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2/中国互联网霸主们背后的金主(续)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yododo002

另外给大家再引用几段有价值的资料。
  
1994-2007,中国风险投资14年

引自《一起攀登8844-创者者背后的风险投资》
  
探路期(1993 ~1998年)
  
1996年前后的中国,风险投资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此时距离华登国际、艾芬豪国际集团(冯涛任该公司中国区副总裁)投资新浪还有一年时间。那时的新浪还只是一家被称为四通利方的软件公司,王志东刚刚结识一个叫做冯波(冯涛的弟弟)的美国融资顾问,他为罗伯森-史蒂芬投资银行工作。台湾地区最早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汉鼎亚太刚刚来到中国不满3年,还在为管理合资基金的问题苦恼。

1993年,美国的安泰保险公司和中国银行达成合作,双方共同出资4 100万美元成立“中安基金”(China Dynamic Growth Fund),委托汉鼎亚太来管理。当时汉鼎亚太已在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开设分公司,拥有一定的知名度。汉鼎亚太借管理合资基金的机会正式进入中国,与中安基金管理公司各占一半股份,共同管理中安基金。后来汉鼎亚太逐渐承担了95%的管理工作量,但所获报酬依然只有50%的管理费,而这并不是当时汉鼎亚太创始人徐大麟最不放心的事情,他更担心基金时刻面临的信用风险,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基金运作的制度并不完善。

另一家早期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IDG也面临同样多的问题,在1993年募集投资基金时,整个市场并不认可风险投资的存在形式,包括熊晓鸽在内的创始人毫无经验。市场上可供投资的公司寥寥可数。

为探索生存路径,1993年6月,IDG下属的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立中国第一家中美混合基因的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PTV-China)。1994年,太平洋风险投资基金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属的北京太平洋优联风险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合作,分别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再加上先锋公司出资的100万元人民币和100万元无形资产,共同成立代理及开发游戏软件的北京前导软件公司。这是IDG(也是国内企业)在中国本土进行风险投资初期试水的发端。

现在回过头来看,外资对中国大陆的投资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1995年的“合资企业”阶段,中国大陆整个投资市场相当封闭,外资若要投资大陆,只能采取合资方式,投资方式僵化,而且在寻找增资和项目退出方式上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这一阶段,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外资机构必须以三资企业的形式组建合资公司,而这样做的后果使得许多境外风险投资基金没有办法退出投资项目,导致许多企业身陷困境、面临亏损,该时期被投资界称为“投资黑暗期”,不少投资者纷纷选择逃离中国大陆市场。

第二阶段则是1995~1996年之间,开始进入外商独资企业(Wholly Owned Foreign Enterprise,WOFE)模式阶段,此时欲进入中国大陆的外商投资者,多半先在英属维京群岛等地注册登记,然后再进入中国大陆投资,并由母公司控股中国大陆子公司。

这期间麻省理工大学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获得了他的风险投资,也是中国国内被广泛公认的第一笔正式风险投资,金额只有22.5万美元。搜狐网站凭借着这笔资金得以创立。

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创业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1999年,IDG等机构率先改用合伙人制,其核心团队中除熊晓鸽、周全两人是在1993年IDG风险投资部门成立之前的创业元老外,其他合伙人如林栋梁、杨飞、过以宏均是在该制度正式运作后加入的,合伙制的采用是中国风险投资运作规范化和独立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鼎亚太在此期间领投了中芯国际(SMIC),创下了中国风险投资数额单笔最大的纪录——6.3亿美元。同时,汉鼎亚太帮助星巴克完成了进军中国的计划。上述两笔投资使汉鼎亚太在美国和亚洲地区赢得了广泛声誉。

第三阶段则是从2005年年初大陆开始鼓励外资投资开始,外资可以直接控股大陆投资公司、控制董事会,也可以更换经营权,扩大了投资大陆企业的操作空间瞬时放大,而大陆为了加入WTO,在法律保护的制定方面、对知识产权(IP)的尊重、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明显改善,外资进军大陆的脚步同步放快。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早期耕耘者们,或者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或者已经调整了业务方向。汉鼎亚太、华登国际、IDG分别是那一时期的主要代表,它们都坚持下来了。不同的只是现在它们各自选取的路径,汉鼎亚太的大陆业务更多的集中在中型企业并购和外国消费品牌的引入方面,IDG逐渐成为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声名鹊起的早期投资者,而华登国际在经历了1999年到2003年的短暂休眠后,直到2004年才又一次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
  

跑下题,把下面这个引用完。
  
下面摘录的这些有助于创业者发现中国的VC们在过去十几年了都作了什么,他们喜好什么,他们对创业者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创业者要知己知彼,才能找到融资的路径。
  
泡沫期(1998~2001年)

1998年前后的美国互联网正驶上快车道。

1995年8月,网景上市,触发互联网热潮,那一年,全球网民500万人。6个月后,雅虎公司上市,当日市值达到8.5亿美元。网络概念正式受到追捧,此次投资中的红杉资本和日本软银集团都成为同行艳羡的宠儿。

1996年,美国电信解除管制,光纤热兴起。1996年,累积600万光纤千米。75%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三大运营商。2000年美国累积光纤2800万光纤英里。30%属于AT&T、Worldcom和Sprint;29%属于全国性新兴运营商;16%属于电力和其他公共事业公司。运营商建设了大量的光纤网,带宽出现了“爆炸”的情况,带宽的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这些都为互联网领域的崛起提起了物质保证。

这一时期,日本软银集团的孙正义投资了中国的电信设备提供商亚信科技,2000年3月3日,在互联网企业的一片上市声中,亚信科技纳斯达克上市,当日涨幅超过300%,其主承销商摩根斯坦利和投资者孙正义都获利不菲。

作为先知先觉者,孙正义通过投资亚信科技和UT斯达康(古亚信同一天上市),开始关注中国市场。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批风险投资者都得到了真金白银。新浪、搜狐、亚信都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回报。在此期间孙正义结识了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并为其投资了3 000万美元。

同一期间来到中国寻找商机的还包括霸菱亚洲、TDF等荷兰和新加坡的风险投资机构。最早来到中国的企业投资者是英特尔投资,其风险投资业务在1998年被引入中国,结合美国的发展趋势,他们投资了中国的门户网站搜狐,也同时开启了自己在中国大陆的高科技投资。

中国的另外两家IT制造企业,也尝试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联想控股和宏 集团都单独组建团队,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投资。联想集团的投资部门最早通过金山介绍并一起投资了卓越网站,最后通过该网站退出获得了12倍以上回报。宏 风险投资部门则通过投资英斯克公司(一家中国的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间接投资其子公司掌上灵通获得了10倍以上回报。

带着上述业绩战绩,联想投资正式从联想集团分离出来,募集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开始独立运作。而宏 创投也在随后的日子里逐渐完成了向智基创投的过渡。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新经济企业,如阿里巴巴、当当网、8848-速达软件、瀛海威等,它们都先后获得了来自软银、IDGVC和老虎基金等机构的投资。

1998年,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为引进美国风险投资业风靡多年的有限合作制打开了闸门。包括IDGVC在内的众多风险投资者开始考虑在中国改用合伙人制。

当中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伴随着网络大潮兴盛起来时,欧美的高科技市场却面临着一场空前危机。

许多网络公司和电信公司因为缺乏收入和流动现金正濒临破产,神话般崛起的公司正以同样的速度迅速倒掉。2000年全球“光通信泡沫”和网络泡沫相继破裂。随后几年,风险投资市场也随之跌进深渊。

之前退出的高科技产业,令很多投资机构在1996年募集的资金获得了高额回报,并促使其在1999年前后募集更大数额的基金。这些都让风险投资机构把一块烫山芋拿到了手中。由于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差别,以及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都还没有募集到巨额资金,固此面临的冲击将比西方同行小得多。

蜷伏期(2001~2003年年底)

尽管美国抵挡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却没能抵御住2000年突然而至的新经济寒冬。

那一年,网络泡沫的破灭击碎了所有高科技公司的上市梦想。纳斯达克的股价指数失去了“点石成金”的魔力,从最高处的5000点滑落。随后三年,上市公司丑闻接二连三,投资人信心尽失,股市一路下跌。2002年年末,纳斯达克指数跌跛2000点,投资人损失惨重后选择逃离。如何恢复元气,让投资者回归,成为纳斯达克的头等难题。

这是最萧条的投资年代,每一位投资人的口袋里都怀揣现金却投资无门。

或许是受到日本软银集团的启示,另一家日本的老牌创投机构——集富日本开启了投资中国的计划。周鸿 和他的的3721公司进入这家日本投资者的视线。作为一家网络公司,3721首创了网络插件的商业模式,通过与微软的IE浏览器合作,一度占据中国上网用户桌面市场的90%份额,这家网络公司拥有强大的现金流收入。2003年年底,3721被雅虎公司收购,投资者集富亚洲的退出回报超过5倍。

2001年欧洲的金融投资机构3i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寻找东亚地区的商机。但除了在韩国初期试探外,直到2003年,它才正式在中国一展拳脚。

2000年3月,时任新加坡科技局主席的张铭坚访问中国投资市场。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会面后萌生合作想法。在新加坡政府推波助澜之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TIF和上海创业投资公司达成协议,上海华盈创业投资基金(TDF)破茧而出。

TDF在阿里巴巴项目早期就开始介入,2005年被雅虎收购时,TDF套现退出。正是凭借阿里巴巴项目,TDF创始人吴家麟被2006年的《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最成功的投资人之首。

1999年,在一片质疑声中,硅谷巨头德丰杰(DFJ)与一家名为ePlanet的欧洲基金联姻成立名为DFJ ePlanet的全球投资基金,触角从硅谷扩大到全球。如果没有这次冒险,德丰杰或许与“中国的Google”(原度)失之交臂。2000年9月,和IDGVC共同投资百度,双方出资1 000万美元,“出手阔绰”的占到出资额的75%。

孙正义在中国地区的几次成功投资,也促使其将投资的触角延伸至整个亚洲地区,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在2001年成立,思科成为这只基金的唯一投资人,但最重要的是,软银亚洲找到了一个好的领导者,来自AIG的投资家阎炎,之后,软银亚洲又“借调”软银中国的周志雄和羊东加盟,孙正义在中国地区的第三只基金组建完毕(前两只分别是软库中华和软银中国)。

曾经投资了新浪网的华登国际此时却将中国业务压缩到最小化,只保留江善颂等人驻留中国。上海联创也面临基金匮乏的窘境减缓了投资步伐。

IDGVC、凯雷投资的携程网聚集了Oracle工程师梁建章、投行人士沈南鹏等创业者,他们开创的在线酒店预订服务将刷新中国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即使如此,这家公司的首次融资额也仅有51万美元,由IDGVC合伙人章苏阳投资。

从当时的产业环境看,2001年后的中国新经济正随着全球环境的变化进入衰退期,未来电信增值业务还没有点燃复苏的火种。
  
  
破冰期(2003年年底~2005年)

2004年8月19日,互联网的低迷时代终于划上句号。这一天,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上市为投资者带来了高达1 500倍的回报,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史无前例。投资者红杉资本、KPCB成为硅谷投资界最耀眼的明星。

2000年破灭的网络泡沫,曾让很多网络新贵一夜之间倒退至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不仅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寒冬回复理性,连硅谷和沙丘路上的房屋租价也开始进入合理价格区间。

遭遇重挫的创业者们各自反省泡沫崩溃的成因,为再次创业积蓄力量。正如一句老话:帝国产生在废墟当中。Google的两位创业者开始凭借前辈Yahoo们摒弃的网络搜索日进斗金,高效的搜索质量和全新的竞价排名方式,不断刷新且颠覆着网络用户和广告主此前商业模式的格局。

2003年年底,中国的在线旅游网站携程网登陆纳斯达克,携程网的投资者IDGVC、日本软银集团和凯雷都获得十几倍到几十倍的回报,这让屡战屡败的中国创业者和美国投资者备感震惊。此后数年,这家传统行业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公司,将成为中国众多公司的改造样板。

与此同时,手机移动终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无线增值业务成为热点,几大门户网站都发现了这种盈利模式,并凭此走出了各自发展史上低谷。其中,觉醒较晚的新浪通过收购方式,很快赶上了对手搜狐和网易。早在2003年1月,龙科投资的广州迅龙被正在寻找新型盈利模式的新浪收购,作价2080万美元。

更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中国市场先后出现了3家以此概念上市的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掌上灵通、空中网和华友世纪。遭遇Chinaren创业折戟重创后,杨宁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友周云帆新创办了SP企业空中网,并在2002年年底,获得来自DFJ ePlanet、ChinaAssets等4家机构的300万美元投资。2004年7月,空中网续掌上灵通之后登陆纳斯达克。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不限于此。2001年成立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独揽网络游戏运营者——盛大网络,2003年4月,在盛大官司缠身时以 4 000万美元高价投资。“孤注一掷”的做法,让当时的同行欷 不已,盛大网络一年后上市,软银亚洲获得5.5亿美元的回报,与盛大失之交臂的风险投资者们只能扼腕叹息。

2004年6月,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蒙牛的成功让其他投资者看到了来自传统领域的投资机会。而鼎晖的这笔开山之作也给它带来了约2.9亿港元获利、219%的投资回报率。继软银中国以50万美元投入楼宇电视公司分众传煤(2003年5月)之后,鼎晖领投分众传媒第二轮融资,600万美元的回报率超过25倍。这家最初定位于成长期投资的机构也因此思考起成立专门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同一时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获得包括战略投资者Google在内的8家机构的投资(2004年6月)。分众传媒和百度两家公司的先后上市,令投资者如鼎晖、软银中国、DFJ ePlanet、华盈创投的回报率都高达几十倍到上百倍,这彻底改变了西方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傲慢和迟疑。分众传媒和百度的“中国特色商业模式”、“中国的Google”成为商用流行语。

上述成功不仅为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也让那些操盘者们获得了来自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促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打造自身品牌的愿望。之前,这些人更多服务在外国和政府投资机构。然而,再诱人薪西州和提成也无法阻挡精英流失的洪流。对秉承“独立才是VC最高境界”的人来说,独立是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追求。

最先独立的是软银亚洲团队,率先完成对新品牌赛富基金的募集,来自龙科的两位创始人也启用了德同资本的名号,霸菱亚洲的徐新成立了今日资本,更多的中国品牌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市场坚冰的消融,中国本土品牌的创投机构开始萌芽。

破冰期(2003年年底~2005年)
  
以下摘自《一起攀登8844》

2004年8月19日,互联网的低迷时代终于划上句号。这一天,搜索引擎公司Google的上市为投资者带来了高达1 500倍的回报,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冲击史无前例。投资者红杉资本、KPCB成为硅谷投资界最耀眼的明星。

2000年破灭的网络泡沫,曾让很多网络新贵一夜之间倒退至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不仅投资者和创业者在寒冬回复理性,连硅谷和沙丘路上的房屋租价也开始进入合理价格区间。

遭遇重挫的创业者们各自反省泡沫崩溃的成因,为再次创业积蓄力量。正如一句老话:帝国产生在废墟当中。Google的两位创业者开始凭借前辈Yahoo们摒弃的网络搜索日进斗金,高效的搜索质量和全新的竞价排名方式,不断刷新且颠覆着网络用户和广告主此前商业模式的格局。

2003年年底,中国的在线旅游网站携程网登陆纳斯达克,携程网的投资者IDGVC、日本软银集团和凯雷都获得十几倍到几十倍的回报,这让屡战屡败的中国创业者和美国投资者备感震惊。此后数年,这家传统行业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公司,将成为中国众多公司的改造样板。

与此同时,手机移动终端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无线增值业务成为热点,几大门户网站都发现了这种盈利模式,并凭此走出了各自发展史上低谷。其中,觉醒较晚的新浪通过收购方式,很快赶上了对手搜狐和网易。早在2003年1月,龙科投资的广州迅龙被正在寻找新型盈利模式的新浪收购,作价2 080万美元。

更让投资者意外的是,中国市场先后出现了3家以此概念上市的无线增值服务提供商,掌上灵通、空中网和华友世纪。遭遇Chinaren创业折戟重创后,杨宁和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友周云帆新创办了SP企业空中网,并在2002年年底,获得来自DFJ ePlanet、ChinaAssets等4家机构的300万美元投资。2004年7月,空中网续掌上灵通之后登陆纳斯达克。

中国的商业模式创新不限于此。2001年成立的软银亚洲基础设施基金独揽网络游戏运营者——盛大网络,2003年4月,在盛大官司缠身时以 4 000万美元高价投资。“孤注一掷”的做法,让当时的同行欷 不已,盛大网络一年后上市,软银亚洲获得5.5亿美元的回报,与盛大失之交臂的风险投资者们只能扼腕叹息。

2004年6月,蒙牛乳业登陆香港股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蒙牛的成功让其他投资者看到了来自传统领域的投资机会。而鼎晖的这笔开山之作也给它带来了约2.9亿港元获利、219%的投资回报率。继软银中国以50万美元投入楼宇电视公司分众传煤(2003年5月)之后,鼎晖领投分众传媒第二轮融资,600万美元的回报率超过25倍。这家最初定位于成长期投资的机构也因此思考起成立专门风险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同一时期,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也获得包括战略投资者Google在内的8家机构的投资(2004年6月)。分众传媒和百度两家公司的先后上市,令投资者如鼎晖、软银中国、DFJ ePlanet、华盈创投的回报率都高达几十倍到上百倍,这彻底改变了西方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傲慢和迟疑。分众传媒和百度的“中国特色商业模式”、“中国的Google”成为商用流行语。

上述成功不仅为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也让那些操盘者们获得了来自全球资本市场的认可。促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打造自身品牌的愿望。之前,这些人更多服务在外国和政府投资机构。然而,再诱人薪西州和提成也无法阻挡精英流失的洪流。对秉承“独立才是VC最高境界”的人来说,独立是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追求。

最先独立的是软银亚洲团队,率先完成对新品牌赛富基金的募集,来自龙科的两位创始人也启用了德同资本的名号,霸菱亚洲的徐新成立了今日资本,更多的中国品牌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市场坚冰的消融,中国本土品牌的创投机构开始萌芽。
  
  
蜂拥期(2005年至今)

2004年3月,已经没有人再怀疑中国的市场吸引力,中芯国际的上市让硅谷一些主流风险投资者的身影浮出水面,如NEA、DCM等。

2004年中期,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向宏创投的第三期基金IPFund投资,与思科系统、IBM、摩托罗拉、NTT DoCoMo、阿尔卡特等一起成为活跃的产业型投资者,其他机构还包括IFC、亚洲开发银行等都筹划投资中国风险投资市场。

而盛大网络和分众传媒让美国投资者看到了来自中国项目的巨额回报,成为中国市场创造出的独特模式代表,但彻底打消西方投资者疑虑的是百度的上市,这家中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续写了Google上市时的神话,是时候考虑去中国投资了。

2004年6月,硅谷银行组织的二十几家硅谷风险投资者代表团访问中国,代表团成员包括DCM、KPCB、NEA、红杉资本等主流风险投资者合伙人;10月由亚洲硅谷联盟(ASVC)组织的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的北京与上海,并走访了掌上灵通、宏力半导体、搜狐等风险投资者支持的企业。

美国的风险投资者们需要重新了解这个一度忽略的东方市场,以前他们过于忽略这里,但这里正成为全球第一大网民的国度和各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试验田。2005年后期,Ignition、DCM、Redpoint、Mayfield、Greylock、NEA和Light Speed等老牌美国风险投资者开始在中国安营扎寨。一方面设立自己的中国办事机构,另一方面通过投资中国的本土风险投资公司熟悉当地市场。Ignition寻找到英特尔投资的邝子平和Mobius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伙人Gary Rieschel,鼓动他们成立新的投资公司并与其结成联盟。Mayfield、NEA和Greylock也在中国本土寻找到金沙江和北极光作为合作伙伴,出资成为其LP、在美国硅谷和中国,两组联盟者也采用了合作办公的方式。

DCM和Light Speed也在中国开设了自己的办事处,并分别投资了联想投资和德同资本,通过这些本土风险投资者的触角初深中国庞大的市场。开设办事处的风险投资者还包括硅谷明星红杉资本和KPCB。前者引入说服携程网前CFO沈南鹏等人的加盟;KPCB不仅引来华盈(TDF)、赛富的合作人加盟,更是发展出全球品牌依托本士团队运作并和另一品牌融为一体的模式。

这一时期,Web 2.0类型的网站在全球范围内被投资者广泛关注,尽管缺乏明显的盈利模式,并没有阻止但美国几家主要的Web 2.0公司被高价出售给其他大企业。美国最大音乐交友网站Myspace.com和视频分享网站分别被新闻集团和Google以5.8亿美元和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巨额的收购引起了很多投资者的兴趣,即使天须上市,仍可获得丰厚回报。中国市场首次兴起Web 2.0的投资热潮。

在百度上市前夕,无锡尚德的太阳能的上市引发了中国淘金太阳能行业的热潮。

蒙牛乳业、如家快捷酒店集团的上市都分别让外资见识了中国传统产业的投资机会。

下周把最后一篇天涯的写完。

13、谁最早发现了天涯?

说到天涯啊,我只能先叹口气,这么好的社区咋就不赚钱呢??

其实邢明也算是有福之人。在全国牛人都作门户的时候,他做了社区,而且起了这么好的一个名字。那个时代,国内比较牛的两个社区就是天涯和猫扑,但我当时主要去Mop,因为还小,喜欢去看那些有点bt的帖子。(这里,西词胡同、西陆社区和chinaren的兄弟不要骂我,早期上网就这样,知道一个网址就总去,谁让你们不到我这来宣传呢。)

之后很长时间,也许是不缺钱,或者小富即安,天涯的(网站)收入一直就没有明显的变化,天涯的编辑可以补充一下。当天涯想起融钱的时候,正是美国Myspace火得不得了的时候,5.4个亿美刀卖给了默多克。

做拥中国最大白领社区的天涯当然受不了了,就四处去寻找投资,按照天涯人的爆料,很多VC都找上门来,最后还是联想和清科成了天涯的股东,媒体报道是几百万美元。可以说“天涯”这块玉在公路上放了7年,才被人发现,不容易啊。

之后Google、分众也挤进来。其中Google挤进来可能还存了些私心,大家看看天涯上面的Google搜索条、“天涯问答”和“天涯来吧”这些功能就知道了,都是Google的手笔。

有了这些投资人的撑腰,邢总也对上市有了底气,根据中国证券报的报道,天涯过去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只是利润不多。2008年天涯的商业模式将会定型,利润会有明显增长,“因此在2009年上市的时机比较成熟,上市地点可能选在深圳中小板,天涯已就此事与深交所进行接触”,邢总说的。

上市代码呢,我猜是(570000.SZ),和海口市的邮编一个数,大家等着去买吧。

作者:zyrff 回复日期:2008-1-11 20:14:21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神话

作者:哈里勃起 回复日期:2008-1-11 21:11:04 

天涯的盈利模式很固定,但本身内容的确比其他社区丰富,希望天涯的传媒精神不要像前几者一样为了眼前的利益把自己给毁了,钱是要赚的,天涯更需要赚口碑,这样才是生命力长久之道。

易趣为了小钱把自己给卖了,成就了淘宝这样一个巨无霸的现金流平台,很多门户站内容大同小异,TOM更是做了不齿于传媒的超八卦,而网易的娱乐版块做得很专业,正就在于网易是最早期的BBS平台,当初不少的学界游子在此留连,留下了最宝贵的网络娱乐评论的人脉资源。

而BBS当时还有一家比较有规模的,就是001,却去做了夹缝里的分类广告,很可怕啊,流失了很多资源。

在我看来,目前这些网站平台接下去很有前途的就是多媒体互动社区,猫扑已经把自己用很多规则很多目标捆死了,再发展,也要用很多技术层面之外的东西来填补,本来它在这方面是很有潜力的,现在很难说。天涯的BT精神在于它本身网罗了很多有思想深度跟文字功底并又相当包容的人脉平台,如果能在这方面展开所长,必有其过人之处。

作者:dbqqdb 回复日期:2008-1-11 22:52:52 

喜欢看网络的发家史,有意思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itinfo/1/74911.shtml

20071217/中国互联网霸主们背后的金主(更新至12)

20071217/中国互联网霸主们背后的金主(更新至12)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