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中国互联网霸主们背后的金主(更新至12)

8一下互联网霸主们背后的金主
来源:天涯社区
作者:yododo002

最近看了《一起攀登8844-创业者背后的风险投资》这本书,朋友送的,随便记了些东西,感觉有趣,写下来与各位分享。

本来想按照融资的时间顺序写一下,后来还是觉得先写一下市值最大的——百度。
  
1、谁最早发现了百度?

1999年,当德丰杰正在为自己的DFJ ePlanet基金忙得不亦乐乎的同时,还从没有想到过公司将来的明星投资企业是中国的搜索引擎企业——百度。

同年,李彦宏受徐勇之邀来到硅谷,两人都是来自美国东部,在闯荡硅谷时结识,这一次,李彦宏是参加徐勇担任制片人的影片《走进硅谷》首映式,除了看片,两人还决定成立一家公司承载资源:一是可以让李彦宏手上的全球第二代搜索引擎核心技术“超链分析”专利得到利用;二是徐勇在拍摄《走进硅谷》期间结识了大量投资商,可以让技术背景和资本力量顺利结合。两人不仅拟订了发展方向、管理结构等,还设定了融资100万美元的目标。

技术壁垒大小是风险投资者衡量一个初创企业是否具备投资价值的标准之一。李彦宏曾在搜索引擎公司Infoseek工作,手上持有搜索引擎的核心专利,再加上李彦宏和徐勇提出的中国市场概念,吸引了一家名为半岛资本(Peninsula Capital)风险投资公司的注意。当然这是他们主动推荐的结果,如果不是徐勇在拍摄期间和半岛资本合伙人Greg相识,百度的融资不会这么快到位。半岛资本不仅决定投资,还引来了具有搜索引擎背景的风险投资公司Integrity Partner(美国早期搜索引擎公司Inktomi创办者,后该公司被雅虎收购)一起投资百度,双方分别出资60万美元。很难想象的是,如果百度创始人的硅谷融资时间是在2000年年初,那么一些饱受泡沫惊吓而谈“网”色变的投资者们,是否还会投资这样一家尚无成形产品的公司。

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都是“计划”和“运气”的结合体。当Integrity Partner的创始人Scott Welch告诉德丰杰的Jurvetson时,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虽然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此时已一片哀鸿,但恰逢德丰杰的全球创业基金刚刚成立,正在四处寻觅投资机会。“运气”就更容易理解了,为什么Scott Welch会把百度推荐给德丰杰而不是其他,这里也自然有原因,在他创办Integrity Partners之前,曾经创建过一家购物搜索公司,德丰杰正是投资者之一,由于这家公司后来被Inktomi收购,德丰杰顺利退出,Scott Welch和德丰杰形成了良好的信赖关系。

理论上,新成立的德丰杰全球投资基金应该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但实际上仍然和德丰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Fisher和Jurvetson与阿瑟德?贾马尔都是DFJ ePlanet投审会成员,任何潜在的投资项目必须经过投审会的审核,ePlanet并没有完全自主投资决策权。

因此,当百度被介绍给Jurvetson后,他很快联系到了亚洲区同事(当时还没在香港之外设立办公室)。但很不巧,中文对于新加坡和香港的两位董事来说只是一大堆象形文字,在这里没法如印度一样靠英语走遍天下,因此,刚刚从新加坡加入DFJ ePlanet的符绩勋被委派负责对百度的尽职调查。

对市场、技术和管理者进行细致调查后,2000年9月,DFJ ePlanet和IDGVC共同投资百度,双方出资1 000万美元,前者占到了出资金额的75%,符绩勋代表DFJ ePlanet担任百度公司董事。

当时,百度的模式还比较单一,仅仅是定位于给新浪、搜狐、263等大型门户网站提供搜索引擎服务。当初门户网站可以提供一种用来给网站内容分类导航的图标,并放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给寻找网站深处网页的人提供直达通道,更多的是“自娱自乐”的功能。早期的百度就是这种功能的技术提供者,从中收取服务费和分成费用。这和美国搜索引擎公司Inktomi的商业模式非常类似,在DFJ ePlanet投资百度之前,Inktomi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值已经蹿到130亿美元。就像符绩勋所说的,投资百度“的确冒了很大风险”。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Google领头了最后一轮,本来想收购Baidu,结果李彦宏不买账,独立上市,形成了目前的格局。

但DFJ作为最早大手笔下注baidu的投资者,获益不菲,100倍那是保守估计。那段时期是DFJ中国的黄金岁月,它同期还投资了空中网、分众传媒等项目,回报都在几十倍。

2、谁最早发现了Sohu?
  
为啥非把Sohu方前面,书里说它是第一家拿到风险投资的互联网公司,比新浪早几个月吧。可以看一下书里华登国际和Intel capital的部分。

张朝阳从其老师尼葛洛庞帝等3人获得的22.5万美元(每人出资7.5万美元)天使投资,被很多人认作中国第一笔真正意义的风险投资。这笔1996年到帐的投资支撑到1998年,张朝阳不得不四处寻找其他投资。

1998年进中国的Intel capital在美国基本错过了主要的互联网创业项目,Yahoo、amazon、ebay都没有投资,使其下决心在中国投资一些类似项目,恰逢此时的张朝阳刚刚用完自己的第一笔融资20万美元,其打出的 “中国yahoo”的口号,让Intel有些心动,在对张本人作了数月调查后,与IDG、道琼斯、恒隆公司、美国哈里森公司一起投资了sohu 200万美元,之所以联合投,也许是Intel拿不准,也许是当时网络项目太热了,开始了Intel在中国的投资生涯。

Intel同期的投资还包括亚信和洪恩在线,就是当年做开天辟地软件的那家,后来创始人出来又成立了完美时空网络游戏公司。

2000年7月 搜狐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筹集资金5980万美元;用这笔钱搜狐在2000年9月收购了已经烧光了钱的ChinaRen,并连续收购了17173.com、焦点房产网等几个网站。

3、谁最早发现了Sina?

如果不是美国投资银行家罗伯森-斯蒂芬带着王志东敲开投资者的大门,华登国际并不知道在中国竟然有这样一家企业。华登国际、罗伯森- 斯蒂芬公司、艾芬豪国际集团三家风险投资公司联合进入新浪,是新浪资本演义的开端。只不过那时候的“新浪”姓“四通”名“利方”。

香港四通公司当时是“新浪”的早期投资者。当四通的一位女性副总裁刘菊芬把王志东介绍给段永基时,段永基接见了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由于当时香港四通公司刚刚在香港主板上市,段永基开始考虑在大陆物色投资项目。在北大方正王选手下表现异常突出,并开发出第一个中文视窗平台——中文之星的王志东早已进入段永基的视线。对于段永基来说,当时的王志东确实是难得的一位干将。

段永基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500万港元成立四通利方,由王志东和两名四通员工负责管理和具体业务,开发中文软件平台。但不巧的是,四通利方的产品刚一出炉就遇阻,当时微软Windows中文版登陆中国,微软产品逐渐受到追捧,而王志东研发的产品遭到冷遇。在业务受阻和资金困窘的情况下,王志东融资无门。他开始考虑是否转型。此时,分别由微软和惠普邀请的两次美国之行打开了王志东的眼界。他开始知道,政府援助不是初创企业融资的必要渠道。同一时刻,四通利方的资金账面正面临枯竭。

1996年,基本已到融资无门地步的四通利方与罗伯森-斯蒂芬公司签订国际融资服务合同,四通利方借助国际融资顾问,开始通过对方的资源寻找融资渠道。

罗伯森-斯蒂芬和王志东马不停蹄地奔走在美国和新加坡的投资者之间,一家家拜访,一个个详谈。与华登国际接触之前,两人已经见过了为数众多的投资者,这期间碰壁不断。当时美国互联网市场已经炙手可热,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大部分风险投资者还局限于发掘美国本土的初创公司,中国高科技公司融资还没有得到硅谷风险投资者的重视。那时四通利方不过是一家中文软件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尚不清晰。也正因为大环境欠缺火候,在跟华登国际的谈判过程中,四通利方作为融资方,主导权不够,从而出现了因价格原因而使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

1997年,双方都做出让步,敲定了最终投资意向。由华登国际出资300万美元领投、艾芬豪国际集团和罗伯特-斯蒂芬公司各出200万美元和150万美元,共计650万美元投入四通利方。三大投资公司的进驻,让创始人王志东的股份从最初的20%稀释到13%。

据后来华登国际副总裁茅道临陈述:在和四通利方谈判之初,华登国际就以向网络延伸为条件,然后才投入巨资。1996年,美国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不仅为早期投资者红杉资本、软银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利润,也引爆了美国门户网站的热潮,一场互联网竞赛正在掀起。茅道林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建立在美国硅谷成功模式之上的理性思索和规划。

朝互联网转型的提议,却遭到了四通利方管理层的反对。管理层和投资方如华登国际、艾芬豪国际集团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华登国际很明确地提出,自己并不看好四通利方所谓的纯中文软件平台。它断定,未来最大的发展亮点是互联网。但无论投资方如何强调互联网的重要性,都会遭到四通利方管理层的抵触。以华登国际为主的投资者,在四通利方向“新浪”转型的过程中,开始推波助澜——既口头强调,也用四通利方经营中文软件没有实现大发展的事例为教材,潜移默化地实施互联网政策。

四通利方逐渐踏入互联网,但仅仅是分离出去一个部门从事浅层次的涉网,既和创始人的发展思路不符,也因为短期内没有明显的起色而没受到足够重视。当时的问题是,传统IT行业出身的四通利方确实也不具备顺利转型的条件。因此,华登国际施展了风险投资公司最拿手的工作——调配资源。

1998年,姜丰年和王志东第一次见面。姜丰年此时正处事业高峰,他创办的趋势科技刚刚在美国和日本先后上市,接着又创办华渊中文网,自己担任首席执行官。

和四通利方主要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发展不同,华渊中文网利用趋势科技的资源把触角伸到了北美和日本等地,这对过于本地化的四通利方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此时姜丰年也在寻找中国大陆的投资机会,双方的见面恰到时机,姜丰年半开玩笑地说,“干脆合并好了”,精明的王志东没有立即同意,因为当时被更高估价的华渊中文网如果一旦进入四通利方,王志东13%的股份会被稀释得所剩无几。又是一次妥协的结果,双方调整估值、以同等价格开始了谈判。

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华登国际副总裁茅道林站出来摆摆手,说“不行”或者委婉拒绝说“再考虑考虑”,那么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家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1999年3月,华登国际再次牵头,新浪完成第二次私募,获国际融资2500万美元。华登国际和上海联创等成为此次的投资方。8个月后,新浪又完成一次超过6000万美元的融资。几次融资之后,软银日本、香港盈科、高盛、戴尔等都成为新浪股东。新浪创始人的股份也随着大小股东的进入而不断稀释。

在几次融资中,华登成为新浪的最大股东,成为以后历次新浪人事更迭的主要推动者。2000年3月,新浪网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挂牌上市;也获得了一笔日后收购的资金。但除讯天外,新浪早期收购的一些公司(在线旅行服务公司、UC即时通讯、阳光文化网络电视公司等)并不成功,倒是最后陈彤主抓的内容一只独秀发展出来,成为新浪最大的优势。

4、谁最早发现了网易?

1997年5月,丁磊创办网易公司,网易公司成立时只有3个人,所谓的公司不过是一间7平方米的房间,几个人就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踏出了自己创业的第一步。公司的资金只有20万元,这些钱大部分由丁磊销售邮件系统所得,对于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这样一笔资金就太少了,买两台服务器,搞一些装修就没有了。

网易真正融到资是在1999年11月底,投资者是霸菱亚洲的董事总经理徐新,后同期投资了Chinahr,这两个项目现在看都非常好。

当时,徐新对于互联网领域调查已久,1999年,除了网易,她已经与其他几家早期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打过交道。第一次见到丁磊时,网易正琢磨着要不要把控股权卖给台湾奇摩网,用来筹措更多的资金。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500万美元的投资划入网易账户。同一时期,新浪和搜狐分别得到了华登国际和英特尔投资等机构的投资,并计划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网易面临巨大的生存挤压,这笔资金证实了创业投资在企业成长中雪中送炭的关键作用。

2000年6月,作为门户网站的网易成为第二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互联网门户企业,也是因为丁磊依靠外资较少,其上市后作为创始人的股份在60%以上,凭此越居中国IT首富。而同期王志东的股份在多次融资后被稀释成6%左右,张朝阳的股份被稀释到30%左右。

/**作者:大汉百科 回复

从1989年到2000年,段永平始终埋首于实业,相继打造出小霸王和步步高两个品牌,对股票市场从来没有碰过。“没有工夫去研究,也没有什么兴趣,觉得投机气氛比较浓。”2001年,段永平的美国绿卡突然被批下来这件事对他的生活与事业是一个强烈的转折暗示。“绿卡是2000年我太太帮我在美国申请的,我以前以为拿到这个东西需要很多很多年,没想到半年就批下来了。其实我也没有很好的准备。但怎么办呢?批下来了又不能不来,因为在和太太结婚前我就答应过你要嫁我我就去美国,否则人家也不嫁我。不可能让太太在美国,我在中国,那还要这个家干什么?”段永平的妻子是他上世纪80年代末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时认识的校友,1993年到美国摄影界闯荡,2000年时在美已稳定下来并颇有成就。于是在心理缺乏准备的情况下,2001年年中,段永平拿着绿卡到美国初次“落地”。
  
“那个时候我就想,我将来要在这里生活的话,我来这里干什么?我也不能整天在家里呆着。”他想到了投资。但是一开始他很迷惘,对投资这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东西摸不着头绪,不知道那些操盘手成天在忙什么。他看了一些讲投资的书,里面讲K线图分析,讲涨跌概率,讲如何测市,看不懂。这时他看到一本巴菲特谈投资的书,里面说,“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就等于在买这家公司,买它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投资你看得懂的、被市场低估的公司”,懂了。他觉得这就是在讲他当年为什么会自掏腰包投资步步高的道理,仅仅因为他相信这将成为一家不错的公司——步步高创立时,他个人在里面占了70%多的股份。“我投资任何一家企业应该跟我当年投步步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从前做步步高投资的同时我自己也在做经营。”
  
他说,“其实在看巴菲特之前,这些理念本来就在我脑子里,只是一看巴菲特也这么想这么做,而且靠这个做成了世界第二富人,我有了信心。不然不一定下得了手。你能理解吧?人们做一件事往往需要别人的肯定。”
  
那时,段永平已在琢磨着能否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废墟”里淘金。因为他相信互联网本身并不是泡沫,“这个东西我们天天在用,怎么会是泡沫呢?”他刻意跟新浪、搜狐、网易、联众这些中国互联网公司接触,了解情况(有趣的一个细节是,有一次,时任新浪CEO的王志东带着茅道林、汪延、曹国伟 ——后来证明是新浪历史上的四任CEO——跟他一块吃饭),也试水性质地买过这几家门户的少量股票,但段永平对这些公司的模式与未来还是将信将疑,看不太透。
  
这时有一天他秘书接到了网易丁磊电话,丁磊说想找段永平聊一下。关于这件事,丁磊曾经在他的一次演讲中也提过,2002年网易推出网络游戏《大话西游2》,营销是块短板,所以他想中国谁的营销做得好,他去请教他总可以吧。于是就翻开通讯录,找到段永平的名片。不过段、丁二人对这件事的时间回忆得不太一致,在段永平记忆中,这是2001年、他买网易股票之前的事。“丁磊不是来找我买股票的,他都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他听谁说可能我对企业的理解还有些意思,所以来找我。那时候他觉得自己有一些问题,我比他大十岁,做的时间比他长,是过来人,教教小兄弟,吃个饭喝个茶,对我来说很简单。”何况段永平也正好想了解互联网,于是两人很快就见了面。这段时期网易从经营状况(2001年全年亏损2.3亿元人民币)、股票价格(掉至1美元以下)到公司形象(美国投资人对其提起诉讼,面临摘牌危险)全面处于谷底。一番长谈之后,听丁磊说网易要集中兵力搞研发、做网络游戏,段永平说,“你们的想法很好啊?如果这个公司像你说的那样,现在这个价格显然是不对嘛!”
  
做游戏机出身的段永平知道游戏市场有多大。虽然他无法预测网易做网游一定能挣多少钱,但是“没有道理比我1995年做小霸王时还少。那时我们就做了差不多以亿元计的营业额”。他去查网易的财报,看到网易每股价格只有8毛美金,却有2块多的现金。他心里动了一下。而对于网易面临的法律风险,“很简单,付点钱,请几个律师根据法律规定与以往已判案例来测算一下这个案子如果网易要赔、要摘牌,概率是多大、要赔多少钱。”拿到律师的评测,段永平心里有谱了。
  
这就是他一举动用两百万美元,在每股1美元以下投资网易的开端。网易股票后来一飞冲天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了。在2006年3月经过一拆四的股票分割后,2007年2月份网易的股票价格在20美元左右。而根据2006年11月的SEC文件披露,段永平在网易的个人持股仍有534余万股,占 4.21%,另有1.81%、234多万股放在段永平的家庭慈善基金Enlight Foundation名下。**/

作者:yododo002 回复
  
昨天又看了一遍书,感觉赛富还是挺大胆的,当年敢把10%的钱都投资给盛大,把出价高的6个竞争对手全部PK掉。当然,最郁闷的是中华网,与盛大失之交臂,老大缺乏战略眼光就没办法了。
  
好了,正文开始。
  
5、谁错失了盛大?

(本来想写谁发现了盛大,后来觉得大家都知道,就写一个谁错失好了)

陈天桥是政府部门人员下海经商的典型:大学毕业后进入一个政府部门,真正让他从商的原因是当他跳槽到一家信托投资公司不久后,那时,一场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大潮正在涌来,在大学时就沉迷于网络的陈天桥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次机会。

揣上在投资公司炒股赚来的50万元人民币,陈天桥辞职了,开始做一件让他所有老同事都困惑不解的决定:在互联网上创业。顾不了别人的猜疑,陈天桥开始了他的商业项目——在网上开办“天堂归谷”的虚拟社区,这有点像后期网络游戏的雏形:场景有昼夜之分,游戏者可以播种、收割、交换物品。

陈天桥第一次受到众人关注的时间是2001年,凭借他过去在信托投资公司的资源,陈天桥找到了中华网CEO叶克勇,为公司拉来了第一笔投资。但中华网作为投资者,有其战略考虑:盛大的用户注册速度和剧增的网页浏览量,都是吸引中华网这家门户网站(后转型软件开发)的原因。虽然300万美元的入股没有控股盛大,但中华网凭借资本驱动力,却有权要求盛大向动漫网站转型。在当时看来,这种做法有点远水不救近火。盛大从网络娱乐项目向动漫产业转型后,紧接着就遇到互联网冰河期,美国纳斯达克股市一片萧条,新经济企业草木皆兵。

通常,风险投资者会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批把资金注入投资对象,一旦投资对象和发展预期不符,很有可能延期投资或索性直接退出。陈天桥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2001年,当中华网承诺的投资还缺100万美元到账时,陈天桥的公司徒有100万注册用户,运营了一年时间却颗粒无收,这让受到互联网泡沫重挫的中华网如坐针毡。投资者批判和质疑的声音不时传到陈天桥那里,双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裂痕。有了这样的不信任,陈天桥后来打算转型运营《传奇》的计划遭到反对就不足为奇了。

2001年5月,软银亚洲还处于孕育期。因受到互联网寒潮的影响,2001年软银中国的基金投资数量也在锐减,当时的情况对日本软银集团系列基金来说都是一场不小的考验;软银亚洲此时正在募集当中,团队还没有全部到位,而此时的陈天桥又如何呢?不少媒体称他为“困兽陈天桥”。外界从一个人成功的现在去回顾他落魄无助的历史时,描述者总会把当事人“超然化”,当事者曾经面临的困难迷惘退居幕后,乐观坚毅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

所谓传奇人物不过是给考验过后的“凡体”蒙上神化的面纱而已。当时,陈天桥恰巧遇到韩国游戏开发商Wemade到上海来推广网络游戏《传奇》,经过上海市动画协会的介绍陈天桥得以和对方认识。

风险投资家更看重商机而不是一时的想法,当陈天桥把代理《传奇》的想法告诉中华网,希望对方将剩下100万美元余款兑现时,中华网觉得当时的另一款游戏《石器时代》生存状态并不好,陈天桥的想法也不会太有前景,便直接回绝了。陈天桥精心制作的投入和收益可行性报告眼看就要付诸东流。

陈天桥再次站在十字路口:继续尾随投资者的指引,还是自谋生路?一念之间将决定成败。激烈矛盾下,经过双方协商后决定,中华网按照当时的股份比例,只留下后续30万美元,从此和盛大分道扬镳。

接下来,软银亚洲粉墨登场。

(后面就不说了,看书去吧…)

6、谁最早发现了腾迅?

其实这个问题,会让大多数接触过腾迅的VC感到后悔。“为啥当初马化腾找我的时候,我就没意识到这是个大生意呢?”这是那些没投资马化腾的人的普遍感触。

而另一批有感触地是那些投资了马化腾的VC,“为啥我就卖得这么早呢?”你们可以问问IDG的人,虽然他们已经从腾迅赚了一大笔,但出手绝对是早了。

第三批郁闷的要数深圳电信数据局、中华网和新浪,当腾迅送上门来时,愣是帮人家小马哥撵出去了。还和人家说:麻烦你从门外把门关上,好吗?现在只能看着人家赚钱了。

那到底谁发现了腾迅呢?

公元1999年,也就是那几个门户的同学都融到资的时候,小马哥的公司进入了冬天,找不到盈利模式的腾迅决定出手让贤,价格100万,尽管现在这个数字让人觉得是杯水车薪,但在哪个时候,腾讯认为它是天文数字。认为是天文数字的还有深圳电信数据局,他们坚持只能出60万元,小马哥一怒之下停止了转售。

到99年11月,腾讯帐上只有1万多元。从10月起,腾讯不得不考虑向VC融资。马化腾当时准备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一轮接一轮的谈判不仅使火烧眉毛的马化腾口干舌躁,而且使他对QQ的命运越来越担忧。

经过长达7个月的努力,终于在2000年4月份融资到位。IDG和盈科数码以各占腾讯20%股份的代价向腾讯投资220万美元。

可惜后来盈科没坚持住,半路抛了腾迅,赚了10倍多。2001年6月,香港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之后,MIH从盈科手中购得20%腾讯股权的同时,还从IDG手中收购了腾讯控股13%的股份。2002年6月,腾讯控股其他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腾讯的股权结构由此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

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将IDG所持剩余股权悉数购回,并从MIH手中回购少量股权,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IDG后来其实挺郁闷的(这个书里面也提了)。

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正式在香港联交所挂牌。QQ上市后,马化腾的个人身价迅速飚升,身价17亿港币。特别强调,不是说现在,是说腾讯刚上市那会儿,现在马总值多少,建议去亲自问问马化腾,他QQ号是10001,有QQ的同志可以试一下。

上市后,腾迅也开始了自己的扩张,其中就包括收购Foxmail,推出门户、搜索、Paipai,逐渐成为中国的巨头之一。

7、谁最早发现了MOP?

是猫扑使作者深刻理解了bt的精髓。同批地词汇还包括874、253、tjjtds等。

那是在2000年,猫扑估计也就有1台服务器,6000个用户在线就慢的要死,但大家都会等着。

陈一舟是在02年底再度回国发展。当时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成立千橡,主要业务是SP;另外是搞了一个青少年社区dudu.com。这两件事情,都深深烙上了chinaren痕迹:SP,陈一舟在chinaren的前合伙人周云帆和杨宁当时正在搞“空中网”;dudu.com,chinaren就是青少年社区。陈一舟很聪明,发现mopper社区更好,04年初,就收购了它,改名为mop.com;同时,关掉了刚刚运营一年的dudu.com。

2003年前后,mop确实非常好,仅从流量上看,当时就超过了myspace。陈一舟后续操盘mop如果正确,坚持下来保不齐就是一个中国的myspace――这是陈一舟第二个机会。

后续俺就不多说了,大家看关于MOP的新闻就可以了,总之发展的不太尽如人意。

那么陈一舟同学的第一笔钱从哪来呢?

根据史料记载及陈的口述,他们公司的第一笔钱是非常低的,“而且我在美国已经穷到不能再穷了。我和一个天使投资人,吃麦当劳吃了8次,他吃的麦当劳吃的3块钱标准的麦当劳,我是吃的5块钱的,我融了8万元,所以很苦的时候他愿意投。我觉得这个就是感恩精神,到后来千橡做大了之后他的钱翻了100倍。”(这一点书里没提,但可以问问作者知道不知道。)

但大体上是第一笔钱近百万美元(2002),第二笔在近千万美元量级(2005年左右),2006年3月,陈一舟获得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最大一笔风险投资,4800万美元,由GA、DCM、TVC、AccelPartners和联想投资五家投资。

也许是在资本的压力之下,千橡走上了多元化扩张的道路,猫扑老的文化传统逐渐淡化了。

8、谁最早发现了江南春?

分众是个奇迹。每个人都这么说,但不知道江咋说。

江还是蛮新幸运的。看了书中《软银中国》这篇文章,让我感觉以后租办公室一定要租到和Vc同楼层的地方。

2003年5月,同处一栋楼的软银中国的余蔚突袭分众传媒,不到3小时就达成了软银历史上“时间最短”的投资意向框架。分众传媒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初创企业和风险投资者的主被动位置。在纳斯达克已经上市的公司中,大多数都有过拿着商业计划书到处找人投资的经历,但江南春是个例外。

两年后,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每股17美元的价格发行1 010万股,共融资1.717亿美元。2006年1月,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合并,截至2006年10月,软银中国已从分众传媒退出部分投资,回报率超过50倍。(为尊重作者创作,上述两段引自原文。特此说明)

分众融资大体的流程如下:

2003年6月,SBCVC与维众(中国)投资分众传媒50万美元。SBCVC协助江南春在海外成立了分众传媒(中国)控股公司。UCI在IPO前拥有近7%的股份,维众通过余蔚进行控股。

2004年4月,分众传媒获得鼎晖创投、TDF以及DFJ、中经合、麦顿国际投资联手提供的1250万美元风险投资。其中DFJ ePlanet在上市前拥有4.71%股份,鼎晖通过其创始人吴尚志控股7.86%。在成功IPO后均套现退出。

2004年高盛联合联合欧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基金英国3I公司向分众投资3000万美元,在当时创下了国内新媒体业融资的新纪录。这3000万美元,分众传媒一部分用来将中国商业楼宇联播网的规模从1万栋扩展到2万栋,另一部分用于建立大卖场联播网。其中高盛通过投资公司GS Focus拥有IPO前的12.24%股份,3I公司拥有IPO前的4.9%股份。在IPO后至2006年间,均抛股实现退出。

在IPO前,江南春拥有近40%的股份。

获得融资后,江南春展开了大规模的并购,包括聚众、好耶、分众无线等10几家企业都被收入囊中,分众的市值也直奔央视去了,据说目前是央视的1/4。
  

/**作者:官方说法 回复

2003年5月,同处一栋楼的软银中国的余蔚突袭分众传媒,不到3小时就达成了软银历史上“时间最短”的投资意向框架。
  
有没有关于这段故事的细节内容?余蔚为什么要突袭分众?当时分众是一个什么状态?

我见过江南春,对他思维之敏捷印象深刻,我相信任何VC只要跟他交谈一次,一定会被他打动。但是余蔚当时为什么会主动找他呢?

作者:yododo002 回复
  
1、软银中国基金已经查不多投光了,只剩下50万美元,这样的金额投重要项目是不可能的,50万美元损失的话也无所谓。

2、每次余蔚都在楼下看到这个液晶屏,觉得模式还是蛮新颖。

3、在洗手间碰到过一次江,顺便谈及,因为路近,就过去座座。

大体就是这样,别人讲述的。**/
  

9、谁最早资助了九城?

1993年,朱骏赴美学习、工作,在美国创办U.SEMC公司;1998年,朱骏揣着在美国进修期间跑房产中介挣来的50万美元资金,在香港注册了名为“Gamenow”的外资公司,自任CEO兼董事长,占股60%,其他创业者持股40%;公司后改名为第九城市。

2000年,九城获得MorningSide的310万美元投资,朱骏持股比例被稀释至40%。Morning Site早期曾投资搜狐(第二大股东)、携程网、后期投资了迅雷网络、泥巴网(做P2p技术的一家企业)、家和网等公司。

晨星的介入对九城的成长可以说非常重要。凭借这笔钱,九城收购了目标软件,应该是出《傲世online》的那家,在北京学院路弘彧大厦,我好像还去过一次。

但好景不长,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令九城的资金链异常绷紧,最惨时公司无法支付员工工资,朱骏自讨腰包支付了18个月,每月差不多120万元,(一共2160万元,朱够有钱吧)。为了顺利过冬,朱骏除了贴钱,还在管理上采取了给高管股份的方式。

也许网络游戏产业真的像陈天桥说的那样,是一个日进斗金的生意,陈的公司在只有不到100人时,每天入帐100多万,朱骏称当时公司鼎盛时能够达到200万元每天的收入,确实吓我一跳。

2002年7月,缓过劲的九城以200万美元代价拿下了韩国Webzen公司《奇迹》在中国地区的代理权,当时双方共同投资150万美元,成立九城娱乐公司,九城占股51%,韩方占股49%;

这时候,朱骏球瘾发作,2003年底,朱骏接手乙级球队上海天娜,组建九城足球俱乐部,2004年冲甲成功;2005年10月,朱骏收购中邦足球俱乐部90%的股权;2007年2月7日,朱骏1.5亿人民币参股上海申花,并放弃了上海联城价值几千万的中超资格,整合两支球队。最近的消息是上个月称他将与前泰国总理他信联手,收购一只英超球队。

现在朱骏有两个称谓——董事长和总教头。“总教头”似乎是朱骏更为喜欢的称呼,球场上常能看到朱骏。无论是大小赛事,这位董事长都会亲临现场,即便在“第九城市”上市前的关键时候,朱骏依然出现在球队冲甲的现场。九城队每场比赛的出场阵容和战术也都由朱骏自己决定,那教练干吗的呢??

每天上午,朱骏会跟着上海九城队训练,然后才赶回公司上班;他保持着每周踢一场球的习惯,他的位置是前锋;打队内对抗赛前,朱骏会事先下达命令:“谁不对我用狠劲,我就罚谁的工资。”

如果不是有体能测试这道门槛,朱骏一定会自己上场踢那么几分钟。他甚至开玩笑说,他想去和中国足协商量一下,破破例,让他每场上个10分钟,“我想别的球队不会有意见吧,这等于他们十一个打我们十个。”朱骏用个人资产的一部分建立起一支球队,在他看来,球队就是精神寄托,这和普通人爱掏钱看电影没什么区别。

(上面内容,书中没有提到。)

2004年,九城获得“暴雪”《魔兽世界》的代理权,同年底九城登陆纳斯达克,融资1.03亿美元(此时距离盛大登陆纳斯达克仅隔半年);凭借这笔钱,九城迅速收购了China Interactive 33.1%的股权,真正地获得了《魔兽世界》的代理权,缓解了分成费用所带来的压力。2006年5月九城又用3500万美元拿下《地狱之门》;一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六一儿童节前一周,还好不是愚人节,以1.67亿美元向EA定向出售15%股权的股份,公司作价11.6亿美元。

如此这般,朱骏完成了他人生的三级跳。

/**作者:小黑 回复

本来对朱骏印象还不错,九城还叫gamenow的时候,我就已经注册了。

但是自从他带申花去利物浦打比赛,自己要求上场5分钟,出了国际洋相之后,就彻底认清了此人暴发户的真实嘴脸。

咳,中国人就是不能太有钱……**/

10、谁最早发现了携程网?

这家公司其实是中国互联网连接线下商业模式的开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另外一个就是它培养出了像沈南鹏、季琦这样的牛人投资者和创业者。

但好的故事总是从最坏的时候开始讲起。

1998年,与梁建章相熟的沈南鹏、季琦成了携程最初的创始人。3人很快决定,从原来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全力以赴把网站做好。在分工上,优势互补是他们的长处。梁建章是ORACLE中国咨询总监,技术背景深厚;沈南鹏是耶鲁MBA,是个具有多年投资经验的银行家,具备相当的融资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而季琦则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擅长管理、销售。后来,为加强旅游行业,梁建章又找到了上海旅行社总经理范敏加盟,从此携程管理团队构建成功,正式起航。

但最初,携程网的模式并没有让外人觉得有啥希望。在大家都忙着去做门户和电子商务的时候,携程为自己制定了在线预定这样一种商业模式。1999年10月,依靠一纸10页的还略显粗糙的商业计划书以及一个完美的团队组合,梁建章赢得了IDG第一笔50万美金的投资。

4个月后,IDG、软银日本、晨兴集团、兰馨亚洲等多家机构向携程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总金额达450万美元。凭借这笔钱,携程收购了国内最大的传统订房中心现代运通。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2001年10月携程网宣布公司实现了盈利,这和它之前收购现代运通有很大关系。尝到甜头的携程很快又收购了北京海岸航空服务公司,延伸到机票预定领域。

在此期间,美国凯雷投资携程网600万美元,到其退出时,赚了大约14倍。

2003年12月9日,携程网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募集7560万美元。沉寂三年之后,携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重新登陆纳斯达克的第一家网站。

对这个公司的评价,可以引用书中所写的一句:“此后数年,这家传统行业和新技术相结合的公司,将成为中国众多公司的改造样板。携程网的投资者IDGVC、日本软银集团和凯雷都获得十几倍到几十倍的回报,这让屡战屡败的中国创业者和美国投资者倍感震惊。”

11、谁最早发现的51job?(51域名咋火起来的。)

最早记得我还买过前程无忧的报纸呢,1块钱一份,好像在人大门口。但我去的网站是Chinahr,觉得这俩网站没啥区别,后来才知道51job和那份报纸是一家。

前程无忧最早是1997年由Bain & Company公司一些顾问创建的。甄荣辉是这家公司最早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了最早的100万美元(差不多正好是他一年的收入,1984年,甄荣辉从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又获得法国INSEAD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甄荣辉在贝恩公司任地区总裁。2000年4月他辞职加盟前程无忧担任CEO。)

前程无忧的第一个员工是凤雷,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在1997年创办了前程无忧的前身公司润安公司,后任前程无忧高级副总裁,2007年离职,改任战略顾问,跑掉手中股票开始了天使投资生涯,这是题外话,还得说一下为啥甄要投资51job。

事情的起因是贝恩公司在某份国内办的英文日报上登了一则招聘启事,只收到20多份简历。后来,甄荣辉将招聘启事改发在某某青年报上,收到了5000多份应聘简历。这次招聘,让甄荣辉嗅到了人才招聘市场上的发展机会,于是,《前程周刊》——一份专业招聘类报纸于1998年出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甄荣辉是投资人之一。

1999年,互联网大规模兴起,为招聘市场带来了变革。此时有客户反映,《前程周刊》版面太多,且每一版面上又有那么多广告,找起来十分费劲儿。如果有一个专门的网站,在搜索栏里敲入关键词,想找的职位一下子就都列出来了,多方便!几个《前程周刊》创办人觉得做网站可行,而且当时办一个网站只要几千块钱、一星期就能搞定。于是,前程无忧网的前身www.Creer-post.com(这个名字当时也够土的)在这一年的9月开通。

此时,甄荣辉仍旧只是作为投资者之一,并没有参与管理,仅是在公司大的发展策略上给一些意见。若干年后的今天,甄荣辉自嘲:“前程无忧网最初规模很小,我的作用不大。拉广告我不在行,出资可以说是当时作贡献的一个最好途径。”2000年,在贝恩已度过了11个春秋的甄荣辉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离开贝恩。这年他37岁。

2000年底,甄荣辉遇到了人生中最为低落的时期。短短半年,1400万美元融资就被烧掉了500万美元。这笔钱由美国风险资本公司Doll Capital Management(DCM)投资,风险投资家Davil K.Chao进入前程无忧董事会并在IPO前获得了31.20%股份, 为第二大股东。据称,投资前程无忧是DCM公司投资史上回报最大的一次投资。但这笔投资为DCM带来的回报超过3亿美元(保守估计)。

2000年初,前程无忧网在引入1400万美元融资时,纳市股指还在4400点,3月11日,纳指暴跌,后一路跌至1500点。这段时间,甄荣辉一直坚持着网络招聘、报纸广告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等综合经营策略,没有做单一的网络公司。尽管自己几乎失去了信心,但是,甄荣辉在合伙人面前依旧表现得胸有成竹。合伙人注意到,从那时起,甄荣辉开始注重成本,当时欠款能拖的就拖着。

互联网蓬勃期,很多投行人士都认为甄荣辉做得一点也不专业,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com公司。事实证明,当网络泡沫崩溃后,正是这种不纯粹挽救了甄荣辉的公司。

2001年,上海前进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Tech JV)注册成立,由注册在英属处女群岛的51net.com持有99%的股份,开始为上市谋划。Tech JV随后设立了一系列的控股子公司,形成了现在前程无忧的主体部分。2000年3月,润安和前程两家公合并为前程无忧(www.51job.com,注册于开曼群岛,由甄荣辉等前程无忧的四个创办者持有(前程无忧的前身是润安和前程两家公司,分别由甄荣辉曾经在贝恩的同事、现在前程无忧高级副总裁王涛和凤雷创办)。前程无忧由内资企业转变为合资公司。

这种改变完全是风险投资公司要求的。2004年3月,中国内地出台新政策限制合资广告公司的外资比例不得超过70%。正在美国申请上市的甄荣辉不得不对公司进行再一次重组,将51net.com对Tech JV的持股比例由99%削减至51%。至此,前程无忧上市前的准备完成了。

2003年年底,携程凭机票预定模式登陆纳斯达克使国内的创业者看到了回暖的迹象,但2004年,盛大网络“流血”上市(调低发行价),引发很多投行人士断言“盛大以后中国概念2004年没戏了”。随后,空中网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更是描绘了中网在纳市的惨淡前景。但甄荣辉和他的前程无忧突破了这种颓势。

2004年9月29日,前程无忧网在美国发行525万股美国存托股(ADS),发行价为14美元,高出了先前市场预期的11—13美元,成功募集资金7350万美元。

2006年,前程无忧出售15%的股份给recruit公司(日本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并且约定三年内日本recruit公司最高可持有前程无忧40%的股份。这次战略收购的牵线人是DCM,它同时也是日本Recruit公司的投资商。DCM投资Recruit在前,前程无忧平面媒体+online recruitment的模式借鉴了Recruit在日本运营的经验。Recruit在日本有40多年的运营历史,实力雄厚。

其实,51job给我们留下的最多影响,就是一系列51域名的崛起,但大多只是学到了前程无忧的形,而缺乏其神,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作者:非典型性海盗 回复 
马云的融资故事也很不错 而且被马云演绎的有点传奇 厕所里6分钟搞定2000万美金 呵呵**/

/**作者:不想黑人 回复日期:2007-12-25 15:44:23 
 官方说法 回复日期:2007-12-14 17:05:49 
 2003年5月,同处一栋楼的软银中国的余蔚突袭分众传媒,不到3小时就达成了软银历史上“时间最短”的投资意向框架。    
 有没有关于这段故事的细节内容?余蔚为什么要突袭分众?当时分众是一个什么状态?
 我见过江南春,对他思维之敏捷印象深刻,我相信任何VC只要跟他交谈一次,一定会被他打动。但是余蔚当时为什么会主动找他呢?

 ————————————————

 他们两家公司用一个卫生间,方便的时候交流过,余说他对江一直加班很感兴趣,后来看到液晶屏就直接去谈了。余非常看好这个项目,基本上从这个时候就开始单干了,名字很有趣,叫维众。余从这个项目得到了上亿美金的回报。

 凯雷没有投分众投的是后来者聚众,后来凯雷推动了分众收购聚众,通过换股,它也成了分众的股东。
  
 PS:有段时间江很想收购SINA,谈过好几次。**/

12、谁最早发现了讯雷?  

巡雷是个大家伙,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他的能量了,全国保守估计,它的客户端应该装了1亿个。

翻看了一下书,对巡雷的介绍较少,只在联创策源(巡雷第三轮的主要投资者)一章中看到部分介绍。

2003年1月底,邹胜龙及程浩回国发展并正式成立深圳市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三代)。开始时,选择的项目是电子邮件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当时电子邮箱开始收费,邮箱的容量也越来越大。那时还在美国工作的邹胜龙拉来了自己在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同学程浩,成立了三代公司,也就是后来的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不过电子邮箱的存储市场并没有如他们最初预想的那样发展壮大。两三个月之后公司陷入困境,两人商量转型。

靠着一款漏洞百出演示版,迅雷从IDG VC获得了第一笔投资(2004年初),负责该项目的应该是当时加入IDG不久的周泓一,周是做XX插件起家的,对于基于客户端的商业模式了如指掌,在他的帮助下,IDG投资了二十万美元给这家新创企业,投资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数月之后,皱和程果然不负投资人厚望,再将第一个版本推翻重做后,获得了非常好的测试成绩。

在此情况下(2005年9月),IDG联合晨兴(投资携程、九城的那家 VC)联合投资巡雷,预计在200万美元左右。此时,周又为(猜测)巡雷的创始团队出了一个注意,使其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对手远远抛在身后,包括之前一直领先的Flashget。这里还需要补充一句,2005年5月三代公司这个历史称呼正式更名为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迅雷),暨“迅雷”在大中华区的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

有了第二笔钱的巡雷,在技术储备已经完成的情况下,开始了全国的业务扩张。正如此前周本人建立的强大地推队伍,推广他们的网络实名业务一样,巡雷的推广也发动了一场人海战术。巡雷开始不断接触各个下载站,希望对方为其开通专用的下载通道和统一格式。在所有的竞争对手改用巡雷提出的多线程多服务器下载方式时,他们发现还是没有巡雷的速度快,Flashget的推广者感受应该更多,那些下载站为巡雷大开方便之门为其带来了明显竞争优势。

那么,那些下载站又获得了哪些好处呢?两点:巡雷技术能够缓解下载站服务本身的压力,提高下载站的效率,第二,能够按照下载次数付费。巡雷的竞争对手开始模仿时,已经明显落后了。

2006年初,巡雷累计装机量超过1亿,够惊人吧。Google看中的也正是这点,未来讯雷一定走上搜索的道路,他说自己是娱乐搜索,还记得当年百度什么强吗?是Mp3搜索,都是单点突破,横向扩张。

Google当时在中国一共投了2家,一家是百度,一家就是讯雷。也许讯雷成为下一个百度时,又让Google空手而归,但对Google来说,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他需要众多的与百度抗衡的盟军。未来中国的搜索市场会非常好看,一定会有百度、Google、讯雷、有道、Soso、yahoo、msn这样一堆参与者的,每家的领军这都有这样的野心,至少切下10%的份额。

好了,不多说了,本来以为视频网站的出现会分流讯雷的用户,但实际上影响不大。让我们还是看着讯雷的上市吧,另一个表现优异的互联网公司。
  
上面分别是讯雷的看看和听听。还有讯雷的一系列,大家应该很快就会看到。
  

未完….,待续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itinfo/1/74911.shtm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