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3/多伦多的兵团战友们

img_1142_w.jpg

(星星生活专稿/捷克佳)一条非常不起眼的社团消息,甚至简洁到只有餐馆地点没有联系电话,但却一下吸引了20多位早年的战友们在多伦多欢聚一堂。维系彼此间情感的一条牢固纽带便是黑土地上生产建设兵团中那段曾经共同度过的难忘岁月。

活动的组织者栗钧律师评价说,参加活动的人数以及大家不减当年的激情超出预期,“真是令人十分欣慰。”

他们隶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被外界贴上“双插”的标签。这些人先后经历过文革中上山下乡的“土插队”和改革开放后飘洋跨海的“洋插队”。最为难得的是,他们当年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远赴边疆要塞,在白山黑水的兵团屯垦戍边,而后又相继移居至枫叶之国。

目前在多伦多中医界工作的张世奇是更为典型的“双插”成员。他说,他人生中有两个6月30日难以忘记,一个是1968年去黑龙江的北大荒,一个是1985年应聘来加拿大。张世奇说,兵团的财富就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能来加拿大就是勇气。

如今,这些非正规军队兵团战友中的大多数,年龄多已逾越知天命的五十。不少人还在加拿大的中医、律师、科研、会计、文艺、贸易等领域工作,也有一些人已经退休闲居,颐养天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改写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千万热血青年响应领袖号召,奔赴条件艰苦的农村和边疆去接受再教育,他们这些驻守在 “反帝反修”前哨阵地的知识青年,更成为准军事化团体生产建设兵团的成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筹建于1965年秋,1968年7月正式成立,先后建立了6个师,69个团,3个独立营和1个马场。这次参加聚会的人群中,独缺5师的战友。

img_1123_w.jpg
(右起栗钧、李洁、高亚、赵智深)

img_1125_w.jpg
(右起高亚、赵智深、蔺克强、李景哲、贾晓春、姜坪、何森)

img_1130_w.jpg

栗钧律师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了40余年。回首往昔,兵团战友们既是在快乐和欢笑中,也是在痛苦和眼泪中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正是由于经历过这段流血流泪的艰苦岁月,他才对中国底层社会生活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和了解,切实地感受到脚踏实地的可贵,也才放弃那些不现实的幻想。

当年的兵团生活可谓条件艰苦,栗钧忆述其中的一个场景是,为赶工他不得不半夜起床,黑暗中还需步行3里路,既为路标也为计数,他是数着沿途的一个个电线杆才到达目的地的。栗钧说,他的身体也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受到伤痛,当年落下的腰肌劳损毛病,至今仍不时隐隐作痛。

现为多伦多韵舞蹈团团长的王旭东当年是兵团的文艺骨干,自称是这批人中唯一没有干过农活的知青。他不减当年的风采,在战友们的鼓噪声中,现场跳起“兰兰的天山白云飘”。

在这些兵团的战友中,很多人仍然没有忘记俄语,“缴枪不杀,优待俘虏”还依旧琅琅上口,这是中苏两国关系相互对峙时的产物。

目前在多伦多中医界工作的张大平回忆说,一次外出半夜返回,却迷路走到其它连部,被误认为是刺探情报的苏联特务,经多方联系之下打电话才最终确定身份。有趣的是,那个连队的一个名为陈颐的女知青,当时也听说过这个迷途的知青。没有想到,数年后,两人牵手结为百年之好。

张大平对王旭东说,“文工团是面粉厂的宿舍改造的,大家睡大通铺,铺盖卷统一向里侧卷。咱们当年肯定见过。”他还记得几十年前去文工团访友时的场景,和王旭东提起当年的一些风云人物,两人还有共同的交集。

其实,兵团战友们在相互攀谈中发现,彼此间有关联的并不只一人,目前也在多伦多从事中医工作的陈亚雄便是接替张大平调离后位置的人,真是无巧不成书。

img_1133_w.jpg
(左起:王家明、李振东、王文博、张世奇、陈亚雄、张大平、陈颐)

img_1134_w.jpg
(左1:李吉荣;右1:吴德祥;右2:袁晓宁)

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五味杂陈的艰苦生活磨练了兵团战友们的意志品质,也为他们今后成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栗钧律师的成功便是其中一例。

1969年,栗钧15岁中学毕业后便远赴黑龙江兵团,在黑土地上生活8年多后才返回北京。多亏他当年在兵团时断断续续自学了几年英语,1979年终于考入北京外语学院英语专业。他回忆说,“当时因为年龄偏大,还险些被淘汰掉。”现在,栗钧早已成功转换行业,在多伦多已是社区内颇有声望的知名律师。

“艰苦的生活对人生是灾难也是收获,是对个人意志品质的磨练。有了那段经历,今后任何艰难困苦都打不垮我们,也没有什么痛苦不能忍受。”虽然并不隶属于兵团,但当年也曾经在黑龙江海林农场下乡的王家明如是说。

参加聚会的主体成员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老战友,分别来自加工厂、水泥厂、马场、工程连、医院、宣传队、兵直等,也有来自广州军区建设兵团、内蒙兵团、东北农场和河南下乡的几位老知青。

img_1149_w.jpg
(左起:陈颐、陈亚雄、王旭东、张大平、李振东)

img_1150_w.jpg
(左起:周蔚敏、李振东)

性格开朗的李振东今年61岁,他相信自己能活到80。他说,人生能有几个40,但不少知青却早早地永远留在了那片黑土地上。李振东1966年在佳木斯军马场下乡,2年后当兵,复员之后进工厂,后来又从事贸易,几乎纵横工农商学兵,经历最为特殊。他说,正是由于兵团的经历造就了这些战友们不沉沦,不要向命运低头的坚强意志。

“不为兵团的年代干杯,但为兵团的精神干杯。”李振东道出了这批老知识青年的共同心声。


**背景资料:黑龙江兵团及其编制

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工作,1965年秋即已开始。当时鉴于苏联对黑龙江省边境地区不断进行武装挑衅,经东北局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组建带有半军事性质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经毛泽东同志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联合发出《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同意筹建小组关于筹建情况的报告。1968年7月,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军区,在哈尔滨市召开大会,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是“配合边防部队和边境广大革命群众,共同建设强大的政治边防,确保祖国反帝反修前哨的安全”,“同时进一步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这个任务概括起来为四句话:“屯垦戍边,反帝反修,保卫边疆,建设边疆”。

兵团的管理体制,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批示》中指示,东北农垦总局的建制,划归沈阳军区。由沈阳军区委托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和省军区领导。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与黑龙江省某些省属农场、黑河农建一师、合江农建二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先后建立了6个师,69个团,1个龙头马场,3个独立营。
1973年8月21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将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交由黑龙江省委领导,名称改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于1976年2月25日,随着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的成立而撤销。

**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团分布情况简介

1师(师部设赵光)
1团(锦河) 2团(红星) 3团(红色边疆) 4团(建设)
5团(五大连池) 6团(二龙山) 7团(赵光) 64团(红色边疆)

2师(师部设宝泉岭)
8团(290农场) 9团(绥滨) 10团(江滨) 11团(军川)
12团(名山) 13团(延军) 14团(向阳) 15团(宝泉岭)
16团(新华) 17团(普阳) 63团(汤原)

3师(师部设红兴隆镇)
18团(友谊) 19团(597农场) 20团(852农场) 21团(853农场)
22团(饶河) 28团(291农场) 29团(双鸭山) 30团(万宝)
31团(曙光) 32团(北兴) 58团(红旗岭) 26团(江川)

4师(师部设密山连珠山)
33团(迎春) 34团(安兴) 35团(庆丰) 36团(850农场)
37团(青山) 38团(卫星) 39团(云山) 马场(宝清龙头种马场)
40团(8511农场) 41团(金沙农场) 42团(朝阳) 43团(兴凯湖)
44团(东海)

5师(师部设双山)
45团(鹤山) 46团(跃进) 47团(大西江) 48团(铁峰)
49团(尖山) 50团(查哈阳) 51团(荣军) 52团(旭光)
53团(红五月) 54团(克山) 独立营(高峰马场) 55团(查哈阳)
56团(双河) 67团(查哈阳)

6师(师部设建三江)
23团(859农场) 24团(胜利) 25团(七星) 27团(勤得利)
57团(大兴) 59团(青龙山) 60团(前进) 61团(创业)
62团(红卫) 68团(前哨) 反修营(前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