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1/贾氏的姓氏来源说

lastname_jia.jpg

姓氏起源:

关于贾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商贾云集财源茂,富庶业勋泽子孙

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据《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袭表》所载,西周时,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弟”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被封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今山西夏县北),并赏给怀姓九宗。自此,唐叔虞成了后世唐、何、杨、温、韩等许多姓氏的始祖。燮继位后,改称晋侯,是为晋国。在周公分封唐叔虞于唐后不久,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成王之子康王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名义上是唐国的一个附庸,号为贾伯。春秋时,贾国为晋所灭,贾伯公明的后裔以国为氏,称贾氏,是为山西贾氏。

jiabai.jpg
贾姓始祖贾伯遗象

出自狐偃之后。据《姓氏考略》等所载,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灭贾国后,晋襄公便把贾地赏给辅佐晋文公称霸的狐偃之子狐射。射字季他,故又称贾季、贾他。襄公去世后,在立襄公的哪个弟弟为君上发生了争斗。贾季为避祸便逃亡翟国,其子孙便以贾为姓,称贾氏。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谊的后裔。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三、堂号

“至言堂”:汉时贾山博览群书,给朝廷奏本谈治乱之道,借秦的灭亡做比喻,名为《至言》。此外还有“武威堂”

四、家乘谱牒

山西:平定州东会都贾氏家谱(卷数不清)

辽宁:本溪贾氏谱书一卷

江苏:赣榆贾氏家谱一卷、镇江润洲开沙贾氏宗谱十三卷、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八卷、常州毗陵贾氏宗谱十卷、无锡锡邑尹城贾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海宁贾氏家乘十卷、东阳真定贾氏宗谱二十三卷、义乌洋川贾氏宗谱十七卷

安徽:合肥贾氏宗谱十四卷、太湖县东乡秦梅园贾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山东:益都贾氏族谱不分卷、楼霞贾氏族谱世系考一卷、黄县贾氏族牒(卷数不清)、黄县贾氏族谱(卷数不清)、泰安贾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临沭贾氏支谱(卷数不清)

湖北:光化均阳贾氏家乘六卷

历史名人:

贾似道: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南宋理宗贾贵妃之弟,淳祐九年(1249年)为京湖安抚制置大使,次年移镇两淮。开庆元年(1259年)以右丞相领兵救鄂州(今湖北武昌),私向忽必烈求和,答应称臣纳币,兵退后诈称大胜。此后专权多年用重法督责武将,推行“公田法”,大量贱价收购土地。度宗时权势更盛,封太师、平章军国重事。

贾岛(779-843):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苦吟诗人,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其诗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推敲”的典故就出自其诗局“僧敲月下门”。有《长江集》。

贾思勰(472-499):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曾以文献中搜集到的资料和访问老农及自己观察、实验的心得,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贾逵:东汉初年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深究天文学。在天文方面,提出了在历法计算中应该按黄道来计量日、月的运动,并阐发月球的运动是不等速的。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今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他18岁时就以能读诗书、善文章而为郡人所称道。文帝时,被推荐为博士,又迁大中大夫,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他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3/files/qqjxdwz/html/article_176_1.shtml


贾姓的由来说

贾,是出自山西襄汾的姓氏。

贾姓是黄帝的后裔,其形成的两个源头都是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均出自古代的“贾”地。这个贾地,就是今山西襄汾县。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唐叔虞少于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晋公族狐惬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字季他,亦号贾季。”

西周时,周康王姬别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建立贾国,号为贾伯,作为周朝的附庸国。因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公元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就是贾氏,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以邑为氏”的贾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狐偃的大夫,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重耳为公子时,出亡在外19年,狐偃忠心耿耿,一直随从他19年之久,为重耳出谋划策。重耳即位为晋君后,就尊狐偃为大夫。后来,狐偃的儿子射姑任晋国太师,晋襄公(重耳之子)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人称贾季。他的后代就以封邑名为姓氏了。

先秦时期的贾氏,除在今山西省境内发展外,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后来,河南的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汉朝时期的贾姓,已有人迁至今陕西、甘肃境内。到了唐、宋时期,贾姓居民已播迁到江南的许多地方。约于清代,贾氏已有移居海外者。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贾姓历史名人可不少,例如: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被荐于文帝,并任为博士;还有水利家贾让,悉心研究前人治理黄河的历史,于公元前7年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西汉还有政论家贾山,文帝时,以秦的兴亡为喻,上书言治乱之道,强调纳谏的重要,并以兴礼义为劝,名为《至言》。东汉时的贾徽,史书称其是贾谊的后裔,作有《左氏条例》21篇;还有贾谊的9世孙贾秀玉,东汉时任武威太守,其之子贾衍,任兖州刺史;东汉的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他所著的《经传义诂》、《认难》等百余万言,在学术界垂名不朽;还有太学生首领贾彪,为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西晋有大臣贾充,晋初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其女名南风,为晋惠帝皇后,曾擅政十年。北魏时有农学家贾思勰,山东益都人,曾任高阳郡太守,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因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而知名于后世。唐代,贾氏有两人任宰相,一个是沧州人贾耽,他同时又是地理学家,一个是河南人贾餗;另外还有学者贾公彦,和以“推敲”二字闻名诗坛的诗人贾岛。北宋有数学家贾宪。南宋有权奸贾似道。元代有水利家贾鲁,顺帝时任工部尚书总治河防,征发民工15万、军士 2万,堵塞黄河决口,使其恢复故道,南流合淮入海。元末明初有戏曲作家贾仲明。还有明末的鼓词作家贾凫西等著名人物。

在当今按人口多少为序的中国百家姓氏排名中,贾姓居于第45位。

摘自中华文化信息网-中华颂-百家姓-百姓百说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3/files/qqjxdwz/html/article_3737_1.shtml


贾姓的由来说

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贾姓在众多姓氏当中居于第45位。

关于贾姓的来历,很多有关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既贾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源头,但有趣的是,这两个贾姓的发源地都在一个叫贾地的地方,这个贾地,就是现在的山西临汾西南一个叫贾乡的地方。

春秋时,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赏给大夫狐偃之子射姑为封地,射姑的后代后来就以封地的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最早在贾地建立贾国并以国为氏的贾姓始祖,实际上是周朝的姬姓后人贾公明。

四川姓氏谱牒研究会 傅昌志: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一句戏言,得到了唐杜氏的一大片封地。到了康王的时候,唐叔虞的少子公明又被封于贾地,就在现今的山西临汾,建立了贾国,后来,晋国吞并了贾国,于是贾伯的后裔就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从此,我国贾姓人氏开始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源自山西的贾姓人氏,虽然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但追本溯源,这两支贾姓的始祖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由此可知,我国的贾姓人氏,不管是源自唐叔虞的后代,还是源自狐偃的后代,他们在几千年前就有血缘关系,也就是说,发源于相同地点的两支贾姓人氏,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只是在出现的时间上有早晚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贾姓人氏主要在山西境内繁衍发展,到了秦汉时期,贾姓人氏就已经发展播迁到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并在这些地方繁衍成大户人家,尤其在河南洛阳等一些地方,贾姓人氏人丁兴旺、繁衍昌盛,成为当时贾姓人氏的主要聚居地,他们在此地繁衍出许多支派,并陆续向各地迁徙,值得一提的是,在秦汉时期出现的很多贾姓有识之士,主要是河南和山东人,这也说明当时在这些地方生活的贾姓人氏不但众多,而且十分活跃。到了唐朝以后,贾姓人氏已播迁到了江南、福建、广东和四川等地。比如四川的很多地方,历史上战乱频繁,人烟稀少,但自明朝初年开始,为了发展生产,政府曾多次从湖南、湖北往四川大量移民,故称湖广填四川,在四川达州市的渠县就居住着一支贾氏后裔,他们的祖先就是明朝末年从湖北麻城迁到这里来的。

贾氏后裔:我们的老祖宗到这个地方来安家是明末清初的时候,到这个地方来也就是刚才老哥说的有十几代人了,现在有20多代人了,我们这个地方的人才也不少,还出了翰林、进士,这个贾(秉忠)翰林,按当时的要求来说的话,还是朝廷的一个清官,他虽然是翰林,后来到甘肃当了一个州官,后来他辞官不做,又回到这个地方来安家。

我国历史上的贾姓名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18岁时就以诗书文章而被汉文帝刘恒重用,唐朝诗人贾岛还以他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推敲的典故,其它如天文学家贾逵,数学家贾宪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但为我国农业生产实践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当属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人,曾任河北高阳郡太守,他具有广博的农业生产知识,并多次到河南、山西等地了解农耕状况,因为当时民间虽有一些农耕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没有形成农业生产理论,贾思勰总结了这些经验并根据自己的实践,于公元544年,写出了我国农业生产史上最有科学价值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主要阐述了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农耕技术,并根据北方地区春天多风少雨的气候特点,总结并提出了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种理论来解决抗旱保墒问题,对于发挥土壤肥力以利土壤休养的问题,贾思勰提倡各种农作物轮茬倒种,用不同的农作物来调节土壤的肥力。这些耕种理论,1400多年来一直在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中普遍应用。

可以说,这些耕种理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期,的确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贾思勰在种子的选择和培育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他认为种子的好坏,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为此,他提倡育种要采取单种、单收、单打并用药物浸泡种子来防止病虫害等提高产量的措施,这些措施现在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据考证,发源于山西的贾姓人氏,唐朝时期就在福建仙游等地形成了很多大户人家,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就有贾姓人氏从这里漂洋过海,迁到台湾,目前,台湾的贾姓人氏主要居住在台北、新竹和花莲等地。

提示:

贾姓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历史上的贾姓名人有贾谊、贾岛、贾思勰等。

明朝末年贾姓人氏从福建沿海一带迁入台湾。

摘自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3/files/qqjxdwz/html/article_4436_1.shtml


百家姓中的“贾姓典故”

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1]。
☆注释:[1]贾氏宗祠联。见《红楼梦》。

勋业有光昭日明;功名无间及儿孙[2]。
☆注释:见注[1]。

高节羽书期独传;恭谈祖德朵颐开[3]。
☆注释:[3]唐代诗人贾岛《颂德上贾常侍》诗联句。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任长江(今四川遂宁西北)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有《长江集》。

鸣珮长廊静;开就广殿凉[4]。
☆注释:[4]唐代诗人贾至,诗联句。贾至,字幼粼,洛阳人。曾为单父尉,从玄宗幸蜀,知制诰,历中书舍人等。

蕙质本如云;松心应耐雪[5]。
☆注释:[5]唐代诗人贾驰《复睹三乡题处留赠》诗联句。

秀质方含翠;清阴欲庇人[6]。
☆注释:[6]唐代诗、进士贾稜《御沟新柳》诗联句。

千载皆赞过秦论[7];百代咸吟长江诗[8]。
☆注释:[7]西汉大臣、政论家贾谊(前[200]-前[168),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十八岁时即以文才出名,二十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太中大夫。其政论文,有《过秦生命线》、《治安策》等。[8]指唐代诗人贾岛的《长江集》。

洛阳推隽[9];颖水腾华[10]。
☆注释:[9]指唐代洛阳诗人贾至。[10]指东汉新息长贾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彪最优。新息,今属河南。颖水流径其境。

上策治安,美洛阳才识[11];诗饶风韵,羡贾岛推敲[12]。
☆注释:[11]见注[7]。[12]见注[3]贾岛。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3/files/qqjxdwz/html/article_64_1.shtml


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

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贾伯之后,以国为氏。2、据《姓氏考略》和《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狐偃之后,以邑为氏。3、少数民族姓氏或改姓而来。满、彝、苗、土家等族均有此姓,裕固族贾鲁各氏、满族嘉佳氏改姓。

得姓始祖 贾公明。据有关资料所载,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桐叶封王”的缘故,在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之后,得封地于唐(包括以前夏代建都地区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并获赏怀姓九宗。不久,成王的儿子康王即位,叔虞的少子公明亦被当天子的堂兄封于贾(今山西襄汾西南),为唐国的附庸国,同时公明即号称贾伯。春秋时贾国被晋国吞并,贾伯公明的后裔遂以国为氏,称为贾氏。贾公明被尊为贾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西襄汾县西南,并以其为繁衍中心。先秦时期,开始向省外传播,进入今河南、山东等省,并有多人为官,使贾姓在河南繁衍昌盛,人丁兴旺,还衍生出许多支派。秦汉时期,贾姓族人出现了以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人志士,家族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阀割据,相互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加之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战火遍及于北方各地,对各姓宗族均产生了巨大影响,迫使包括贾姓在内的一批士族大举南迁,辗转分布于江浙各地,同时,由于战乱,贾姓一批人开始弃耕、投笔,在战争中积功为宦,因此家族显赫一时,形成一些大的郡望。唐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加之外族入侵中原,国之腑地战火频燃,士族发展遭遇重创,贾姓族人几次审势南迁,进入福建、广东、湖北等省,与南方各姓融合发展,此时贾姓族人高官层出,文人墨客迭迭不穷,地位显赫一时,使贾姓在此期间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进入元明清时代,贾姓人经不断迁徙、发展播迁,甚至移居于海外,使其宗族成为我国较大的族系,并且稳居于姓氏排行之前列。如今,贾姓在我国人口较多,虽经多次迁居南方,但仍以长江以北地区为其主要的分布地,尤以山西、河北、四川省为多,上述三省贾姓人口占全国贾姓人口的绝大多数。

郡望堂号

贾姓族人在长期历史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所载,主要有四个:1、武威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东汉时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2、洛阳郡,治所相当于今河南洛阳;3、长乐郡,北魏置郡,治所在今河北冀县;4、临汾郡,隋朝置郡,治所相当于今山西临汾。

堂号:贾姓族人以“至言”、“武威”、“维则”、“孝友”、“至安”、“绣衣”等做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贾姓族人精于审时度势,繁衍播迁、居住地迁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开始。2、贾姓族人在历史上名人不断涌现,且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3、贾姓家族宗谱续修严谨,十分讲究。4、贾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贾其恒等修《贾氏宗谱》所记载江苏镇江贾姓一支字行为:“沛泽如春,聿修祖德,积善为宝,克振家声。”

名人精粹

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曾任大中大夫、太傅,主张削弱诸侯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重农抑商。其所著政论《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当今研究秦汉历史重要资料。

贾山:颍川(郡治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时著名政论家,为人忠正直率,主张兴礼义,著有《至言》。

贾彪:东汉颍川定陵(今河南舞阳)人,因评论朝政,在“党锢之祸”中被囚禁而死。

贾达:东汉经学家,陕西咸阳人,一生所著经传训诂及论难百条万言,被后世誉为“通儒”。

贾鲂:东汉著名书法家,其所著《苍颉》、《训纂》、《访喜》,即所谓的《三苍》,均为文字学专著,并皆用隶书写成,隶法由此推广。

贾逵:扶风平陵(今陕西平阳西北)人,东汉初年著名学者,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还探究天文学。曾提出了日、月运动的计算方法,并阐明了月球运动不等速原理。

贾诩:三国时魏国谋臣,甘肃武威人,善计谋,有“良平之奇”(指张良、陈平)之称。

贾充: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曹魏、晋时大臣,曾历任大将军司马、廷尉、侍中、尚书令等职,其主持修订了《晋律》。

贾思勰:今山东益都人,北魏农学家,曾任北魏高阳郡(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试验写成《齐民要术》一书。

贾渊:南齐襄陵人,曾累官至大司马司使府参军,其广集百姓谱记,专心习业,撰士族要状及人名书,并行于世。

贾耽: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宰相,地理学家,曾任鸿胪卿,主持和各族往来朝贡,撰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对后世研究中国古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贾岛: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唐代诗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以五律见长,注重词句锤炼,著有《长江集》留世。

贾似道: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南宋末年外戚,曾历任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太师等职。

贾鲁:河东高平(今属山西)人,元代大臣、水利专家,顺帝时被召为宋史局官,历任监察御史、工部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63/files/qqjxdwz/html/article_197_1.shtm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