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佳/朋友介绍说,陶艺家愚香金斗先很值得一写,因为她是韩国著名的艺术家,目前正在多伦多举办作品展示会。不过,这个题材对自己来说是个“双盲”,要写起来还真有一些难度。一是对陶瓷艺术有盲点。自己对陶艺未曾有过深入的研究,认为那是古董鉴赏家的偏爱,有限的一点知识就知道中国的瓷都是景德镇。二是对韩国的历史文化有盲点。对朝鲜半岛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一些电影和文学作品,且主要集中在朝鲜战争(韩美援朝)时期。幼年时代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等朝鲜电影能记住的大概只剩下名字。近年来的“韩流”中,只看过长篇韩剧《洗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
金斗先是个典型的韩国人长相,特别是那大大的脸盘。虽然她出国无数,但金斗先并不会说英语,甚至于简单的交流。自己对韩语的认识仅限于几个与吃相关的词汇,港家唐(骨头汤,Gamjatang)、兵兵邦(石锅拌饭,Bibimbap)、不录沟基(韩国烧烤,Bulgogi),以及肯齐(韩国泡菜,kimchi)。还好,他们临时找来的一个韩语翻译徐大源英文不错,总算能把采访进行下去。自己也从中学到“kiln”(烧窑)一词。当时现场没搞明白这个关键词,听起来像加仑(gallon),便问翻译,他解释说像个洞一样,里面烘烤产品,这下才反应过来。一个行业的常用词有时就这么简单。
受访人透过翻译说,先请我们几个人品茶。用大白话说,就是将开水倒在陶艺家制作的盛有茶(粉末?)的碗里,然后用刷子一点点刷出来,颜色呈翠绿,每人一碗。翻译解释说,这种茶很珍贵,是每年开春后茶树出芽后采摘的嫩叶(想必应该是中文的春芽茶)。翻译说,在日本黑帮的结拜仪式中,便是轮流传递喝这种茶以示兄弟之情。而且必须是双手捧碗,且拇指不可高过碗边,嘴唇也不能沾碗……没有想到规矩还挺多,正琢磨大拇指的位置,准备把碗放在茶几上时,翻译又说,茶只有在喝完后才可以落碗。看来,这犹如中国的“茶七饭八酒满上”的待客尺度,只好入乡随俗。不过,给予每人独品一碗春芽茶也显示出主人的大方好客。
之后的采访比较顺利,有几处印象比较深。一是,金斗先说她是在日本出生,但强调不是日本人,看来韩国的民族主义意识已经深深植入民心,无论老幼(愚香年龄近70);二是巧妙回避中国,因为她的一些作品上有中文,便问其作品是否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她说最初是仿制父亲的作品,然后是从29岁起自己创新。后来从网上查找背景资料,一韩国网站的英文介绍上称,韩国陶艺的发展有别于亚洲其他国家,只是现代才相互借鉴。因为是孤证,没有查到第三方资料,只好在简介韩国制陶的行文中使用“独特”一词。
在google查阅Seorabeol时才知道韩国也有三国时代,才知道庆州为古代新罗国的首都,而且是千年古都,并有韩国著名的佛教建筑。也顺便了解到韩国的行政区划单位,1级/道,特别市,广域市(相当于中国的省、直辖市);2级/市,区,郡(市、县);3级/邑,面(乡、镇?);4级/洞,里(街巷?)。
采访过后的两点尚不清晰:
一、金斗先回韩国后是否随父亲直接就在庆州落脚?因为翻译讲她30岁时才在庆州开始建窑,隐约有她此前曾在外地的含义,联想他们一家当初回国后,韩国生活艰辛之说,有此种可能。背后或许有更多有趣的故事,但不影响大局。
二、在温度的数字上韩语翻译可能出错。翻译说,用气烘烤产品的窑内温度可以达到30,000度,用油的可以达到31,000度甚至更高。当时没有在意,回来整理录音时感觉温度是否有些过高,或摄氏华氏之别,因为温度摄氏百度之上便无概念。网上一查,更是心里没底。一份中文资料在介绍某项产品时说,1100度是陶和瓷的临界点。不知是否真的如此,但又是孤本一个,而且与所说的数字相差一个数量级,不敢赫然采纳。
请教一个学过陶器制作的朋友,她说,虽然曾烧过陶器,但当初就是二把刀,并说,如果温度太低就成了烧砖!(哈哈……)想想也是,看一看破碎的砖、陶、瓷,颜色和质地确实不一样。此外,在所查的有限几篇文章中并没有使用气或油的,反而倒又查出一个使用电能烘烤的。没想到越查越迷糊,这里的学问还真不少!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