论会,参加者有胡绳、龚育之、邢贲思、卢志超、韩树英等著名学者、专家。我有幸也应邀参加。
   会上大家发表了不少意见,我也发表了意见。我说,今天这是一个党内的会议,而且是个学术、理论讨论会。作为一个党员,本着对党

出处:《炎黄春秋》2004年3期 作者:薛德震

乡贤胡乔木

  从对一篇小说的评价说起
  年前,从维熙兄从文海中作了一番钩沉,重读了胡乔木,引发了我对这位前辈乡贤的若干回忆与思考。
  那

出处:《炎黄春秋》2008年3期 作者:顾 骧

加上另查到的1993年未上网的两篇,共五篇:

1,政治风浪中的胡乔木 叶永烈 炎黄春秋 1993/06

2,萧军与胡乔木的交往轶事 王德芬 炎黄春秋 1993/11

3,胡乔木在“真理标准”讨论中的态度 孟凡 炎黄春秋 2000/07

4,我参与讨论胡乔木论异化的文章 薛德震 《炎黄春秋》 2004/03

5,乡贤胡乔木 顾骧《炎黄春秋》 2008/3

第二步——搜索《炎黄春秋》刊登的有“访谈录”三字为题目的文章:
http://www.yhcqw.com/Search.html?SubSys=NS&Keyword=%B7%C3%CC%B8%C2%BC&s_type=title

搜索到两个结果:

(页面文字)

炎黄春秋搜索 共有2项符合 访谈录 的查询结果, 以下是第 1 – 10 项。(搜索用时 0.03 秒)

我的外公孙冶方——武克钢访谈录 2008-9-6 11:31:51 怀念集普通 | 图片头条| 2008年第9期 炎黄春秋杂志| 徐庆全| [932]

推荐中央党校王长江先生的一篇访谈录 2009-2-24 18:52:32 深水区普通 | 标题新闻| 图片头条| [0]

第三步——搜索《炎黄春秋》刊登的胡乔木为作者的文章:
http://www.yhcqw.com/Search.html?SubSys=NS&Keyword=%BA%FA%C7%C7%C4%BE&s_type=author

(页面文字)

炎黄春秋搜索 共有0项符合胡乔木的查询结果 (搜索用时 0.17毫秒)

未查询到符合条件的记录。

以上搜索结果表明,《炎黄春秋》上没有包含“胡乔木”名字为题目的“访谈录”,更没有以“胡乔木”为作者的文章!

以上搜索结果还表明,鑫森所说的【胡乔木在《炎黄春秋》发表的“访谈录”】,纯属子虚乌有,是一个弥天大谎!

呵呵,也难怪俺倒霉,花了这么多精力,却一无所获,谁叫俺贪图那“奖赏”呢?或许,这“奖赏”就是留给鑫森一个人的?鑫森,快把原创的《胡乔木访谈录》拿出来让大家伙儿一饱眼福吧!

http://www.1911.cn/v5/dispbbs.asp?boardid=31&id=73358&star=1&page=7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