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吴越/几天前,博客中国董事长方兴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平时我不看国内博客,只看几个以高科技为内容的美国博客。”
2003年底,方兴东创办的“博客中国”成为全球中文第一博客网站,他因而被称为“中国博客教父”。而后,博客这种新事物迅速蔓延至海量,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07年底发布的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截至去年11月底,中国博客作者数量已达4698.2万人,拥有博客空间7282.2万个。“博客教父”为何不看本土博客?方兴东回答:“国内博客鱼龙混杂,总体而言缺乏建设性。”
两成人信任博客内容
娱乐话题、隐私曝料、言语攻击、自我炒作,令人目不暇接。短短几年时间,中国的博客从最早的精英群体,到现在一种大众化的娱乐生活方式,面目愈来愈精彩,真假难辨,且低俗居多。据2007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只有20%的人表示信任博客中的内容。
目的决定了结果。根据美国博客搜索网站Technorati于2008年10月发布的全球博客现状调查报告,2007年的博客群中,“表达意见以及情感”的占79%,“分享经验心得”的占73%,“想认识具有同样志趣的人”占62%。相应地,在“博客为你带来什么”的问卷中,回答“与不相识的人成为朋友”的占67%,“与已相识的人成为朋友”的占47%,“更热爱自己的爱好与兴趣”的占60%。与此相较,在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7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中,写博客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的比例最高,占33%,“别人都有,我也跟着建一个”其次,占28%,“找个场所表达自己观点”占12%,“借此机会多认识些朋友”占10%,“想要和别人分享一些资源”仅占6%。
缺失了核心价值观
博客是网络文化中最直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兴东认为,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观的先天不足。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黑客文化驱动的美国网络文化,确立了其“自由、开放、共享、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当初的网络文化,是一种带有嬉皮士之风的反主流文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高科技创意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驱动力,在走过半个世纪的渐进式发展后,美国的网络文化正在健康成长,与社会主流文化相融合而成新的主流文化。
“反观中国,十几年前,网络文化甫一兴起,就伴随着商业化的浪潮。在自由自在、无边无际的状态中,网络更多地成为了消费和娱乐的场所,其内在秩序与规范、精神与追求的缺席,与早期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一脉相承。”
网络文化建设很重要
博客中间流传这样说法:“每个人都能当博客。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博客是日记;如果有几十人,博客是和朋友们相聚的咖啡屋;如果有几千人访问,博客是有力量的媒体;如有上万人访问,博客就是商业。”
今年年初,据Technorati的统计数据,徐静蕾个人博客的点击率冲上了世界之冠。不过,在我国,引起海量追捧的是明星生活点滴。在国外,却是那些传播资讯、共享知识的思想型博客赢得青睐。例如,与徐静蕾个人博客点击率不相上下的是有全美最有影响力及最受欢迎的政论博客、对博客风格及语言的形成影响深远的奇趣文化博客、第一时间发布业界重大消息的硅谷IT博客以及以流行的电影、科技、图表设计以及运动为主要内容的个人设计博客等,可见中外博客的差距不言而喻。
“这一代人一口吞下了计算机,就像他们一口吞下了迷幻剂一样。”这是美国杂志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在1985年说过的话。而今,方兴东说:“美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是孕育了网络文化。为什么全世界有那么多高科技园区,却没有学到硅谷?为什么中国互联网形成产业,几亿网民上网,网络文化却还陷在低俗之中?技术是跟着文化走的。所以网络文化的建设很重要!”
据统计,2007年,全球所有拥有广告赞助的博主中,平均年收入为6000美元,而在月独立访问用户数量超过10万的博主中,平均年收入可达到7.5万美元。到2010年,全球网民估计达到20亿。“互联网掀起第三次浪潮的契机来自网民数量的增加而引发的变化,其中当然包括博客的商机。”
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国内互联网业最大的商机还是数字娱乐和电子商务。”方兴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