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叔亚博客/不久前,湖南湘江晨报把在缅甸密支那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接回了老家湖南,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国内国家媒体在瞭望东方周刊的倡议下,把更多的流落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接回家。5月28日,10多名老兵终于从云南瑞丽口岸,回到了阔别长达60多年的祖国。
这些老兵大致如下:
1、张富鳞,山东济南人,89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2、钟玉清,广西北流县人,91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3、张家长,广东海丰人,84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4、韩天海,四川成都人,88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5、林峰,广东梅县人,87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6、王之平,河南孟津人,88岁,现居缅甸曼德勒。
7、刘招回,四川岳池县人,88岁,现居缅甸腊戌。
8、李华,四川人,88岁,现居缅甸仰光。
9、李锡全,湖南常德人,90岁,现居缅甸密支那。
10、李广钿,云南宣威人,90岁,现居缅甸密支那。
11、杨剑达,广东梅县人,90岁,现居缅甸密支那。
12、杨子臣,四川三台县人,90岁,现居缅甸密支那。
13、经明清,江苏人,现居缅印边境,。
14、朱长江,籍贯年龄需进一步落实,现为缅甸和尚,常居曼德勒。
15、河南一老兵,93岁,现居缅甸腊戌,具体情况需进一步核实。
16、缅甸南木丁有两位老兵,一位江西,另一不详,正在打听。
(以上是根据事先提供的名单,具体归国的是那些?我没有资料。)
一.中国老兵散落在缅甸的来由
在抗日战争时期,本来云南是中国的大后方,但是在日军为了彻底断绝中国与外界的联系,阻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给与中国大量的物质援助,很快占领了中国的整个沿海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人开辟了一条从昆明到达邻国缅甸的公路。这条公路后来成为了中国唯一一条对外通道,被认为是中国的生命线。
1942年初,日军在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之后不久,马上发动了缅甸战役,旨在切断这条公路,使得中国彻底被日本包围孤立起来,逼迫中国军民屈服。1942年三月,中国为了保卫这条公路,以10万之众其中包括最精锐的第五军组织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美盟军联合作战。
但是由于英美缺乏战争准备,中美英三国缺乏配合,盟军在缅甸的作战很快以惨败告终。中国远征军除了一部分退回云南外,另外一部分跟随英美军撤退到了印度。
以后,中美决定在印度组建大规模的中国军队的训练基地,派遣大量的部队从驼峰航线空运印度组建了中国驻印军。
1944年,抗战七年的中国对日战略反攻首先在中缅印战区打响,四万驻印军从印度经过缅北向云南进攻;同时二十万驻扎云南的中国远征军也开始收复滇西。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东西两路中国军队终于在主动发起的大规模的战役反攻中,彻底打败了日军,其中在云南的松山和腾冲是完全彻底干净地歼灭日本守军,被切断的公路重新打通。
缅甸和中国云南山水相连,两国人民几百年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历史上在缅甸有大量的华侨居住。尽管抗战胜利,远征军凯旋回国。但是中国内战又起,老百姓再度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这样,有一部分远征军官兵不愿意回国打内战,就在缅甸定居;另外一部分官兵回国回国了以后又再度返回他们战斗过的缅甸,也定居了下来。同时,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缅两国都各自封闭,很少往来。缅甸长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定居在此的中国远征军人员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失去了回国省亲或者是回国落叶归根的能力。
这样,60年过去了。随着祖国的开放经济繁荣和两国的外来的加强,尽管在政治上这些老兵有了回国的可能,但是他们大都生活贫穷和年事已高,加之多年和国内亲人失去了联系,所以实际上他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回国的能力。
二、我在缅甸曾经采访过的老兵
这些年来,我多次前往缅甸考察中国远征军作战的历史。多次和流散在缅甸各地的中国老兵接触,对他们的历史,他们对祖国的感情是比较了解的。
杨柏方老人·为重新修建远征军纪念馆耗尽自己的全部身心
比如,2002年,在中国远征军作战威震海内外的同古地区,我们就遇到了一位中国老兵杨柏方。多年来,他顶住各种压力,甚至被抓去坐牢,但是他一直为重建被当地人捣毁的戴安澜将军领导的中国200师同古战役纪念碑而奔走呼吁,甚至不惜动用家产。终于,在2000年,“中国远征军缅甸战役纪念碑”重新屹立在缅甸的同古。当我和中央电视台的编导来到这里,仰望着这座并不十分雄伟壮观的纪念碑时,听着这些年迈的老人在异国他乡孤军奋战,心中不仅感慨万千。
不幸的时,杨柏方老人在不久前已经撒手人寰,永远地离开我们了。
杨剑达·为祖国家乡的巨大变化而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杨剑达(右),李锡全(左)。
2002年12月,当我们下榻的密支那友谊宾馆的华侨老板告诉我们,门外有一位老者在等待我们。当这位老人说是孙立人麾下的新三十八师士兵时,对孙立人将军非常崇拜的罗巍赶上前去向老人挥手致军礼!
老人尽管脸上有些苍老的老人斑,但是两眼炯炯有神!他是印度华侨,由于仰慕国军,在蓝姆迦丢下了富裕的家庭而跟随部队入缅作战。老人的经历在我们多年对老兵的调查是极为少见的。后来老人从此就流落到了密支那,印度和家乡广东的梅县都回不去了。
耿直坦荡的杨剑达老人并不回避自己对大陆政治的疑惑,说自己也不愿意回老家。和祖国大陆保持千丝万缕联系的当地侨领李仲玉先生到密支那车站送我们离开时,行动不便的杨老先生也来了。过去他们之间是从来不来往的。尽管杨老仍然用“你们大陆”的字眼来讥讽对方,但是为了远征军,他们终于走到一起来了。
没有想到的时,前年我再访杨老时他一反常态,见到我们就喋喋不休地高声讲述着回国看到家乡变化的感受。他骄傲地对其他老兵说,“哼!如今,梅县我的家乡一个小山村都比密支那要好得多!”到了去年,老人已经开始扶着轮式拐杖了。但是仍然在到处传播着他几年前回家的见闻。
李锡全·我想回家
华侨新村是密支那作战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当年这里片瓦不存一片废墟。孙立人将军驻扎密支那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华侨新村建设好,让全力支援国军的华侨有饭吃,有房住。由于当地一度和中国关系紧张,受到迫害的首当其冲就是这里的华侨。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们来到早已改变了地名的这里时,“华侨新村”已经残破的不成样子了。几间歪歪倒倒的竹篾编织的房子,当年战斗打得千疮百孔的汽油桶铁皮仍然是这些人家的栅栏。
远征军老兵李锡全就住在这里。说到战争,李老仍然掩饰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起身出门指着附近一个路口说。当年新一军为本地竖立起来的“华侨新村”的牌楼就在这里。大多数华侨都离开了这里,但是他舍不得“华侨新村”,尽管艰难,他仍然“坚守”着。说到祖国和老家,李锡全非常难过,他说,他一直想念着老家湖南,但是没有钱回家……
李广钿·胡锦涛主席为我颁发抗战纪念章
和李锡全老人不同的是,远征军老兵李广钿住在一幢庞大的宅院里。我们好奇,一再要他讲述他在缅甸孟拱玉石矿苦干了近十年积攒财富的故事,但是内敛的老人却谈得异常平淡。最让他感到荣耀的是,在抗战历史60周年之际,中国驻曼德勒领事馆专门为缅甸抗战老兵颁发了抗日战争荣誉纪念章,其中也有李老。在李老家的堂屋最显眼的地方,挂着镶着玻璃橱窗的领事馆人员向他发奖章的照片和证书。上面用中文写着“中国胡锦涛主席颁发抗战奖章”几个大字。
在大家采访李老的时刻,他的儿子却带着我来到近在咫尺的一所缅甸学校——密支那第二小学。这里原来是一座中国军地的墓地,是从一开始直到最后结束在此作战的中国第五十师的墓地。李老的孩子说,他们是眼睁睁地看着墓地被捣毁的。现在他们只要看到有中国人来,就带着他们来到这里,告诉国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些连骨骸都灰飞烟灭的士兵。
杨子臣·重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
当我们去拜会当地熟知密支那战斗历史的华侨艾元昌先生时,也来找艾先生的杨子臣很不客气对我们说,“今天他不能和你们去,因为我们大家要讨论重修墓地的事情!”
杨老是新38师师部直属防化连的士兵,参加攻打八莫的战斗,而没有参加密支那的战役。但是杨老却对并没有新38师参加的密支那中国军人墓地情有独钟,他说,都是远征军嘛!
原来在密支那,有三处中国军人墓地,分别是在北郊现在的密支那第二中学旧址(第三十师墓地旧址)、市区火车站附近一处缅甸人私宅(第十四师墓地旧址)和南郊的密支那第二小学(第五十师墓地旧址)。三个师分别在各自部队作战最激烈的地方,也就是将士牺牲最多的地方建立了墓地。
但是后来因为解放军把国民党军打败撤退到了缅甸,国民党军又大败了缅甸军队。这样,缅甸人恼羞成怒捣毁了在缅甸境内的所有的中国远征军的墓地。
老兵李月荣·我们的纪念碑在我的心中
西保位于缅甸中部故都曼德勒附近,1945年3月,新一军五十师在这里痛击日军。是中国军队在缅甸的最后一战。2008年3月,我和原第五十师师长的女婿晏伟权先生来到这里考察。
在缅甸旅游很方便,到处都是热情的华侨。路边小饭馆的小伙子段老板听说我们是来调查战争历史的显得非常激动,马上带着我们去拜访一位老兵。
这位老人两眼炯炯有神,样子十分英武,84岁。居住在小镇城郊,住所简陋。老人是广东台山人,父辈很早就来仰光定居。战争开始时逃难到云南,亲眼看到惠通桥被炸。后来在大理参加远征军的训练班,以后分配到了云南的远征军第七十一军。战争结束后就定居在这里,他没有参加西保的战斗,但是一直保存着他记录的50师在西保的烈士墓地的墓碑的碑文。这里的纪念碑已经荡然无存。但是他说,我心目中的中国军人的纪念碑是永远不可能被摧毁的。
“6万”烛光,远征军英灵映照在伊洛瓦底江畔
去年六月,我们再次来到密支那。
中国英灵的烛光映照在伊洛瓦底江边!我们在密支那江边点燃了烛光,“六万”象征着在缅甸阵亡的中国士兵的人数。当时没有很好统计,实际上在第一次作战时,就有将近六万死难将士,而第二次缅甸作战,牺牲的士兵估计也有两万。烛光边的人是中国旅游电视的小伙子和顾问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