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保定电影胶片厂,我们的老厂


太行人家 发布时间:18-06-0609:53

经常碰到乐凯的员工,问是哪个单位,回答大都是胶片,对于一个有着辉煌过去的老企业,今天企业凤凰涅槃获得新生,回顾过往,眺望,才发现来时的路都是风景。

在20世纪,电影是最生动直观、最有效、最大众化的信息媒介,因此国家对此极为重视,在建国前夕即着手建立我国的电影工业,在建国初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把建设电影胶片厂列为重点项目,并与长春第一汽车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并列为苏联援华建设的156项项目之一,终于在1958年7月正式破土动工,建设保定电影胶片厂,逐渐发展成今天的乐凯胶片公司。

“乐凯”,1965年建成投产,当时化学工业部保定电影胶片厂,1970年1月起改称燃料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1975年2月改称石油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1978年4月改称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1985年3月,“乐凯牌”商标启用。

然而如今,在数码技术挤压下,继老牌胶卷厂商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后,乐凯也已经停产彩色胶卷,曾经承载着许多中国老百姓记忆的国产胶片“乐凯胶卷”早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大门,可能会时不时的在梦中忆起。

保定胶片厂为国人所熟知是因为胶卷,它的前身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影胶片制造厂。1958年7月1日,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作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胶片制造厂在保定西郊开工兴建。

当天,郭沫若为电影胶片厂奠基题词:“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在这样的理念下,乐凯生产出了我国第一代照相软片、黑白电影正片、彩色电影正片、民用胶卷等一系列产品,促进了中国感光工业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有时记忆放在角落,一个被忽视的铁皮箱掀翻了我的五味杂陈。


▲就像这长长的胶片,记录了他人,也照亮了自己,当它慢慢褪色,一切都会成为永恒的经典。


▲郭沫若

郭沫若的比喻在当时一点也不过分,曾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过的朱碧英回忆,“那时胶片是很有利的宣传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做宣传工作,需要胶片。当时我们在东北也是那样,没办法自力更生,美国禁运,胶片进不来,就把旧胶片的药膜洗掉,形成一个片基,再在一个机器上涂一层或两三层乳剂,当时就在东北做再生胶片。做出来的再生胶片质量很不好,涂出来边缘总是不圆,现在我们涂得很宽,边上都要切掉,只要中间的,但那时只有很窄一条,想切也切不掉,用一用也觉得不行,后来国家就决定建一个胶片厂。”


▲郭沫若在保定电影胶片制造厂开工奠基时题下:”电影是艺术的机械化,它的教育功能很大,能自行制造胶片,犹如能制造火箭。今天胶片厂已经被航天科技兼并重组,一语中的。


▲1958年动工奠基仪式上的彩旗飞扬,临时搭建的大门下轿车云集,来的领导不少。


▲时空转换,当年欢庆和激动的心情还停留在指尖。

据网友回忆当年胶片厂等选址时,保定市府表态八大厂要多大面积就给多大面积。即便现在走进乐凯集团(原胶片厂)厂区,仍然会感觉得出宽阔、整洁、配套完备的大企业气派。直到上世纪末,在保定小青年心目中“西郊”就意味着“八大厂”,就意味着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不仅如此,在此后的几年里,玻璃厂、电影机械厂、液压件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也在市区东郊林林总总地矗立起来。


▲当年保定日报的报道。


▲1953年,国务院决定,在国内建设一座电影胶片厂,井过专家考察,在保定一亩泉河畔建设胶片厂,1959年投入生产,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电影胶片的历史。“电影胶片厂一定建成”的大字还清晰可见,乐凯胶卷都活在我们的心里,当年除了柯达就是乐凯,好风光。


▲我们手推肩挑建设老厂。

让我们看看当时北京歌剧团参与胶片厂建设期间的回忆:1961年三年困难期间,天很冷的时候。团部宣布歌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到位于河北保定的胶片厂演出并参加为时多少天的体验生活和劳动锻炼。保定胶片厂是德国帮助我们修建的大型工厂,规模宏大,前途无量。但是60年后苏联和中国撕毁友好合作,大举撤回专家,让我国处于非常艰难曲折的地步。

在苏联的率领下德国也撤出专家。我们就是那时去进行慰问演出并参加劳动的。我们被分别在瓦工等组。我被分到一个泥瓦班,,我什么也不会,只能是活泥掺麻刀加沙子,力气不大但还是能干,对不起的是瓦工师傅站在一个半人高的脚手架上抹墙,让我用铁锹铲泥扔在脚手架上,我经常是把泥摔在地下重新铲起。

身体弱的和小同志被分到帮伙房,那里伙房的主要工作是洗煮白薯。我们男同志粮食发的是30斤上交3斤还有27斤。肚子没有油水吃不饱。我干的体力劳动,肚子能不饿吗。那时有个景,即每天起床后总是女同志们给男宿舍送一大盆白薯,是她们嘴里省下来的。我们是睡在很大的通铺上,女同志一进来就形成一个很热烈的场面,回忆起来让人很兴奋。


▲当我们的厂房建设好后,我们以厂为家。


▲保定电影胶片厂,自力更生出彩片,全靠自己无外援,这是车间统计员,谢圣德摄影。


▲在这个简陋的情况下,终于这胶片厂出了第一批胶片,1960年,用它制作了《兵临城下》的拷贝。我们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有些领导同志也看了这个片子,都在那里非常兴奋。说这是用中国的胶片第一次看到用自己的胶片拍的电影。


▲在古莲池拍摄《野火春风斗古城》。


▲感光材料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它精细到要求在头发丝直径1/5的厚度上均匀涂上14层乳剂。然而,第一胶片厂在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的情况下,结束了中国人不能生产胶片的历史。


▲员工在检验质量。


▲团队配合。


▲青春一去不复还。

过去都是父一辈,子一辈,生活区里幼儿园,子弟小学,中学,职高,有俱乐部,蓝球场,最怀念的是每周一次的露天电影院,留下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胶片大院孩子的记忆里,乐凯是其儿时美好的记忆,“(乐凯职工)住的都是4层楼房,大人找对象,一说是‘胶片’的,对方都会积极见面”。

老妈胶片厂,老爸电建,老婆爹妈都是胶片厂。从小在电厂子弟学校读书,老婆在乐凯子弟学校读书。当年一提八大厂子弟胸脯都挺的老高。不过,二十年前初中地理老师就讲八大厂选址对保定是祸非福,现在的环境完全印证了老师当年的推测。(太行人家网友回忆)


▲当年红色的记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乐凯人曾经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代黑白彩色电影胶片,占据中国电影胶片市场半壁江山。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胶片市场面临萎缩。乐凯果断地转型生产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并很快成为“中国胶卷之王”,与柯达、富士两大洋品牌分庭抗礼。

很多人都还记得那个中国胶卷市场“三国演义”的年代。红色的乐凯、黄色的柯达、绿色的富士,在小卖部的柜台上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等着一个个拿着傻瓜相机的年轻人挑选。柯达17元,富士17元,乐凯12元,尽管冲印店都表示“国产胶卷冲洗不保证质量”,但乐凯的成像效果并不比洋货差。


▲我们的老设备,应该被保护起来。


▲我们的老设备,上边有我们多少次抚摸的痕迹,应该被保护起来。


▲老厂老建筑是生命的交汇。


▲我们的顶级专家。


▲当年遍布大街小巷的乐凯门店。


▲属于我们的微笑,共同的记忆。


▲曾经,乐凯胶卷的实惠与优秀,让中国人用世界上最便宜的价格装饰了一代人的青春。 


▲化学工业部第一胶片厂。

而今,这一切都在慢慢地从生活中消失,时代发展的列车,总有产业会被甩下,埋怨也好,悲戚也罢,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却是最真实的写照。乐凯胶卷留下的美好时光,一起致敬吧。乐凯大部分员工喜欢摄影,有的人最喜欢的就是用自己厂子生产的胶卷给孩子拍照。“带孩子出去玩都愿意留个纪念,用照片给他留下很多记忆,那会儿照片都是放到影册里保存起来。

再从空中看看这一片热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0523482923204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