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生活记者捷克佳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籍作家。在此之前,旅居法国的中国大陆作家高行健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作家。
2009年,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进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视野。据介绍,这部作品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并三易其稿。这部长篇小说于2011年8月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栾梅健认为:莫言的作品《蛙》挖掘了计划生育主题,而西方又对中国的这种举措存在很多歧视和误解。莫言从一个辩证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这样文学主题是比较受欢迎的。
多年来跟踪研究诺贝尔文学奖并出版相关著作的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旅瑞华人作家万之表示,瑞典文学院很久以来就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汉学家马悦然被选为文学院院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院需要有精通中文的专家来准确解读中国。长期以来,莫言的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等都很为瑞典文坛所看重。莫言此次得奖,可谓众望所归。
曾将多部莫言作品翻译成英文的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表示,莫言与很多同时代的中国作家相比更加“有历史感”,“无论是义和团还是文化大革命,他似乎从历史的角度来写最为自在。”
BBC报道说,英国著名汉学家闵德福(John Minford)曾这样评价莫言的作品:“其小说澎湃激昂、风格独特,勇于反映中国农村生活的残酷现实”。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入伍,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后就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 “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莫言1981年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关注;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梁》,反响强烈。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莫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很多重要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红高梁》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莫言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食草家族》、《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等十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余部,并有剧作、散文多部;其中许多作品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