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华盛顿的空谈
中国军队的进攻虽然没有使麦克阿瑟司令部改变计划,但至少在华盛顿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政策的讨论。11月8日,应国务院的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与麦克阿瑟讨论朝鲜局势,言外之意就是要这位将军放弃原来的计划,由进攻转为防御。
虽然麦克阿瑟在11月7日的电报中承认,“强大的中共军队介入了朝鲜战役,已经完全改变了总体形势”,但他拒绝接受任何让他放弃进攻的想法。在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回电中,他说道:
消灭在朝鲜的一切武装抵抗力量,并使之成为一个统一自由的国家,是联合国十分重要的基本政策,而削弱这一政策将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
麦克阿瑟称,他相信美国的空军力量有能力阻挡住来自满洲的中国增援部队,并消灭已进入朝鲜的部队。他计划于11月15日开始发动攻势,一直挺进到朝鲜北部边界。
除此之外的任何计划都只能彻底挫伤我军的斗志,其在将士们心理上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无法估量的。这将迫使我军在北朝鲜极其艰难的防线上无限期地滞留下去,而且毫无疑问还会引起南朝鲜人的反感,致使他们的军队土崩瓦解,甚至可能会掉转枪口来对付我们。
据传,英国建议在朝鲜最北端中国和联合国军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区,但这个主意一经提出,即遭到麦克阿瑟的严词拒绝。他认为这与1938年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拱手让给纳粹德国的做法如出一辙。相反,麦克阿瑟强烈要求联合国谴责红色中国不遵守联合国的有关决议,而且,如果中国不撤军,就应以军事制裁相威胁。
麦克阿瑟的战争思想是勇往直前,迫敌无条件投降,这一思想在其复电的结尾几句话中得到了概括:“我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提议,在此关键时刻我们决不能减弱攻势。我们必须向前推进,争取全面胜利。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定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这一胜利。”
麦克阿瑟认为,美国的空中观测可以发现中国军队的调动情况;既然如此,美国的飞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摧毁中国军队。毫无疑问,他的这种乐观态度部分是基于他个人的见解。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他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几个月来,为了躲避空中侦察,北朝鲜部队和装备的转移几乎全部是在夜间进行的。同时,这与他要求炸毁鸭绿江桥梁时所采取的立场也是不相符的。他认为那是阻止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唯一办法,因为他们是在夜色的掩护下从桥上过来的。然而,11月9日,麦克阿瑟告知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中共为防其入朝作战的部队被我消灭,想再派大量援军过江,美国的空军力量有能力阻挡住他们。”接着,11月17日,他告诉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约翰·穆乔,中国进入北朝鲜的军队不会超过3万人,因为只要大于这一数目就需要进行明显的军事调动,就会被空中观测系统侦察到。然而,此时已有比这6倍还多的中国士兵进入朝鲜。11月18日,麦克阿瑟向参谋长联席会议保证,前10天猛烈的空中打击成功地隔离了战斗区域,阻断了敌军的增援部队,而且使敌军补给大大减少。中共士兵缺乏对抗空中侦察的技能,是麦克阿瑟将军低估中国在北朝鲜的威胁的原因所在,这在后来表现得很明显。然而,麦克阿瑟发给联席会议参谋长的电报却自相矛盾。仅这一点,就足以告诫人们:中国军队在北朝鲜集结的数量还是个未知数,联合国军正在面临难以想象的巨大威胁。
对麦克阿瑟的电文仔细研究之后,联席会议参谋长们于11月9日给国防部长马歇尔提交了一份分析报告,为当天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一次会议作准备。在这份报告中,联席会议参谋长们认为中国军队进入朝鲜,可能是为了保护鸭绿江沿岸的水力发电设施,利用消耗战牵制美国力量,或试图将联合国部队完全赶出朝鲜。联席会议参谋长们说,联合国军司令部在军事行动上有三种选择:继续向鸭绿江挺进;在不到鸭绿江的地方设立一条防线坚守;或是撤军。他们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策略,但却暗示,在未澄清由于中国介入而引起的军事和政治问题之前,以坚守鸭绿江以南阵地为好。如果能坚持的话,这将是一项合理的策略。但联席会议参谋长们并不坚定。
在11月9日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有可能通过一项谨慎的政策,不过在此次会议上华盛顿非常清楚地表现出要放弃责任,因为他们在这里没有做出任何决定。因杜鲁门没有出席,会议由艾奇逊主持。会上较多地讨论了中国介入的问题和美国可能会采取的一些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在鸭绿江以南坚守一条防线。但最终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是一致认为不改变麦克阿瑟的命令。远东司令官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不能进攻满洲。麦克阿瑟实际上被授予了全权。联席会议参谋长们没有表示反对意见。
在联合国,成员国的代表们同样也是流于空谈,却没有得出任何结论。11月10日提出的一项决议案本来要宣布“中国与朝鲜接壤的边界是不可侵犯的”,但在表决之前会议就结束了。与此同时,安理会要中国派一名代表,旁听对麦克阿瑟提交的有关中国介入的报告进行的辩论,中国拒绝了这一邀请。这一拒绝,加之中国军队正从朝鲜战场上后撤,显然使多数安理会成员国确信没有立即采取行动的必要。
安理会再次没能采取行动,因为红色中国宣布接受联合国已发出两个月之久的邀请,参加由俄国发起的关于“美国侵略”台湾的辩论。安理会成员国希望在中国代表到达后,能够讨论整个远东局势。然而,到开始辩论的时候,朝鲜战场上的军事形势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安理会就失去了可能对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机会。
不过,那种认为能找到解决办法的乐观情绪并非人人有之。11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告知美国政府,中国和联合国对抗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力劝美国“尽可能不理睬中国的挑衅”。瑞典驻北京大使在11月中旬报告说,中共向朝鲜调兵遣将的行动规模很大。缅甸驻北京大使馆也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准备竭尽全力帮助北朝鲜。荷兰在11月17日转交给美国政府的情报中称,中国进行干预的动机是害怕美国进犯满洲,如果联合国部队在鸭绿江以南50英里处停止前进,中国将不会进一步介入。最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11月4日广泛播发的一份声明中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打算“以武力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战争”。
但由于国家安全委员会11月9日作出了让麦克阿瑟统揽全权的决定,使人们没有太注意各方面表达的意思——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警告,荷兰让联合国军在分界线以南停止前进的建议,还是英国最终在当月中旬提出的关于联合国撤军的建议。英国曾建议联合国军撤至横跨朝鲜狭窄处的一条分界线上,界北地区由联合国的一个机构负责管理,该机构将有红色中国的代表参加。尽管艾奇逊认为建立缓冲区的想法有一定价值,但他还是劝说英国不要在联合国提出这项建议,部分原因是他希望中国能使其所在的一侧成为非军事区。不过他估计,要让中国同意这一点会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艾奇逊和国务院希望与国防部一起探讨关于建立缓冲区的想法,并于11月21日召开了一个国务院与国防部联席会议,讨论是否有可能与中国进行谈判以在分界线两侧建立非军事区的问题。国务院迈出的步子太小而且为时已晚。麦克阿瑟已在11月18日告知联席会议参谋长,第8集团军将在11月24日发起进攻。此外,针对国务院的建议,11月20日,美国陆军作战训练处的查理·L·博尔特少将起草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有关国务院所提建议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断然拒绝建立非军事区的想法,并说:“在朝鲜的武装抵抗力量没有完全被消灭之前建立这样一个非军事区,会削弱联合国提出的将朝鲜变成一个统一而自由国家这样一项基本政策。”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国务卿艾奇逊和马歇尔、联席会议的几位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A·罗维特以及其他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博尔特将军已经预见到的:不改变授权麦克阿瑟向鸭绿江推进的命令。不过,说服中国同意在边界上建立中立区可能有困难。在讨论了这一困难后,国防部副部长罗维特建议麦克阿瑟在其部队到达鸭绿江后,单方面建立一个事实上的非军事区,把部队撤到鸭绿江以南可以防御的阵地上。参加会议的人多数都赞成罗维特的建议。柯林斯将军绘出一条位于鸭绿江以南10-25英里左右的可能分界线。11月24日,联席会议的参谋长们以圆滑的外交辞令告诉麦克阿瑟有关这条分界线的总体设想,并建议由南朝鲜军队防守这条分界线。
但根据美军向鸭绿江推进而造成的与中国对抗的情况,以及中国军队在满洲和北朝鲜大量集结的实际情况来看,由国务院、国防部官员和联席会议参谋长提出的这个颇有希望的建议似乎显得有些苍白和不切合实际。毕竟在中国方面看来,从鸭绿江后撤10-25英里根本算不得什么撤退,因为他们已经进攻了离鸭绿江还有50英里远的联合国军。
无论怎样,这项建议很快就被麦克阿瑟否定了。他是在视察过第8集团军的前线——进攻将从那里开始——刚刚回到东京后作出这一反应的。在视察过程中,麦克阿瑟乘飞机飞越鸭绿江上空,进行所谓的“亲自侦察”,并向联席会议参谋长报告说,鸭绿江以南地带不易防守,但鸭绿江本身却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防守特点。麦克阿瑟说,暂且不论撤军这一举动有多么愚蠢,单单由此而引起的政治后果就“充满了灾难性”。这是因为没能坚持下去,直到“经常公开提出的目标”得以实现,即把朝鲜境内的所有敌军统统消灭为止;做不到这一点就会被朝鲜人民看做是一种背叛,被中国人和所有亚洲人看做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和对中、苏两国共产党的姑息。
麦克阿瑟还说,完成联合国赋予的占领整个朝鲜的使命,“才能给人以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希望,那就是在苏联和中国投入战争而因政治原因无法撤出之前就挫败他们的侵略图谋”。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麦克阿瑟坚持认为,向鸭绿江推进才是阻止中国参战的唯一办法。再拿不出比这更能证明麦克阿瑟脱离实际的例证了。海军作战部部长谢尔曼上将看完这份报告后评论道:“他似乎非常鄙视我们对与中国人的重大冲突所表示的关切。”
但杜鲁门政府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应该在麦克阿瑟发动攻势之前就予以制止。可麦克阿瑟有一点是完全正确的——他认为,冒中国进攻的所有风险,驱逐全部抵抗军队,最终获得国际认可的边界,然后再单方面撤军10-25英里,这都是毫无意义的。11月21日召开的这次会议以及麦克阿瑟对其所作的反应,表明华盛顿和麦克阿瑟都没有正视中国威胁这一现实,然而,他们将直面这一错误所造成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