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3/学术:加拿大政党“平民合作联盟”兴起原因初探

On the Reasons of the Rising of CCF
作者:范冠华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 ,天津 300071)

[提要] 在20世纪的加拿大政治中,第三党运动较活跃乃是一大特点。其中平民合作联盟在20世纪30年代的兴起即是典型。究其原因,一是萨斯喀彻温省的地理环境推动了农场主的联合;二是农场主的境遇酝酿了平民合作联盟;1929年的经济危机则直接促成了平民合作联盟的诞生和壮大。

[关键词]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平民合作联盟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anadian politics of 20centery, there was a great feature that the third party movement was rather active. The rising of 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was just a classical case. The reasons of it’s rising are: firstl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Saskatchewan promoted the coalition of the farmers; secondly,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farmers confronted brew 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thirdly, the economic crisis in1929 imp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Keyword: Canada, Saskatchewan,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在20世纪加拿大的政治发展中,政党 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第三党 政治比美国更为活跃,则是加拿大政治的一大特点。在加拿大西部的萨斯喀彻温,马尼托巴,艾伯塔等省份,第三党对省级政治的影响力表现得尤为明显。对此,加拿大学者道森曾评论道,“不论两党制在理论上有多么妥当,加拿大自1921年的议会选举起就有三个党甚至七个党参选,每届议会至少包含三个党,有时是六个党,虽然这些团体都不是主要大党,但认为只有自由党和保守党才是多数党,其他党都是少数党是不确切的。一些少数党,如20年代的进步党,1935年以后的平民合作联盟,都对其他党的政策有很大影响,这两个党不仅掌握省级立法权,且参与联邦议会。”[1](p. 416)

在加拿大的第三党中,平民合作联盟(The 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简称CCF)是其中特殊的一个。一位经历了平民合作联盟成立大会的见证者在60年后深有感触的写道,“平民合作联盟的成立是加拿大政治史上的一件有历史意义的大事。”[2](p15)因为该党的成立及后来执政不仅是对被保守党和自由党所垄断的加拿大西部原有政治秩序的颠覆,而且该党的目标是成为代表农场主、产业工人利益的全国规模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
1932年8月,平民合作联盟在卡尔加里召开了成立大会,次年7月在里贾纳举行首次代表大会,通过了《里贾纳宣言》(The Regina Manifesto),成为该党的基本纲领。相对于进步党和社会信用党,平民合作联盟的纲领比它们要激进得多。《里贾纳宣言》主张,“我们的目标是取代现行的资本家掌权的体系,及其内在的不公正,非人性的部分。”[3](p. 224) “宣言”深刻指出,现代资本主义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即生产手段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他们左右着几乎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这种状况的发展导致了少数拥有财产的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也在政治上获得了统治地位。[4](p142)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宣言”又反对暴力变革,主张用民主改良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3](p224)

总体来看,“宣言”提出了平民合作联盟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循序渐进的议会道路,和平进入平民合作社会;实现计划经济和主要经济部门的国有化。[5](p97)1944年,平民合作联盟在萨斯喀彻温省的议会选举获胜后上台执政,并在此后20年中每4年一次的省级议会选举中均告获胜,一直执政至1964年。

平民合作联盟作为萨斯喀彻温省农场主的喉舌,该党的纲领和政策则是他们的政治诉求的反映。在地理环境与加拿大西部大草原相似的美国西部小麦带,尽管在19世纪70、80年代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农场主激进运动,但美国的第三党运动却远不及加拿大活跃。因此,本文拟对平民合作联盟在萨斯喀彻温省兴起的原因作粗浅论述,以求说明在西部加拿大出现农场主激进运动进而成立政党作为其利益代表的原因;从发掘平民合作联盟兴起的社会文化动力的视角进行考察,力图从一个侧面展现加拿大西部大草原社会与政治发展独特的历史画卷。

一、萨斯喀彻温省的地理环境促使农场主走向联合

1950年,正当萨斯喀彻温省由平民合作联盟执掌政权达6年之际,当时年仅28岁的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泰斗西摩-马丁-李普赛特出版了《农业社会主义》一书。这是公认的第一部关于研究平民合作联盟的著作。他在书中认为,在加拿大西部大草原,曾经出现过以社会主义为执政路线,代表当地工农集团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党——平民合作联盟,加拿大曾经存在着不应忽视的社会主义力量。这一政治力量缘何会在萨斯喀彻温省产生,固然是该省社会发展的产物,与此同时,它也与该省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关联。

萨斯喀彻温省原本是哈德逊湾公司的属地,在1870年以前一直为该公司所管辖,其居民主要是印第安人与梅蒂人。美国在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修建而掀起的西部拓殖浪潮,对加拿大西部哈德逊湾公司的土地构成现实威胁。为此,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加快对大湖区以西、北纬49度纬线以北的领土的建省进程。这种抢先宣示领土主权的行为意义重大,奠定了今天加拿大版图的基础。加拿大政府通过的国家政策的实施,修建铁路,吸引移民,开始了西部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在19世纪90年代美国西部边疆结束之后 ,加拿大西部成为“最后的,最好的边疆”[6](p294),开发步伐亦大大加快。由于联邦政府成功的吸引了各国移民到加拿大西部定居,特别是以美裔和英裔移民为多,例如在1898年至1915年间,进入艾伯塔和萨斯喀彻温的美裔移民就接近60万。[6](p296)这使得萨斯喀彻温的人口在1901至1911年的短短十年间翻了5番。[7](p64)较快的拓殖进程不但使得欧美各国移民麕集于斯,也使得萨斯喀彻温于1905年建省,并成为加拿大小麦产量最大的省区。在拓殖者的心目中,西部边疆乃是相对不发达的地区,相比城市而言,受教育的条件差一些,工作机会也少一些,但这里也是自由之乡,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理想的天堂。当第一批拓殖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达未开发的加拿大西部大草原时,面对茫茫荒原和冬天严酷的气候,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建立地方政府、学校、医院与电话系统。[8](p237)由于萨斯喀彻温适于种植小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小麦种植一直是该省的经济支柱。因此,进行单一作物种植的农场主们在经营农场过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各种难题。试想,在彼此孤立的加拿大西部农场里,在一个人口密度较低的环境中,在其他地区靠个人力量就可解决的问题,到了这里就不得不通过协作联合,才能解决共同面临的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境,怎能让农场主们拒绝联合呢?“因为所有的农场主都种植小麦,有着共同的利益和问题——对一个区域的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能为其他区域的人们所接受。”[8](p240)农场主因为单一的小麦种植与地理环境的挑战而走向联合,建立了各种地区农民协会。这些组织增强了大众维护其切身利益的政治意识。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占支配地位的“萨斯喀彻温谷物种植者联盟”(The Saskatchewan Grain Growers’Association,简称SGGA),该组织与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成功交涉维护了农场主的利益,使得他们相信必须联合成为更强有力的组织。[7](p65)萨斯喀彻温省农场主的联合为平民合作联盟的成立打下了社会基础与组织基础。

二、 西部农场主的境遇酝酿了平民合作联盟

如前文所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居萨斯喀彻温的农场主们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其中,很多英裔移民来自英国的城市,了解社会主义思想,熟悉英国工联主义的主张,而很多美裔移民则经历过美国的平民主义运动,他们中的政治活跃分子在移居萨斯喀彻温以前就已经获得了农场主组织或劳工组织的领导职位。[7](p65)这样的移民构成自然影响了萨斯喀彻温农场主的政治倾向,当平民合作联盟成立后,他们会对该党的政治主张更趋认同。对此,有学者评论道,“尽管平民合作联盟有其组织和意识形态的历史,它在大平原上的成功不能孤立于进步主义运动的实践之外,进步主义运动留下的遗产使选民能认同平民合作联盟的鼓动。”[9](p261)

加拿大西部农场主群体中存在着激进主义思潮只是在思想意识领域遍布干柴,而联邦政府的国家政策,铁路公司的高额运费,中间商的盘剥和国际小麦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则是引发农场主激进运动,进而导致平民合作联盟兴起的火种。

农场主是加拿大西部开发时期最主要的社会力量,也是加拿大国家政策歧视西部最主要的受害者。[5](p74)在加拿大首任内阁总理、联邦之父麦克唐纳执政时期开始施行的国家政策,漠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利益。例如,太平洋铁路的建设使铁路公司廉价甚至免费获得大片优质土地,使得铁路沿线的农场主在购置土地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关税政策为了保护加拿大东部地区生产的工业品的市场,对美国工业品征以重税,使得西部农场主要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国内工业品。这种关税政策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即保护了国内工业的成长,保证了国产工业品的市场,但却使西部农场主不但要面对严酷气候、远离国际小麦市场、缺少资金与运输手段带来的严峻挑战,更要忍受东部加拿大的经济控制。[10](p89)要摆脱控制,维护自身利益,自然需要一个政党来作为他们的利益代表。

除了对农场主不利的联邦政策,萨斯喀彻温省的经济结构单一,增加了农场主收入波动的可能性和应对经济危机冲击时的脆弱性。联合自保以求克服困难是符合农场主处境的现实选择。在萨斯喀彻温省,面积在300英亩以下的农场在该省农场总面积中所占份额从1921年到1931年间一直保持不变,均为34.7%;面积在300-1279英亩之间的农场所占比例则略有下降,从1921年的65.3%下降到1931年的59.6%;而占地在128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所占比例则由1921年的不存在增加至1931年的5.7%。[11](p38)从总体上看,中小农场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相当稳定的。李普塞特曾对萨斯喀彻温省的农场主有如下描述,“萨斯喀彻温省的农村是一个阶级结构单一的社区,尽管这里的人们存在收入和地位的差异,但这差异不会达到产生阶级分化的程度,相对于其他团体,种小麦的农户们在经济上有着大量共同之处。”[8](p238)大量共同利益的存在,说明在这个主产小麦的省区,只有干旱、虫害、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农场主们无法控制的国际市场小麦价格波动,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冲击。因此,成立农场主协会可以给农场主提供农具、燃料、信贷上的帮助,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11](p37)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组织的建立孕育了平民合作联盟。在经济繁荣时期,农场主对某个问题的诉求一般是通过诸多农场主协会以经济上的抗议来实现,而在萧条时期,他们就会诉诸政治运动,用支持第三党的方式来维护他们的利益。因为“在经济萧条的年代,农场主没有足够资金投入他们的合作计划,掀起政治上的激进运动只能是唯一的选择。”[12](p26)

三、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直接结果

在1925年至1928年的四年中,萨斯喀彻温省经历了农业经济的繁荣时期。小麦产量在这一时期达到2亿6千万蒲式尔,售价在每蒲式尔1美元左右,每年的农业收入可达4亿美元。[13](p118)然而,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对单一依靠农业的萨斯喀彻温省打击特别严重。加上严重的干旱,小麦亩产降至2.7蒲式尔,售价跌至35美分。[13](p119)结果,1929年成为加拿大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分水岭。[12](p34)若以1928年的经济情况作为最高值100,呼啸而至的大危机使得萨斯喀彻温省的经济在1933年降至25.5。[5](p93)在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许多农场主生活贫困无告,只能指望联邦政府“垂恩降泽”。正如加拿大历史学家杰拉尔德-弗里森所指出的,“整个30年代对西部大草原的居民而言,是充满考验的十年。”[14](p388)直至1937年年末,仍有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陷于陷于贫困。[14](p416)

大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大萧条,促使当时仍以农业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加拿大调整国家经济结构。联邦政府在发展东部工业的同时,以暂时牺牲西部省份的农业为代价,未对西部农场品实行价格扶持政策。这样的联邦战略刺激西部省区早已十分尖锐的争取平等待遇和自然资源控制权的地方主义不满情绪。加拿大学者乔-克拉克评论道,“如果说西部存在着融入联邦的自然趋势,这种趋势被西部在大萧条中经历的政治上、经济上的磨难冲散得一干二净。”[15](p72)对于当时的形势,李普塞特甚至认为,“30年代的大萧条对萨斯喀彻温省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影响怎么夸张都是不过分的。”[13](p119)大萧条期间农场主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显而易见的。萨斯喀彻温省的零售额在1930年至1933年间下降了超过45%。[13](p125)教育质量的下降更为严重,学校缩短学期,教师工资更是降到不得不申请救济的程度。[13](p127)省内经济的崩溃,更迫使萨斯喀彻温省南部和中部的大片农场被遗弃,很多家庭北迁至该省北部未开发的森林地带定居。[13](p129)在此期间,为了防止更多的农场主破产使土地落入抵押公司之手,加拿大农场主协会(UFC)为农场主提供必要的资金,进一步推动了农场主的联合。[7](p77)

大危机的打击、经济上的困顿、联邦政府的态度、加上原有的不满情绪导致积怨的爆发,推动萨斯喀彻温省的农场主走向政治,在第三党中寻求出路,表达诉求。结果,平民合作联盟于1932年在萨斯喀彻温省成立。由于受英国工联主义的影响较深,该党选择了一条相对于加拿大其他第三党更为激进的路线。[16](p16)并在12年后的1944年取得了萨斯喀彻温省的执政权,建立了北美第一个社会主义政府。

四、结语

平民合作联盟的兴起是各种机缘汇聚的结果,也是萨斯喀彻温省第三党政治长期发展酝酿的产物。它的兴起反映了在加拿大西部的政治环境中,存在着第三党运动得以活跃的社会文化动力,即农场主希望摆脱大商业资本的政治经济控制,反对使他们陷于困境的种种政策。“相对于联邦政府,省级政府在政策上更加灵敏的反映农场主和劳工集团的要求。”[17](p39)在这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虽然“第三党政治给加拿大政治体系增添了许多复杂因素”[18](p363),平民合作联盟在执政后的施政也未竟其全功,但仍不失为卓有成效,加快了萨斯喀彻温省的现代化进程。对此,李普塞特曾评价道,“平民合作联盟成功地将更多民众纳入直接的民主政治活动的行列中,这是美加历史上其他所有相类似的农民政党所未能取得的卓越成就。”[8](p235)正是平民合作联盟等第三党在西部加拿大的崛起,在加拿大政治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发挥政治影响力,构成了加拿大政治制度不同于美国的突出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 R. Macgregor. Dawson, The Government of Canada [M].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0.
[2] Skilling H. Gordon,“Witness the Birth of the CCF”[J],in Canadian Dimension, Jun/Jul 95,Vol.29, Issue3,P15.EBSCO.
Nankai University Library, Tianjin.17 Dec 2005 .
[3] Roger. Gibbins, Conflict and Unity: An Introduction to Canadian Political Life [M]. Scarborough, Ontario: Nelson Canada,1994.
[4] 常士言:马赛克文化中的政治发展探索——加拿大主要政治思想流派[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 付成双.加拿大西部地方主义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1.
[6] John C Hudson, Across This Land: A Regional Geograph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Baltimore[M], MD, USA: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 Ebrary. Nankai University Library,Tianjin.17 Dec.2005
[7] Lorne Brown, Roots of Canadian Social Democracy: The Progressive Tradition in Saskatchewan[J], in Dimitrios I. Roussopoulos. ed, Canadian and Radical Social Change[M].Montreal ,Black Rose Book Ltd,1973.
[8] Seymour Martin Lipset,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Activity [J],in Bernard R. Blishen,Frank E.Jones,Kaspar D.Naegele and John Porter, ed. Canadian Societ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M]. Toronto: Macmillan of Canada,1971.
[9] Michael M. Janine and Jane Jensen, The Party System[J], in Michael. S. Whittington and Glen William, ed.Canadian Politics in the 1980s[M].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1984.
[10] Arthur K. Davis, The Saskatchewan CCF[J]. in Dimitrios I. Roussopoulos. ed, Canadian and Radical Social Change[M]. Montreal, Black Rose Book Ltd,1973.
[11] James N.Mccrorie, Change and Paradox in Agrarian Social Movement: The Case of Saskatchewan[J], in Richard J. Ossenberg ,ed.Canadian Society——Pluralism, change, and conflict[M]. Prentice-Hall of Canada ,Ltd,1971.
[12] Jeffrey W.Coker, Confronting American Labor:The New Left Dilemma.Columbia[M],MO,USA: University of Missouri, 2002, Ebrary. Nankai University Library,Tianjin. Dec 17.2005

[13] Seymour Martin. Lipset, Agrarian Socialism[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71.
[14] Friesen,Gerald.The Canadian prairies,A History[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4.
[15] Joe. Clark.A Nation Too Good To Lose:Renewing the Purpose of Canada[M].Toronto:Key Porter Books Limited,1994.
[16] Kenneth.R.Carty,Rebilding Canadian Party Politics[M].Vancouver, BC,CAN:UBC Press. Ebrary.Nankai UniversityLibrary,Tianjin.17Dec.2005.
<.http://site.ebrary.com/lib/nankai/Doc?id=10055994&ppg=26>
[17] T.A. Hockin, Government in Canada[M].Mcgraw-Hill Ryerson Limited,1976.
[18] Richard J. Vanloon , and Whittington,Michael S. The Canadian Political System:Environment,Structure and Process[M]. Mcgraw-Hill Ryerson Limited,1981.
[19] 沃尔特-怀特,罗纳德-瓦根伯格,拉尔夫-纳尔逊.加拿大政府与政治(刘经美,张正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 Dean.McHenry, The third Force in Canada[M].Ottawa:Ottawa University Press,1950.
[21] Walter Young,The Anatomy of a Party: the National CFF1932-61[M].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9.
[22] 张友伦.《美国农业革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3] Dimitrios I.Roussopoulos. ed,Canadian and Radical Social Change[M].Montreal ,Black Rose Book Ltd,1973.
[24] Bernard R. Blishen,Frank E.Jones,Kaspar .D.Naegele and John Porter,ed. Canadian Society,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M]. Toronto:Macmillan of Canada,1971.
[25] Richard J. Ossenberg ,ed.Canadian Society——Pluralism, change, and conflict[M]. Prentice-Hall of Canada ,Ltd,1971.
[26] Michael.S.Whittington and Glen William,ed.Canadian Politics in the 1980s[M]. The Carswell Company Limited,1984.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