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0/老太市长麦考莲激发我的好奇心

(星星生活特稿/捷克佳)那天,应友人相邀,去参加“老太市长”麦考莲在自家庄园后院举办的烧烤会。

img_7731_w.jpg

这位老太市长便是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密西沙加市市长黑兹尔-麦考莲(Hazel McCallion)。身着红色短袖的麦考莲虽然满头银发,却依然精神矍铄,只是面庞上刻满岁月沧桑的痕迹,显示出她已经是一位高龄老人。

她的住宅座落于距祈德河(Credit River)不远处的一个相对静谧的小区,背后便是一个布满森林的山涧公园。如果通过google地图的高清晰卫星解析图片,甚至可以看到她家后院的游泳池,画面中后院最大的那间便是老市长的宅邸。

hazel_house.jpg
(卫星图片上的后院最大的那间便是麦考莲的宅邸,所在街名已经滤去。不知google采用那一年的数据,麦考莲家的游泳池还用防护布罩着。)

img_7733_w.jpg
(密西沙加华商会主席胡子修与麦考莲合影。)

烧烤会的主办者是密西沙加华商会。华商会主席胡子修回忆说,这项老市长与华人同乐的活动已经有7、8年的历史。在旁边负责烧烤的麦考莲儿子彼得说,像这样的大型聚餐活动,每年家中大致有三次,而他自己设计的烧烤炉也已有12年的历史。彼得是一间地产公司的经纪,同时还涉足多个领域。

近年来,麦考莲多次访问中国,她对中国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问及她的感受,她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令人瞩目,中加两国可以在多个领域合作。但麦考莲仍以她贯有的风格直言不讳地说,在民主体制的建设上,中国仍需要大力改善。

百余人参加的烧烤会是以麦考莲为主角,众人纷纷前来问候并要求合影。与老市长的谈话不时被打断,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但如此近距离接触老太市长,却激发了我长期以来对麦考莲的好奇心,去探究这位经常在新闻中出现并被支持者以及媒体亲热地称为“黑兹尔飓风”(Hurricane Hazel)的传奇人物。

img_7802_w.jpg
(住宅外来宾车辆头尾相接,一直排到小区外。)

img_7782_w.jpg
(庄园内参加烧烤会的部分人士与麦考莲合影。)

生于1921年2月14日的黑兹尔-麦考莲,是加拿大最有名的和任期最长的市长。自1978年11月就任安省密西沙加市长以来,麦考莲已在这座加拿大第六大城市担任市长近30年。在2006年11月,麦考莲以86岁高龄获得多达91%选民的支持而轻松连任,这也是她连续11次当选密西沙加市市长。

从检索的资料看,麦考莲生长在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家庭。她生于魁北克省盖斯佩沿岸的丹尼尔港(Port Daniel),父亲拥有一间捕鱼和罐头食品公司,母亲是一个家庭主妇并经营家庭农场。她是家中5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有两个姐姐琳达、格温(Linda & Gwen)和两个兄长洛恩、洛克哈特(Lorne & Lockhart)。

高中毕业后,麦考莲先后在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尔市商务文秘学校学习。她原准备去大学深造,但家庭财力难以负担。在蒙特利尔工作后,麦考莲被加拿大凯洛格公司(Canadian Kellogg)调至多伦多,当时该公司赢得一个合同,在安省东南部的萨尼亚(Sarnia)兴建世界上第一家合成橡胶厂,麦考莲在多伦多协助设立办事处。她在凯洛格公司工作长达19年之久,直至1967年麦考莲才决定全身心投入政治之中。

过去,人们时常能看到黑兹尔在斯崔茨维尔(Streetsville)购物。她就是在这里的一间圣公会教会,黑兹尔遇见山姆-麦考莲(Sam McCallion),山姆后来成为她的丈夫。作为结婚礼物,黑兹尔的亲家在斯崔茨威尔村附近购置一块土地给这对新婚夫妇成家立业。

想必当年亲家的这笔彩礼不薄。不过,来自地产局的资料显示,按年代推算,麦考莲目前居住的房屋已不是当年的婚房。而且,即使按现在的水平衡量,这间宅邸大致处在豪宅与非豪宅的临界点之下。

麦考莲夫妇育有两个儿子彼得、保罗(Peter & Paul)和一个女儿琳达(Linda),她还有一个外孙女艾瑞卡(Erika)。麦考莲的丈夫一直鼓励和支持她的从政之路。在当选市长之前,麦考莲夫妇创办社区报纸《密西沙加拥护者》(Mississauga Booster),这份报纸现在由她的儿子保罗编辑出版。

img_7813_w.jpg
(麦考莲的儿子彼得与他自己设计和烧烤炉成为这次烧烤会的主力。)

img_7727_w.jpg
(老人家不知道突然想起什么事。)

1997年,山姆-麦考莲因老年痴呆症去世。为纪念山姆,皮尔区老年痴呆协会创立山姆-麦考莲护理中心。山姆也是斯崔茨维尔商会,及一年一度的面包蜂蜜节(Bread and Honey Festival)的创办者。

在加拿大,麦考莲亦因其酷爱冰球而广为人知。她常仍以此运动为乐。事实上,在蒙特利尔求学期间,她曾加盟一个职业女子冰球队。

在一份加拿大杂志上,麦考莲透露说是她的信仰给予她活力和工作欲望。她也是自己打理自家的房子。“自己作清洁,购物,园艺……人们通常假设,在我这样的职位上,这些事情都会交给别人打理,但我想我可以自给自足。家务和园艺是锻炼身体和保持一个人谦卑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考莲是在斯崔茨维尔开始她的政治生涯的,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1968年,周围的数个镇区(township)组成密西沙加镇,但斯崔茨维尔和祈德港(Port Credit)例外。从规模上讲,斯崔茨维尔当时只是安省的一个小村镇。自1964年起,麦考莲进入斯崔茨维尔规划局,并在66年和68年担任该局主席。1968年,她成为斯崔茨维尔的行政长官(Reeve),职位类似于中国的村委会主任。1970年,她当选为斯崔茨维尔镇长,任职直到1973年。

1974年,皮尔区设立,斯崔茨维尔和祈德港也归由镇升格为市的密西沙加市管辖,麦考莲被选为密西沙加市和皮尔区议员。在当选两届市议员之后,1978年,在她57岁时,麦考莲以微弱优势击败时任市长的罗恩-塞尔(Ron A. Searle)首次当选市长。从此,麦考莲成为密西沙加市有史以来第三位市长并任职至今。

麦考莲的领导才能令人赞叹,而且她的精力十分旺盛。在皮尔区和密西沙加市的每个委员会几乎都有她的身影,她同时还担任执行许多联邦和省级委员会和协会的委员。

img_7787_w.jpg
(烧烤似乎挺残忍的。)

img_7797_w.jpg
(麦考莲和她的儿子彼得。)

麦考莲当政后不足一年,密西沙加便成功化解影响公众健康和安全危机的火车出轨事件,史称“密西沙加火车脱轨事件”。1979年11月10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运载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的106节货车在梅维斯路(Mavis Rd)与登打士街(Dundas St)附近出轨,这里是密西沙加市的人口稠密地区,因危险化学品泄漏,大爆炸和火灾接踵而至。

事件发生后,麦考莲与皮尔区警方以及其他政府机关,监督整个城市秩序井然的和平疏散行动。早在危机初期,她便扭伤了脚踝,但仍然步履艰难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并通告最新简报。

在为期一周的紧急状况之下,密西沙加大规模快速有效地和平疏散二十万居民的行动,创造出没有人员死亡或严重受伤堪称奇迹,密西沙加也因此赢得了国际知名度。之后,北美许多城市以密西沙加大疏散为蓝本,制订出各自城市的应急方案。

200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翠纳飓风蹂躏引致多人伤亡,市长下令疏散120万居民,这才打破由密西沙加保持的北美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疏散行动的纪录。

麦考莲这位传奇人物本身就是历史。在其从政期间,她见证了密西沙加从一个由小村镇组成的集合体转变为加拿大最大城市之一的过程。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密西沙加的人口数字几乎每十年翻一番,2006年人口普查数字显示,密西沙加的人口已经突破70万人。

多伦多地区人口的显著变化发生在1976年之后。那年,魁人党(PQ,Party Quebecois)在大选中胜出,并在雷内-黎维克(Rene Levesque)的领导下首次组成主张独立的政府。这一结果引发大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和公司从蒙特利尔迁移至多伦多。由于多伦多人口的迅猛增长引人注目,密西沙加的政客们将自己的社区定义为多伦多的睡房社区(bedroom community)。

但在今天,密西沙加已经不是多伦多的后花园。密西沙加成为溶商业、住宅、工业制造和娱乐等领域于一体的新兴城市。麦考莲主政期间,还致力于发展密西沙加的市中心区。以“第一广场”(Square One)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区域自1970年代后期以来,已演变成密西沙加市一个商业及休闲活动的中心。之后,密西沙加市政中心,包括新的市政厅、中央图书馆、密西沙加生活艺术中心,与密西沙加公交总站,和购物娱乐休闲场所逐渐占居先前的休耕农地,构建成为城市的中心。

近年来,密西沙加正试图创立自己的独特形象昭示于外人,在2006年的一项国际建筑设计大赛上,由中国建筑设计师马岩松领衔设计的一座50层的性感公寓大厦方案击败诸多对手一举中标,这座被赋予优美名称的“玛丽莲-梦露”大厦无疑将成为密西沙加市的新地标。

麦考莲的原则是根深蒂固的,她认为,一个城市应该像企业一样去经营。因此,她鼓励企业治理模式。她的家族生意背景,她的教育和在公司的经历,使麦考莲开始考虑组建一种商业模式的政府。密西沙加是加拿大少有的几个没有债务的城市,自1978年以来一直持续至今。而且在1990至2001年这12年间,市民的物业税丝毫没有增长。

作为密西沙加的市长,麦考莲在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冲锋陷阵中也遇到不少挫折。如她近年来争取密西沙加独立地位的立法提案便没有获得成功。根据安省法律,密西沙加与宾顿(Brampton)和卡列登(Caledon),均是皮尔区的组成部分。麦考莲和密西沙加市议会提议要求独立于皮尔区,成为单列级的市政府,但至今为止,这一请求遭到安省政府的拒绝。

在皮尔区域议会上,密西沙加迄今已获得额外的两个席位,但代表性仍不能与所代表的人口基数或市府税基成比例。这造成了区域内部的辩论,宾顿和卡列登的政客们反对麦考莲的提议,认为密西沙加的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因为当时主要是受益于皮尔区1970年代的基建项目。

麦考莲也在征收密西沙加市自有税金方面受挫,联邦和省府的建筑并没有向密市缴纳物业税。如联邦政府征地兴建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3号航站港便是一例,每年损失多达4、5千万元。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居民的问题,如廉价房屋不足等。麦考莲认为,如果密西沙加市脱离皮尔区,拥有自主权,不少疑难问题会迎刃而解。

1982年,安省高等法院法官认定,麦考莲在密西沙加市的一项土地规划发展决议上存在利益冲突,应负有责任,因为麦考莲夫妇在规划区域内有小块地皮,而她自己在涉及个人利益的市议会上讨论时并没有回避,此举遭到对手的反击。然而,最终事件被法官裁定为一种善意的判断错误,她也没有被要求离职退位。

2001年,麦考莲在对“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专栏作者的访谈中涉及移民及难民的评论,令她一度陷入困境之中。她说,医院的急诊室内满眼望去皆是身着少数族裔服装的人。“一对移民夫妇带来四个对加国医疗体制没有任何贡献的父母,将会花费每个纳税人的大量金钱。”虽然她坚持其言论有前因后果,但还是引发密市南亚社区的反弹,一些人质疑她是一个有种族主义倾向的市长。麦考莲拒绝道歉,但称如果专栏言论对某人造成伤害,她表示遗憾。

在当选之后的20多年来,麦考莲在历次市长选举中均轻易当选,并没有强有力的挑战者将她从市长的宝座上拉下。近年来的市长参选者大多是以“参与”为荣,最多是在选区中备战只图混个脸熟。麦考莲的“恋栈”不时引起人们的争议,但看来并没有休止的迹象,很多人预测,只有在她卧床不起或仙逝之时才会交出权位。

虽然麦考莲外表看起来像一个温和的老奶奶,但她一旦开口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犀利、坦率和威严的强者。在与对手发生冲突时,她会说:“我是一个难以对付的人。”她的对立面对于麦考莲可谓既尊重又敬畏。麦考莲有时还会耍小孩子脾气,“密西沙加新闻报”(Mississauga News)的发行人林克(Lenyk)笑着回忆说,如果麦考莲认为针对市长的谣言来自报社,麦考莲会拒绝与他交谈三个月。

img_7809_w.jpg
(86岁高龄的麦考莲啃起玉米一点也不含糊。)

img_7766_w.jpg
(麦考莲宅邸后院烧烤现场。)

img_7768_w.jpg
(麦考莲宅邸后院一景。)

由于麦考莲在市民心目中的崇高声望,她不会在选举期间举行任何竞选活动,街道上也看不到她的竞选牌,即使如此,她也会高票当选,堪称加拿大选举一绝。麦考莲自称她每天都在竞选。她并拒绝接受政治捐款,而是要求她的支持者把钱捐赠给慈善机构。

麦考莲的精神家园是位于斯崔茨维尔女皇街的圣公会教堂。虽然她是加拿大最早拥有政治权力的女性之一,但很难将麦考莲归类于女权主义者。无论国内国外,她能够表示出支持女权平等,而没有被定型为意识形态的表率。她在国际上和北美多次被评为“年度风云妇女人物”。

她的基督教信仰使她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作为圣公会圣三一教堂的成员,她的慈善工作,现在包括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黑兹尔的希望”(Hazel’s Hope)基金会,这是一个旨在资助非洲南部摆脱艾滋病和HIV病毒折磨的儿童保健基金。因此,她被誉为“城市及世界公民的国际大使”。

关于这位老人家的新闻时常见诸于报端。一则是2006年4月26日晚,在出席皮尔区警察总署一个颁奖仪式后的返家途中,麦考莲不慎撞上交通标示牌,虽然她在车祸中身心无恙,翌日如常上班。但却一度引发公众对麦考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疑虑。事件之后,密市政府考虑为她雇用兼职司机出席公务活动,但麦考莲认为每日早出晚归由专人接送,自己感到不自在。在这次事件中,麦考莲还得交付警察按章开具的110元罚款。

在2006年4月发生的一个突发事件中,麦考莲被誉为英雄。当时警方与一名失意并以自杀要挟的男子对峙,但五个小时的对峙事件以和平收场,因为麦考莲亲临现场,并要求该男子走下屋顶,麦考莲对该男子说,警察、救护人员和消防队员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该男子最后对麦考莲以飞吻答谢。

如果有一天,麦考莲解甲归田,不再担任市长,我想,华人社区能赠与的最好牌匾莫过于“为人民服务”。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