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5/峥嵘与忧伤——中国境外烈士墓地调查


越南安沛烈士陵园。


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地区的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邓媛章建华荣忠霞发自北京、河内、万象/还记得那群最可爱的人吗?“那一年全世界的雨泼洒你全中国的苦压着你从此一去千万里陌生的土地故国与你只能相互在梦里……”这首《缅甸斜阳不懂我的忧伤》,唱怀的正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特殊群体:中国远征军。

除了抗战时期,建国后的几次境外作战以及援助建设,在国外也留下了许多中国军人的遗骸。今年7月初,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时,首次透露“中国现有境外烈士纪念设施100余处”,安葬在朝鲜、越南、老挝、巴布亚新几内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

时至今日,这些记录着在异国他乡长眠者的烈士墓碑,仿佛一张张无声的镜面,诉说着过往岁月的峥嵘与忧伤。用一位抗战历史研究学者的话说,“它们的现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良心。”

老陵园露出新气象

数年前,曾有一批中国老兵前往老挝扫墓,他们发现,当年部队为当地中国烈士陵园打的一片水泥地,竟成了老挝百姓的晒谷场。

这一烈士陵园便是老挝纳莫中国烈士陵园。上世纪60年代,为支持老挝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事业,215位中国烈士在老挝牺牲。老挝乌多姆赛省孟赛、纳莫中国烈士陵园安葬了210位中国烈士,另有5位烈士安葬在老挝川圹省蒙百县中国烈士陵园。

据本报记者了解,2010年清明节前夕,负责承担老挝北部公路修筑工程的中国云南阳光道桥公司主动无偿将乌多姆赛省孟赛、纳莫两个陵园修葺一新。公司修建了围墙和大门,平时上锁,曾经陵园被当作晒谷场的情形真正走进了历史。

对此,中国驻老大使馆工作人员向《国际先驱导报》解释,三个中国烈士陵园所在地区都是老挝非常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当地政府一直缺乏维护资金。在中国公司修缮之后,当地县政府和村政府会定期派人清扫。

事实上,本报记者调查发现,曾经为帮助朝鲜、越南、老挝“抗美救国”牺牲的中国烈士的墓地,最近几年都加强了维护。

其中,朝鲜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改建修缮工作去年10月竣工。同时,埋葬有部分中国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位于韩国京畿道的一处墓地,去年时也被韩方整修。(相关报道详见第13版)

相形之下,越南对中国烈士陵园的修葺和管理更早一些。2000年,中国记者尹鸿伟曾以一篇《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陵园》披露,一些他亲眼所见的中国援越烈士墓地杂草丛生,只有当地村民在默默照料。

不过数年后,原先烈士墓地的境况已完全改观。2009年,不少前往越南扫墓的老兵后来告诉尹鸿伟,他们从越南老街省开始,经过安沛市、富寿省,最终到达河内,祭奠了9个烈士陵园,所见陵园都整洁干净,并有专人看守,“感到很欣慰”。

据本报记者了解,越南是中国烈士陵园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中国驻越南大使馆2005年编撰的《中国援越抗战烈士名册》显示,1951年至1976年间,中国在越南牺牲并安葬的烈士共1446名。这些烈士按照当时中越双方达成的“就地安排”原则,分别安葬在越南北部和中部22个省(直辖市)的40座烈士陵园中。

目前,这40处中国烈士墓地都由越方当地政府维护。一位守墓10年的越南人武光合信誓旦旦地告诉本报记者:“请你们放心,我保证,会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长眠在这里的中国烈士。”

修葺,延伸到太平洋岛屿

按照民政部有关境外烈士纪念设施最新公开的信息,中国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而这个信息的发布,也让位于太平洋岛屿上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抗战烈士陵园再一次进入了国人视野。

如果不是2008年12月中国网友披露“八百壮士”遗骸在海外无人问津事件,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的抗战烈士陵园的修建恐怕会是一个问号。2009年,在舆论的关注中(详见本报第449期报道),在当地的支持下,中方在巴新的拉包尔地区开始动工修建“中国抗战将士和遇难同胞陵园”,次年建成。

拉包尔是二战时期日军在巴新的战俘营所在地。1937年10月,在淞沪会战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顽强抵抗日军进攻的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后被日军俘虏,他们中的36人被押解到拉包尔做苦工,后牺牲于此。

据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介绍,新修建的烈士陵园是在当地原墓地处重建的,占地150平方米。由于36位“壮士”中,只有3位牺牲后的墓碑保留至今,所以,现在的烈士陵园里也只有3座墓碑,以此来纪念所有在巴新遇难的中国军人,以及普通的中国劳工。

使馆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中方打算修缮陵园内的停车场、凉亭、卫生间等设施。这些设施当年由巴新当地政府建设,虽然当地希望把陵园打造成为一处旅游观光景点,但囿于人力财力,所建的设施较为简陋。“比如一下雨,连接外面公路和陵园入口的地方便泥泞不好走。”这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修缮报告已经交上去了(交给民政部),正在等待批复。”

等待,在缅印的远征军墓地

与太平洋岛屿上的烈士陵园相比,中国远征军的境外墓地处境要差很多。

“远征军在缅甸的墓地,除了果敢地区的,全部都被破坏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远征军在缅墓地受损严重的情况也得到了“老兵回家”发起人孙春龙的证实。曾前往密支那、曼德勒、八莫等当年战斗最激烈处考察的孙春龙告诉本报记者,如今墓地原址上,当地兴建了市政厅、学校等建筑,“再也看不到墓地的痕迹了。”

戈叔亚还是前往印度探寻中国远征军墓地的少数中国人之一。2008年至2009年,他两次到访印度蓝姆迦。蓝姆迦是第一次缅甸战役后,美方重新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训练营所在地。后来,又有3万多名中国新兵通过“驼峰航线”来到这里,编为中国驻印军。

现在,中国远征军在蓝姆迦的墓地由台湾方面出钱修复,并雇请当地农民维护。戈叔亚介绍说,蓝姆迦陵园中分布着250个写有名字的坟墓。虽然陵园周遭荒凉,但这里算是保存不错的远征军墓地。

戈叔亚统计,除蓝姆迦的墓地外,从史迪威公路起点至五六十公里处,印度段还分布着大约七八处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其中,玛格丽特墓地是戈叔亚所见、几被印方荒弃的地方。戈叔亚推定:这里安葬的中国将士可能是从缅甸前线负伤运送在此后因伤势过重而牺牲的。

2010年,云南省地方部门(经贸厅贸促会)曾向当地政府提供一些经费,希望当地政府给予保护。当时,玛格丽特墓地所在地的县长曾在联合国驻中国杭州机构工作过,他向中方人员承诺,会保护和修缮这里的中国军人墓地。不过,时过境迁,“那位县长已经被调走,玛格丽特墓地恐怕又杂草丛生了吧。”戈叔亚说。

虽然几次前往印度都未能进入位于中印领土争议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墓地,但戈叔亚委托友人拍摄的照片显示,印度士兵仿照中国修建陵墓的方式,也为位于其中的墓地修建了大门、墓碑和警示牌,对这里的远征军墓地进行了一定保护。

国家支持与民间期待

“这些设施是我国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烈士精神、传承中外友谊的重要历史见证。”民政部相关负责人在7月初透露,对于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民政部、外交部、财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制定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实施规划。

据本报记者了解,目前,有关部门已基本完成了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的调查摸底工作,修缮或者正在修缮部分墓地。接下来,中方将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境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保护机制。同时加强与相关国家磋商,强化日常管理维护,完善祭扫工作制度,有序开展祭扫和纪念活动。

作为一直以来关心境外烈士追悼的民间公益人士来说,他们亦能感受到中国官方在这一问题上态度的变化。

有知情者介绍说,2012年,民政部优抚安置局新成立了专门的负责境外烈士墓地的处室。不过,在民政部的官方网站上,这一处室的名称并没有被公示。

对此,孙春龙表示,“虽然现在才开始做,但是个好的发展苗头。”他说:“修复中国境外的烈士墓地,将显示国家的良心与担当。”

而作为参与抗战、同样为国家作出牺牲的国民党军人,也没有被忽略。2011年7月,国务院新颁布的《烈士褒扬条例》,首次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改为“烈士纪念设施”,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一定程度上为了便于将国民党抗战将士的纪念设施纳入。

如今在缅甸密支那,旅缅中国远征军后裔联谊会负责人正在为买地修建中国远征军墓地而忙碌。孙春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以推动缅甸的远征军遗骸“回家”为例,民间公益组织往往能跨越两国历史和政治隔阂,为事态发展起到较好的效果。然而,由民间组织探路并推动起步后,“事情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上升到国家层面,需要民间与官员的通力合作。”

朝鲜:志愿军烈士陵园修缮中

7月3日,中国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解读《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在谈到境外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工作时,特意提到,修缮了位于朝鲜桧仓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该陵园占地约9万平方米,是朝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志愿军烈士陵园。2011年起,在中朝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指示和关心下,两国开启了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改建和修缮工作。如今的烈士陵园已经焕然一新。

最大志愿军烈士陵园修葺一新

平壤以东约100公里,是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坐落在这里一个150米高的山腰上。陵园所在地当年亦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包括毛岸英同志在内的134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长眠于此。

朝鲜战争期间,这里原本是志愿军的简易墓地。1954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一年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当地群众开始兴建烈士陵园,至1957年建成。2011年起,两国开启了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改建和修缮工作。去年10月24日,毛岸英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烈士陵园举行了改建竣工仪式。

当天,朝鲜百姓身着传统民族盛装,深情肃穆地环绕陵园一圈,向志愿军烈士陵墓悼念祭奠。相比中国人身着深色以示庄重的习俗,朝鲜民俗中,身着素色传统朝服代表着对逝者的无尚敬重。

改建后的烈士陵园已经焕然一新。大门至陵园第一层有240级台阶,象征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的24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原来的水泥台阶,现在已被花岗岩取代。台阶顶端的琉璃牌坊,正面书写着郭沫若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园中石碑上则纂刻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陵园由下至上分三层景观,每一层均以塑像、碑文、浮雕、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形象。在最新的修缮工作中,这些浮雕和壁画,都经过了翻新和重新上色,并对原有墓碑进行了加固。

包括毛岸英在内的134名烈士的墓地位于陵园第三层。除3名无名烈士外,每一个坟冢前都立有石碑,一座座圆形白色坟冢排列得整整齐齐,每座墓旁都栽有一株从祖国移植的东北黑松。墓地前排正中是一座较大的坟墓,大理石碑上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碑旁是毛岸英烈士的半身花岗岩雕像。

据介绍,由于朝鲜物资紧张,修缮陵园所需物资(如花岗岩等)多由中国国内加工制作完成后运抵朝鲜。虽然修缮期间也遇到了物资运输困难等问题,但整个过程中得到了朝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双方协作愉快顺利。

多个烈士陵园修缮工作正在推进

从春秋到冬夏,每逢清明时节、“7·27”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日、“10·25”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等标志中朝友谊的特殊日子里,桧仓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陵园里总摆满了中朝两国人民敬献的花圈。

据了解,每逢重要纪念日,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到此陵园向志愿军烈士献花。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朝鲜时,也都要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举行纪念活动,毛岸英的妻子刘松林曾四次到这里为毛岸英扫墓。

除最大的桧仓志愿军烈士陵园外,朝鲜还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志愿军烈士陵园。如云山志愿军烈士陵园、价川志愿军烈士陵园和长津湖志愿军烈士陵园、开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分别安葬着在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战役中牺牲的志愿军将士。此外,还有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金城志愿军烈士陵园和新安州志愿军烈士陵园等。

中国民政部现已同朝鲜相关部门展开了对开城烈士陵园修缮的计划,并计划逐个推进其他烈士陵园的修缮维护工作。从长津湖考察回来的中国驻朝使馆人员说,朝鲜百姓见到中国朋友非常亲切,拉着手说:“我们从来都没有把中国同志当外人看待,鲜血凝成的朝中友谊说明了我们是兄弟,是一家人。”

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改建竣工仪式上,记者至今记得朝中友协中央委员会委员长兼保健相崔昌植在致辞中所说的,用鲜血凝成的朝中友谊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崔昌植说,感谢中国民政部、外交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国驻朝使馆等中方单位为志愿军烈士陵园的改建和维修给予的积极支持和帮助,朝鲜将一如既往地为保存和精心管理朝中友谊的教育基地、为不断巩固和发展朝中友谊而努力。(《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杜白羽、张利发自平壤)

韩国:“敌军墓地”得以翻新

沿着朝韩边境附近的临津江北上,在韩国京畿道坡州市积城面沓谷里(“里”相当于中国的村)的一座小山上,有一块墓地被认为是朝鲜半岛上“恨”最深的地方,并有一个夹杂着“恨”意的名字——“敌军墓地”。

这里安葬着朝鲜战争中阵亡的部分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遗骸。今年6月,因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提及“在韩中国军人遗骸送还问题”,“敌军墓地”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而与朝鲜一方的中国志愿军烈士陵园相比,这里经历数载春秋,一度因被疏于管理而荒芜杂乱,直到最近两年才面貌一新。

埋葬志愿军遗骸,建成后被荒废

“敌军”是从冷战时期沿袭下来的称谓,直至今天,韩国军方仍然视朝鲜为“主敌”。其实“敌军墓地”的正式名称,是“北韩军/中国军墓地”。

墓区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墓区安葬的全是朝鲜军人遗骸,第二墓区是朝鲜军人和中国军人的混合墓区。韩国媒体曾披露,“敌军墓地”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大概有两个足球场大小,总共安葬着1100具遗骸。其中中国志愿军军人遗骸362具。

1996年,韩方在修建第一墓区时只埋葬了100多具中朝军人遗骸,主要包括1996年前在韩国各地发掘的朝鲜战争士兵遗骸,也包括一些朝鲜特工的遗骸,如在1968年袭击韩国青瓦台而战死的朝鲜军人。2000年之后,韩国正式展开了对朝鲜战争期间死亡官兵的遗骸发掘工作,附带发掘朝鲜军人和中国军人遗骸。随着发掘尸骨数量的增加,韩国政府于2006年6月增建了第二墓区。

“北韩军/中国军墓地”建成后一度被荒废。实际上2012年以前,找到墓地本身也着实费劲。尽管墓地就在车马穿行的37号国道300多米之外,但却没有任何通向墓地的交通指示牌,甚至连个像样的入口处也没有。再加上此地距离军事分界线韩方一侧只有5公里,属于韩国“飞龙部队”管辖的军事管理区,更是人迹罕至。

虽说墓地中总共安葬着1000多具遗骸,但坟冢实际上只有500多座。因为部分遗骸难以分辨清楚,所以会有10多具、20多具遗骸被合葬在一起的现象。坟冢大多只有约30厘米高,坟冢前也没有立碑,只是在一根高约50厘米左右、用白漆漆成的木桩上简单记录着一些亡者信息。

整个墓区中,除了20多座坟冢前的木桩上写了亡者姓名和军衔外,绝大多数木桩上都标着“无名人”。一般“中国军”的坟冢前,木桩侧面会写有“中国军”、某某战斗,以及发现遗骸的地点,如丹阳地区、横城地区等。这些地方都曾是朝鲜战争时期战斗最激烈之处。

还有一些坟前没有木桩,就连韩国媒体也称分不清是荒山还是墓地。虽然韩国军方每年除草两三次,但到了夏季这里还是杂草丛生,到处积水,基本上处于遗弃状态。

整修花费5亿韩元,历时4个月

2012年,墓地管理终于迎来了新契机。其实更早些时候起,已开始有一些中国游客在参观附近的临津阁之后自发地来墓地凭吊。一些韩国人担心,墓地的凄凉景象会给中国人留下不好印象,甚至影响两国关系。于是,朝中军人墓地和平论坛的负责人、前韩国驻日大使权哲贤正式向韩国国防部提议整修墓地。借此机会,墓地所在地的京畿道政府则希望能将墓地开发成旅游景点,也向国防部提交了修缮方案。

因此,尽管中间遭到韩国老兵及其遗属等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但韩国防部还是从2012年8月起耗资5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80万元),历时4个月对“敌军墓地”进行了整修。

如今,在绿色的草地上,墓地显得井然有序。在通向中国军人墓地的2号墓地路口,新建了可停放10多辆车的停车场和洗手间,增设了香炉和祭坛,以及军方用于管理的闭路电视监控。墓地下沿砌了保护墙,以防雨季或冰雪融化而致墓地坍塌。现在,长方形大理石制成的墓碑也代替了木桩,墓碑朝向北方,目的是让亡者能够看着自己的故土。

中国军人的墓碑上,有韩、中两种语言。如,一位中国军人的墓碑上注明:“中国军无名人,300,2006年9月22日,江原道麟蹄郡麟蹄邑”。意思是,这是朝鲜战争时在江原道麟蹄战役中阵亡后,韩国政府2006年发掘安葬的第300具遗骸安置墓。

正如墓地入口处的碑石所说,韩国政府是根据《日内瓦公约》和人道主义精神建立该墓地。韩国始终认为,待到中韩关系、朝韩关系发展时机成熟,此地的遗骸都会送还,所以现在需要对它们加以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