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7/行在红枫王国——加拿大的道路安全见闻

文献:《新安全》2003年 8期


401国道监控控制中心

■ 张巍汉 何 勇 摄影/何 勇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北半部,国土面积99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100万。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加拿大同时也是世界上交通安全情况最好的国家之一。

加拿大政府的秉承“以人为本,生命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采取教育、道路安全立法、预防与整治并重的交通安全策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2001年度,加拿大(不包括魁北克)全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只有2778人,而同时期我国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了10.6万人。笔者曾有幸对加拿大进行了学术访问,考察了加拿大交通安全措施,并与加拿大的同行一起讨论了交通安全问题,深深感到我国在交通安全水平上与加拿大的差距远不止数字上体现的那么简单。下面就介绍一下笔者在加拿大关于交通安全的一些感想和所见所闻。

良好的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问题包含人、车、路、环境四个方面,其中,作为整个环节中的主体-——人(驾驶员和其它道路使用者)的素质与安全意识在交通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全民交通安全教育和道路安全立法,加拿大人普遍具有较高的交通安全意识。

根据笔者的观察:加拿大的驾驶员每当驾车到设有“停车让行”标志的道路交叉口,都会自觉地停车,左右观望,确定安全后才通过,如有过往行人和车辆,都是让行人和其他车辆先行后自己再通过;在设置信号灯的交叉路口,不管交叉道路上有车无车,红灯时驾驶员都自觉停车,没有盲目闯红灯的。即使在深夜车辆很少的时候也是如此。而开车前系好安全带则更是加拿大驾驶员的习惯。这与我国抢行和不喜欢系安全带的普遍状态是一巨大的反差。

另外,加拿大对弱势道路使用者和特种车辆如儿童和公交巴士给予了较高的道路优先使用权,且全社会共同遵守。学校的校车和公交巴士均拥有优先通行权或专用的行车道,即使在交通堵塞的时候也不会有其它车辆占用。当车内载有幼儿的时候,加拿大人会在车上贴上“车内有幼儿“的标识,而其它驾驶员会主动为他让路,以保证幼儿的舒适与安全。

加拿大人的这种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是其交通事故率低的重要原因,而这也正是我国与交通安全状态好的国家的最大差距。这种差距不是短时期内便能弥补的,需要我国交通安全从业人员和教育、立法等多个部门长期共同的努力才能得以改善。

成熟的交通管理系统

加拿大的公路交通管理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基本上都由交通部门控制。不同的是: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系统偏重于交通堵塞的控制和交通事故的紧急救援;城市的交管系统则主要对城市重要路段的交通状况和各种交通行为进行实时监视与远程控制,确保安全和畅顺。

根据加拿大同行的介绍,加拿大安大略省交通部在重要的高速公路干线上均设置了名为“指南针”的交通监控系统。照片1就是加拿大401国道“指南针”系统指挥监控中心的一角。可以看到:它没有国内一些高速公路监控中心壮观,但是它的功能却非常强大,这都源于监控外场设备的高密度设置。在401高速公路上,为了管理每天高达37.5万辆的交通量,该高速公路上的“指南针”系统在55Km的路段上设置了74部外场摄像机、2996个检测线圈、30多处门架式可变情报板,由监控中心对采集到的交通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并采取必要的交通控制措施。真正做到了对运输状况的全程监控和实时控制。该系统可以在十几秒的时间内自动判断交通事故的发生并确定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同时由外场摄像机传回现场图像以及时判断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变情报板及时发布交通事故信息,引导上游车辆提前离开高速公路以避免大规模交通堵塞。同时,配备的紧急救援系统立刻启动,一般在30分钟的时间内可使交通完全恢复正常。建立这样庞大的一个交通监控系统自然花费不菲,但是根据加拿大政府的统计分析,“指南针”系统在401国道上的应用每年可获得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回报,减少三十万小时的交通延迟和200起交通事故,交通高峰期的交通流流动速度提高了7%~19%,由此带来的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难以计量的。

首都渥太华市的交通管理监控中心由当地政府交通部门负责管理,类似于国内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由路口摄像机、交通信号标志控制器、地感线圈、传输线路和监控中心的显示及控制终端等构成点、线、面结合的立体交叉监控体系,主要完成对城市地区各敏感路段(甚至全路段)的交通状况和各种交通行为的实时监视,包括交通量统计、信号灯联动控制、违规行为记录等应用。另外,各种交通管理设施的远程控制的职能也由城市交通管理监控中心完成。根据城市的实时交通状况发布合适的交通控制命令,从而达到统筹调度、快速响应,维护交通畅通和安全运行的目的。照片2就是渥太华城市交通管理监控中心的操作平台。这个交通监控中心的规模并不大,值班的操作人员也只有三、四名,但是通过高度自动化的系统软件和足够数量的外场设备,渥太华的城市交通状况要比国内的大部分城市要好的多。

渥太华的这种城市交通监控模式在加拿大甚至在整个北美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与国内情况不同的是,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城市交通监控系统是由当地的交通执法部门(通常为交通警察部门)建立和管理的;而加拿大的这种城市交通监控机构与其交通执法部门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行政职能上是彼此独立、互相支持、互相监督的。监控中心随时与警察部门、救护部门和新闻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为他们提供需要的任何交通数据,并提供紧急状态下的交通控制服务。

另外,笔者在还参观了407国道上设置的世界上较为先进的 “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该系统由车载器、自动读卡器和中央控制系统构成,在车辆高速通过读卡器的时候就可以完成收取通行费的全部手续。因此,不需要设置占地很大的收费广场,也不用设置很大规模的加减速车道。不但缩短了收费时间(近似于零),提高了通行能力,而且还减少了车辆的加减速和交织,有效提升了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

完善的交通事故预防体系

从交通工程学科的角度来说,交通事故的预防主要是消除道路本身的交通安全隐患和提高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性能,另外,完善的道路安全立法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消除道路本身的交通安全隐患,加拿大政府在道路交通建设中采取的一项有效措施是实行道路安全评价制度。研究表明:约1/4的交通事故是因“人与道路/环境”不协调引发的。道路安全评价就是一种避免这种“不协调”的预防策略,它以保障道路使用者安全为中心,从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事故产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入手,对道路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即规划、设计、施工和服务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评价,从而揭示道路发生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及安全性能,是国际上近期兴起的以预防交通事故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为目的的一项新技术手段。道路安全评价是由公正独立、有资质的人员对涉及使用者的道路项目(已建或将建)进行的正式审查,以确定对道路使用者任何潜在的不安全特性或构成威胁的运营安排。其目标是:确定项目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考虑了合适的安全对策;使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或以较低的代价降低其负面影响,避免道路成为事故多发路段;保障道路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各阶段都考虑了使用者安全需求,从而保证现已运营或将建设的道路项目能为使用者提供最高实用标准的交通安全服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英国就率先开展了道路安全评价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在九十年代早期,加拿大、美国在九十年代中后期都普遍推行了道路安全评价制度。目前,意大利、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丹麦、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这项工作。

国外研究表明,道路安全评价可有效地预防交通事故,降低交通事故率及严重程度,减少道路开通后改建、完善和运营管理费用,提升交通安全文化。根据已开展安全评价的国家统计,安全评价的回报率是投资的15~40倍!

先进的交通事故黑点改造体系
  
加拿大对交通事故“黑点”的改造十分重视。值得注重的是:除政府部门之外,加拿大的保险公司都设立专门的部门和专项资金用于道路“黑点”的改造。根据保险公司的统计:只需要很少的投资即可以很好的改善道路安全水平,大幅度地减少保险理赔金的数额。

在具体实施中,由大量有专门资质的咨询公司参与提供技术服务,采用交通冲突分析等手段确定事故“黑点”的成因,并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

但是,事故“黑点”路段往往不具备彻底对道路线形进行改造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此时,一般采用有针对性的交通工程手段包括交通控制和交通诱导来解决道路的安全问题。下面就是一处道路黑点改造的例子,两照片显示的分别是进行改造前后的情况:

该路段为一长直线接一急弯下坡,弯道前正对直线还有一处小路口,通车后频繁发生交通事故,主要事故类型为车辆冲出弯道。主要原因是因为长直路段车速很快,而且因为障碍物的影响使驾驶员对急弯路况估计不足。因此加拿大工程师确定的改造原则为:封闭支路;控制车辆进入弯道时的速度;对平曲线线形给予充分的诱导。具体措施为:封闭小路口,该路口车辆从别处绕行;在路口处栽植诱导性高大树木,设置醒目的防护栏和警告诱导标志;在进入弯道前的直线段提前设置警告、限速、禁止超车标志及减速标线;该路段设置中心双黄线;设置照明路灯及反光突起路标等。采取上述措施后该路段未再发生交通事故。

上面对加拿大道路交通安全的介绍只是冰山之一角,但也令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加方以人为本、安全、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理念和加拿大人谦让、守法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道德。作为世界上最早构筑道路的国家之一,国内至今仍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负责交通数据历史资料的管理和分析,所能获取的资料其连续性、完整性和客观性等都难尽人意。我国至今还没有制订国家道路安全目标和道路安全策略,在道路研究、规划和设计中重建设、轻安全的行为时时可见,这些不都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吗?希望我们能以其它交通发达国家为镜,确实提高我国的交通安全水平,与我国人口大国和交通大国的国际地位相适应。

作者单位: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工程部


工作人员在监控中心值勤


动态自动称重站


改造前的情况


改造后的情况


不用停车就可收费的电子读卡装置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2515/10121/927247.htm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