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4/《再说长江》序 前言

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

20年间,长江发生了巨变,2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变。

这是《说话长江》之后,我们为什么 要《再说长江》的缘由。

这是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纪录长江的行动……

中国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用整整两年的时间,行走在万里长江之上,飞越长江沿岸十二个省市,用高清摄像机纪录下55000分钟时代长江的最新影像。

《再说长江》摄制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再说长江》摄制组

1983年,一部电视连续节目《话说长江》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40%的收视率,媒介报道中的“万人空巷”的用语,以及专家论说中“电视史上的里程碑”的评语,无疑表明了这部在当时热播的节目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

改革开放之初的20多年前,电视的普及率还不高,电视台的节目品类也不多;因此,那时《话说长江》是有着一枝“独秀”的优势。

从根本上说,《话说长江》令万人瞩目,那是因为这部真实形象地表现中国母亲河的电视节目,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在咫尺荧屏上领略了6380公里长江的风貌,感悟到了祖国河川的壮丽与恢弘,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

从那时起,人们认识到,一条长江包容了我们民族历史与现实、精神与物质非常丰厚、丰富的内涵;一条长江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前进的轨迹。

20多年过去,在人们心目中,《话说长江》依然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一个“话说”的名字,一首《长江之歌》的旋律,时时唤起人们对于长江的思恋。人们也在思索,20年后的长江怎么样了?

20年,长江变了。20年,电视变了。20年,观众也变了。

一个“变”字,让电视人拎起摄像机再次走向了长江。于是,有了新世纪的一部新的长江影像的纪录。这部名为《再说长江》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所表现的还是那条长江,不过,20年来长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再说长江》,所沿袭的还是《话说长江》的基本电视形态,不过,从创作理念到技术手段展现的却是20年后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面目;这部《再说长江》,所面对的依然是热心的电视观众,不过,处于信息时代的受众却有了既广又高的收视起点和要求。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再说长江》问世了。这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出现的电视作品,力求真实地准确地刻画今日长江的风采,不仅仅是自然形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江表达今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不同于其它表现长江的电视作品,《再说长江》的出现,有20年前的《话说长江》作为参照与比对,不仅仅在内容构成上通过对比显现出了长江的变化,而且通过在微观上细节中的同空间的对比,更真实、更形象、更强烈、也更令人信服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再说长江》是《话说长江》的承接、继续与延续。而勾连这两部电视作品的实体,就是生生不息的万里长江;而连接这两部作品的载体,就是20年来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电视事业。

33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力求用真人实事来表述长江的现状与历史性的变化。同时,也力求通过人文的视角透视一个民族在崛起中所表现出来的有着久远历史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文明,就是文化。长江之所以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就是凭借着五千年文明的深厚的深远的渊源。在这部纪录片中,这种向着内涵深处的掘进,应该说,是一种探求,是一个目标。不过,这种探求,这个目标,却是这部纪录片价值的一个构成。

如果说,20年前的《话说长江》还只是在说长江,看长江,还只是在风光及历史、文化的范畴内展现那时的长江;那么,《再说长江》则从对长江的说与看,扩展到了思考,开阔到了生态、人文、发展等多个领域,并以人为主体,以故事为核心构成了表现手法上的特色,从而揭示出一个更广阔、更鲜活、更生动也更耐人寻味的新时代的新长江。

如果说,《再说长江》对于《话说长江》有了超越的话,那是因为有一个使长江发生巨大变化的伟大时代作为大背景,有一个新时代的新长江展示了如此丰富的素材,有当前高科技时代的电视技术手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有朝气蓬勃的新一代电视人成为了生力军,那么,这个超越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

从一条大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崛起与发展。《话说长江》在20年前的推出,见证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时代。20年后《再说长江》的播出,则纪录了新世纪的中国现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或许她也能够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见证。 (中央电视台台长 赵化勇)

前言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是继20年前《话说长江》播出后,又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在荧屏上展示出了中国母亲河长江的最新影像。

《再说长江》的推出,是电视上对于《话说长江》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20年后的长江本身就有着应当再一次倾情讴歌的价值。

从《话说长江》到《再说长江》的20多年,是中华民族日新月异的巨变时代。而新时代的长江,充分体现出了20年来中国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多元发展中的巨大变化。因此,体现20年来中国巨变就成为《再说长江》创作的一个贯穿全篇的主题。

长江,在20多年发展中,成为中国高速发展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域。长江巨变的标志是:上游的重庆直辖成为中国最大的直辖市,中游的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主体竣工;下游的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和浦东开发,以及长江源头地区世界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横贯长江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全面启动,这些世纪工程见证了长江的巨变,也是20年前《话说长江》影像中所没有的崭新的内容。

在《再说长江》中反映变化,就是要以人、以事、以物来看变化,以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来讲变化。尤其注重的是挖掘与思考长江巨变的缘由,从历史的纵深感和人文的传承性来看这个巨变的深刻意义。

应当说,《再说长江》由于拥有20年前《话说长江》留下的丰富的影像资源,这就提供了一个进行视觉形象对比的优势。这个对比直观地、有说服力地凸现出了长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还没有出现的新的人、事、物,给以了重点的充分表达;对于《话说长江》中已经表现的内容,通过对比看到了今日发生的变化;对于《话说长江》中典型的、象征性的细节,有了延续性的表达,而形成一脉相承;对于《话说长江》中出现的重要的人文景观、典型人物,在新的采访和纪录中,又形成了呼应与对比。

如果说,20年来长江变了,那么,20年后以电视方式“再说”的长江也要有新的变化。这个变化,实质上是创作观念的变化。《话说长江》中更多的是注重了历史和人文景观,在那个巨变刚刚开始的年代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而在《再说长江》中,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人。也就是说,长江的变化首先是长江两岸人的变化。

因此,《再说长江》首先确立的是以人为纪录主体的创作理念。通过长江沿岸的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以及情感的变化,透视出大江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而对于人的表现,首先是对于人的真实的故事、情节、情感的表现,通过小故事反映大背景、大主题。

在《再说长江》中出现了人物和故事,但最打动人心的则是人的情感。情感的力量是作品产生魅力引起共鸣的基础。纪录片中对那些出场人与千百万观众相通的情感的表述、纪录与抒发,无疑是这部作品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个深刻的印记。

在对于人、对于事、对于情的表达中,最根本的是:真实。真实是《再说长江》的起点与终点。长江上的真人、真事、真情是这部作品的灵魂。唯此才能再现出一条真实的长江。运用纪实的方式深入到江的深处、人的深处,纪录到“真实”的人与事,运用多元的叙述方式铺陈出江与人所处时代的与社会的“真实”背景和信息,一个“真实”便使这部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的力量。

以人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以真实为灵魂,是《再说长江》在创作上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20年后在已经有了更高欣赏水准的电视受众群体中,相信这部作品能够让人们接受,给人们感染,引起人们共鸣。

正在发生的变化,正在出现的事件、正在踊现的人物,作为长江最贴近时代、最贴近现实的“新”的内容又使《再说长江》真实而清晰地体现出了时代的风貌,让一个焕发青春的、朝气蓬勃的长江走到人们面前,把一个创造奇迹的新的时代、新的中国、新的长江留给了历史。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张长明)

赵社长推荐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自全国各大中心书城的朋友们、来自各媒体的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以长江的名义,将各位邀请到上海吴淞口这个长江与黄浦江交汇之处,也是万里长江即将入海之处召开一个在中国图书出版发行史上别开生面的会议。我想,各位来宾站在这座楼上已经看到,那吴淞口外,就是“极目皆水,水外惟天”的长江。因此,我以长江的名义向各位传达一个可能会成为今年电视节目收视热点和图书出版阅读热点的消息,这就是从本月15日开始,中央电视台将在它的第一套节目中利用黄金时间(晚上9点),隆重播出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与此同时,根据这部纪录片编写的图书《再说长江》也将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实现同步出版发行。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先有的电视剧本和小说读本外,类似这样的大型纪录片的播出和图书出版实现同步,这在中国电视史和出版史上还是首次。

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20年前的《话说长江》给中国亿万人民注入了这曲耳熟能详的旋律;20年后的《再说长江》将会谱写更为雄伟壮丽的乐章。长江滚滚入东海,它带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和光辉业绩奔向五洲四海。我们感谢中央电视台的各级领导和《再说长江》摄制组的全体成员。他们在全国诸多出版社竞争这一出版项目的过程中,刻意选择了我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我们知道,这里除了我们出版社和中央电视台具有长期合作的友谊和相互信任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个出版社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长江的入海口。长江在上海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流入大海,恰好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完美雄姿。对一个出版社选择的细节足以见中央电视台对《再说长江》延伸产品的珍视和巧妙蕴涵的深刻意境。

我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与中央电视台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我们合作的主题就是在中央电视台“教科文行动”的概念下,实施“教科文出版行动”。在过去的合作中,我们出版社没有像许多出版社那样去争名人,抢热点,搭便车,而是在中央电视台诸多看似并不热闹但却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底蕴的节目中,选择适合图书出版的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选题,并将其转化为图书进行出版。几年来,我们在“教科文出版行动”的旗帜下,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出版了“教科文行动——给头脑的基本储存”(8种),“教科文行动——中国史话”(6种),“走进科学——解密中国”(6种)、“发现之旅”(14种);此外,我们还以教科文出版行动为宗旨,出版了“科学前沿”(4种)、“考古探险”(4种)、“科学新视野”(5种)、“战争与武器”(3种)、“危险的天气”(8种)、“地球生命”(6种)、“徐家汇藏书楼西文精品”(9种)、“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26种)、“挂号费丛书”(101种)等等。实施教科文出版行动,为我们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两个效益,使我们出版社在开卷监控的图书市场调查中,排名节节攀升,我们最好的名次是93名,通常在100—110名之间。今天到会的各大书城的领导也在不断地向我们通报这样的事实:就是近年来,有不少出版社的销售在逐年下降,而我们出版社是逐年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还很大。今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通过新闻出版报公布了这样的数据:把全国570多家出版社按二八定律划分,我们出版社有幸被划入了20%优胜出版社的行列。并用数据表明,我们出版社是全国2005年增长幅度最大的出版社。因此,我们也就可以不太谦虚地说,中央电视台选择我们出版社来出版图书“再说长江”,其眼光是正确的。

我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一所在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领导下的出版社。我们出版社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同馆所领导指导、关心、支持分不开的。当我们出版社在央视“再说长江”招标中一举夺标后,馆所领导对此事格外重视,对如何出好这本书提出了重要指示,同时还要求图书馆相关部门为中央电视台来馆查阅有关长江的历史资料创造便利的条件。图书馆的许多业务部门在馆所领导的指示要求下,也都尽其所能,积极配合出版社搞好“再说长江”的出版工作。比如今天到会的馆所业务处、协调处、讲座中心、采编中心等等,都为“再说长江”的出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我们作为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属出版社所具有的许多出版社难以具备的优势。

同志们、朋友们,《再说长江》的图书出版已进入紧张的印制阶段,它将严格按照与央视电视片播出同步出版的要求,在本月16日《再说长江》开播之时同步向全国各级书店发货。我相信,在七月流火,“长江”热播的同时,也一定能够带来《再说长江》图书的热销。用中央电视台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再说长江》的图书出版,实际上是要把我们的“教科文出版行动”推向一个高潮。

长江是世界东方的巨龙,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江是中华民族骄傲。因此,我们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以长江的名义拜托来自全国各大书城的朋友们与我们出版社联手共同推动图书《再说长江》的宣传和营销,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更清楚、更深刻地了解长江、认识长江;以长江的名义拜托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关注图书《再说长江》的出版以及在读者中的反响和它势必带来的社会效应。

谢谢各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 赵 炬)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