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4日0:0:2(京港台时间) (星星生活记者捷克佳)候选人到底是为自己为群体,还是为族裔为社区?华人应该选华人吗?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在艰辛创业立稳根基后,为何热衷于投身公共事务活动,并致力于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
2006多伦多市选将于11月13日举行。届时,新一任市长、市议员和教育局委员将在选民的投票下产生。随着市选的展开,以“好生活、好工作、好服务”为竞选口号的史毅敏(Scott Shi),其名字也逐渐为人所熟知。
在史毅敏的竞选办公室内,悬挂着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应该说,这幅作品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史毅敏此时的心情。
**投身选举为自己争取权益
作为竞选本届多伦多市议员的史毅敏,他的经历其实颇为简单。“过去只在三个地方生活过,北京、新泽西、和多伦多。”他介绍说,身为北京人,从出生到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毕业后工作都是在北京生活,一直到95年初去美国读书,然后才在97年移民到加拿大。在新的国度里,史毅敏白手起家,不断摸索,终于在中加双边经贸交流领域取得一席之地。
促成史毅敏这次参选从政的因素,他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外部的因素,感受到所身处的社区有许多本可解决的问题仍然未决,同时他还看到了一些社区内更深层次的变化。他说,另一方面,则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任何一个决定投身公共事务的人,都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分不开。很多人都看到社区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牺牲个人的生活去尽力而为。
史毅敏说,“我觉得我很中国人,十年寒窗苦读,总觉得应该为社会作些贡献才好。赚钱养家是每一个男人义不容辞的基本责任。可在修身齐家之后,如果能多做一些社会工作,人生就会更加丰富。可能这是北京人的坏毛病,认为政治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政治能给社会带来变化。”他认为,加拿大社会中也有不公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选民们积极投身选举,去为自己争取权益。
知名度往往成为左右游离选民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多伦多市选进入倒计时之后,众多候选人的名字才密集在媒体上曝光,选民也开始关注候选人在参与社区活动中的自我推销。其实,做事低调的史毅敏一直都在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其支持的社区慈善组织与活动逾17个,包括加拿大童子军,华裔社区的颐康等。他认为,响应社区的号召是本分,应该抱着一颗平常心,尽一个普通人的力量,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宣传效果。
2000年,在生意步入正轨之后,史毅敏开始关注联邦和省市三级政府的选举,并支持勇于为少数族裔发言的候选人。他回忆道,“2000年第一次帮人助选时,因为没有经验,当时只好作最简单的工作去发传单。我们的大孩子那时才1岁多,我和太太十分认真,按地图去挨家挨户发传单。当时没觉得辛苦,反倒觉得心里很兴奋。因为参与到一个很神圣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去支持我们要支持的人。”
最初介入选举帮他人助选时,史毅敏并没有想到会为个人日后的参政积累经验,只是感觉自己热衷于社会活动,认为少数族裔应积极参政问政,选举则是表达声音的一种最佳方式。“几年下来发现,身边一起帮助助选的人慢慢都不见了,我才发现自己的热情还蛮高的,包括到现在,有些人说你简直是竞选动物,持续不懈地去跟人家握手拜票。”其实,正是多年的助选经验和丰富的历练为史毅敏本次参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剖析选区特点关注新移民
士嘉堡是多伦多华人的主要聚居地。在多伦多的44个市选选区中,士嘉堡就占有10个,其中以爱静阁(Scarborough-Agincourt)39及40选区,和红河(Scarborough-Rouge River)41及42选区华人的密集度最高。史毅敏所在的第41选区被认为是多伦多选战最为激烈的选区之一,候选人就有10人之多。
史毅敏表示,自己所在的选区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这是大多伦多地区最具多元文化的一个选区,区内居民52.3%都是华人;其二,这是一个人口急剧膨胀的选区,区内人口年均递增6%,这个速度在多伦多地区是最快的。第三,传统上,这里是城市的郊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还是相对喜欢平淡恬静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周遭的生活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史毅敏认为,这个社区有很多便利的条件和优势,是新移民来加拿大后最喜欢居住的地区,也是加拿大最热点地区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多元化的变化,市政服务应该充分地重视到这一点。因此,让新移民尽快地过上健康正常向上的生活,找到好工作,社区提供良好的服务是选战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议点。
市政选举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道路修整,公共交通,水电供应,垃圾收集,儿童耆老的关怀,到保护市民等诸多议题。“罪案、交通、环境固然重要,是每个选区都要面临的问题,但这并不是我们的核心问题。”史毅敏说,“核心问题是,社区有很多新移民是生活在隐性贫困线之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生活才是社区振兴的关键。这也是自己政纲最突出的一点。”
虽然新移民安置是联邦和省府的责任,但史毅敏认为,市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庞大的机构仍然可以采取很多措施帮助新移民的家庭,比如市府已经开展并卓有成效的一帮一活动(Mentoring Program),但工作岗位对少数族裔开放的许诺仍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多元化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史毅敏说,帮助新移民本身就是帮助身边的邻居,这样社区才能健康向上发展。
不过,史毅敏为此也受到很多批评,竞争对手认为他取悦于新移民。他说:“很多人没有勇敢去面对这个现实,你知道新移民是不能投票的,同时那些刚刚入籍的新移民的投票意欲是很低的,而那些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居民,他们的投票率通常很高。”史毅敏坦言,“如果我不替新移民说话,还有谁是更合适的人?因为要真正解决社区多元化面临的问题,只有想方设法帮助新移民,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社区的面貌。我相信我的观点也会得到老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选民应积极参与行使权力
据多伦多市选网站,今年共有464名候选人登记。在这些候选人中,38人竞选市长,278人竞选市议员,148人竞选4个教育局委员。上届市选的投票率只有38%。另有数据显示,目前史毅敏所在选区的居民人口近6万人,市政府提供的不完整选民名单大约是4万票。
史毅敏期望每一位选民特别是华裔选民都应该积极参与选举,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面对特定的社区环境,史毅敏明白,在自己所在的选区中拥有选举权的华人比例最大,但同时没有投票权的新移民中,比例最多的也是华人,再加上华人的投票率偏低,因此,每个有投票权的华人敢于出来投票是极为重要的。
面对区内如林的对手竞争和难测的选举结果,史毅敏则颇为自信:“如果选区的选民能够认识到,我的政纲确实是以新移民、新加拿大人的利益为指导的,帮助他们能够找到好工作,帮助他们能够尽快融入和适应加拿大的新生活,他们就会勇敢地出来投我一票,如果这个信息能够清晰地传达到新移民的耳朵里,我就能够取胜,我相信我一定会取胜!”
华人就一定要选华人吗?当星星生活记者问记这个经常引起辩论的问题时,史毅敏认为,每个投票者都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都有自己的判断。没有人会天真地相信,华裔候选人就一定会轻易拿到华人的选票。史毅敏说,华裔投票者的心态其实挺复杂,不少人都期望每个代表华裔社区的候选人都能完美无瑕,真正代表华裔的形象。因此,华裔选民对同族裔背景候选人的要求有时甚至于更为苛刻。
史毅敏说,这种心情可以理解,自己也愿以更高的标准取得选民的信赖,并在获选后实现选民的期待。“在登门拜票中,经常有华裔同胞反复问,你有什么经验和能力,能证明你会全力为我们服务?而我总是会一一解释。”他说,“选民在用这种眼光要求我,审视我,判断我,我十分欢迎,我也一定不会背弃选民的期望。”史毅敏相信选民的抉择,但也希望选民以同样的眼光要求其他族裔的候选人。
在这次竞选中,史毅敏看到,加拿大的华裔同胞确实有宽阔的胸怀,不少同胞在帮助非华裔的候选人竞选忙上忙下,任劳任怨。他认为,“从这一点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加拿大人,华裔同胞是很有包容性和自主力的群体。”
史毅敏承认,从他拍门拜票来看,如果单以个人的政见,想要赢得白人的选票是非常困难的,但反过来,对手赢得华人的选票就相对容易。史毅敏说,“部分华裔选民这种貌似政治正确的抉择,可能是以牺牲我们华裔社区的整体利益为代价。”
**士嘉堡应该向何处去?
移民后一直在士嘉堡居住、创业并抚育家庭的史毅敏对所处社区的现状极为了解。他评价道,“士嘉堡在与周边社区的竞争中,时常处于劣势,比如没有像北约克那样完整的校区网,没有市中心的商业繁华,没有吸引外来投资的便利环境,也不是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地区。”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士嘉堡的四周却在迅猛发展,只有士嘉堡在原地踏步,经济发展迟缓。怎样将士嘉堡提升,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史毅敏认为,这主要是士嘉堡未来将在大多伦多扮演何种角色并不清晰。一言以蔽之,“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士嘉堡应该向何处去?”
史毅敏表示,如果成功当选,他将会推动专业人士对社区的评估,会委托对本地社区情况有深刻了解的高校和机构,比如多伦多大学,百年纪念学院,提供完善可靠的专业意见,为士嘉堡的发展方向和定位明确把脉。他个人认为这个措施十分重要,而且在选战前,他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具体成熟的计划。
“这个想法其实是受到香港的启发,香港在制定小区发展方向时通常会聘请专家学者发表意见,比如香港新界的屯门。”他说,多伦多已经有官方的发展规划,但这是针对整个多伦多市的,而且主要是偏重于建筑规划。
史毅敏最后强调说,希望与今年参加市选的所有华裔对手和朋友共同努力,携手开创一个华人参政的新局面。他并鼓励所有的华裔选民都出来投票,“求人不如求己,你手中的一票就可能改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