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家人鼓励下,老人毅然站出来,专家感叹:“周粉英老人的勇气令人敬佩!”
(2007-05-17 15:04:3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4版
南京第一位公开“慰安妇”经历的雷桂英老人去世后,江苏如皋年逾九旬的周粉英近日毅然向社会公开自己屈辱的“慰安妇”经历。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表示,全国幸存的“慰安妇”为数很少,能够站出来承认并指证日军暴行的人更少。周粉英的“挺身而出”让人钦佩,不但再次揭露日军当年的丑恶行径,也为历史留下了铁证,对企图否定历史的人是一次痛击。
22岁被抓进慰安所:当时她是被汉奸硬生生地扣着两只脚从磨盘下拽出来的
日前,记者来到如皋市白蒲镇杨家园村周粉英老人家。老人的独生儿子姜伟勋将90岁的母亲从卧室中搀扶出来。老人虽年事已高,双目失明,但思维清晰。
周粉英,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杨家园村人,1917年出生,由于家境贫困,5岁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19岁结婚,与丈夫感情甚笃。
然而,1938年春天,日军占领如皋,开始四处抓“花姑娘”奸淫取乐。农历二月初的一天下午,几个当地汉奸杀气腾腾地往周粉英家赶去。当时22岁的周粉英听到风声后吓得躲到邻居家的磨盘底下。
至今,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当时她是被汉奸硬生生地扣着两只脚拽出来的,在被粗暴地用布袋套住,绑起来后,她被独轮手推车推走。老人说,为首的那个汉奸名叫姚魏泉。
当天,周粉英的嫂子吴群也遭遇同样悲惨命运,一起被抓到白蒲镇上的日军慰安所,成了“慰安妇”。据老人介绍,那天共有20多位姑娘被抓进去,而整个慰安所大约有40多个“慰安妇”。
周粉英说,她们被编了号,她因长相出众,被编为1号。噩梦般的日子里,她平均每天要接待2到5个日本人,只要稍有不从就会遭到威逼和毒打,吃饭、上厕所都有人监视。
三个月后,白蒲镇上一个有势力的地方官看周粉英颇有姿色,花钱将她保了出来,准备纳她为妾。与丈夫感情甚笃的周粉英拒绝了他的要求。嫂子吴群不久也被人赎出来,出来后羞病交加,秋天便死去了。
“慰安妇”经历留下一生伤痛
出来后的周粉英终日蜗居家中,羞于见人。因遭受日军凌辱,周粉英落下肚子胀的病痛──不一会儿就要小便,但蹲几个小时也尿不出来,一生饱受病痛折磨。采访进行不一会儿,老人说要上厕所。孙媳妇杜美兰一面扶老人去茅房,一面悲伤地告诉记者,这已经是老人早上第三次去厕所了。
周粉英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家人。怀着国仇家恨,她丈夫倪金成1941年3月毅然参加新四军,抗日杀敌,同年7月壮烈牺牲。
周粉英的独生子姜伟勋说,几年后,母亲嫁给了爸爸,因为在慰安所遭受摧残,母亲只生了他。小时候,父母从不向他提起那段屈辱的经历,直到1976年父亲临终前,才将这件事告诉了他。作为后人,他们也感到十分屈辱,没向外人提及此事。
前不久,姜伟勋在媒体上看到南京惟一公开身份的“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老人去世的消息,“我想母亲应该站出来保护那段历史。”姜伟勋说。
在全家人鼓励下,周粉英老人毅然站出来。老人说:“随时随地我都会为历史作证。”
铁证不容置疑:老人所说的时间、地点、经过都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
82岁的严锦春是周粉英老人的邻居,他亲眼目睹了周粉英被抓走的情景。“当时我12岁,还在私塾上学,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喊叫起来,说不得了了,抓人了!我就跑了出来,看见周大姐她们被绑在板车上推走。”
78岁的倪金华老人是倪金成(周粉英前夫)的堂弟,当年虽然没有亲睹嫂子被抓走的场景,但清晰记得自己问家里人,嫂子被抓到哪去了,家里人只是叹气,后来才知道嫂子是……
周粉英老人公开“慰安妇”真相后,江苏社科院历史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孙宅巍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专程去了如皋周粉英老人家,就其经历进行调查核实后,两位专家相继作出结论:“老人的叙述完全映证史实!”
经盛鸿介绍,老人所说的时间、地点、经过都与史料记载完全吻合。根据史料,1938年初日军占领上海、南京,随后计划从南北夹击徐州,南方一路正是从南京和南通两地北上。南通北上的日军精锐部队101师团沿着通连公路,一路烧杀掠劫,白蒲镇正是在这条线路上。
经盛鸿还拿出一本《随军记者见闻录》,指着其中一些划线的句子,激动地说:“这是当时101师团的随军记者、《读卖新闻》记者小吴行男写的回忆录,周粉英老人所讲述的完全符合书里细节。”记者看到,回忆录中有一小节标题即为“交出姑娘们”!
学者:希望更多人站出来,为历史作证!
经盛鸿介绍,全国幸存的“慰安妇”现已为数不多,其中江苏省确知的只有十几人,由于担心社会舆论压力,以及为历史抢救证据意识的薄弱,愿意公开身份的更少。
经盛鸿举例说,他曾经到一个当年做过“慰安妇”的老人家里,听老人讲述当年的遭遇,鼓励她勇敢地站出来,却遭到她儿子强烈反对。
“周粉英老人的勇气令人敬佩!”经盛鸿说。作为“慰安妇”历史研究者,经盛鸿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习周粉英,消除思想顾虑,勇敢站出来,为历史作证;社会各界应伸出友爱之手,给予她们精神、医疗、舆论等方面的援助。
(记者张宏妹、蔡玉高)新华社南京5月16日电(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