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7/中国经络——坚硬建筑中寻绎中国人柔软的印记

无声的它们,见证着中国三十年的风起云涌。蕴含政治意味的“国道”——长安街,掌运经济命脉的“大富之地”——金融街,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龙脉”——中轴线,还有汇集现代尖端智慧的“科技地标”中关村,它们无言地用自己讲述着中国人最动人的传奇。“中国经络”系列——试图从坚硬的路面和建筑中,为中国三十年的发展寻绎出触动每位中国人心中柔软的印记……

·政治动脉长安街30年:一个国家发展和变化的见证
·中国金融”中枢神经”金融街:中国最富有的一条街
·北京中轴线隐没后重现 中国的精神龙脊已然成形
·中国智慧地标中关村春色关不住 中国创造已上路

政治动脉长安街30年:一个国家发展和变化的见证

beijing_st1.jpg
北京长安街绚丽夜色。 中新社发 张爱东 摄

beijing_st2.jpg
北京奥运期间,长安街上增添了一批造型优美、别具一格的新景观。 中新社发 陈晓根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日电 题:政治动脉长安街:中国在汹涌而过

中新社记者 吴庆才

十一月十日,恰好是那场著名的改变中国命运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三十周年纪念日。这次持续三十六天的会议地点位于长安街西侧的京西宾馆。会议的成果被三天后在同一地点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加以确认,由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幕。

某种意义而言,长安街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

这不仅是因为,作为串联京西宾馆、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及众多党政军机构的横轴线,长安街乃是与会决策者和执行者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带回各地、各部门的起点和必经之地。更重要的是,长安街本身也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引领着改革开放的风气之先。

三十年之前,长安街还是一个政治符号,它曾是举世闻名的游行一条街、标语一条街、红色一条街。而今,经历改革开放洗礼的的长安街在作为中国政治动脉的同时,也已发展成文化一条街、经济一条街、金融一条街乃至时尚一条街。从谷歌地图上俯瞰,它像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活色生香。

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心脏机构扎堆,成就了长安街“神州第一街”的显赫。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鲜明的一面镜子,长安街倚着特殊位置默不作声地目睹了东方睡狮冗长的梦境乃至从混沌中挣脱、觉醒、崛起的完整过程。它见证的若干重大事件,已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分水岭。

然而,真正促使中国乃至长安街本身发生翻天巨变的事件,正是上述一九七八年的那两场会议。从那之后,商业和金融机构开始“入侵”,长安街原有坚硬的政治外壳逐渐变得现代、圆融。

长安街之变,可以追溯到一九八四年,马来西亚“糖王”郭鹤年在大陆进行了他的第一个投资,在东长安街兴建了国贸中心,成为当年最引人瞩目的引进外资项目,长安街由此进入一个新的规划建设期。

最典型的商业“入侵”的例子是九十年代初李嘉诚投资的新东方广场的建设,长安街上二十余个部级单位、四十余个市级单位、一百余个区级单位、一千八百余户居民在半年之内被搬迁,开创了政府机构集体为商业项目让路的先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在长安街两侧新建的建筑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金融机构、商业财团投资建设的商业金融类建筑显著增多。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建的二十一座建筑中,属于商业金融和写字楼类的就占了十四座,占总数的六成七,而在五十年代这一比例仅为一成七。

长安街边的建筑记录着时代的变迁,成为时间的记忆,饱含着观念转变和文明推演的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国家大道的生长和延伸,就是一个国家发展和变化的见证。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为中国改革开放加速。一年之后,一个名叫陈丽华的港商开始在毗邻天安门广场的黄金地段建设中国第一家高级私人会所——长安俱乐部,其服务对象正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如今,这家入会费一万八千美元的俱乐部聚集了众多商贾巨富,李嘉诚、霍英东、杨元庆都是这里的会员。然而,长安俱乐部的意义不在于吸纳了多少先富人群,而在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国人对私人财产和私人生活的包容和尊重。

这一时期,长安街建筑风格的演变,也折射出国人的观念变得愈加开放、包容、多元。建国初期,苏式建筑曾大行其道,改革开放后,一系列前卫时尚、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相继在长安街两旁拔地而起,它们体现了国人对商业、环境以及历史看法的改变,把中国人对技术和发展的信念,同融入世界的追求结合起来,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欢乐。

进入二十一世纪,长安街更成为世界建筑的实验场。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认为,这些前卫建筑代表着中国在新时期展现出的“不惧权威,敢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自信”的精神。

国家大剧院与央视新楼便是这种精神的产物,某种意义而言,它们是中国和国际社会进一步接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走上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起点。

中国金融”中枢神经”金融街:中国最富有的一条街

beijing_st3.jpg
10月24日,北京月坛南街与金融街的“焦点”一片祥和。据北京西城区发改委主任吴向阳介绍,因相信外资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金融街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还将向月坛南街一边(西)扩张。。目前,金融街入驻的金融机构、企业达1500多家。据调查,金融街涉及雷曼公司的资金只有6亿美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影响是有限的。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beijing_st4.jpg
北京金融街南起复兴门,北至阜成门,西起西二环路,东至太平桥大街,总占地面积103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 中新社发 开元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一日电 题:中国金融的“中枢神经”:金融街在风头浪尖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人面对金融海啸时的沉稳与自信,你或许要拜访一下与北京中南海仅数街之隔的金融大街。

占地一平方公里的北京金融街,曾几何时已成为中国金融的“中枢神经”。还有人称其为“中国的华尔街”。

本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载文称,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把中国——这个外汇储备最多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推到了全球外交行动的中心。

显然,当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北京金融街似乎也具备了另一层象征意义,它成了中国回应全球金融议题的一枚“风向标”。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下一步将采取何种措施调控金融市场,全球金融舞台的追光灯已经照向北京,也照亮这一平方公里的金融街。

京城西二环内侧,阜成门与复兴门之间的这一片街巷,早在一九九三年,就被中国高层看重。中国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显示,在这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打造“国家级金融管理中心”。

中国人对金钱喜好的表达,向来比较委婉,不过“真金白银”对于北京金融街来说,却是直言不讳。

金融街所在的街区,距离古老的白塔寺并不远,自元代起,这一带就被久居深宫的帝王视为举步可及的福泽之地。

史料记载,当地很早就与“金”结缘,元大都的金铺、银号大多云集于此,“金城坊”赫赫有名,清朝末期,户部银行(大清银行)亦设于此,民国时更是银行林立。如今,金融街有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炫目的玻璃幕墙。一些人认为,金融街是北京城里“最不像北京的地方”。不过“金城坊”的古老概念还是被保留下来。

知情人士称,北京金融街真正的崛起,是在二00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因为自那以后,金融成为中国将逐步对外开放的领域之一。

尽管金融街占地不大,但却汇集了中国金融、电信、电力、保险等行业的一千五百多家前沿企业。中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即人民银行总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中国、建设、工商等三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两大中央结算中心(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都在此办公。

在今年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中,表现不一的高盛、摩根等“指标性”公司,都在此安营扎寨。金融街西北角的英兰国际金融中心,则吸引了瑞士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星展银行等入驻。

有人笑言,“金融街是中国最富有的一条街”,这并不夸张。二00七年,金融街的一千五百多家企业和机构所管理的总资产额,已达十八万亿元人民币。这条街上的写字楼,每一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所产生的“地方三级税收”就高达三万元人民币,相关金融业者的获利空间可想而知。

不过,也有不少人质疑北京金融街的定位。继香港和上海浦东之后,北京及其金融街是否有必要也被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及学者。有人认为,北京金融街缺的是实实在在的市场和庞大的资金流。也有人认为,北京金融街已成为中国金融“中枢”,重量级“中字头”企业的身价,足以显示其发展优势。

在“北京金融街”的互联网论坛——金子社区里,起早贪黑打拼的“金领”们,对金融街的国际定位评头论足、看法不一。与此同时,他们与华尔街的才俊一样,关切金融海啸是否将波及自己的“饭碗”。

二00八年,当金融危机来袭,西方国家将目光不约而同转向中国,北京金融街能否回馈给西方一段“金”彩传奇,还有待观察。

就在十月下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举行的亚欧峰会上,以信心、合作、责任六个字概括应对危机的办法。

不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又将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金融峰会,北京金融街上的“金领”与国际同行都拭目以待,他们相信中国领导人和金融决策机构,为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必有所担当。

北京中轴线隐没后重现 中国的精神龙脊已然成形

beijing_st5.jpg
8月24日,参加奥运会男子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从永定门东侧路进入京城中轴线,道路沿线尽展北京古城文化魅力。 中新社发 马毅行 摄

beijing_st6.jpg
1月8日,北京前门大街改建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为了让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中轴线风貌还原接近历史,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南的前门大街修缮整治保护工程从2006年5月开始实施,水泥制成的前门大街的正阳门五牌楼日前已基本完工。据悉,修缮整治后的前门大街将恢复清末民初的建筑风貌,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步行街。相关部门介绍,前门大栅栏商业街改造工程,一期工程2008年4月完工。 中新社发 杜洋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二日电 题:精神“龙脉”:中轴线隐没后重现

中新社记者 翁阳

永定门——天安门——鸟巢——被北京奥运焰火“脚印”踩出的中轴线,那一刻,为全球四十亿目光意外发现。

其实,对于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和八百年建都史的世界名城而言,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对中轴线之于其重要意义作出如是赞评:

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申、一贯到底的规模……

在这条被誉为京城龙脉的主轴上,不仅坐落着帝王时代留下的故宫、景山、北海等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更有新中国建立之初改造、兴建的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等政治性地标。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传统中轴线正与中国崛起同声相应。

一九九0年举行的亚运会促成了自元大都以来所确立中轴线之首次延伸。从北二环钟鼓楼至北四环北辰桥之间新辟的数公里通道,不仅大大纾解了从旧城到亚运村的交通压力,并有力带动这片昔日荒疏之地迅速迈向飞腾与繁荣。

中国历史地理大家侯仁之将中轴线的此次“北进”称为北京城市建设的第三个里程碑。前两座里程碑分别是“面南而居、至高无上”,象征皇权统治中心的紫禁城和从“封建宫廷”转向“人民当家”的天安门广场改造以及东西长安街贯通。耐人寻味的是,三座里程碑皆关涉中轴脊梁。

进入新世纪,奥运的成功申办令北京城建加速前行、再掀高潮,而作为时代精神象征的人文、绿色、科技三大奥运理念,更于中轴线再度向北漂移十余公里的新篇章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奥体中心区南部的民族大道开始,向北穿越鸟巢、水立方等主要场馆区,一路上,钢筋水泥逐渐变少,树木花草渐趋密集,这条名为“通向自然”的中轴延长线,最终完美消融于绿意葱茏、野趣盎然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这座占地近七百公顷的京城“绿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园林,其面积相当于十个北海公园,每年将吸收七千二百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五千四百吨氧气。园区全部观赏用水皆为经污水处理后的中水,覆土、种植、给水、排水等设施则采用了堪与奥运场馆相媲美的高科技与环保技术。

不仅如此,公园主山“仰山”、水系“奥海”等设计命名均考虑到同传统中轴线建筑景观互为对照,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

“仰山”之名取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与正南方向的景山相合暗涵“景仰”之意;状若飞龙的“奥海”水系则与由积水潭、后海、什刹海等六海构成的旧城“水龙”,在中轴线东西两端遥相呼应。

类似之举还见于寓意“天圆地方”的鸟巢和水立方。值得一提的是,出于对古都文物北顶娘娘庙保护之考虑,水立方“被迫”向北“移驾”一百米,这令其与鸟巢处于同一水平线的最初规划小打“折扣”。

外电评论说:一百年前,北京最具象征性意义的紫禁城无法给中国带来进步与和谐。一百年后的北京,在中轴线北端的水立方和鸟巢,这两座极具现代意识的高科技体育场馆,成为中国和国际社会接轨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走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征程的中国迈向更加开放的新起点。

毋庸置疑,奥运会的举办也为传统中轴线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故宫修缮了、前门大街改建了、绿地增加了、四合院保护加强了……消失了半个世纪,位于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也终于重新矗立起来。

当年愚蠢的拆除行动,令中轴线“自此像一根断了线的琴弦”,跪抱城砖、痛哭失声的梁思成在那一刻喊出了“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之悲愤预言。

经过三十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目痴迷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这条饱蕴人文历史、风俗民情、道德教化和时代风尚内涵的中轴线,成为国人对城市生命之根的现代体认,一国的精神龙脊已然成形。

中国智慧地标中关村春色关不住 中国创造已上路

beijing_st7.jpg
(2007年——编辑注)12月19日晚,北京中关村推出了风景盛宴,迎接圣诞、元旦等节日到来。 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beijing_st8.jpg
北京中关村。 中新社发 Nelson Fan 摄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三日电 题:中国智慧地标:中关村春色关不住

中新社记者 沈嘉

美国聚集天才脑瓜的地方在硅谷,中国,则是在中关村。

从二十年前,中关村冲破体制的坚冰开始,这艘命名有些乡土气的科技航船就在创新的水域上一往直前,因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航者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它留下的粼粼水迹,正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涌。

就地理而言,中关村居于北京西北一隅,距离天安门广场不到十五公里。宽阔的街道把两个中国的科技地标和政治中心连接在一起。

二者在心理上的距离并非一开始就接近。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北京皇城来说,中关村并非天生的宠儿,它只是胜利者步入紫禁城的陌道。那时的中关村只有稀稀落落的人家和京城官僚、太监们留下的坟冢。

一九七八年三月,中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们称之为“科学的春天”。从那时起,科研者心中渐有暖意。大地之下,潜伏着亟待喷涌的创造欲望。

这个蕴藏无数能量的盒子在十年之后的春天被打开。

北京,白颐路,并不繁华的街道,很多东西正在改变。十几万个绝顶聪明的脑袋正挤在科研与教学的体系内,像挤在一辆沙丁鱼罐头似的公共汽车里。每个人都想透口气。

段永基、杨元庆、王志东、王文京……一批批的科技人才都从封闭的空间走上街头,奔波却迸发活力。从中关村开始,中国人逐渐接受了“知识英雄”这个名词。

一九八八年,中关村成立了科技园区。在以后的二十年里,它把“电子商品一条街”变成中国的“新硅谷”。

中关村以先行者的姿态标注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一九八八年,中国国务院批准,北京率先试验了以税收优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中关村开始尝试冲破计划经济的坚冰。

二000年,根据“法无明文禁止不为过”的市场经济法治原则,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其后,中国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机构、第一家科技成果占注册资本百分之百的企业、第一家中国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出现在中关村。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二十年间,高新技术产业保持了百分之二十五的年增长率,总收入目前已占中国五十四个国家高新区的七分之一,承接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占中国四分之一以上。

现在的中关村,不再只是兜售这个星球上最新问世的电子产品,而是开始兜售领先的自主创新技术。

进入新世纪后,中关村开始按照自己的定位和规划向国际前进。现在,中关村正在从与外商合资、合作办企业向并购外国企业和境外上市转变,从联想收购IBM的个人计算机业务开始,本土企业在跨国并购之路上求索;中关村在境外上市的企业达到五十三家,占其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由中关村主导创制的国际标准达十四项……

就历史来说,中关村可以被看做中国局部的一个缩影。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国打碎了精神枷锁,不仅战胜了饥饿,还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在二十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又急切地渴望拿下新技术的高地,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

在未来,中关村仍将值得关注的中国地标。它的历史告诉人们,很多时候,放下的是枷锁,得到的是世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