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3/桑宜川:寻找张国焘墓地

本文摘自《炎黄春秋》2012年第5期 作者:桑宜川

张国焘这位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主席,中共早期领袖,1979年年底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养老院溘然去世。对于张国焘下葬之地,坊间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版本,语焉不详,在此,我们解开谜团。

张国焘的死因刍议

据现今可查阅的资料,张国焘是1979年年底在多伦多一家养老院溘然去世的。时值冰天雪地,天气奇寒。那天晚上养老院突然停电,没有了暖气,当时他 已是中风的孤独老人,夜里毛毯从身上滑下来,他行动不便,被活活冻死了,死后就葬在多伦多松山墓园里。这是目前海内外最为流行的坊间故事,起源于张家友人 蔡孟坚在台湾《传记文学》1980年发表的一段回忆录,真伪难辨,描述了与张国焘夫人杨子烈的越洋电话内容,时值张国焘去世的第二天。此后,可见的文字还 有国内记者来加拿大采访,回国后报道的情节如出一辙。

其实,张国焘举家移居加拿大后,刻意回避公众视线,淡出江湖,从不张扬,他去世后,张家后人更是销声匿迹已逾三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接待海内外访客。

自国内记者的所谓报道始,后来的各种转述以此为本,大同小异,但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例如张国焘“被冻得瑟瑟发抖”,“他现在只有寒风中等死了”等等描述。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历史误读。

加拿大是一个自然资源很富足,高福利的国家,每个人都有生活无忧的社会保障,老人与妇女儿童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历来最为关照的。尽管张国焘后来远走天 涯,彻底退出了中国政治舞台,晚年不免心态失落,但是生活充裕,著书立说,坚持数年,写成了洋洋大观的《我的回忆》,是现今中共党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 献资料。夫人杨子烈是1921年入党的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夫妻恩爱,患难与共达大半个世纪之久。更有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分别为加拿大医生、工程师和大学 教师,属于中产阶级家庭。至今,我还收藏有张国焘晚年的全家福老照片,西装革履,祖孙三代个个喜气洋洋。

张国焘去世后,后事处理十分低调,原始墓碑上连正式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家眷也随后销声匿迹。所谓张国焘最后因贫病交加,被“活活冻死”一说,应是以讹传讹,子虚乌有。

墓地何在

松山墓园,位于多伦多郊外东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30多公里。我带着种种好奇与疑问,首先造访了墓园管理处,希望能寻找到些许线索或可能的答案。

但是墓园管理处的电脑系统里根本就没有张国焘的中文字样,或近似的英文拼读字母的任何相关记录。由此可见,大多数来访者因查不到张国焘的姓名,无果而返。

正当我们感到彻底失望之时,那位职员在电脑系统里找到了一位英文拼读为Kai—YinCheung的先生,说是相似中国姓氏,向我们求证。我一听到此,不禁喜出望外,大声欢呼了起来:“就是他,就是他!”因为我知道,这是海外流行的威氏拼读祛,恺荫就是张国焘的字号,正如仲甫即是陈独秀,润之即是毛泽东。

我们确认了张国焘的墓穴在此无疑,就按照管理处提供的指南前往寻找。松山墓园很大,占地约有3000多亩,埋葬着数万魂灵,估计是多伦多最大的墓地。其中有几个墓区,主要以华人碑林为主,放眼望去,满眼皆中式碑文,仿佛置身于中国墓园。

在墓园的第五、第九和第十区的三角地带,在偌大的一块坡地,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路小跑,来来回回地奔走,仔细梳理了一排又一排列队矗立在那里的碑林,看过了每一块墓碑上的正面碑文,也不得发现,好生纳闷,心想该不是墓园管理处的职员指错了方向?

无奈之中,我只好央求墓园管理处的员工帮忙,希望陪我去墓地走一趟,甚至拿出了一笔可观的小费。但是他们却表示不能接受,也绝不陪同,言之他们的职责范围就是在管理处主事接待,从不陪同客人下墓区。

至此,我们在墓园里逗留了已近三个小时,精疲力竭。我希望再去最后梳理一圈,即使无果而返,也就无怨无悔,不枉此行。然而,就在那一偶然的瞬间,我猛一回头,瞥见了不远处,在一排碑林的背面,其中一块墓碑上赫然镌刻着“张公国焘”四个苍劲的魏体汉字,啊!终于找到了!

隐姓埋名为哪般

近年来,鲜有见之于报端,描述张国焘墓碑的文字和图片,仅有的几段文字多以竖立墓碑为张国焘唯一的墓碑,其实大谬。这块碑文上书“张公国焘”和“张 杨子烈”两人姓名,后者按照香港和老一代海外华人的习俗,女子出嫁后随夫姓,这完全符合当时的情理。显然这是张国焘夫妇的合葬墓碑。碑文上除了两人的姓氏 用汉字镌刻,其他皆为英文表述,杨子烈的生卒日期为“DEC.9.1902——,MAR27.1994”(即1902.12.9—1994.3.27)从 这一细节,可知此张国焘夫妇

合葬墓碑的立碑时间应在1994年3月27日之后,也就是杨子烈去世后,晚于张国焘去世时间1979年12月3日整整15年。那么,张国焘的早期下葬地点和墓碑究竟在哪里?按照中国传统的殡葬习俗,以张国焘的身份,应该至少还有一个独立的原始墓碑。经过仔细实地考证,我终于发现了谜团的答案。

显而易见,此碑非彼碑,合葬墓碑并非原始墓碑。事实上,原始墓碑并不在这里,而是距离它约7米以外的一块地碑,只有砖头大小,呈灰褐色,全英文,上书字母KaiYinCheung,立碑人以及立碑的年份。立碑人是一位牧师,而非15年以后去世的张国焘原配夫人杨子烈。

可以想象,在那个非常年代,如同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信奉了基督教,王明晚年在莫斯科常去天主教堂,张国焘下葬时由牧师主理并立碑文,顺理合情,同时也为夫人杨子烈避嫌。

为了不再受到意想不到的政治恩怨与情仇骚扰,从此隐姓埋名,淡出江湖,悄然安息在那里,不能不说是来自家庭与牧师的精心设计。

离开墓园之前,我再次来到了墓园管理处,向几位员工求证,为何一碑两用?为何张国焘夫妇的合葬墓碑与所有其他逝者墓碑朝向不同?在过去年代里本是同 样正面位置,现在却变成了另外一对夫妇?那对夫妇的碑文立于2000年2月,完全是新刻。根据时间顺序推理,晚于张国焘夫妇合葬墓碑6年,显然是采用先者 的墓碑背面刻上了后者的碑文。

在中国墓葬文化里,一碑两用,这一作为不仅犯忌讳,也是大不吉利,极少有亡者后人采用。据墓园管理人员说,多年前,应家属的要求,这块两面碑在原地 曾换了一个朝向,原来的正面成了反面。或许这是张家后人低调行事,为的是避人眼目,刻意让一般的造访者不能轻易地发现,如今这一效果已经达到了。绝大多数 墓碑都只有一面碑文,通常扫墓者看碑文只看正面,很难会想到这块竖碑还另有玄机,背面还刻有中文方块字?难怪探访者按图索骥,即使走到了墓碑前也找不到。

仔细观察松山墓园里坟墓的布局,目前尚存的地碑已不多,并且完全没有按编号排列,显得有些散乱无序,看得出当年下葬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逝者后人选 址的随意性颇大。因此,可以推论,张国焘的原始地碑及冥坟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应该没有被挪动过,保存完好。人们只知有竖碑存在,殊不知地碑与竖碑之 间存在的重大历史误读。

因此,地碑旁应该才是张国焘的真实冥坟,三尺泥土之下,埋葬着他的魂灵,而非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合葬墓碑处。后者只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子烈去世后,杨家后人再做的第二个墓碑,并按照墓园的统一管理,整齐排列,安放在附近不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