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7/英语热30年见证:每晚六点半 家家Follow me

followme.jpg

北京晚报记者吴楠/清晨,挤在喧闹的公共汽车中,高阳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耳机传出的是“黑眼豆豆”的音乐。他正在去“华尔街英语”上课的路上,这样的补习生活已经持续了半年。

改革开放之初,也许谁都没有想到,一门来自外国的语言,会以如此速度席卷中国,以至于接下来的30年里,“英语热”都是不变的话题,从“Follow me”到“疯狂英语”,再到“华尔街英语”式的培训机构遍布中国各地。学还是不学,已经不是现时中国人所面对的问题;怎样学,才是现代人所关注的。

80年代初

家家户户传出“Follow me”

见证人:徐雄雄 胡文仲

1982年1月的一天傍晚,北京、上海的许多院落,都传出了情景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的声音。谁都没有想到,改革伊始,一场英语学习风便席卷而来,而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的播出,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也开启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文革”十年,教育荒废,人们对学习的期望空前高涨。一次出外考察,让电教部导演徐雄雄开了眼界。几个男女的轻松对话、生动鲜活的实际应用,BBC(英国广播公司)当时编制的《Follow me》吸引了徐雄雄,如果能在中国播放这样的英语学习节目,势必又是一场改革。

几经周折,徐雄雄终于拿到了《Follow me》的授权,然而节目内容上的国情差异架在了他的面前,“必须彻底地改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胡文仲、英国教师Kate Flower这时也加入到改编队伍,成为了删改后剧情的串讲人,也成为了荧屏上的新一代“英语老师”。胡文仲至今还记得,拍摄的场地没有暖气,Kate坐在机房一个比较暖和的变压器上,完成了节目最初的商议。

1982年初,由《Follow me》改编的《跟我学》栏目出现在每天晚上6时30分,没有任何宣传,更没有如今的什么首发式。然而其影响却无法估量,就在播出的第二天,便有人在街上认出了胡文仲,而他与英国教师Kate的身份,也从普通的英语教师,转变成国民英语教师。

“后来我在住宅区里转,几乎家家户户的电视机都传出《跟我学》的节目声,还伴随着观众跟着朗读的声音。”徐雄雄回忆道,在电视节目还不丰富的年代,《跟我学》甚至成为了一档娱乐节目。刊登了《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一下增加了约50万的订户。

有媒体做过统计,《跟我学》全国收视人群达到1000万,与当时的电视机持有量基本持平。

90年代满大街“搜索”外国人

见证人:刘建伟

步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学习英语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进一步的改变,出国热促进了英语学习的实用性。

“那时候为学英语,真的是满大街‘搜索’外国人。”45岁的刘建伟,对那时英语学习有着深刻的记忆。“Hello说得再标准,一见到人就结巴也没用。”

“当时单位有外事服务,就我会说英语,于是把我顶了上去。”随着亚运会在北京的举办,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刘建伟为了学好英语,可说是用上了各种办法。

“那时候在家看了书,就想办法找人说,后来听说公园里有自发组织的学习会。”刘建伟口中的“学习会”,便是之后常见的“英语角”。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的土山上,逐渐聚集了一批学习英语的人,他们大多是学生。每到周末,就会聚在这里,用英语交流,还有一些外籍人士也加入其中。

英语角的形式,后来被广泛地传播到各个高校中,乃至现在人大英语角还被戏称为“单身男女相亲会”。

“跟别人一对话,自己的课本英语就露了馅。”去的次数多了,刘建伟也逐渐胆大起来,学习、工作方面的感受,成为了聊天的重点。

“到了后来,随身听开始流行,我买了个‘爱华’牌的,到处找人家录英语歌的磁带。”刘建伟说,那时候谁能有几盘英语歌曲的磁带,便是大家的焦点,每个欧美流行音乐歌手进入内地后,都会出现一次录歌狂潮。

不过最令刘建伟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时在街上找老外。当时,老外还是稀罕物。在大街上看到,多数人都会看上几眼,而刘建伟更是经常鼓足勇气上前攀谈。“不过现在想起来,这样做还是不太礼貌。不过当时我的朋友都说我是傻大胆。”

小白领回炉再充电

见证人:高阳

“我现在报班学,完全是为了工作上的需要。”大学毕业、英语六级、在外企工作的高阳按说英语水平还算不错,不过在毕业两年后,他又一次走进了英语的课堂——“华尔街英语”培训班,“给自己充充电,尤其是口语方面,跟着外教说一说。”

30年英语学习热,英语的身份也在逐渐改变,从学习的主体,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学习的工具。不会英语,将减少一条与他人沟通的渠道,而科研、商业对英语的需求越来越大,也让不少刚刚脱离校园的人有了新的学习压力。

而像“华尔街英语”这样的教育机构可说收费不菲,虽然高阳的工资算是个白领,但每次交学费时还是心疼上一段时间,“没有办法,不学就跟不上形势。”

除了学习英语的方法,学习英语的途径如今也变得多种多样,英语广播、英语歌曲、美剧,乃至电影院的引进影片都会分配音版和原版,而如今的年轻人,多数都会选择后者。

“原来为考托福,有的学生在语言学院门口摆个小马扎排队。学校图书馆里介绍美国大学的书都被翻烂了。”胡文仲教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至今已超过50年,而英语教学资源早已今非昔比, “疯狂英语”式的英语学习方法层出不穷。全国大学的英语专业点,也从改革初期的70余个增加到了目前的超过900个。各类英语比赛中,选手的英语水平,有时会让担任评委的老师咋舌,而这些选手甚至不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走进西单图书大厦,英语相关的书籍、材料几乎随处可见,新版《Follow me》仍旧陈列其中,然而它早已没有了20世纪80年代的影响,在角落里静静摆放着的教材,正为30年英语热写下新的注脚。

留声机

-注音学英语

20世纪90年代学英语的一股潮流,即将英语用汉字的方式进行标注,如“How are you”标注为“好爱油”,这样的学习方式能让不懂英文的人迅速学习英语发音,曾风靡一时。

-疯狂英语

是由李阳发明的一套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提倡疯狂地说英语、大声喊英语等,看似奇怪的方法吸引了一大批英语学习者的青睐。

-文曲星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种便携电子词典,可以查询英语单词,发出英语读音,更有英语测验等功能。由于其易用性,在中学基本已成为人手一台的英语学习利器。

-复读机

1999年,国家教委宣布,今后大中小学生的外语教学和考试将侧重于学生的口语、听力综合水平,复读机迅速占领市场。这种功能类似录音机的机器,可以通过不断重复录放以纠正英语发音。据统计,该种产品2002年销量达到1300万台。

-新东方

起先以培训学生应付托福、GRE为主,后逐渐发展为综合教育集团。新东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对教育的速成渴望,也是中国人出国热、英语热的具体表现。

见证30年变迁:”Follow Me”——跟我学英语(组图)

新华网/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起,中国向世界敞开了胸怀,国人的视野豁然开朗,强烈的求知欲和睁眼看世界的愿望,驱使人们如饥似渴地学习英语,英语热成为当时全民学习热的一个典型缩影。

1982年初,我国第一部原版引进的英国BBC情景会话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FOLLOWME》),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跟我学》以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的方式,颠覆了中国人以往的“语法英语”和“哑巴英语”,一开播便红遍全国,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波学习英语的热潮。

在经历了《跟我学》一枝独秀后,出现了各种英语教材百花齐放的局面,《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知名教材,伴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以及职称英语考试开始等契机,让“英语热”持续升温,而以新东方为代表的一批英语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更是让英语发展成一个可以淘金的教育产业。

回顾三十年间,英语在中国已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成为了人们开阔眼界、融入世界的工具,英语已完完全全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为人们注入长盛不衰的学习热情。新华社发

followme2.jpg  
上图:1982年,主持人凯瑟琳(右)和胡仲文在《跟我学》一次节目的录制现场;下图:1982年,在一次《跟我学》节目录制前,主持人和导演、编导一起商量脚本(合成图片)。

en_study1.jpg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新华社发

en_study2.jpg
1985年,众多英语爱好者在陕西外语进修学院开办的“西安英语世界”活动上用英语会话。新华社发

en_study3.jpg
2003年1月3日,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内座无虚席,几千名学生和家长在天津市人民体育馆内感受李阳带来的“疯狂英语”。新华社发

en_study4.jpg
2004年8月20日,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街道的孩子在学习有关奥林匹克的英语词汇。新华社发

en_study5.jpg  
2005年10月15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外语游园会上,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展台前围满了期盼学习英语的人群。新华社发

en_study6.jpg 
2008年4月12日,安徽合肥一名大学生在专注地聆听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做的主题演讲。新华社发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