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地产大亨毁掉报业王国:经营模式呼唤智慧载体

亚洲周刊张少威/美国第二大报业巨擘“论坛集团”,因财务恶化而申请破产保护令。随着各类商人为牟利而收购新闻媒体,报纸逐渐被当作“一盘生意”,令其经营和发展方向偏离了轨道。

美国报业巨擘“论坛集团”上周因财务状况恶化而申请破产保护令,旨在与债权人商讨重组债务及争取出售旗下较有价值的业务部门,加速套现还债。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首次有大型报业集团破产,而美国报业的日趋衰落又难免让人联想到这是否会动摇“传媒帝国”在国际新闻领域的“一哥”地位。

论坛集团是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拥有八份日报和二十三家电视台以及多个有线电视频道,旗下报章的总发行量超过二百万份,其中包括声誉卓著的《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以及《巴尔的摩太阳报》。该集团近年经历了多次兼并与收购,先是《芝加哥论坛报》的母公司论坛集团与拥有《洛杉矶时报》等著名报纸的时代明镜集团合并,二零零七年又有芝加哥房地产大亨泽尔(Samuel Zell)对该公司的私有化收购。每次交易都使旗下的报刊经历一次冲击,一波波的裁员潮则令编辑部元气大伤。

发行萎缩无碍赚钱

二十年来,美国主要报纸的发行量一直在下跌。据美国发行量稽核局(ABC)公布的最新数据,在二零零八年九月三十日之前的六个月内,美国五百份报纸的发行量比二零零七年同期又下降了近百分之五。下跌最少的大报是《华盛顿邮报》(百分之一点九),最多的是《亚特兰大宪章报》(百分之十三点六)。发行量前四名为《今日美国报》(两百二十九万)、《华尔街日报》(两百零七万)、《纽约时报》(一百零八万)和《洛杉矶时报》(七十四万份)。论坛集团的另一份重量级报纸《芝加哥论坛报》名列第八,发行量为五十四万份。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报纸过去每年的发行量平均下跌百分之二,但从二零零七年春天开始出现了急剧下滑,其中星期天的发行量下降速度最大。如果说地产广告是香港报纸的一条生命线,那麽汽车广告就相当于美国报纸的“印钞机”。汽车业二零零八年正逐渐走向破产,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也因此而明显减少。尽管如此,美国的大多数报纸仍然是有钱可赚的。

论坛集团被迫申请破产保护令的直接诱因,是该集团现金流将低于其发行的债权条款所要求的最低水平,很快便会无法偿付到期债务的利息。这是六十七岁的犹太裔亿万富翁泽尔二零零七年以“杠杆化”模式大量举债收购该集团导致债务激增的结果。此类做法在美国屡见不鲜,即用很小的资产做抵押,换来银行的大笔贷款。人们相信资产价格会不断上升,今天自己高价收购,明天可以用更高的价钱再卖给别人。

在耗资八十二亿美元的论坛集团收购案中,泽尔本人只拿出三亿一千五百万美元,其馀都是以“杠杆化”方式向银行筹集的贷款。论坛集团原有五十亿美元欠款,加上收购的费用,总债务超过了一百二十九亿美元,其中欠大通银行八十六亿美元、美林集团十六亿美元、德意志银行九亿美元。当经济形势蒸蒸日上时,银行往往愿意放款,但在经济滑坡时借款人会难以偿还贷款,因此可能引发借款机构的破产,美国的楼市危机和次按风暴皆源出于此。

论坛集团目前的总资产仅为七十六亿美元,显然是资不抵债,而且第三季度又录得一亿二千四百万美元的亏损(二零零七年同期盈利八千四百万美元)。但这宗私有化交易也有不少人获利,泽尔如愿以偿成了报业集团的老板,前董事会成员和为这场交易提供建议或参与贷款的几家银行则得到了优厚的金钱回报,只有集团内的新闻从业人员成为泽尔不断裁员的牺牲品。

泽尔接手论坛集团之后便开始对旗下的不同媒体展开持续的“瘦身”,两万多名员工中至今已有过千名新闻从业人员被裁掉,其中包括《洛杉矶时报》和《芝加哥论坛报》的著名专栏作家和资深编辑。二零零八年曾有过一轮大裁员的《洛杉矶时报》十一月再次裁撤七十五名编采人员,令曾经多达一千三百人的编辑部仅剩下大约六百人。

他还对该报记者和编辑“洗脑”,称该报刊登的国际新闻和全国性新闻太多,并说读者不想看这类内容。在场的很多人对他这种不尊重报纸社会功能的短视主张嗤之以鼻。当编辑记者一旦成为节省开支的牺牲品,报纸的质量和销量肯定会下降,《洛杉矶时报》目前的发行量已经比二零零七年下降了百分之五点二。

泽尔同时还筹划变卖公司内一部分有价值的资产,包括“芝加哥小熊”棒球队(叫价十亿美元)。随着次按危机和金融海啸带来的压力,泽尔加速拍卖集团内的优质资产,并已将位居全美日报发行量第十一位、曾经十九次获得普立兹新闻奖的纽约长岛《新闻日报》卖给了纽约的一个传媒与体育综合集团,套现六亿五千万美元。

卖掉有价值的资产固然可以为公司带来一次性的巨额收益,但对公司的盈利前景却会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因为创造利润的主要工具已不复存在,等于是杀鸡取卵,而且还是专拣能生蛋的鸡来杀。报纸是创造性产品,有些记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资料,否则便无法写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对他们的工作不能机械地量化。泽尔的做法只会令论坛报系的《洛杉矶时报》等著名报纸走向没落,这已经引来很多有识之士的抨击。南加州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杰内瓦·欧佛侯斯勒就论坛集团破产一事评论说:“这是一种办报模式的巨大失败,而且还会有更大规模的同类事件发生。”

报业呼唤智慧载体

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报纸需要摸索出新的发展模式。世界中文报协会长张晓卿在第四十一届年会上提出,“报业呼唤智慧的载体”。这既应当包括媒体自身的不断演进,也应包括报纸的经营模式,而美国的“前车之鉴”值得深入研究。

不少报纸在裁员的同时还减少版面内容,不仅报道的新闻内容有所减少,连报纸的实际纸张面积都有所缩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泽尔便要求论坛集团辖下的报纸尽量将新闻版面减少,最终达到新闻与广告版面的比例为一比一。研究新闻史的专家批评说,这种减少内容的做法客观上是在鼓励读者减少购买和阅读报纸,是为报纸“自掘坟墓”。

历史上,美国许多著名报纸都曾由某个家族控制,他们固然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但同时不忘透过办报来效力国家、服务社区,承担起监督政府、为民请命的社会责任。他们的信仰和责任感造就了一份报纸的公司文化,在几十年中不断令其发扬光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美国报纸最辉煌的时期。但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各类商人为牟利而收购不同的新闻媒体,报纸逐渐被当作“一盘生意”,令其经营和发展方向偏离了轨道,这应算是美国报业的悲哀。

上一次美国著名报纸破产发生在一九三三年,当时的《华盛顿邮报》在破产拍卖时被曾任联邦储备局主席的尤金·迈耶买下,这位金融家在一九四六年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世界银行首任行长。迈耶的不断投资和有效管理不仅令《华盛顿邮报》转亏为盈,而且在其女儿凯瑟琳的主持下进入良性循环,终于成为有尊严的严肃大报,并屡次赢得普立兹奖。试想一下,在泽尔的板斧下,为削减开支而连番裁员的《洛杉矶时报》怎麽可能有机会再创辉煌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