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5/爱恨南方系:不能承受的沉重荣誉 审查与反审查的抗争

-爱恨南方系:不能承受的沉重荣誉 审查与反审查的抗争
-外交部回应《南周》事件: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
-南周事件 陆外交部: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
-中国梦的尺度:《南方周末》被宣传部献词与央媒改版
-传庹震曾放言:习近平能干完5年就不错了
-陈光诚力挺《南方周末》:中宣部,你是干什么的?
-美媒:《南周》劫告诉我们时代已变 中国特色不能变?
-南周与庹版献词都是在做梦 而中国需要的是梦醒
-中共“锁喉” 南周事件持续发酵 矛盾转向习近平


爱恨南方系:不能承受的沉重荣誉 审查与反审查的抗争

文/侯方域

南方报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连串辞退编辑记者的行动是怎样发生的?针对南方报业的新闻审查是怎样起效的?南方报业内部的自我审查又是如何嵌在办报过程的?

今年六丶七月间,南方都市报一名内部审读员向上级献计献策,要求南方都市报不再使用一位著名美术编辑的漫画,理由是其人其画会给南方都市报带来政治风险。审读室是南方都市报新成立的一个部门。

北京7·21暴雨灾难后,《南方周末》八个版的专版被撤换。审读员用红笔删掉平民遇难者的故事,只保留殉职官员的报道。这个报纸大样被公布在微博上,随即被新浪删除。

水灾遇难者“头七”这天,北京的《新京报》刊发了22个版的纪念评论和特刊,这与南方报业大面积删除水灾新闻的做法形成强力对比。无力的编辑记者丶失望的读者发出哀叹。

前南方周末评论员笑蜀号召报社内部问责,同时将矛头指向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呼吁驱逐这位极左的意识形态长官。笑蜀在去年3月份被南方报业除名,庹震在今年五月空降广东。

庹震是一位极其保守的新闻官员,他在经济日报完成了长达20年的资历积累。在新华社副社长的数月任期内,他执行严苛的审查标准,以致于他赴广东任职后,新华社的人弹冠相庆。

有消息指,庹震南下,带着整顿南方报业的任务。与庹震同时期到来的,是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健兼任南方报业党委书记,为他接替即将退休的南方报业社长杨兴锋做预备。

南方报业频传坏消息:2011年,著名的政论作者长平被彻底驱逐,南方都市报评论部被改组,有评论员和评论编辑被清除;近期,深度新闻部主任喻尘被辞退,评论周刊从八个版减到四个。

南方报业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连串辞退编辑记者的行动是怎样发生的?针对南方报业的新闻审查是怎样起效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报业内部的自我审查又是如何嵌在办报过程的?

母报—子报的权力变异

南方报业的权力结构分为集团(编注: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子报系(编注:即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所辖《南方日报》丶《南方周末》丶《南方都市报》丶《21世纪经济报道》等十一份报纸)两个层级,2006年范以锦社长退休之前,一直克制集团对子报的介入,较好地维护子报系的独立发展权,这一切从杨兴锋担任社长开始转变。

《南方日报》是母报,可集团的收入主要靠《南方都市报》丶《南方周末》和《21世纪经济报导》等子报供给。但这些子报的总编无论业绩多出色,都难以升任集团社委(南方报社管理委员会委员的简称),后者属省管干部序列。

2008年之前,集团副总编辑兼任子报负责人的情况也有,但都比较好地尊重子报独立办报,不做干涉。在杨兴锋社长任期的次年开始,集团委派社委去子报时,开始加大介入力度。

明显的例子是集团社委曹轲下派到南方都市报丶王更辉和黄灿到南方周末做负责人之后,子报系的平稳局面被打破,失去对编辑方针和用人权的把握,激发了原本均衡的子报系的内部矛盾。

通过2008-2011年三年的冲突与调和,子报系的独立权被集团收服,社委不再是清白的“集团代理人”,而成为子报系的实际控制者,这种权力结构的模式就此成型。

母报-子报权力模式的改变,对子报而言,再也不能用报纸的价值观自行其事,也无法庇护那些触犯禁令的编辑记者。对宣传部而言,这种权力结构降低了管人管媒体的难度。

换言之,只要掌控分管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集团社委,就可以达到控制整个子报系的目的。社委作为省管干部,升迁的否决权掌握在宣传部手里。驯服社委就可以控制不听话的“两南”(《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合称)。

子报系对集团收权的反抗能力急剧下降,2008年前后,当集团试图撤换《南方都市报》执行总编辑庄慎之时,大部分深度调查记者和评论团队联署,以集体请辞逼迫集团收回成命。

2011年长平出走之后,庄慎之遭遇明升暗降的境地,普通的编辑记者已经无能力组织狙击。当然,庄借助全媒体运营委员会架空南方都市报编委会,改写权争格局则是后话。

母报-子报系的权力设置本是为了加强集团与子报的合作,但是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演化成牵制《南方都市报》丶《南方周末》等子报系的权力通道。内外部的控制与屈服更是藉助这个渠道增强势力。

内部审查成建制

中宣部和广东省委宣传部都对南方报系有审读机制,但是在报题丶成稿丶上版丶付型等出报流程上,对《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进行日常化丶密切审读的则由南方报业自己完成。

南方报业在集团层面设有审读小组,主要负责审读《南方都市报》的评论丶深度报道以及整个《南方周末》的报道,这个审读小组在汶川地震前后被强化,向总编辑负责,随时报告,有删改的建议权。

南方报业的编辑记者对审读小组的工作大多抱以蔑视的态度,但随着宣传部门对南方控制的深入,审读小组受到了专门扶持。这从在南方都市报扶植建立审读室可见一斑。

南方都市报原本没有审读员这个岗位,2010年底开始设置,但这个岗位受到同事鄙视,审读员与其他同事经常发生口角,作用不大,这位审读员最后选择离开。

2011年下半年开始,集团审读员小组不敷使用,重提在南方都市报内部增设审读岗位。今年初,在原校对室的基础上建立审读校对室,增设审读员,该室由一名曾挂职省宣的新闻编辑任负责人。集团层面的审读小组,挂靠在南方新闻研究所,不是专门的科室,曾经有人推动过在集团成立审读科室,杨兴锋一直不置可否。

杨兴锋做到了在集团层面拒绝审读建制化的努力,但他没能阻挡成立南方都市报审读与校对合并的指令。集团与南方都市报的两级审读小组对口宣传部,强化对新闻报道的审查,执行禁令,甚至层层加码。

至少在2010年之前,南方报业内部的自我审查有一定的公开性。比如宣传部的所有禁令都可以在南方都市报内部网上自由查询,集团审读小组会定期将审查记录转发到报系之间供查阅。

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审查和自我审查都是秘密进行。禁令再也不能在内部网上备查,只转发到总编手机上,由他们向下口头或电话传达。审读小组也不会再暴露审查记录。

去冬今春,在庹震与杨健空降南方前后,南方内部的权力调整随着震荡再次被激活。曹轲离开南方都市报,赴南方网升任厅级干部,宣传部则利用其继任者及审查机制灌输控制力。

值得一提的是,南方报业现任总编辑张东明热衷于激发审查机制的积极性,新闻审查官出身的他亲自参与对《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审读,是历届总编辑中所未有,是内部审查机制的总负责人。

因遭受同事鄙夷,审读员只能向上丶向宣传部寻求保护。为此,他们言听计从,靠提高审查程度博取欢心,把社会急需的真实报道贴上“危险”的标签,还做出告密和出卖行径。

不能承受的荣誉

南方报业的最近四年,有两个相反的丶同时发生的“成建制”趋势:一是成建制地驱散坚守南方办报传统的员工,二是成建制地建设起内部约束的潜规则,两者共同消耗南方报业的荣誉。

作为上述趋势的结果,南方报业的管理者基本放弃了使命管理。总编层面的人忌惮别人提倡新闻理想,即使不过是口头上说说,也会被当做是敏感词,被认为是危险的鼓动。

对笑蜀丶长平丶喻尘等人的驱逐,尽管有着中宣和省宣的定点清除指令,但是从南方报业严格执行的情形看,后者也当是消除了安全隐患,急于甩开包袱,顾不得外界舆论的批评。

南方在对待几十年传媒荣誉方面,变得神经质,既不能接受读者的表扬——那样会被理解成对宣传部的违背,也不能接受读者的批评——这样会加重报纸负责人残存的愧疚感。

变异的权力通道,加上不断扩大人数的内部审读员,加重了南方报业价值观的裂变,完整的新闻操守难以保证。主动放弃办报优势,员工人人自危,陷入了价值观分化的惶惑中。

《南都周刊》近期被列入审读范围,这预示着南方报系内的价值空间将受到进一步挤压。这种举动所释放的紧张信息会被内部人迅速吸收,从而让自我审查像病毒一样自我繁殖和传播。

对南方新闻荣誉的不敢坚持,会以两个面向的边缘化来指导实际办报办刊。一是像对待长平他们那样,将代表人物边缘化,遏制其作用;二是将审查机制扩散到报系边缘,不留死角。

观察南方报业在本次北京水灾报道上的表现,显示了编辑记者与报纸控制者对待荣誉的严重分歧。考究起来,变异的权力结构与重重审查机制合谋,终于在南方结出了邪恶的花果。

“南方”走向何方

与前任社长范以锦相比,杨兴锋注定是南方报业史上的悲剧人物。他没能完成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在他任内所稳固下来的母报-子报权力结构,为南方的拆解留下了入侵的路径。

1982年,当杨兴锋与庹震各自走进《南方日报》和《经济日报》时,谁能想到30年后,一南一北的他们会以诡异的角色与南方报业结缘。一个是风雨中的裱窗匠,一个是南下的终结者。

2011年11月中国记协改组,杨兴锋落选丶杨健顶上。杨兴锋作为李长春主政广东时专门报道省委书记的省报特派记者,不被信任,代表这盘驯服南方报业的棋局正式拉开序幕。

庹震上任伊始曾说,不要将他的到来与杨健急调南方报业党委书记看做一回事。可得益于庹震主持广东省宣,北京终于可以直接遥控羁傲不逊的南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从2008年四川地震或更早时候开始,遏制南方丶调整南方的办报方向就是北京的宣传策略。此间历经京奥丶上海世博丶60年大庆丶亚运会等反复狙击不成后,宣传系统终于痛下杀手。

在现时的执行中,直接受命于北京的庹震,与坐在省宣办公室的南方报业杨健书记携手联动,收效显著。杨兴锋的退休进入倒计时,南方报业毫无反手之力,也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

张东明在2003年从广东省宣新闻处处长调到南方周末任总编,经过近十年与南方报团内部的争夺,终于当上了集团总编辑。眼下,南方报业内外都处在宣传系的直接控制下。

压制南方报道的声誉成为控制的全部内容。因此,才会有专门针对南方的特别禁令,也才会有北京上海都可以报丶唯独南方不可报的例外,也才有内部审查叠加常规禁令的变态。

这样的舆论箝制目的无他,就是要让南方报业在大陆新闻界不断被边缘化。从这一年的内外控制看,这个目的收效明显,南方缺席重大报道丶在重要议题上封锁声音,成为常态。

张东明干预南方周末的十年里,南方周末的传统尽管被打散,许多人离开,但传统在年轻记者编辑那里仍有无可替代的价值。这位报业总编辑兼职集团首席审查官,显然不能凭藉外部压服获得内部认可。

一般的审读员受到同事们的普遍鄙视,他们的人数不能适应扩大的审查需求,与编辑记者口角不断,疲于奔命而又心态沮丧。在南方报业传统的映照下,这是一群失败的人。

今年春天,《南方都市报》新一批中层管理者到岗,这是程益中离开《南方都市报》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层更替。他们刚一上岗,就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成为继宣传系丶自我审查机制之后的第三个变量。

从南方报业募集五亿元中期票据的项目书上透露,南方报业负债率高,盈利能力骤降,经营前景甚是暗淡。全媒体战略在一个分崩离析的价值基础上出发,蚕食报纸红利,前途难料。

据南方周末创办人左方披露,在张东明任职《南方周末》的那年,当年广告收入计划未能实现。历史又将南方引到了相似的场景,只不过问题从一张子报蔓延为整个报团的问题。

领袖人物左方被排挤在今年选出的广东新闻终身成就奖名单之外,但他仍得到南方新闻人更多的尊重。《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的报道被勒令删除后,读者的愤怒显示了南方报业的灵魂仍在民间。

疑问在于,南方报业有勇气取回办报的灵魂吗?张东明曾经在《南方周末》创刊20年时说,要办成百年大报。他所指的百年大报,谁敢确定一定不是1949年后的《大公报》呢?

外交部回应《南周》事件: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

中央社/中国大陆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天在例行记者会回答有关“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省委宣传部修改撤换的问题时称,“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

据新浪微博,今天大陆外交部记者会上,日本媒体问华春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广东宣传部修改,是否有悖于中方提倡的新闻自由?

华春莹回答时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这也不属于外交事务,“但在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中国政府依法保护新闻自由,也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和公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不过,大陆外交部官网没有贴出上述答询内容。

对此,大陆网友灵戈表示,“没有新闻审查─我洗冷水澡去”。

南周事件 陆外交部:不存在新闻审查制度

联合报特派记者林庭瑶重庆报导/“南方周末”新年特刊遭广东省委宣传部大幅删改,引起南周编辑记者群情激愤,昨天前南周编辑记者更具名连署声援,呼吁宣传部长庹震辞职并道歉,现职南周编辑记者也计划具名连署;而南方报业集团发出简讯,要求旗下传媒人就此事禁言。

前南周编辑记者昨天在微博上具名连署,提出三项呼吁:一、宣传部长庹震需要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二、南方周末编辑记者基于荣誉感,不应处罚;三、南方周末编委会恢复正常运作。

据透露,南方报业集团高层昨天紧急开会,确定两个方向:一是继续鼓励办报,二是在职员工要保护自己,不要参加连署。但参与此事件的南周记者表示,此会不代表南周编辑记者的共同想法,下一步计划在职编辑记者具名连署。

中共官媒“环球时报”昨日则以“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为题评论,指大陆媒体需要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媒体无法脱离国家政治现实而单独、浪漫地存在。媒体是中国改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它的摆动幅度不可能是无限的。”

但南周记者表示,此事件与中西方媒体扮演的角色无关,关键是“广东省委宣传部违反新闻操作事后审查的原则”。据了解,广东省委宣传部对南周编辑记者尚未有任何动作,但南方报业集团昨发出简讯,要求旗下传媒人就此事禁言。

昨天中共外交部记者会上,外国媒体关注和询问南方周末事件,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在中国不存在所谓新闻审查制度,中国政府依法保护新闻自由,也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公民的舆论监督作用。”

中国梦的尺度:《南方周末》被宣传部献词与央媒改版

FT中文网/

一、新年献词

@何刚昨天凌晨2时许留言感叹,“闯黄、尺度,2013年刚开始,一天一个热门词,共同特点:怨声载道、骂声一遍。何苦呢!”

是的,闯黄灯罚六分在有车族中引发的反响有多轰动,被代称为“尺度”的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在舆论界招致的谴责就有多猛烈。从1月2日晚间起,似乎所有活跃的自由派意见领袖都忘记了还在假期中,通宵上网同仇敌忾—-他们要声援的是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媒体之一:南方周末。

消息从2号傍晚开始流传,按照南方周末正常出版流程,这是所有版面完成编排后送厂印刷的前夜。指控就在这最后时分通过微博发起,称这份报纸的新年特刊不仅遭遇“删掉传媒致敬、任建宇等题”的事前审查,更是在签版定样后,被本省宣传部门以“绕过编辑”的方式做出大幅度事后删改,包括“添加伟光正材料,将原主题‘中国梦,梦之难’改为‘追梦’”,以及引发最多抗议的“捉刀,代写新年献词”。

很快,捉刀者即被点名,即在去年5月由新华社副社长调任广东宣传主管之职的庹震。事实上,这绝不是庹部长第一次遭遇属下媒体抗议,早在半年前的北京暴雨事件中,这位省委宣传部长就被南方系记者编辑普遍指责为“极度保守”,当时互联网上就流传有他删改南方周末当期特刊的截图证据。此后,因为感受到堪比定点清除的监管压力、审查手段,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都周刊中常有从业者通过微博论坛表露哀鸿之伤。

也就只有这些互联网渠道可供依偎取暖了——如果他们的帖子能够侥幸逃过天网恢恢般的“微博小秘书”。

但这一次,抗议者当真是前仆后继,他们反复用文字冲锋,仿佛只要能存活一秒就是胜利。

主力当然是南方系的记者编辑。不论是否经过实名认证,他们似乎都已经不再惧怕秋后算账,在微博上放声大骂,直到账号被注销。

因为他们将自己的遭遇视作被“强奸”。三个版本的献词被@传媒汇等微博账号并列对比,一是由评论员戴志勇署名的原作《中国梦,宪政梦》,二是由编辑部自行删改后“仍代表编辑部立场”的《梦想是我们对应然之事的承诺》,以及最终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以见报版本对比写有“中国梦本应就是宪政梦”、“不管多难,梦想终会落实为宪政良制”字样的前两版献词,抗议者们立即明白“宪政”的确很难,哪怕写出来都很难。@慕容雪村一言蔽之,“《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辞本来叫作《中国梦,宪政梦》,经过宣传部的审查,现已改为《宪政梦,醒醒吧》。”

随着报纸上摊,被翻拍下来的南方周末封面终于在昨天得到确证。根据指控,在“追梦”这两个主题大字下面,就是庹部长亲自执笔的作品,全文如下:“2000年前大禹治水的故事,寓寄了中华民族众志成诚、百折不挠追寻的一种大治之梦、富强之梦、幸福之梦。它历经百年来仁人志士的民族觉醒和牺牲,历经半个多世纪共产党人建国的苦难辉煌,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攻坚克难,终于发芽抽枝。这梦想从未像今天那般真切,从未像今天那般接近,因而从未像今天那样值得国人为之努力探索、为之不懈奋斗!”

抗议者一致认定,庹震亲自引出习近平那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意,无疑是“隔空向老大拋媚眼”。可是,连媚眼都拋得如此拙劣。只写一百多字的最大恶果就是,硬伤太易被发现:众志成城写成了“众志成诚”;大禹治水的传说发生在约4000年前,却被写成“2000年前”……

于是,人们放声奚落庹部长,更怀疑受命作最后删改的南方周末高管其实是“故意”放行错别字。@前南周遗老郭国松不仅批其“身为宣传部长,亲自动笔给一个风向标式的知名媒体撰写新年献词”是极其缺乏政治智慧,更就文中“低级别的错误”,讥之为十足的“新年献丑”;自称做过小学语文老师的@吴恒也义务为庹震补课,叹息“用一句话来描述我读到《南方周末》2013年新年献词附加部分的感受,那应该是:‘总有一坨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是的,庹部长一夜之间光宗耀祖,令这个略显生僻的姓氏立刻化作谐音“坨”,被嘲笑者用在类似“一坨屎”这样的词组中。而比起这种破口大骂,一些同情支持南方周末的媒体更是在昨天把春秋笔法发挥到了最高境界。

或许是受了@朝日新闻中文网前天深夜把庹字结构内嵌在南方周末报名里的启发,@VISTA看天下的编辑昨天下午也手书“庹”字,注释为“今天教大家写一个生僻字,你可能不认识,但是它存在”;@凤凰周刊和@潇湘晨报带领大家重温大禹的典故,强调“夏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齐鲁晚报更是勇于转发那封@南周编辑部声明,帮其扩散两点要求,即“对于此次严重违反新闻出版流程并造成严重事实错误的重大出版事故,进行彻底调查”,以及“立即开放因讨论此事被禁的微博账号”;连@爱奇艺这样一个娱乐视频网站,也专程贴出《中国梦,宪政梦》这一原版,并附上电影《V字仇杀队》链接,以供各位领会“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等台词的现实意义……

财经网的创意最早,也最受追捧:”【微字典*庹】读[tuǒ]。1、中国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2、姓氏。微释意:每个人两臂左右伸直后所得的‘一庹’,大体相当于自己的身高。此字应是对每个人的一个提醒:手伸的再长,也会有极限,无法超过自己生就的尺度。非要还往长伸,往往自取其辱。”

这下,庹部长的“众志成诚”,真的铸就了南方周末支持者们的众志成城。他们发动代写新年献词的行动,@五岳散人连夜交出了第一篇;他们咀嚼那些已成经典的历年金句,@青年时报就是借1999年那篇《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来道晚安;他们怀念左方、江艺平、长平这些“黄金年代”的名字,找来那些揭秘宣传官员如何整肃南方报业的港媒文章,并为老社长@范以锦那句“难眠也得睡”唏嘘不已……

而当@南方周末在昨晚开始介绍本期新年特刊时,围观者简直像是在怜惜一个孤儿,虽然他们已经无法确认这个微博账号是否还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曾经血脉相连的@新京报喃喃重复“我们守护这张报纸”,同胞兄弟@南都评论赶在被删帖前送去温暖:“你们守护这张报纸,我们守护这份精神。面对野蛮,尽管并不坚强,但也希望一起担当,决不苟且于庸俗与妥协,因为这份尊严,不仅属于你我,更属于这个时代!”

当听到有人看过三版献词,评价“都不怎么样”后,身为学界代表的张志安决心点明事件核心,这位博导以上海老报人马达当年拒绝宣传官员个人意志的事例为证,宣布“问题不在于究竟哪篇新年献辞正宗,哪篇比哪篇更好或更糟,而是这个做法再一次极大地拉低了宣传管理的底线,开了更坏的先例。”

是的,这正是诸多民间意见领袖耿耿于怀之处。@凡布衣徐迅雷不仅叹息“一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媒体管控的成果史。每况愈下是必然的”,更为对庹震“又不是做贼,改了还不敢留痕迹,用打印稿交编辑部,这是哪道上的办法?”的反问喝彩;@胡紫微称,“毋庸讳言,南方周末已日渐势微,不复当年的力度和情怀。你们赢了。但那是在你们不断撤换囚禁优秀报人和无数次枪毙选题枪毙稿件强奸媒体立场的激烈对抗中的惨胜。昨天伤痕累累的南周仍然让你们见识了何为高昂的头”;@马九器说,“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中,南周用真话启蒙,让一代中国人在言说中看到希望找到尊严。虽然她一再受辱消沉,但她的恩情不敢忘,她的良知暖我心。所以,她今天不幸落难,受惠者唯有仗义直言表达中国心。路遥知马力患难见真心”;@余少镭警告,“织就一面媒体旗帜,需要几十年无数奉献者的血泪和牺牲。而推倒它,只需一个颟顸官员伸出一个小指头——这就是中国目前的媒体现状。没错,你赢了,我们奈何不了你,我听到角落里你磨牙霍霍的奸笑。但终有一天,你想哭都哭不出来。因为,织不了旗帜的我们,已开始给你织裹尸布。”

千万粉丝级的名人也站在了南方周末一边。如果说微博女王@姚晨献上一朵玫瑰花还算委婉,那做过新闻记者的@孟非就更加直接,他在今天早晨留言:“去年有一次出差路过南方周末的办公楼,我对小朱说:这是你们年轻的媒体人应该下车致敬的地方。向南方周末致敬,从总编到小编,为你们的温度和力度,良知和担当,鞠躬!”

至于@韩寒,更加责无旁贷,他转发@李海鹏“一日南周人,终生南周人”的誓言,并向自己的追随者表明立场:“当我还是少年时,南周就影响我至深。支持南周,声援被禁言的记者和编辑。”

注明本人微博“与所任职单位无关”的@庄之慎之是南都全媒体运管委执行总裁,他昨晚只写下一句感触,“想起以前听到相声里关于‘梦’的谜语:大意是一个人能做,两人不能做;人人都能做;不能看着做。觉着应该加一句:不能强制做”;不过,他的手下已经放弃“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古训了,认证为南方都市报音视频制作部副主任的@谭伟山简直是破釜沉舟:“我们为何一直沉默,因为这是一个电话就能撤销你工作的时代,因为你还需要养家供房过简单日子,因为你的反抗会株连上下级甚至导致整个报社的关闭。今天能站出来说两句,是因忍无可忍,因为唇亡齿寒,因为我们每个媒体人头上都悬着一把不知何时会落下的剑,是因为我们知道追求正义和自由的人不孤独。”

看着这些奔涌的声浪,@鞠靖欣慰之情溢于言表:“我知道很多人并不喜欢南方周末,但也正是从那些不喜欢南方周末的人身上,我看到了人们对于强权的一致谴责、对于自由的共同追求、对于负责任媒体的强烈期盼。而在最后一点上,南方周末自己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南方周末可以挺过难关,自强革新,向人们证明:他们今天为南方周末的发声是值得的。”

其实,这位南方周末记者只是忽略了真的不喜欢乃至厌恶“在这里读懂中国”的人。在微博论坛上,固然是自由派知识分子远占上风,但@AC空气稀薄也自有追随者,他们值此为乌有之乡鸣冤,指责“几家民营媒体12年春被关闭整肃,公知拍手称快;一家广东省属国企媒体13年初被领导代笔,公知哭嚎天要塌了。这种对待言论自由的双重标准过于明显”;@不沉默的大多数拿着第一版稿件质问,”那是宪政梦,还是推翻宪政的‘政变梦’“;@李牧则不仅嘲笑“省委宣传部长定样后加150字短稿……是2013第一起重大政治丑闻”的说法是罔顾中共传统,更宣称此事都是“文人意淫”。

这种对“党管媒体,天经地义”的理解,@唐岩虽然不是左派,但也早已看得通透,他劝告自己的友人:“其实真没必要体制里面反体制,在天朝难道主管领导改个贺词违反什么法规和纪律吗?难道郑青原是人民日报社的吗?哲欣写时评传为美谈,部长就不够格了?大家直接亮底牌好了,看看有无各给个面子,化解了事的可能”;身为大学讲师,@魏武挥也劝各位不必再奔走呼吁,“本来就是党产…….走了便是,又不是没有非党产的媒体”……

但还是@周志兴资历丰富,斗胆说一句“部长在自己管辖的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也没啥……毛泽东、胡乔木也都常常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以编辑部名义发表文章”后,这位共识网负责人判断:“引起如此强烈反弹的原因,恐怕是积怨爆发,身为领导,倒是要反思自己日常的做法了。”

积怨是什么?已经离开南方周末的前员工们大概最清楚。他们在这个时候同气连枝,不仅了解这十余年来的坎坷内幕,比起现仍供职的南方报人,又可以更多一份无畏。所以,一份联署公开信在今天上午很快获得响应,这些前记者编辑明确要求庹震引咎辞职并公开道歉,截至午前已有超过30人参与署名……

在这种大力揭发庹部长“左派言行”、“变态思路”的气氛下,若是有谁敢于代其辩护,就难逃被喝斥的命运。比如@浦奕安,在劝告意见先知“在公众平台骂粗口总是不妥”、声称领导“惹得一身骂名,未必有多少私心”后,得到的典型反馈就是对其微博认证身份的不屑——她是一位“新华社记者”。

“有何不庹?”—-这是东方卫视主持人兼新闻评论员骆新@昨晚的微言大义,他以此表达同行之间的鼎力支持。事实上,也正是他所供职的这家上海电视媒体,在昨天深夜打破沉寂,由一档新年改版的《子午线》栏目挺身而出,发布《舆论场:南方周末新年献辞引热议》之报道。

编导们当然富有经验,他们选择了错别字—-这个“硬伤”来作为评述点:“‘百晓生1115’在他的微博上说刚看了两眼就发现了错误,头版‘2000年前大禹治水’,但是两千年前是汉朝,难道大禹穿越了吗?献词第二段‘这是我们第一千零五十七次和你相见’,头版上写的很清楚,这是‘第一千五百零七期’…”

在列举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等历年来让人记忆深刻的好文章后,主播结语如下:“对于今年南方周末出现的低级错误,很多网友都在微博上既表示无语,也有些惋惜。”

这段1分半钟的视频引爆冬夜,至少是在那些仍然激动难眠的南方周末支持者中,他们纷纷称赞东方卫视敢于公开报道此事之勇气。不仅五大门户在首页展示其标题,连央视网也隆重推荐。

但绝不是每一个公开触碰此话题的媒体都会受到赞颂。胡锡进团队今晨发表社评后,就没有赢得多少掌声,@王星WX已经算是客气:“环球时报的报道、评论有助于一些敏感话题部分脱敏——-这是大家经常夸奖、认可球报的一大原因,在一些个案中我也赞同这个说法。但具体到今天这篇‘有必要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我认为它做的不是‘脱敏’,而是‘上眼药’,利用能说话的优势、以有选择的描述来给事件定位,引导定性。”

这的确是绝无仅有的一篇公开见报评论。如果说东方卫视还算是旁观者陈述,环球时报就从来不吝啬于直奔主题:“《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一事,被该报记者通过微博抗议后,昨天在互联网上已是沸沸扬扬,一些境外媒体也关注到此事。互联网上有不少意见领袖支持《南方周末》编辑部,微博上还出现以该编辑部落款署名的措辞强硬的声明。这样的公开冲突在中国媒体中相当罕见。”

“《南方周末》的这件事,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的突出例子。这种挑战其实一直在积累。长期以来,很多媒体针对政府部门的指示打’擦边球’。官方和媒体都挺累的。微博的出现,给媒体记者提供了额外阵地,不断有宣传指示或执行过程被捅到网上,出政府部门的‘丑’。这次事件目前不很清楚是《南方周末》整个编辑部的正式行为,还是几位编辑的个人行为”—-正是这段话被反对者评价为“阴险”。

胡锡进年前另一段引发业界争议的微博也正好可以放入文章。12月11日,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自问自答“为什么市场化媒体、网站的’反政府’情结越来越重”:“一大原因是媒体人的境遇越来越糟,穷,没社会地位,成了新闻民工,一些京沪穗媒体人没户口,孩子上不了学。对媒体人好一点,善待媒体人,解决这个行业里的困难,这是我对当局在各个场合的呼吁。”

这段话当时引发的最大反弹就是讽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西门不暗就斥之“给几根骨头就感恩戴德了”。如今,胡总编又将之略作修订,化作白纸黑字:“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媒体治理环境都在快速变化。社会多元化推动了思想多元化,西方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对舆论界的影响尤其大。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化媒体在体制上也纷纷脱离事业编制,它们竞争激烈,生存环境严酷,媒体人境遇也大不如前。让基层媒体人有‘大局观’越来越难……媒体人更流行的探索是如何使‘普世价值’在中国的落地最大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媒体的利益。很多人对这样做的‘正义性’坚信不疑。”

最后,是这位为人民日报供职超过20年的老报人要劝告后辈:“无论怎么管理,中国媒体不可能成为同西方一样的媒体,这应是中国所有媒体人选择入这个行时最基本的判断……希望《南方周末》的这件事能对管理部门,也对媒体从业者们都带来触动。中国要继续前进,决不是通过简单的管理或者简单的对外模仿就能实现的。我们得接受这几代人不得不纠结、反复探索的宿命。”

只不过,不论是东方卫视的“擦边球”还是环球时报的“上眼药”,最终都殊途同归——上午9时前从在门户网站的首页上消失,后者甚至十分罕见地从自家环球网上也撤下了链接。

守土有责,首都的宣传官员们就算并不认可庹震的文字功底,但总不能让这场风波蔓延到更高层领导人头上,最古老也是最擅长的办法恐怕还是“什么都不许说”。

事实上,两天以来,兔死狐悲的情绪很快便催生出人们对“习李新政”的评议。如果说网络立法在年前的通过,就已经使得一些疑心者感到失望,那么,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是把失望变成了绝望。

@章立凡认定“报格之争,背后是改革之争”、“事件的后果,直接关系到‘习李新政’的公信力”;@王晓渔也是因南方周末而起念:“清末新政持续了十年,一百年后的新政持续了一年,再后来的新政似乎只持续了一个多月”;羽戈则云:“其实这数十年来本无新政,说的人多了,仿佛就有了新政。然而这终归是呓语,一庹即破”。

@彭晓芸总是有一丝惋惜:”下一届的种种执政新思路预热、种种亲民秀努力将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古清生质问“这不是给新政抹灰么”;只有@石述思从失望中看到希望:“南周发刊词没准会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里程碑。不一定是坏事,很多历史性的进步都是坏人推动的,比如四人帮就带来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国进步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习李新政就是鲜明的例子,真的,民智的开启、民意的升腾以及公民的崛起,必将带来崭新的中国,她是美丽的,真实的,值得所有人为之奋斗。”

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导,@杜骏飞教育他的学生“要做胡舒立,不做胡锡进”,但他同时表示“对修改前、修改后的,对1999年的,对历来以文艺代言新闻言论的献词,我都不喜欢”——他推崇的是炎黄春秋的2012新年献词《宪法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

的确,当“中国梦”这个词成为从人民日报到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新年献词的最大主角时,是这份由前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等主持的普世价值倾向杂志,像把老骨头,紧握宪法不放。

悲剧的是,今年上午10时许,这家刊物通过官方微博承认“炎黄春秋网被突然注销……网站被关闭”。像支持南方周末一样支持炎黄春秋的人们,立刻将之与新年献词相关联,@舒泰峰悲愤不已:”南方周末,炎黄春秋,新年就这么开始了吗,新政何在?”

二、央媒改版

备受打压的“南方系”正在气头上,所以,面对载有《追问南吕梁山隧道事故瞒报》的1月1日人民日报,他们根本不会为“批评报道回到人民日报头版”而高兴:”这是采着南周等报的尸骨上的头版……垄断批评的权力,有啥可得意的?”

尽管被讥笑为“皇家公知”,但人民日报的确正在试图进一步扭转其在民间意见领袖心中的标签化印象。继昨日头版刊发批评报道、男篮联赛消息及《美国国会通过“财政悬崖”议案》这样的国际新闻后,今晨,在新年第一个完整出刊的工作日里,不仅把对武汉赫山土壤污染的舆论监督稿件作为头条,更是奉上改版重磅成果——《评论》专版。

改版预告在元旦那天就由@人民日报宣布,即“周一到周五,每天推出一块评论版,在社会转型的斑驳底色中凝聚共识。新一年,我们将努力说真话、写实情”。

显然,是过去两年中《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一批获得民间赞赏的作品,给了最高党报启示,让决策者有意选定时评这种工具,合力扩容,试图在市场化媒体占据优势的舆论场中重夺话题主动权。编者按有云:“人民日报历史上第一块新闻评论版,与您见面了……评论版上,将汇集您可能熟悉的‘钟声’、‘人民时评’、‘本报评论部’、‘声音’等言论栏目……在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传递‘中国好声音’,谋求最大公约数,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

紧接在4个要闻版之后,评论版今日即以5组文章开张迎客。除了劝告美日顺应中国崛起的世界潮流外,还有《异地高考”不怕慢就怕站”》、《中国机遇面临变化之势》、《如何看待”黄灯困境”》,以及最醒目的“本报评论部”集体署名头条《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

作为“深化改革方法论”的第一篇,文章必定是要站在中国梦想的高度,高呼“改革要有新开拓,改革是第二次觉醒,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十八大发出深化改革宣言书、动员令之后,体大思精的‘深化改革方法论’,让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轮廓清晰可辨。我们的党和国家进入了深化改革、与民更始的历史新时期……方此之时,党心民意空前团结,改革呼声惊涛拍岸。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党负责的勇气担当,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改革之船定能激流勇进,发展之路就会海阔天高。”

新浪推荐之时,不仅摘录其间“为人民而改革,是改革的唯一价值;尊重人民意愿,是改革的唯一立场”的词句,更是解读刊发主旨:“这组‘深化改革方法论’系列评论,是(去年)年初推出的’深化改革认识论’的姊妹篇,意在为新一轮改革鼓与呼。”

上阵还得父子兵。人民网当然要以首页头条推荐这篇评论,并附加新华社元旦发布的习近平最新承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以及中国青年报次日响应之作《改革者有勇气,国家才有朝气》;而人民日报海外版,则是选择了图文并茂回顾历史的方式,以陪同邓小平习近平两次考察的广东“四老”为主角,描述他们20年前的改革传奇,并一举获得门户集体首页展示。

至于打仗亲兄弟,那就要说到另一家喉舌媒体的王牌栏目——央视《焦点访谈》。同样是由官方微博预告,这场开播19年以来的首次大改版,节目时长增加到17分钟,增加了白岩松、杨禹两位评论员。元旦夜,第一期,在新加盟主播劳春燕的引导下,人们不仅看到一个小男孩在镜头前说出“我上小学了,感觉很累。我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干嘛呀?”这样的抱怨,还有郭德纲的相声桥段作为新闻铺垫。

这还不够。今天,关心央媒变脸的都市报又带来了新观感:1月2日,《焦点访谈》在盘点流行语时,以动漫形象解释“高富帅”、“白富美”,并且,“屌丝”,这个通常“不登大雅之堂”的词语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的大屏幕上。

传强改南周献词的庹震曾放言:习近平能干完5年就不错了

博讯/12年才走马上任到广东省任常委、宣传部长的庹震终于“不负众望”,搞出了大动作,几乎成为“媒体”与“自由”之公敌,也给习李新政重重一击。其实,这位新华社副社长出生的宣传部长,一直是野心勃勃,急于上位的。据他原来的同事透露,庹震多次声言,比他大不了几岁的习近平之所以能够上,就是因为有一个好爸爸。他说,习近平的爸爸习仲勋那些言论,就是以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宣判他颠覆国家可能看得起他了,顶多就是一个汉奸、叛徒。

有不少情妇、习近平“南巡”下令淡化处理

庹震在河南也算是高干出身,人脉很多,他早在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与新华社副社长时,就对南方系非常厌恶,阴错阳差的是,他竟然通过关系被调任广东省任宣传部长,他在经济日报社时的一位情妇曾经向同事夸耀,庹震的志向原本是新华社社长,但后来由于搭上了一位老关系的最后一班车,升任宣传部长,情妇原本以为他的理想改成了中宣部部长,没想到,他的理想其实是政治局委员。要在胡春华这届领导任政治局委员或者常委。

庹震在北京任职期间,五年间共有六个情妇,其中一位在新华社,一位在经济日报社,他还大量安排家乡的亲戚朋友到北京任职。 习近平李克强上台后,他已经到了广东,据广东宣传部一位干部说,他对习近平上台后的三把火很不以为然。习近平访问深圳与广东时,他暗中发出指令,不许广东等地报纸“借题发挥”,过多吹捧,更不许联想,他对宣传部干部说,习近平可能只是作秀,他是来缅怀自己父亲的,和中央政策没关,如果我们宣传过火,就把习近平摆上台,“他下不来,我们就上不去”。

但据新华社一位刚刚拜访过庹震的领导透露,庹震不看好习近平,认为他再这样折腾,要就是被逼下台,要就是成为“末代黄帝”。 这位领导透露,庹震更担心习近平成为“末代皇帝”,他倒不担心习近平下台,庹震甚至表露出,习近平就应该下。

到广东任职希望取宠于胡春华

据中宣部一位刘姓的处长透露,庹震自己邀求一定要到广东去任职,目的很简单,他希望通过广东任职,同第六代中共领导人胡春华结下“深厚友谊”,到时可以成为胡春华的人马,十年后进中央。他曾经说,习近平就有能力让邻县城的领导栗战书当中办主任。他自己也是看准胡春华的,所以才敢不把习近平放在眼里,甚至认为习就是一个过渡人物。他甚至对情妇说,习能够干五年已经不错了。

据博讯的消息,由于庹震野心勃勃,在贪污腐败上还算是有所节制,目前名下只有两套房产,但他的直系亲属名下有八套昂贵的房产,总存款在4500万左右。其中一位在海外的直系亲属转移的财产不明。

挑战习近平 斧砍南方周末新年致辞

在博讯向新华社与广东省委宣传部有关人士了解庹震亲自上阵撤换《南方周末》的新年贺词,并自己执笔时,两个单位的相关领导都表示,不排除庹震为了讨好胡春华,阻止“南方系”为习近平重启改革助威呐喊,但这人本身也是笔杆子,笔杆子当上宣传部长,自然忍不住要动动笔,他曾经在上个星期一次常委会上说,习近平当初也化名写过评论,但比起毛主席他老人家,实在差太远。鉴于此,他也要动动笔,同习近平比试一下,看看谁更接近毛主席。据说,他敢公开挑战习近平,颇得前朝两位最高领导人遗留下来的亲信青睐,他们都认为,习近平这个德性,能干完五年就不错了。他能管好南方系,就是对党国的负责,对习李之流作秀的抵制与不屑。

陈光诚力挺《南方周末》:中宣部,你是干什么的?

德国之声/“南周事件”持续发酵,媒体人、学者和网友相继联署声援《南方周末》,及抗议中宣部门遏制新闻自由。旅美人权律师陈光诚接受德国之声专访,认为该事件将成为开年公民行动的导火索。

德国之声:”南周事件”发展到目前,我们看到传媒界已经有很多呼吁行动,您认为此事是否会成为媒体与中宣部门一直存在的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陈光诚:我觉得不仅是会不会激发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激发了,而且这种激发不仅限于媒体内部的人士,从民间层面,老百姓对这个问题也看得非常清楚。那就是,它所打击的不仅是《南方周末》这样的开明报纸,包括体制内开明刊物《炎黄春秋》,他们也在打击。

这里边最能让人联想的就是,将习近平的讲话去和报纸被中宣部再三操刀的这样的事情做一个对比,解释了中国文化当中所说的”看一个人也好、看一个团体也好,不要听它说什么,而要看做什么”,口中是”兑现宪法承诺,关键在于执行”,手里做的是 “一方面对网络实名制,封人的嘴,一方面是对体制内本已有专门部门控制的媒体大打出手。” 党代会刚开过,人大会还没开始,动作就已经开始了。在此之前也有例子可循,当年《冰点》被封,李大同被调离。所以关键要看,所谓的新领导人所说的和他们现在所做的相对比,同时把现在领导人所说所做与”胡温新政”做对比,再和江泽民在1997年所做对比,会发现他们一脉相承没有任何区别。

德国之声:还记得2004年,作家焦国标发表《讨伐中宣部》一文,近几年,媒体和中宣部门抗争的个案也一直发生,这次南周个案发生后,引起的反响范围从媒体扩展到其它层面,有人甚至提出”全民讨伐中宣部”这样的说法,您预计这一个案将如何持续,并带来怎样的影响?

陈光诚:几年前焦国标提出讨伐中宣部,那个时候如果是一个点的话,现在已经连成一个面了。据我所知,当时焦国标的文章,很多学者网民手里都有一份,但是评论不是很多,并不是大家不知道,而是那时候大家还处于观望状态。现在看到的这种趋势,不管是媒体人也好、学者也好、网民也好,通通在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已经到了”我要说话”的时候了,接下来非常有可能不仅我要说,我还要做。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只不是这个量还未累积到涵盖整个社会”我要做”的程度。

德国之声:既然影响范围很大,这次官方会如何收场?官方会不会象以往案例那样采取强制手段压制主张言论自由的声音?还是有可能对庹震问责?

陈光诚:我们要换个角度思考,他们要怎样收场并不取决于他们想怎么收场,社会发展到今天,决定他怎么收场的是我们民众,视我们民众的抗争程度。我不得不提,当初中国”绿霸事件”,他要把”开关”安装到你的电脑上,控制你的所有。最后在民众的强烈抗议下破产了,我想当初他们决定把绿霸安装到你的电脑上,他绝对不会想到要停下来。为什么最后停下来,是大家的力量。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我人微言轻,我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没有影响,所以我说的话没人会在意,从小的角度讲,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想法;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其实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无穷的,随着说话越来越多,能量就会越来越大,随着做的越多,能量就会更大,一旦迈过这个门槛就不会再有恐惧,就开始阻止了强权和奴役或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最终我觉得非常有可能把这个问题探讨到”所有的媒体都是共产党的喉舌,那我们民众的喉舌在哪里”?到这个层面的时候就是在问”中宣部你是干什么的?中宣部是替人民说话的?还是限制人民说话的?”这个层面可能对于将来实现《宪法》当中的言论自由的条款,是打下民众基础的非常好的开端。

德国之声:目前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就任中宣部长,他原来在四川是以强力维稳著称,您觉得这是不是也预示着中宣部门在未来会卡得更死?

陈光诚:卡得更死的真正含义可能是会用不同的方法来卡,至于说”更死”,我觉得他们已经没有这样的能力了,从以前的事先卡着喉咙不让你说出来,到现在只能是你说出来我就威胁你、我就让你承担一些代价,这种转换表明只要大家站出来去说,他们已经没有办法不让你说。和以前想说说不出来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如果说的人多了,事后找麻烦的可能性和威胁作用也会不存在的。

一位朋友曾说”民无信则不立,官无信则不威”,所以我们考虑问题应该把民众放在主语,不要再把当权者放在主语上,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抬举,以后要把他们放在宾语上。不是说”你要言论控制”,反过来要想,现在这个社会,民众意识觉醒、逐渐战胜恐惧以及网络科技的发展,谁上来也控制不了民众的言论自由。

美媒:《南周》劫告诉我们时代已变 中国特色不能变?

美国之音华盛顿 — 在过去的中国大陆,一家归属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报刊的稿子被中共官员撤换或修改,本来是天经地义,司空见惯,不容置疑。与此同时,报刊编辑以及记者胆敢就此提出抗议,甚至把这样的事情捅到社会上,乃至招致世界媒体注意,这样的人可谓胆大包天,犯上作乱。

*时代确实已经变了*

换上中共已故领导人毛泽东在世的时候,这样的人会被普遍认为是不识时务,甚至是大逆不道,罪该万死,不给抓起来立即枪毙便是万幸。被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三年五年乃至N年,也是咎由自取,活该。

然而,进入2013年,时代显然是已经变了。广州的《南方周末》一年一度的新年献词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官员修改。有关消息从《南方周末》传出,立即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记者、学者、民众在抗议,当局则尽力封锁消息而不是抓人(至少目前没有抓人)。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国内事件,而且也成为世界媒体话题。事情发生在广州,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北京为此不得不尴尬地应对外国记者的问题,中共新领导人习近平推行所谓的新政和改革的意愿也由此受到来自中国国内外前所未有的质疑。

“时代已经变了”这种说法或看法,并非是对中共不满的个人或中共所谓“敌对势力”的一厢情愿的梦呓。对中共绝对忠心耿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显然也是持有这种看法。

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删改的事件成为中国国内外众人瞩目的丑闻之后,中共控制下的中国各地报刊奉命回避报道或评论千百万中国网民所关注的这一事件。与此同时,《环球时报》发表题为“有必要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的社评,再次显示它是中国的“言论自由特区”。

*言论自由特区*

按照当今中国大陆的言论尺度来看,《环球时报》有关《南方周末》事件的社评可谓大胆敢言。首先,它毫不遮掩地正面提出让其他中国报刊避之唯恐不及的这一话题;再者,它以含蓄又清楚的措辞劝诫甚至是责备中共宣传部门没有能与时俱进,在时代已经变了的情况下继续玩弄老一套。

该社评可圈可点的段落包括:

“《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一事,被该报记者通过微博抗议后,昨天在互联网上已是沸沸扬扬,一些境外媒体也关注到此事。互联网上有不少意见领袖支持《南方周末》编辑部,微博上还出现以该编辑部落款署名的措辞强硬的声明。这样的公开冲突在中国媒体中相当罕见。”

“现实或许是,老的媒体管理体制不可能原封不动继续下去。时代在前进,管理需要与时俱进。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了千丝万缕的交叉和联系,人员流动性大得惊人,从业者实现利益的方式也早已突破了传统,而且中国境内外的媒体也有了很方便的互动。传统管理已经装不下如此庞大的复杂性。”

“时代的变与不变”

然而,《环球时报》毕竟是《环球时报》。在陈述了一些基本的事实之后,该报社评再次展示出令人惊异的逻辑和语言飞跃的绝技,得出无论时代或世界如何变,但中国就是要万变不离其宗、中国特色不能变的论断:

“中国媒体不可能成为同西方一样的媒体,这应是中国所有媒体人选择入这个行时最基本的判断。中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媒体无法脱离国家政治现实而单独、浪漫地存在。媒体是中国改革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它的摆动幅度不可能是无限的。”

至于究竟是谁想要、谁能够使中国媒体变成同西方一样的媒体,究竟是谁主张中国媒体的摆动幅度应当是无限的,《环球时报》社评撰稿人对这些关键性的具体问题没有进行任何说明。

自己提出一个荒谬的论点再将它驳倒,以显示自己的胜利,这种论辩方法在英语里被称作“稻草人战术,straw man strategy”(即竖起一个稻草人再把它踹到,以显示自己威武)。

中国的媒体人、网络作家“五岳散人”在评论《环球时报》这篇社评的时候,显然是不屑于跟《环球时报》详细论说这样的道理,而是直接给予抨击:

“环球时报牛逼在于,能够把一坨屎做成鱼香、宫保、酱烧、干炸等诸般口味,然后嚼得津津有味,并且质疑别人为什么不吃。”

*庹震惹事,习近平受损*

《南方周末》2013年呼吁中国实行真正的宪政的新年献词被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修改得面目全非,被塞进让人耻笑的历史知识和文字错误(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被后退了至少两千年;“众志成城”被错写成“众志成诚”),这一丑闻继续在中国发酵。

在这一丑闻成为中国网民的热议话题之后,中国互联网管制当局和互联网公司的删贴人员进入格外忙碌状态。无数批评中共当局蛮横管制媒体的帖子被删除。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所属的南方报业系统的众多编辑记者的微博帐号被禁言。

这一丑闻最后结局如何目前还不清楚,但这一丑闻显然已经大大损害了力图为自己营造亲民和改革形象的中共新领导人习近平。

习近平在一个月前刚刚到广东进行了一次展示其亲民和改革形象的视察。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强行修改的丑闻传出之后,中国互联网上四处流传以一篇致习近平的文章,题为“宪政有多远”。文章的第一段说:

“崭新的2013年伴随新政如期而至,《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时间给了新政一记响亮的耳光。……喀嚓一声,破碎的不是我们的宪政梦,是你曙光中的新政,枉费你新南巡路上仪态万千。”

中国媒体人老愚则通过新浪微博说:“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当你用发情的眼光看,她美若天仙;当你平心静气审视时,他还是那么中国。春梦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梦遗。”

*新年的旧气象*

来自中国的各种迹象显示,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强行删改的问题上,中国公众和媒体从业者跟中共新闻管制机关目前处于相持不下的状态。

尽管中国许多媒体人和媒体研究学者呼吁肇事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辞职,但目前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有意辞职,或中共中央当局有意解除他的职务。

现在还不清楚这场丑闻过后中国的媒体会变得更自由,或更不自由,还是一如既往,充其量只能满足于偶尔可以打一两个“擦边球”过把瘾。但在世界媒体看来,就新闻出版自由而言,中国的新年兆头不妙。

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中国网络上沸沸扬扬、中国官方媒体绝大多数对这一话题奉命保持沉默之际,日本的共同社12月4日从北京发出报道说:

“新华社电讯报道说,中国共产党在元月4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前中共向中央宣传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要求切实推行去年11月中共党代会所推出的方针,‘推行党和政府的主张’,从而表明了强化对新闻报道机构的管制的想法。”

日本主要工商新闻报纸《产经新闻》在转发共同社这则报道时所配的图片解说是:

“1月3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封面。在中共广东省宣传部指示下,该刊社论突然仓促换成赞美共产党的内容。”

美联社则在同一天从北京发出报道说:

“在星期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被问到《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修改问题的时候说,她对有关详情不了解,但‘我想指出,中国不存在新闻检查,中国政府保护新闻报道自由,也让新闻媒体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南周与庹版献词都是在做梦 而中国需要的是梦醒

财经网 作者 曾飚 简介:英伦在线(TalkTone)智库,主要从事英国公共政策和中英关系分析。

媒体独立在当前中国政治中是一个长久的梦,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本周两件事情关于中英媒体,都发生在岁末年初。《泰晤士报》前总编William Rees-Mogg在12月29日逝世,享年84岁,这是笔者第一次在英国见证一位媒体英雄的生死历程,他出生在布里斯托,幼年就读的Clifton College就在不远地方,生前在牛津大学的柏里奥学院(Balliol College)攻读历史,柏里奥是牛津大学政治热情和参与最高的学院。学生时代,他担任过牛津大学辩论协会(Oxford Union)的主席,这个身份类似于中国的北大清华的学生会主席,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凭借学生政治的历练,可以跻身于英国政坛,但他选择了媒体。

他的一生,在英国政坛最为动荡的60-80年代,执掌《泰晤士报》,这段经历值得被深入阅读。笔耕不辍,在临终前两个星期,他还写完了一篇政治评论。在他近些年的《泰晤士报》专栏中,笔者印象最深是,2009年英国警察闯入了议会,搜查保守党议员办公室,他几乎以声嘶力竭的文笔上抨击这次闯入事件,让我想起了中国政治中的老干部上书中南海。

毫无疑问,他是个保守派,但是在维基百科上把他注明为”crossbench”,跨党派或者中立,我不太相信。但是最精彩的评价,是来自他的老东家《泰晤士报》的讣文,对他的人格盖棺论定“His owlish appearance and authoritative style suggested a man who knew his own mind on everything and would hold to his opinions with tenacity…In fact, except in matters of religious faith and personal conduct, far from being a model of steadiness he was, on the contrary, quite volatile.”

这段精彩的描述,包含了英式的矛盾,尴尬和无奈,却又是如此的真实。这也是英国政治的魅力所在:在一个极度装逼的建筑西敏寺里,着装历史性装逼的人,整天在吵吵嚷嚷着很不装逼的事,比如要收多少钱。这与很多国家的政治风格,刚好相反。

这段论断又如此深刻地道出了知识分子与政客的区别,假如忍受不了知识分子的“空谈误国”,又不愿意做政客的“实干兴邦”,它含蓄地给这样矛盾的人格组合一个不错的职业:媒体人。

这样矛盾的人格在中国政治中,大概可以用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来定义,至今在中国政治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和尊重,甚至被贬低。然而达到这类媒体人的水准,在中国依然还是稀缺,这稀缺的原因,我是从《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风波中读出来一点点。

根据目前看到版本,《南方周末》在一张报纸上做两个梦想,一个梦想势大力沉,一脸幸福的黑甜乡,梦话都是高中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样样的;一个梦想是圣经翻译体,满篇布道。两个梦想听起来都是大仁大义,却像是孔夫子和孟子打架,结果据说已经让十多名南周的员工微博被禁。

这个结果令人心酸。笔者对中国媒体的力量,特别是在政治中的力量,一直看低。它不是William Rees-Mogg能够生存的理想行业。一个真正的政治性媒体应该是依附于一个特定的政治集团,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不能够真正定位自己的真正读者,而这些读者的缺失,就会让这份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代理人。

看到两份致词,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作为对一个“梦”的回音,让人觉得无非是同一家公司的两个频道罢了。笔者所想到的稀缺原因,是中国媒体并非缺乏发出不同声音的能力,而是找不到彼此独立的资源。

看着《南方周末》谈了十多年的梦想,始终都是梦想,笔者已经有些厌倦,然而2012年的北京说我们要作梦,于是全国各地打呼噜。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醒笔者,让笔者需要对《南方周末》致敬,它比别人早做了十几年的梦,最有资格醒醒了。

只不过,笔者一直困惑的是,这真的是一个梦想的国度,还是在装着醒不了?好吧,继续谈,看看2013年醒着,还是睡着,什么时候开始实干。

中共“锁喉” 南周事件持续发酵 矛盾转向习近平

多维新闻/《南方周末》、新年贺词、篡改、宣传部长、低级错误、新闻审查……这是喧嚣一时的“南方周末事件”中的几大关键词。辅之以此轮讨论的“作料”是,官媒《环球时报》“冷静思考”换来的炮轰、左右各派几家欢乐几家愁等。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及报端无任何对此事的报道,唯一可以循迹的报道皆停留在论坛及微博等民间舆论场层面。而且对此事主事人——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也采取了各种或调侃或谐音的暗指做法。由于此事背后的新闻审查制度让民众极为不满,有分析人士指出这种不满如果当局不认真处理,极有可能将矛盾焦点转向新一任中共领导班子尤其是习近平。习上任后所倡导的一系列新政有可能因为此事“前功尽弃”、“尽失民心”。

中国网络全面噤声

即便在各方或明或暗的“授意”之下,当前中国国内看上去已然风平浪静,但此轮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早已成了公开的秘密。首先是《南方周末》议程设定、每年伊始如期而至且影响力颇为深远的“新年贺词”面世;其次是以东方卫视牵头的媒体曝出该报贺词中连续出现三次“低级错误”;再次是《南方周末》记者通过微博发出针对广东省委宣传部擅自改动特刊内容的抗议;接着是互联网各种声音交织出现,境外媒体亦加入到此轮讨论中来,《南方周末》还出现以该编辑部落款署名且措辞强硬的声明,再次推高了此事的受关注度;接着是带有民粹色彩的官媒《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呼吁公众“冷静思考《南方周末》事件”,舆论持续跟进;最后是媒体集体有意识地“哑然失声”,直接由沸沸扬扬进入到官方期待的风平浪静。

梳理一番,事件伊始,民间舆论场对此事的态度主要集中在炮轰新闻审查和不满于广东省委宣传部长越俎代庖。对于前者,民众早已有了以往信息势能的积累,所以此事由幕后摆上前台后,恰好给了民众一个集中对抗的契机。作家连鹏表示,此事件是宣传部门挑战传媒自由底线,迅速成为焦点是民众缺乏表达权知情权,对舆论控制有所不满。对于后者,众网友的挞伐可谓力透纸背、针针见血。拥有477万粉丝的新浪微博写手“作业本”3日写道——“庹震有一种使命,要南下去死死管住南方报业集团”、“我希望这次能解决庹震的问题,让他滚蛋”、“对庹震这样的宣传部长必须实行斩首行动。”类似的声音,在民间舆论场俯拾即是且很快受到热烈追捧。

就在各大微博及论坛上关于此事的讨论人声鼎沸之际,素来在各个敏感话题中争当“出头鸟”的《环球时报》,4日发表了题为《有必要冷静思考事件》的社评,瞬间助推了此前在民间舆论场积蓄起来的气焰,同时也再次成就了其惯用的“眼球效应”伎俩。文章开篇毫不避讳地写道,“《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一事”,除了换来互联网的鼎沸之外,该报编辑部还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这样的公开冲突在中国媒体中相当罕见。”

在正文部分,该篇社评以看似公允且中立的笔调,竭尽收揽民意之能事。“重大报道接受官方的某些意见,这样的经历在中国很多媒体都有过”,并将官方对媒体重大报道做出的具体指示划归于“中国新闻管理时而穿插的一种方式”之列。而对《南方周末》让事态扩大化的作为,直接斥责为“出政府部门的‘丑’”。经过对新闻审查实乃管理需要的诸多论述后,该报对众媒体发出建言“摆动幅度不可能是无限的”,换言之,官方的新闻审查是中国当前媒体生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切不可无限摆动。为进一步强化此论调,该文甚至不惜将“媒体无法脱离国家政治现实而单独、浪漫地存在”归于“中国媒体的唯一现实之路”。也即,其他的路都是幻想,根本走不通。并在最后奉劝大家要接受“这几代人不得不纠结、反复探索的宿命”,作为其“冷静思考”的最终定论。

该文甫一发出,旋即成了舆论群起而攻之的靶心。有网友写道,环球拿着纳税人的钱,占在无利益动机的道德高度,说着其他媒体的利益驱使报道,说着媒体管理部门的官腔,大胆设计着中国媒体欲走之路。厚颜无耻!还有人调侃道,全文欲抑先扬,护主情深。竟告诫所有入行者看清现实并且顺从之,将此次事件归于“基层”新闻工作者不满利益所得而为之的闹剧!凡此种种挞伐和指责,虽则从表面上看分散了舆论对“南方周末事件”本身的关注,实则成了抛向该事件的又一“舆论炸弹”,不仅未能以宿命论“劝退”各方争议,反而让讨论愈加热烈,火药味儿也随之猛增。

《环球时报》之外,中国国内媒体罕有对此事的报道,甚至于环球社评以及东方卫视的被广泛转引的“三处低级错误”的报道,也很快地淡出了各大门户网站。而且多数港媒,如大公网等,均未见有只言片语地报道。

事件持续发酵引多方关注

在此事中,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首开先河,通过官方认证微博发布了“关于南周风波的声明”。声明中写道,“我们从微博上获知广东宣传主管官员擅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消息,并从大量的网络删帖和更大量的网友抗争中得到间接印证。作为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并通过教育努力积储正能量的新闻传播院校,我们非仅传授专业知识,更致力于对独立思想、自由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共同追求。我们强烈谴责一切践踏新闻从业底线、有违人类健康发展的倒退行为,要求广东有关肇事官员就此事向公众作出说明并公开道歉”。截至目前为止,金陵学院是中国唯一就此事发表声明的学校。不过,此声明仅限于微博平台,在其官方网站并未见任何相关言词。

如果说庹震的越俎代庖是此事的导火索,那么事情败露后媒体的集体沉默则是广东省委宣传部鞭长莫及的。这也就意味着,要么是有更高层级的授意,希望此事就此平息下去,不再争论;要么中国当前的舆论生态已经练就了揣度中央意旨的能力,遇到此类事宜本能地选择了禁止谈论自认为该禁止谈论的话题。不管原因几何,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事件主体《南方周末》再无任何声明和自证清白之举,中国国内媒体继续哑然,那么此事势必会如同之前的诸多新闻审查案例那般,自觉无趣地淡出公众视野。而公众所见的风平浪静背后,实则隐匿着不可想象的涌动暗流。对中共当局来说,追求一时的风平浪静,还是正确看待涌动的暗流,实乃“一个艰难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