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9/破译:坡芽密码

magic_word.jpg

偏僻的山村里收藏着神奇的符号,好像一个个远古的密码。它们出自何人之手?是谁将它们创造和传承?拨开历史设置的重重迷雾,我们能否将它们一一解读……

1

从2006年开始,一些学者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同一桩事。吸引他们的是一些神秘的符号。让见闻广博的学者如此兴奋,这些符号肯定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们的专业名词叫做坡芽歌书。歌书是什么,坡芽又是什么呢?

在距离北京2000 多公里的南方群山中,有一座隐蔽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就叫坡芽。坡芽是壮语,意思是开满黄饭花的山坡。坡芽村57户人家,278人,都是壮族。就在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山村里,发现了让学者们震惊的神秘符号。

这些符号一共有81个,用原始的方法绘制在土布上。有些符号像绘画一样逼真细腻,有些却只是简单的线条。外人无法了解它们的含义,连学者也感到新奇和陌生。但是,坡芽村的人却觉得这些符号很平常,把它们叫做“布瓦邠”,意思是土布上的歌书。如果不是三年前几个陌生人偶然探访,“布瓦邠”也许至今仍鲜为人知。

2006年早春的一天,通往坡芽村的山路上,走来了几个人。他们是云南富宁县的几位文化干部,到乡间采录民歌的。在一男歌手家里,他们发现了一张纸片,上面有些奇怪的符号。据男歌手说,这些符号是从另一户村民家抄来的。在男歌手的带领下,调查组找到了村民农凤妹和弟媳农丽英。她们取出了一块发黄的土布,土布上红色的符号鲜亮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农凤妹和农丽英当场演示了这些符号的用途。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民歌。一共有81个符号。它们究竟有什么深意,是文字还是图画?调查组的人莫衷一是。

2007年底,清华大学的女书专家赵丽明亲自前往坡芽村进行实地考察。在坡芽村,赵丽明见到了歌书的保存者农凤妹和农丽英。这块老土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农凤妹、农丽英说:“这布是我们的祖母一代代传下来的,布上图案是古时候就有的图,老人叮嘱我们要子子孙孙传下去。”

在坡芽村,赵丽明请两人当场绘制一份新的坡芽歌书。她们从山里采来仙人掌的果实,切开后,红得发紫的汁液是画歌书的颜料。削一块竹片,就是笔了。土布是自己织的。蘸上红色的颜料,在土布上画下符号。歌书就是这样被书写的。究竟写了多少代,没有人知道。

虽然很多人认得土布上的歌书,但歌书主要是女人制作和使用的。这是为什么呢?作为女书专家,赵丽明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开始着手研究坡芽歌书。

2

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质疑,他是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黄建明,“在当地好多人都不知道这个事。为什么如此特别的符号要到21世纪才会被外界发现呢?”

实际上,凡是亲自到过坡芽村的人都能理解为什么这种符号一直深藏不露。从地图上看,坡芽村位于云南省东南角,和广西交界。它隐藏在深山里,建在一个隐蔽的山坡上,不知情的外人很难发现它。直到今天,通往坡芽村的道路还只是一条土路。交通的不便利使坡芽村保留了不少古朴的习俗。这些习俗都说明,在坡芽村形成了文化学上的文化孤岛的现象。81个神秘符号的出现虽属偶然,但并不是无法解释的。

然而,这些符号本身却仍旧围绕着神奇的迷雾。它们都是什么含义呢?

为了更好地研究坡芽歌书,多位专家对坡芽歌书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翻译。人们发现,81个符号代表的歌曲都跟谈情说爱有关,也就是说全部是情歌。但更奇妙的是,它们并不是随意排列的,而隐含着一种逻辑关系。

81首歌曲像一个三幕爱情剧。

大幕拉开,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对男女青年相识,男子向女子倾诉着自己的孤独。女子对男子也有好感,开始试探男子的心意是否真切。从第一首到第32 首,两人的心扉逐渐打开,男子一再表达对女子的赞赏和钟情。第六首“刚竹”唱得十分动人,“双唇动笑嫣。肤色洁如棉,棉絮嫌黯淡。妹脸白又嫩,俏丽谁比攀?”

第二幕从第33首歌曲开始,男女双方已经相爱,但是对婚姻十分慎重,两人互相打探,看对方是否真的单身。双方频频证实自己的心意,歌曲唱得缠绵悱恻。第38 首“梨树”唱道:“花开旋又落,愿随花凋零。我不慕他花,舍之恋此花。别妹情难忍,情深病缠身。”

从第68 首开始,爱情剧进入第三幕。两人终于敞开心扉,约定终身,信誓旦旦地做出忠贞不渝的承诺。第81首也就是最后一首歌叫“两颗笋”,是全剧的高潮,“两棵树同长,两支笋共生。”表明两人经过爱情长跑,从此不再分离。

81首歌虽然翻译出来了,但是人们不免疑惑,为什么偏偏是81个符号。81这个数字的背后会有什么深意吗?在81个符号之外,还会有更多别的符号吗?在坡芽村外的山林间河谷中,会不会还有更大的惊喜在等待我们呢?

2006年,发现坡芽歌书的调查组成员展开了更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在距离坡芽村较远的归朝镇,一些歌手还能识别一半以上的符号。这说明坡芽歌书并不是坡芽村的专利,它拥有一定范围的使用人群。但遗憾的是,调查组没能发现第二份歌书的样本,也没能找到别的符号。

虽然至今没有新的突破,但这些符号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强烈兴趣。因为这些符号不仅是爱情歌曲的编码,在它们的背后,还有着更深更微妙的含义。究竟是图画、符号还是文字,实在让人费解。

在81个符号中,有几个符号比较特别:抬脚去妹家,双手扶紫梅。似乎已经有了简单的组合功能,使用两个单独的语言单位,组合成一个新的意思。赵丽明对此很敏感,她根据歌书的不同功能,列出了一个表格。

在这个表格上,我们看到赵丽明分解出了歌书中重复使用的字节。有“人”、“眼睛”、“斧头”、“手”、“行走”、“房屋”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赵丽明还分析出了歌书的造字法,除了接近于绘画的象形字之外,还出现了指事和会意两种造字法。

由此,赵丽明认为坡芽歌书已经具备文字的功能。但是,她自己也觉得其中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难题。例如,和古老的甲骨文相比,坡芽歌书的文字功能就显得太薄弱了。

关于文字的来历始终是困扰现代人的一个谜。要解开这个谜,需要更多的发现。纳西东巴文、水书,这些著名的古文字都曾为文字的生命史提供了新的证据。而坡芽歌书之所以让学者兴奋不已,也是因为它填补了一个关键的空白。

那么,坡芽歌书究竟能否解开文字的千古之谜呢?

3

2009年1月,北京的天气不算太冷。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刚刚过完104岁生日。赵丽明带着坡芽歌书,前去看望老人。老人一看便发生了浓厚兴趣。赵丽明问老人能否为坡芽歌书题词。周有光老人没怎么加思索,马上就写出来:坡芽歌书,逗号,文字之芽。

文字之芽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也是目前学术界对坡芽歌书的性质的共识。但更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坡芽歌书究竟是谁创造的呢?它是什么年代的产物呢?

目前歌书所能追溯的最早源头只是几十年前。在民间,口耳相传是千百年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传承方式至今在村里延续。也正因为这种方式,使得我们失去了进一步追溯的机会。但是,这些困难并不能阻止我们的想像力。

在坡芽村我们不断有新的发现。在一位么公家里,我们看到一些经书。上面是另一种奇特的古文字。它们有点像汉字,却不是汉字。这种文字是怎么回事呢?它和坡芽歌书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吗?

这种古文字叫古壮字,壮族民间称为土俗字。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古壮字的最早记录是唐代的一块石碑,迄今起码有1300 年以上的历史。由于壮族地区一直使用
自己的语言,完全用汉字书写有一定难度,所以壮族先民借用汉字的结构创造了古壮字。

在距离坡芽村三百多公里的狮子山,我们拍摄到了古老的岩画。这些岩画分布在一个溶洞口的崖壁上,离地面约5米。图画中有动物、太阳、月亮等。经鉴定,这些岩画属于新石器晚期的作品。有些岩画的外形看起来和坡芽歌书确实有几分相似。它们会是坡芽歌书的源头吗?会不会就是描绘这些岩画的古人类逐步发展出了早期的图画文字呢?

岩画与文字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定论。但这些岩画起码说明,坡芽村所在的地域曾经是古文明的发祥地。

调查发现,坡芽歌书主要在女性中传承和使用,这一特点让我们联想起在湖南和广西部分地区流传的女书。女书是仅限于瑶族妇女之间使用的一种文字,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从地理位置看,女书流传的地区和坡芽村距离并不很远。那么,在女书、坡芽歌书以及百越族之间,会有什么神秘的联系吗?

赵丽明介绍:女书是很成熟的文字,它基本上是汉字的变体,它主要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多一点,可是坡芽歌书大家看像画画一样,非常原始,在文字形态上它是两个极端。女书是借源文字,坡芽歌书自己从画画开始原创的。难道我们彻底失去了线索吗?坡芽歌书到底能否再告诉我们一些文字的奥秘呢?

4

在黄建明教授看来,坡芽歌书的断代也许永远是一个谜了。但是学者梁庭望教授认为,坡芽歌书很有可能诞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如果这种推测有合理之处,那为什么在后来的路途中,坡芽歌书几乎停止了发育呢?梁庭望教授指出,这是因为坡芽歌书所代表的古文字在历史上遭遇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就是汉字。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汉字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体系便在中国各地传播。随着政治统一的推进,这种传播的力度日益加强。很多少数民族便逐步采用汉字作为本民族的主体文字。2008年,在距离坡芽村两百多公里的云南广南县,发现了一个大约西汉时期的墓葬,在一件漆器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汉字。这说明早在西汉时期,汉字就已经进入壮族先民生活的区域了。这些文字现象说明,汉字在古代的东亚地区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地位。最晚到唐朝时,壮族先民主要使用的文字就是汉字和古壮字了。

梁庭望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汉字和古壮字的推广,百越族自创的图画文字不再进步,停留在母系时代的水平上。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不断产生出新的符号,一些古老符号渐渐遗失。

在这一系列的猜想和论证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使我们对坡芽歌书的断代陷入困境。由于缺乏科学考古的有力证据,目前我们只能停留在猜想的层面上,无法真正深入。但学者们认为,这并不会削弱坡芽歌书的意义。

一个符号代表一首歌,也许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文字形式。但是,为什么坡芽歌书专门用来记录歌曲,而且是爱情歌曲呢?这种形式会是所有文字共有的一个阶段吗?

民歌对壮族人的意义绝非一般的音乐艺术。在传统的壮族乡间,几乎每个村寨都开设有歌馆,就像今天的学校一样,孩子从七八岁时开始就要去歌馆,跟老人学唱歌。在坡芽村,人们对唱歌的热情让人吃惊。只要有外面的客人来到,全村就像过节一样,大家围拢在一起对歌、喝酒,直到深夜。

因此,为了记录歌曲而创造某种符号,这种情况也许曾在很多原始民族中出现过。但是,在种类繁多的民歌中,坡芽歌书为什么单单记录爱情歌曲呢?爱情歌曲对壮族人来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性呢?

婚恋是所有民族重要的社会生活。在传统时代,壮族人的婚姻有媒人提亲,对八字,送聘礼,婚典庄重热闹。壮族男女谈恋爱时,同样也要试探考察,直到对相互的品性完全了解后,才考虑结婚。壮族人考察恋人有自己的一套办法。这就是唱歌。歌唱得好,就有可能获得姑娘的芳心。

坡芽歌书就像一本爱情的教科书,目的是让年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本民族的传统知识,提高文化修养。由于民歌特别是爱情歌曲的特殊地位,使得坡芽村保留了坡芽歌书,而且还会继续传承下去。

这个普通的小村庄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同时拥有三种古文字。坡芽歌书、汉字、古壮字,代表了文字的三个年龄阶段,奇妙地交织在这个小小的山村里,让人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和联想。

(央视《探索·发现》)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