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09/亚洲周刊:追忆被遗忘的中国远征军

ce_1.jpg

ce_2.jpg

中国新闻网/香港《亚洲周刊》今年第48期刊文《追忆被遗忘的中国远征军》说,二战时期,滇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被有意或无意地遗忘。民间人士历经数年调查,出版《父亲的战场》一书及《寻找少校》的纪录片,还原飘远了的真相。

文章摘编如下:

对于中国远征军的热爱,隐藏着一种忧伤。他们遥远缥缈,好似华氏大宅仓库里的旧时桌椅,腿断面损,早已上不得台面。当年战争的减员,后来运动的冲击,再有时间的磨蚀,远征军已成为缺乏人证物证脚注的名词。他们一个个面貌模糊地走了,在不能提及的年代,如孤魂鬼影;待到能被忆念了,也已是孤帆远影,让我们这些在浑浊江边远望的人更觉时空的苍茫和无奈。失落的不只是在这时间河岸上的送者与被送者,还有历史。这历史也像一页病历,透着国殇。

当日寇刺刀从滇缅斜刺里插过来,切断盟军运输线、威逼陪都重庆的危急关头,远征军应运而生,跃然史册。它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首次出国作战的军队,战功赫赫,血泪涟涟。

章东盘追慕远征军的新作《父亲的战场》应运而生,虽然得以出版是应因了六十多年后话语更开放的时运。我以为这本书能够超越以往,不只是它追缅反思的理念,也不只是寻踪发现的跌宕故事,更有叩头洒泪、丈夫拔剑的性情。

二零零三年的一个黄昏,一帮深圳友人聚会,席间东盘讲述了赴滇缅耳闻目睹的远征军老兵的悲壮与悲惨。一桌人无声,我站起来和他碰杯:“我要去为他们做纪录片,哪怕辞了现职。”几个吃惊的朋友劝我冷静,他们未察觉,那一刻我和东盘也已成为远征军孤魂,要回归某个地方。

这之后,我们——一群中国大陆意欲重写抗战史的民间学者和纪录片人,开始了一段翻越远征军重要战场高黎贡山和怒江的历史回访。我们追寻那些战场上光荣而悲欣、但后来却被有意或无意遗忘的父辈。

在我们翻越怒江和高黎贡山之前,我所遇到的远征军,是历史课本里语焉不详的影子;之后,我看到的他们,是腾冲、保山村寨榕树下枯槁而惶恐的八十多岁的老兵,是黄埔系校官残存的几张照片中的戎装英武,还有就是那张葬礼照片上一口下沉的棺木——战死于腾冲大塘子的远征军Y部队梅姆瑞少校的魂影。

当时没有想到,正是那张意外发现的葬礼照片,此后数年,竟成了我们历史回访的主线,也成了我们探寻惨烈战争、表达感恩情怀的一部纪录片的焦点,纪录片名字就叫《寻找少校》。

从葬礼规格看,像是一位牺牲在腾冲的美国军援顾问团的军官。但既无名姓,也无记载。有外人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国牺牲了,六十多年里中国人却不知道他是谁,经历了什么事?我们得悉线索,揪心悬念,自筹资金,跨越中美大陆几万里的搜寻,从高黎贡山麓、怒江村落到美国国家档案馆,一直求证照片里的那棵大榕树和类似阵亡事件的人员。

一些战场上重要的牺牲和胜利被忽略了,作为参与血战的盟军美军顾问团Y部队更几乎完全被忘记了。片成之日,受访的远征军老人已有近十人去世。因为寻找,腾冲国殇墓园补上了一排美军的名字,历史填补了一份缺憾。

当年远征军在初出国门时就遭重创,野人山上至今白骨累累;在反攻的后期,美式装备的驻印军学生兵宛如猛虎下山,日军惊呼不像以前的中国军队。而仰攻高黎贡山的草鞋部队,每拔一个日军碉堡都死伤惨重。巧合的是,就在整整六十年后的那一夜,我们宿营在一九八师师长叶佩高将军久攻不下的阵地老坪子,他曾望着成编制的弟兄密密麻麻倒在山坡上,拔枪要自尽。

我在宿营地黄昏再翻阅了一九八师团长陶达纲所书的彼时此地的那一段:他死死拦住欲求一死谢罪的师长,立军令状率敢死队从后山攀越,几度零距离肉搏。现在来看,这一仗也一如远征军的宿命,是一场惨胜。日军的凶悍、我军的羸弱,高层指挥的频频失误、盟军合作的裂隙不断,伤亡最直接地倾砸在一线官兵身上。

东盘指着那山沟地堑的茂盛野花说,“这土肥啊”,告诉我脚下就是当年世界二战中最高战场的旧战壕,我跳入还剩约半米深的沟壕,俯身十指刨土,在几十秒间突然刨出一颗日军三八大盖子弹(以后大家在多处挖掘都再无斩获)。那一刻我对着太阳凝望这颗未出膛的子弹,它射出去很可能就是远征军的一条命。

时光在六十年后的弹身绿锈上和我发颤的心上沉淀;在此间山谷江畔孤苦余生的远征军老兵宿命中沉淀。从此洗涤我行走江山间的轻浮。记得弘一法师有一次与众人登顶雁荡山,面对大好风光,他长叹一声“愁啊”,参悟着他与故国“悲欣交集”的命运。

纪录片《寻找少校》后来去美国拍摄,当寻找的线索中止在档案馆的严格规定下,是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对美国防部官员发怒:世界上还有谁仍记得六十年前战死的盟军呢?美国国防部当即特别开禁死者名单资料,这也是《父亲的战场》上许多照片的由来。当时嫁到美国的云南女儿江汶和深圳摄像师牛子在扫描照片时被告知:二战欧洲战场的资料已被很多人反复搜检过,但滇缅战场很少被关注,这组数据图片也是第一次对你们这群外国人开放。

我们在做追寻远征军的历史回访之前,并不知道我们的成果能否正常出版和播出。可喜的是,东盘兄的《父亲的战场》,不止顺利出版,而且获得读者追捧,目前已第二次印刷。而《寻找少校》已在中国大陆包括央视在内十多家电视台播出,近期获得国家级的纪录片银奖,并被选入文化部对外重点外宣片,以十种文字向国外推广。这也表明大陆方面积极正视海峡两岸、大洋两岸的历史渊源、现今关系的姿态。

江山如有待,我辈复登临。只是再登临已非故国。(邓康延)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