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专家称曹操墓认定“非常搞笑”

-河南安阳曹操墓证据遭受质疑 考古队领队回应
-专家称曹操墓认定“非常搞笑” 网友质疑戏谑
-河南安阳确认曹操墓 河北邯郸“隔河争曹操”
-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一个本不是谜的千古之谜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传说神乎其神


河南安阳曹操墓证据遭受质疑 考古队领队回应(组图)

新华网综合/昨天(28日),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宣布“曹操墓在安阳”,此结论为时尚早。著名鉴宝专家马未都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

对此,安阳曹操墓项目考古领队潘伟斌表示,不愿就质疑回应,因为袁、马二人不是考古专业人士。

cao_tomb15.jpg
昨日,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村南,警察守卫在曹操墓旁。本报记者 王申 摄

安阳曹操墓引来质疑

河南省文物局宣布,在安阳发现曹操高陵。袁济喜说,当天,电视上10时播出新闻,还说“疑似发现魏武大帝墓”。到了12时,就变成了确认发现曹操墓,且没有提供新的证据。

这位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学者认为,作为一个严重被盗墓,留存直接证据很少,面目全非,且没有发现类似“金缕玉衣”等过硬证据。

河南文物局称,发现魏王用过的一个兵器,上刻“魏武王”三字。

cao_tomb16.jpg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

“这个到底是真是假,我觉得很难鉴定。”袁济喜说,即便真的发现过硬证据,也要特别慎重,因该墓葬被盗严重,“万一有盗贼作伪,怎么办?”

袁济喜认为,“曹操墓在安阳”消息发布,太匆忙,不严肃,需慎重。

“作为文物管理部门,匆忙发布结论一定要慎重。”袁济喜说,顶多可以用“很可能”、“基本上可以肯定”等字眼,千万别用“确认”等板上钉钉的字眼。

著名鉴宝专家马未都也撰文表达了同样的质疑。

考古队长:他们不够火候

对此,安阳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在接受河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人没到过现场,也没有调查,这样说没有丝毫根据。

“你问问马未都手里有没有曹操墓的石碑,如果他拿到了,鉴定了真假再说。”潘伟斌认为,一些人之所以质疑,是想借曹操墓炒作自己,“马未都是搞鉴定的,不是搞考古的。人大那位(专家)也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国家为什么不请他们当考古专家,因为他们的水平还不够火候。”

反应

故乡人多不信曹操墓在安阳

亳州派文物团安阳探营

前日,河南省文物局宣布曹操高陵得到考古确认。昨日,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带队到安阳了解详情。当地人多不相信曹墓在安阳。

昨日下午,亳州市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卫军说,获悉曹操陵墓在河南安阳被发现,当地曹操后代又惊喜又激动。该市市文物管理处处长带队到河南安阳了解详情。

朱卫军说,埋葬曹操尸骨陵墓所在,一直众说纷纭。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高陵,也有部分人怀疑其真实性。但根据历史记载,当年曹操主要在安阳活动,且消息由河南省文物局发布,应属实。

昨晚,亳州市文物管理处处长薛冰称,他和几名工作人员已到安阳。因对方忙,他们还未能与对方取得联系。

亳州市曹操研究会蒋姓工作人员介绍,河南安阳宣布发现曹操墓,通过年龄等,对照出土的物件,可靠性较大。

蒋先生说,曹操早年过继曹家,现在亳州很多曹姓人家,其中有曹操后代,亳州人希望曹操的陵墓在亳州。对于陵墓在安阳的消息,当地很多人认为消息不实。

蒋姓工作人员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以理解。

曹操墓在安阳受质疑 考古队:“魏武王”字样可确认

cao_tomb17.jpg
有专家认为曹操高陵在安阳证据不足。资料图片

前日河南省文物局向外公布西高穴墓为曹操高陵后,引起了各方媒体的关注,一代枭雄曹操之墓的传说多多,其中72座疑冢的传说流传最广,相关专家称此次发现可以否定该传说,并确定了曹操墓主身份。然而,学术界一些专家对“曹操墓在安阳”的结论提出质疑。昨天,本报记者就此疑问向此次负责发掘曹操墓的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进行了求证。

质疑:关键证据并不存在

回应:取证过程已经确认

河南省文物局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

袁济喜说,这个墓是被反复盗挖过的,所以留存的直接证据很少。而号称魏王用过的一件兵器,到底是真是假,“我觉得很难鉴定”。袁济喜认为,因为墓已经被盗挖过了,不是原封的,也可能是有人故意藏在里面的。

针对曹操墓在安阳的“六大依据”,袁济喜说:“这些都不是第一手证据,不是很有力的证明。”袁济喜说,曹操是非常多疑的,史书上记载他的墓有72冢。而且汉魏至今一千多年了,现在能证明墓主的关键证据并不存在。这座墓不在邺城,也不在洛阳,而且找不到跟曹操文学相关的证据。

袁济喜认为,匆忙发布“曹操墓在安阳”的消息,可能是新闻炒作的需要。但是这跟真正的国学研究还是有一定距离。现在刚刚发现了一些间接的证据,就匆匆忙忙地定论是魏武帝的墓,“我觉得这并不是很严肃的。”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曹操墓的考古队队长、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潘伟斌。潘伟斌非常肯定地回应说:“已经确认是曹操墓,没有任何疑问。我不知道这位专家是否清楚取证过程。打个比方说,我是那个盗墓贼,我会不会把我家祖坟的东西放到别家的祖坟里?我有必要吗?没人会那么愚蠢。这个问题是不需要辩驳的。”

质疑:头盖骨真是曹操的

回应:还需提取DNA判定

在墓室清理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其中墓主人为男性,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的卒年66岁吻合。

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副主任高蒙河教授认为,要确认是不是曹操本人的头盖骨,还需要把骨头上提取的DNA和曹氏后人作比对。这需要先找出曹操的家谱,找到能确认的曹操后代做参照。此外,要最终确认墓穴的归属,还需要凭借墓志铭。高蒙河同时指出,假设这确实是曹操墓穴,社会效应要大于学术效应。

而潘伟斌认为,在挖掘出来的这些文物中,最珍贵的莫过于瓷枕与刻铭石牌了。据了解,瓷枕上刻有“魏武王御用”字样,刻铭石牌上也有“魏武王”字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因此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曹操墓中,发现的珍贵金银器物并不多,相对其他帝王墓葬,寒酸得多。而专家解释说,薄葬制是曹操生前一直提倡的。

质疑:72疑冢是个传说

回应:疑冢之谜早已揭开

坊间传说,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盗取他的陵墓,临终前设了72疑冢。

如果说曹操的墓被找到了,那么坊间流传的72疑冢之说,是否不能成立?潘伟斌说,这完全是穿凿附会。因为曹操墓地表没有任何建筑,唐以后就找不到了。宋朝时,为了宣扬忠君思想,一些文人就批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让他变成了白脸奸臣。后来,金、元占领了黄河以北地区,但是他们一直对黄河以南虎视眈眈,这和曹操当年统一天下的构想是一致的。因为同样的政治诉求,统治者就开始宣扬曹操的雄才伟略,并将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误认为曹操墓。

“但是清末不少盗墓贼挖开河北磁县的72冢古墓群后,却发现里面的东西是东魏、北齐时期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考古人员也进行了发掘,证实那里确实不是曹操墓。《人民日报》还曾专门发表文章,揭开疑冢之谜。”潘伟斌说。

潘伟斌说:“曹操对后人的影响很大,加上坊间又有72疑冢的传说,这次的发掘非常有价值。我们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

相关

曹操墓并非主动发掘

国内考古界一直对大型帝王墓葬的发掘与否有诸多争议,例如秦始皇陵和武则天的墓葬乾陵都一直没有打开,要到考古技术完备和成熟后留给后人发掘,以破解出更多历史信息。

为何要打开曹操墓?潘伟斌回忆说,发现曹操墓完全是一个意外。2006年,他们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当时有人举报附近有盗墓贼出入。后来当地警方破了一个文物案,就请他们去鉴定,一看不打紧,许多器物是东汉时期的,非常重要,需要进行抢救性发掘。

“发掘前,盗墓贼已经来这里不计其数,我们根本就没抱什么希望,谁知道竟然发现了一个曹操墓。”潘伟斌说。

2008年,安阳县安丰乡派出所在侦破的盗掘古墓案件中,从盗墓贼手中缴获3块墓内汉画像石,画像石上部有“主簿车”、“咸阳令”、“纪梁”、“侍郎”等字样,其下部为水陆攻占图场面。相关专家根据画像石的铭文,认为墓葬规格相当高,应该是汉魏时期的高级贵族墓葬。2008年12月,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专家称曹操墓认定“非常搞笑” 网友质疑戏谑(图)

cao_tomb18.jpg
(网友、专家质疑曹操墓真假 考古队:质疑者水平不够)

南方都市报/三国里的那个曹操,每个人都从小就知道的那个曹操,居然被发现了,让很多网友都产生了强烈的不真实感。而一些网友经过华南虎一役,对曹操墓这个结论抱有怀疑。

研究汉魏石刻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致电本报说,他认为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专栏作家、历史学者陶短房认为曹操手下的军官墓里都可能放一个曹操用过的武器,“如果我非要说这是许褚的墓地,他拿什么反驳?”

说曹操,曹操到。历史上有“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传说,但现在终于还是被找着了。消息12月27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发布后,引起了广泛关注。网友有质疑,专家也有质疑,疑点集中在文物本身的可靠性和证据链不完整上。

网友质疑戏谑

曹操墓的消息在网上引起轰动,各大论坛、百度曹操吧、考古吧等都热烈议论。有网友兴奋,也有网友震惊,对这一“保护性挖掘”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有亵渎古人之嫌。还有网友直接质疑曹操墓的真实性。

首先是七十二疑冢之说,“考古队怎么能确认这个墓不是一个故意留些器物的假墓?怎么就能如此肯定头骨是曹操的?上面签名了?”

最能说明曹操身份的两件文物就是刻有“魏武王”的石牌与石枕,有网友表示:“可惜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

网友们用玩笑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信任:“曹操墓里惊现两个头盖骨,经考古学家鉴定,其中一个是曹操的,另一个是曹操小时候的。”

黄震云:曹操墓认定“非常搞笑”

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先秦两汉文化研究专家黄震云致电本报说,他认为曹操墓的认定“非常搞笑”。黄震云主要研究汉魏石刻,他从自己的专业出发对此次发掘出来的文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最“硬”的证据,文字石牌。除了“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文字外,其他的石牌上还有“黄豆二升”、“刀尺一……(那个字看不清楚)”等等,更是仓库里的说明牌,而不是墓葬所用。他所知汉代墓葬很少有发掘出类似物品的。

其次是画像石。画像石是墓室建筑构件,装在墓室墙上,都是成套成系列的,没有可能是单独一块。从目前的报道上看,也没有发现墙上有画像石被拆之后留下的洞。这块画像石的内容他知道,是垓下之战。画分三层,第一层讲的是项羽问路,被农夫误导进了沼泽,第二层是垓下之战的情景,项羽为了突围,把他的随从分为四队,朝着四个方向。第三层讲的是项羽和乌江亭长说话的情景(亭长劝项羽搭船,项羽不愿意)。

黄震云说自己在山东嘉祥武梁祠见过几乎相同的画像石,但比这幅要精美得多,他判断这个画像石等级并不高。“应该不是这个墓室所有,说不定是从外边搬进来的。”黄震云说。

另外可疑的还有,曹丕已经篡汉,怎么会把歌颂汉代功绩的内容刻到画像石上?

黄震云还表示,考古界造假也不是第一次了,这次公布消息实在草率。

陶短房:证据链支离破碎

专栏作家、历史学者陶短房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从目前的证据上看,“哪怕是真的也不能说明问题”。

首先,没有文字纪录,比如墓志铭。

其次,仅仅凭3件有铭文的普通器具,下一个诸侯王陵墓的判断,是很可笑的。如果这样也能成立,在楚墓中曾经出土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难道那就是夫差和勾践的墓?难道是他们的合葬墓?周亚夫就是因为收集了一些武器准备陪葬用,被处死的。那么,如果我非要说这是许褚的墓地,他拿什么反驳?甚至于,曹操的卫队虎卫营,一个普通军官也可能得到一把这样的兵器,他也可能拿这把兵器陪葬,这是符合汉代葬仪的。当然,我也论据不足,但这个墓是许褚墓的证据,其实和是曹操墓的证据一样充分——或一样不充分。

而且如果疑冢说成立,这个就可能是疑冢。如果不成立,堂堂魏王,不葬洛阳不葬谯郡却葬安阳,于理不合。汉代山陵是应该在都城附近的,和隋唐以后的制度不同。

“我觉得没必要计较真假,抓住一点,就是方法和风气,方法不科学,风气不严谨。当年考马王堆汉墓主人,证据很多,也花了几年才明确公布结果,而临沂银雀山的墓地至今都没有确认墓主。”“而如今居然在这么短时间内,证据链支离破碎的情况下,就发布这样的定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而且很可能涉及商业利益。”

网友评论

咋不是拆房子就是拆墓哩?

日本考古界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发掘早期天皇墓葬,均被日本皇室拒绝,日本民众也多不支持。我想,人类的好奇心是不是都应该得到满足?在先祖的陵寝面前,我们的“考古重大意义”是不是也该收敛一些。

孙权发来贺电,刘备发来贺电。

最新消息:头骨旁边有个瓶子,打开里面放着一本线装《千年一叹》,扉页上题着“纵做鬼,也幸福”。

这样考古不太厚道,现在墓被挖了,国内房价又贵,英魂没地方去了,曹操很生气,心想:杯具了。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个头盖骨,可无法弄清是什么年代的,维持现场秩序的执法人员看考古学家在争论得满头大汗,不屑地说:让我来。几个执法者走进了墓穴,不一会出来说:这头盖骨是曹操的!考古学家非常震惊:“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执法人员指着头盖骨说:“很简单,他招了。”

河南安阳确认曹操墓 河北邯郸“隔河争曹操”

cao_tomb19.jpg
曹操高陵前室

21世纪经济报道/曹操墓找到了?

12月27日,河南方面在北京宣布,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认为魏武帝曹操的陵墓。

被作为关键证据的,是墓中出土的六块刻有曹操封号“魏武王”字样的石牌和石枕,显示墓中一些陪葬品为曹操生前用品。墓中一具被鉴定为年龄在60岁左右男性骨骼,被认为是曹操的遗骸。

河南省宣布这是一项“重大发现”。此前,这位公元三世纪统一中国北方的著名统帅、政治家、诗人陵墓的确切地点,是一个持续了将近1800年的谜。

但这一发现在宣布的第二天便遇到质疑声。

“现在匆忙定论,还为时尚早。”河北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心长28日对本报表示。“还有很多疑点回答不了,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寻找更有力的证据”。

面对开始出现的争议,河南曹操高陵考古负责人潘长斌当天对本报表示:“质疑的声音不会干扰到目前还在进行中的考古发掘工作。”潘是河南安阳西高穴墓地考古队队长。

那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以奸诈权谋著称的一代枭雄,他用智慧和时间布下的诡异迷局,真的在这个普通的冬天里被一夜破解了吗?

“邺之西岗”的惊天发现

公元220年正月,洛阳,曹操叱咤风云的一生在66岁这年走到尽头。

这位征战一生,消灭了长江以北所有军阀的铁腕人物躺在病榻上,一会记挂着唯一未被他铲除的孙权和刘备,一会想着自己的后事。

“我死后,要葬在邺城西面靠近西门豹祠的山岗上,后事要从简,要薄葬,用普通的衣服装殓,墓里不要放金玉珠宝。”他叮嘱家人说:“你们以后要经常登上邺城的铜雀台,向西望,那里就是我的墓。”

事实上,早在去世前两年,曹操就为自己选好了墓地。作为经历了汉末的战争和动乱,致力恢复国家经济和崇尚俭朴的政治家,他在遗嘱中交代,墓地要选择在地势较高,土壤贫瘠,无法耕种的地块,而不要占用良田。墓上不堆土,不树碑,不留地面标志。

曹操交代完这些话便与世长辞。他的遗骸被运到位于今天河北邯郸市临漳县漳河岸边的邺城,于二月下葬。

有迹象表明,曹操的墓地在他身后很长一段时间是公开的。后来,墓上的所有地面标记毁于漳河洪水,随着时间流逝,他的长眠之处逐渐成谜。后世学者只能以他的遗嘱为线索去寻找。

这次,河南的考古专家表示,他们正是根据曹操的遗嘱,取得了这一惊人发现。

寻找曹操墓的关键坐标,是遗嘱里提到的西门豹祠。

按照河南方面考证,那座西门豹祠就在今天的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而这次这座大墓所在的西高穴村,就在西门豹祠以西。这和曹操遗嘱中给划定的墓地方位相吻合。此外,在西高穴村西还曾出土曹操去世100多年后的一个叫鲁潜的官员的墓志,上面记载说曹操的墓就在离鲁潜墓43步远的地方。

被河南专家认为“最为确切的证据”,是墓中出土的一批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曹操生前封“魏王”,死后谥号“武王”,“魏武王”的铭文,足以证明墓主人就是曹操。

河南专家还认为,此墓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一些玉器等装饰品也应是曹操日常佩带之物。墓上未发现封土,符合曹操所主张的“薄葬”。

同时,墓室中发现的那具男性遗骨,据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也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漳河对面的质疑声

但是,这一发现刚一宣布,便来了质疑声。声音来自与河南安阳隔漳河相望的河北省邯郸市。

“确认曹操墓必须得有过硬的证据。”刘心长的质疑集中在陪葬品、周围墓葬和头盖骨的考证上。

66岁的刘心长,从事历史研究30余年,从邯郸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岗位上退休,著有500多页的专著《曹操墓研究》。

刘心长的第一个疑点,指向那几块关键性的石牌和石枕。这些圭形石牌,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等字样。

刘心长的疑问是,曹操死后被汉朝皇帝追封“武王”,是在曹操下葬之前还是之后,这个时间无从查考。如果是在下葬之后,那么有没可能把墓再打开来,将刻上新封号的物品埋进去?

况且,这些表明主人身份的铭文不是生前刻在器物上,而是在死后刻在标签似的石牌上。曹操为筹集军饷曾盗过墓,他在遗嘱中要求“薄葬”,也是为了防盗墓,那么他会像博物馆介绍展品那样,给陪葬品写个介绍,以表明这些物品的身价吗?

为此,刘心长建议河南的考古专家公开这些圭片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是从盗墓者手中查获的,那么对其来历、可靠性就要严加考究。”

刘心长还有一大疑问:“曹操在遗嘱中要求他的墓‘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那么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器物中,为什么会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物件,甚至玛瑙、玉石等珠宝?”

在刘心长看来,石牌石枕不是最重要的证物,更为关键的是曹操和其夫人卞氏的印章有没有找到。

由于曹操不许埋葬“金玉珍宝”,所以魏王印章可能不在墓中,但是与其合葬的卞氏印章,应该随葬了。“如果能在墓中找到卞氏印章,就是最准确物证。”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河南方面所称发掘有3个头盖骨,“应该是2个,那么另外一个是谁?”卞氏晚于曹操10年去世,与曹操合葬。

刘心长认为,在发掘尚在进行,上述这种种疑点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匆忙断定这就是曹操墓,显得过于仓促。

关于墓葬位置,刘心长也认为需要进一步考察。

“那个鲁潜墓,我找过三次了。”刘心长说,“如果这次发现的是曹操墓,那么应该能在周围相距43步的位置找到鲁潜墓。但为什么至今没有听说发现鲁潜墓?”

“曹操墓不可能是孤零零一个墓,周围会有群墓。”刘心长说,“曹操的大将夏侯惇死后也葬在邺城附近。如果安阳的墓周围有重要的文臣武将的墓,这也能说明问题。”

刘心长在其著作中对曹操墓的位置进行了研究,他画出的曹操墓地图分为北区和南区。以邯郸和安阳分野的漳河为界,河北磁县讲武城乡以西和时村英乡中南部视为北区,河南安丰乡属于南区,共5平方公里。两区都在曹操遗嘱所描述的方向上。

刘心长说:“这两个区域都有可能,我更倾向于北区。”

他的理由是,曹操主张“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从这一带的情况看,南区北临漳河,难以埋葬公卿大臣,且土壤肥沃,不符合曹操要葬在“瘠薄之地”的要求。

而且北区有“高岗”,南区安阳一带则没有。有证据证明曹操是葬在高岗上。曹操的儿子曹丕写过文章记载曹操送葬下葬的过程,他在《策文》中描写曹操墓是“弃宫廷、置山峨”(峨,即山岗地带之意)。

唐朝诗人王勃《铜雀棘二首》中也写道:“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刘心长解释说,高台即铜雀台,西北望即望向曹操墓。“从今天尚存的铜雀台遗址的方位看,如果曹操墓在安丰西高穴,那就是‘西南望’了。”

“我们的思想压力很大”

和刘心长一样持怀疑态度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息。他认为河南省文物局拿出的“都不是第一手的证据”。“这个墓是被反复盗挖过的,能留存的直接证据很少。”

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则于28日对本报表示,在经历了战争和严重经济破坏的东汉晚期,北方如此大规模的墓葬非常少见,“只有曹操这样的身份才能与之相称”。

对于墓中出现金、银等陪葬品是否与曹操主张的薄葬不符,齐东方认为,薄葬与否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与薄葬相对的厚葬,是说额外制造器物做陪葬。齐东方认为,现在这个墓并不算是厚葬。

“事实上和曹操的等级相应的一些器物是必定要有的;在下葬时,生前常用的器物也会放进去。所以才会出现‘常所用’之物。”

“曹魏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在全国能基本确定的曹魏墓不到10座,”齐东方说“对认定曹操墓出现争议也属正常”。

在争议出现之前,河南文物单位为此次发现的公布投入了近一年时间。

2008年12月6日,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西高穴东汉大墓”考古队,一共20多人抱着被子和日用品,在西高穴村东头的一个大院里住下来。

“这一年,我很少回郑州的家里完完整整度过一个周末。”安阳西高穴墓地考古队队长潘文斌对本报记者说,“这一年的挖掘中,知道的人都会发出疑问,会不会最终发现不是曹操墓?所以思想压力很大。”

潘文斌也承认一些直接证据来自于盗墓者。2008年,盗墓贼从此墓中盗出铭牌一块,其上面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字样。

盗墓行为从2006年开始变得很严重。安阳当地派出所先后抓获5批盗墓贼共38人。

河南省文物局12月27日称,曹操高陵的发掘,尚有许多工作仍在进行,如陵园建筑、墓地布局的调查等。同时,保护展示规划也已开始着手进行。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司长关强在27日的发布会上也说:“西高穴墓发掘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

河南宣称在安阳发掘的东汉大墓为魏武帝曹操陵墓,但隔天便遭到来自对岸邯郸的质疑。曹操墓真的找到了吗?

曹操设七十二疑冢?一个本不是谜的千古之谜

新华网石家庄12月20日电(记者王文化)曹操墓本不是谜,但从宋代起就无人知道曹操墓所在,并有了设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经过《三国演义》等的宣扬,曹操墓就成了个妇孺皆知的千古之谜。

曹操对自己的丧葬有明确“说法”,他死前一年多《终令》称“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临终前《遗令》中更是明确了要穿着平时衣服入葬,不要珠宝陪葬。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有文描述葬礼和入殓的情况,交待了葬在邺城之西,晋代文人陆机、陆云作品中也有关于曹操丧葬情况的介绍。史书中司马懿、贾逵等人的传记里有他们护送曹操灵柩到邺城入葬的记载。如曹操设疑冢的话,那他就是在留给后人的许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仅在生前,改朝换代后还有人出力,且随后的几百年无人发现,这有些荒诞。

史料显示,由于丧葬从简,过了没几年,曹操墓上的祭殿就毁坏了。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盗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曹操墓作祭文,但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现实之中没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从北宋开始,曹操被定型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传为曹操的七十二疑冢。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曹操墓究竟在何处?传说神乎其神

2009年12月27日 13:55 新闻午报(上海)

cao_tomb20.jpg
《来龙去脉———历代皇陵命运大揭秘》讲述了中国古代皇陵的奢华和兴衰。

关于曹操陵墓,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传说。特别是“七十二疑冢”的真相,更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曹操在生前并没有称帝,在死后被其子孙追封为魏武帝。从这一角度来讲,他的陵墓不能称为皇陵,但曹操的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我们完全有理由把曹操墓也当做是一座皇陵。

“七十二疑冢”的传说神乎其神

这是一个在《聊斋志异》中叫作“曹操冢”的故事。这个故事说,在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靠近岸边的地方尤其深邃幽暗。盛夏时有人到河里洗澡消暑,忽然从水里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下水的人就断为两截浮上水面;后来又有一人也下河洗澡,结果和第一个人一样遭到腰斩。这种现象在百姓中流传,引起百姓惊恐奇怪。当地的地方官听说了这事,就派多人到上流截断河流,让水流枯竭。于是人们发现岩崖之下有个幽深的洞穴,洞中安置了一个转轮,轮上安装着锋刃如霜的利刃。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入洞穴,发现洞中有一座小石碑,上面的字体是汉朝的篆书。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得知原来这就是曹操的墓穴。于是人们打开曹操的棺材,抛散曹操的骨骸,把给他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作者蒲松龄最后总结说:“‘尽掘七十二个假墓,肯定有一个墓里葬着曹操的尸体,可怎么知道曹操的尸体竟然在七十二个墓之内呢?’曹操奸诈啊!然而千余年后腐朽的骨头不保,使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唉!曹操的智慧,正是曹操的愚蠢啊!”

小说家之言虽然近于荒诞,但曹操生性多疑却是史实。有一个传说这样说道,曹操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这就是“七十二疑冢”的来历,而这些传说都是那个叫罗贯中的在《三国演义》中捏造出来的。倘若要相信这样的鬼话,那真是太小看曹操了。

这是另一个传说,据说,在曹操设置“七十二疑冢”的几十年后,司马氏篡夺了曹魏的天下。朝中对曹操有宿怨的大臣们联合起来,四处寻找曹操的真坟,想把他的尸体找出来打碎掉,以谢天下。可这些人挖遍了七十二座曹公墓,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曹操尸体,最后万般无奈之下,这些人发布公告称只要有人能找到曹操的真正坟墓,他就能得到宰相之职。

布告贴出去一个多月,仍没有人来应召。就在这些人几乎丧失信心时,一个白发老头揭了榜文来到京城洛阳,说自己有办法找到曹操的真墓。官员们一听半信半疑,派出了一百多名士兵跟着老头沿京城不远的洛河逆水而上。一路上,老头左看右看,终于在一个地方停下来,指着一处土丘说,就在这里。

士兵们开始挖,果然挖出了曹操的尸体。老头所指的地方位于洛阳以西,是从堤旁凿穴,深入洛水河床之下。士兵们进入墓室,将金银财宝一扫而空;又把曹操的尸体搬出,剁成碎块,甩入河中喂了乌龟。最后,官员们吩咐请出白头老人,准备给他官做,可是老头消失了,像是神仙一样无影无踪。

官员们后来经过多方打探,才知道老头之所以晓得曹操的墓地所在,是因为他是黄巾起义张角三兄弟的后人。

曹操是以镇压黄巾起义发的家,当年,张角在广宗病死,黄巾起义失败。参加黄巾起义的将领们,为了保护自己领袖的尸骨,在邻近的县埋了许多假墓碑,欺骗官军。官兵们找遍了方圆三百里地面,挖遍了几十座立有“大贤良师”的张角坟,也没有找到张角的尸体。

只有曹操不肯善罢甘休,他用软硬兼施的办法,从叛徒的口中得知了张角真墓的秘密。于是,亲自带领兵马开赴张角的老家巨鹿郡内,在老漳河边凿穴探墓,终于在深深的河床下找到了张角的墓室。他吩咐把张角的脑袋割下来,带着人头回京城报功。曹操由此深受启发。他生前秘密派人在洛河水下秘造墓室,又把参与修墓的人全部杀掉,想躲过后人的惩罚。可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张角兄弟的后人就猜透了曹操的诡计,为自己的祖宗报了仇。

首倡薄葬,两处墓地,扑朔难辨

毋庸置疑,曹操的节俭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

曹操在其死前两年就下过一道命令,命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贫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并特别嘱咐说,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同年二月葬于高陵。后人猜测,所谓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但是,仍有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对曹操的遗嘱进行了歪曲,《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说,曹操在临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生怕有人去发掘。

也正是他的信口胡言,使后人对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第二个则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如今,谁也不知道曹操墓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看第一个位置,西门豹祠附近。

西门豹是个伟大的治理专家,他用了两年时间就把邺城治理得井井有条,因为他给邺城一带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那么,按照第一种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至今还无人知晓,因为那是一座没有任何记号也没有坟头的陵墓,想要找到它比登天还难。

但是,疑问也就在这里。后人无法找到的地方难道时人就能找到吗?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难道不会留下点记号以便将来祭奠?如果曹丕真的不留任何记号,那简直不符合中国的伦理纲常,更不近人情。

曹操真是英明至极,将自己死后的归宿化成一道谜题,等待着后人来解。按照罗贯中的答案,曹操在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置了“七十二疑冢”。

而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罗贯中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有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传说中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传说永远是老百姓的最爱,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对“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就已经成型了。

据说,彰德府附近有一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彭村,古时候这里曾是一个人工湖泊,曹操将其命名为玄武池,专门在这里操练水兵。后来因长年不疏浚,加上中原一带连年干旱,池水枯竭,玄武池便渐渐淤塞,长满芦苇,变为陆地。

这个叫朱伢儿的少年在打柴时见到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有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由于他不识字,就回到村子找来一位识字的。识字的人在他的带领下来到大冢旁,将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报告到磁州县衙门。

县令得知后,马上坐轿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蒿草丛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想打朱伢儿的屁股,但这少年却像是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从此再无消息。

曹操遗令彻底否定“七十二疑冢”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是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于无意中在宫内秘阁发现的。全文如下: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

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不做记号不做高丘”的曹操的临终遗言。在遗令的最后,曹操还提到了铜雀台,他吩咐他的妻妾们,在铜雀台的公堂上安放一张六尺大床,挂上灵帐,并供上干果祭品,逢到每月的初一、十五的上午,向灵帐奏乐歌舞。同时,遗令还嘱咐他的群臣,“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后人便依据这篇遗令里所说的内容,以铜雀台为中心,寻找曹操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果。

这封遗令虽然不能帮人找到真的曹操墓,但却解决了一件事:彻底否定了“七十二疑冢”的存在。在这篇遗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他的寿陵需要建在西门豹祠的西原上,“因高为基”,“不封不树”,也就是说,陵墓必须建在地势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种树,没有任何标记。这样看来,临漳、磁县境内的“七十二疑冢”,却是人工封土堆积而成的,这些墓冢小的高数丈,大者则高数十丈,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小山。其中一座叫申庄乡的天子冢,其封土长九十米,宽八十米,高四十米。这显然不符合曹操所规定的形制。

否定“七十二疑冢”最坚定的当然还是盗墓者,民国初,有人盗掘了诸多疑冢,疑冢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代王公要人墓。有一座是齐王陵,还有的是齐献武帝第十一子高阳王浞墓。一碑额题曰:“墓主为齐王四叔。”

诸多考古学家都证实了曹操疑冢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并指出其确切数字也不是七十二座,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在古人看来,七十二只是个概数,非实指,因此“七十二疑冢”仅举大数而言,说明曹操疑冢之多,但是,曹操墓的确不在这“七十二疑冢”里。

曹操墓居然紧邻甄后陵,可能有隐情?

那么,铜雀台之地呢?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彰德府志》,在一幅描绘详细的临漳县图上,在位于铜雀台正南五公里的灵芝村处,清清楚楚地标着一座“魏武帝陵”。让人惊诧的是,这座“魏武帝陵”的南面,居然紧邻甄后朝阳陵!

甄后是什么人?据史料记载,乃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甄文昭,也就是曹操的儿媳。这就更让人不得其解了,公公和儿媳妇的墓居然在一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哪里去了?曹操玩得再疯,也不至于向这一讳莫如深的传统道德挑战吧!

那些编撰《彰德府志》的老学究们,则公开认为曹操与甄氏公媳之间有暧昧隐私之事,所以在绘制县图时,把公媳两人的陵墓画在一起了。这可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假设曹操的墓就在这位女子附近。这种假设承认了曹操的私情,也承认了曹丕对父亲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认可。

可是,假设终究不能成立,因为曹操墓是否在那里,没有人拿得出证据证实。

任何事情总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但这天没有到来之前,就只有猜测了,无论是哪一种猜测,都有道理。蒲松龄的《曹操冢》一文也该在此行列。其实,自从清代起,曹操“七十二疑冢”不断被人盗掘,“疑冢”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当时就有人提出,曹操的真正陵寝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造在漳河的河床下面。其论据为,曹丕废汉称帝之后,曾写过一份诏书,其中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

一位考古学家说:“过去漳河河道在丘陵区以下到冀南、豫北平原,经常滚动。据明代修撰的《邯郸县志》(我在四十年前看的),漳河到邯郸一分为二,冀南平原到处是老漳河(即漳河古道)。说曹丕要祭先王,‘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似乎是找不到曹操坟。有无可能由于漳河滚动,而把曹冢淹没了?!因为北齐时,邺都规模宏大,城中还筑有大湖、仙岛、楼阁供帝王玩乐,以后被淹没;铜雀台也是被漳河冲垮的;河北巨鹿县城地下就是巨鹿老城。所以说,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打破曹操冢疑案,也恐怕只有将漳河两岸都发掘了才能打破。如前人所谓的“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了。

跟蒲松龄的《曹操冢》相似的一个故事是在清人沈松的《全健笔录》一书中,引《坚瓠续集》里叙述了发生在漳河河底的一段逸闻:清朝顺治年间,有捕鱼人曾在河床底下发现过曹操陵墓,墓内还有许多随殉的宫女。

可我们从黄初三年(222年)曹丕所颁的诏书中却看到了另外一个版本:先帝(指曹操)一生躬履节俭,他老人家遗诏天下,要求以省约为原则,作为人子,我应该遵守孝道,听从父训。他的陵墓上的殿屋皆予以拆毁,车马还给军库,所藏的衣服也送到府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算是遵从和继承先帝俭朴的美德。

这篇诏书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原有地面建筑,且规模很大,除设有祭殿、配殿外,还有车马坊等。据《历代陵寝备考》引《述异记》云:“魏武帝陵下铜驼、石犬各二。古诗云:‘石犬不可吠,铜驼徒尔为。’又俗说,魏武帝陵中有泉,谓之香水。”

那么,曹操墓在河底的猜测就又被否定了。

关于曹操陵墓的形制,有人从《资治通鉴》中查到了端倪。这一端倪讲述了曹丕使于禁谒高陵这一史实。益寿亭侯于禁,是曹操麾下的一员大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与蜀将关羽拒于樊城,于禁率军增援,时汉水暴涨,所部七军皆没,遂投降。孙权夺取荆州,于禁被遣还魏。途中,曹丕恨其英雄气短,便带他赶赴邺城,拜谒高陵。高陵,就是曹操陵名,于禁见陵寝壁画上有自己被俘乞降之状,遂羞惭撞壁而死。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曹操陵墓前曾建有寝殿。可是,这样一个地方无论是河底还是在“七十二疑冢”中都不会出现。

曹操生前用机智诈谋使得他的对手咬牙切齿,他死后,也让对手对其念念不忘。中国历史上因为有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多了许多传奇色彩。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