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解放军报》2010年8月13日 作者:章东磐/
成千上万的中国民工团结一致修建飞机场,用血肉之躯拼搏以铺筑通往民族解放的道路。他们用独轮车运输建筑材料,铺垫跑道的碎石也靠人工敲凿砸开。画面上,这群民工奋力拖拉一个巨石碾子滚过跑道。(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长沙会战后,中国红十字会的护士护送两名受伤的中国士兵前往基地医院。(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中国远征军第53军任职联络官,安排美军人员让出他们的M-1型钢盔,然后分发给向日军据守的腾冲发起冲锋的中国士兵们佩戴。(摄于1944年9月4日)(图片来源:解放军报)
今年1月,我与建筑师晏欢、摄影师牛子、纪录片制作人邓康延组成一支7个人的小队伍,在朋友和亲人的资助下,跑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整整干了两个月,终于完整地复制了一套尚未与世人见面的当年中缅印抗日战场照片,数量达23000多幅。
从美国复制抗战老照片,产生这个念头已经4年多了。2006 年秋天,摄影师牛子为拍摄纪录片《寻找少校》,在美国工作了一个月。他回来之前打越洋电话,告诉我有精彩的照片与我们分享。当他回国一见面,打开电脑,展现在我眼前的是200多幅拍摄于60多年前的滇西抗日战场画面。
我们过去还不知道美军有这么一支照相部队,专门负责拍摄战场照片与电影纪录片。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与援华美军一起派往中、缅、印战场的是164照相连。就是这些需要别人护卫而大部分时间不拿枪的军人,为我们留下了这么清晰的视觉记忆。
透过这些影像,我们看到了许多重大的历史画面:在延安广场上,他们跟随美军联络组拍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检阅即将出征的八路军部队;在滇西战场上,他们拍摄了史迪威和中方将领研究作战方案;在密苏里战舰上,他们拍摄了中国代表在接受日本投降的文件上签字……
透过这些影像,我们窥见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中国士兵仍在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爷重机枪;初上战场的火焰喷射器装备给中国军人;攻入边城腾冲的中国军人在巷战中使用最先进的火箭筒。许多在历史调查中仅凭口述难以求证的东西,因着这类档案影像而迎刃而解。例如关于“草鞋兵”的叙述,许多研究者以为滇西反攻时中国远征军全都是“草鞋兵”。但那张为排着队的士兵配发胶鞋的照片告诉我们,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还有关于伤员的后送,在这批影像中我们看到了在滇西战场后送伤兵的运输机。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先例。
这批影像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记录战争。以往我们所见过的战场影像,几乎全部只聚焦于战斗与作战人员,一切与战争无直接关系的人物都被筛除于镜头之外。而这支摄影部队恰恰重视战争边缘的情景。例如写家信的士兵,桌上摆放着妻子的照片,旁边坐着翻看书籍的少年勤务兵。它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下了战争中的人性,正义战争必将胜利的心态其实早已写在战士和民众的脸上。与那些互相比赛杀人的同时代的日军照片,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照片的文字记录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所有照片都同时在背面详细载明了此照片参与者的个人信息:谁拍的,拍的是谁,姓名,职务,在哪里,在干什么,和准确的时间。在60多年后看到这些老照片,我们仿佛感受到历史亲历者的体温。
这些照片绝大多数在60年内不能为外人亲睹,那些照片上至今还赫然留存着“绝密”字样。随着档案的解密,让我们有机会面对更多如卡帕一样杰出的摄影师。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告诉今天的我们,什么叫影像的价值和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当年统率援华美军的史迪威将军的外孙伊斯特布鲁克上校,以及多位援华军人的后代都给予了我们慷慨而无私的帮助,他们直接参加了这个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们很难想象能够如此顺利地实现预定目标。
我们目前正在整理这批数量巨大的历史照片,翻译当年的文字记录,这是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史料。这批资料将在9月陆续展出、出版,使我们永远记住在最艰苦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
(本文作者为退役军人,曾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