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5/雇主“以姓取人” 华裔印裔面试机会少三成半

明报/“卑诗移民及多元研究中心”(Metropolis BC)一项研究发现,加国雇主仍有“以姓取人”的情况,即使学历和工作经验相同,华裔或印裔姓氏求职者获面试的机会,较传统白人姓氏者少三成半,与两年前类似研究显示少数族裔见工机会少四成的结果相去不远。虽然有雇主指,原因是认为后者会有更好英文及沟通能力,但研究者指,强调具备这些技能的族裔求职者面试机会未能相应增加,显示雇主仍有潜意识的“姓名歧视”。

研究由多伦多大学经济学教授奥伦普洛斯(Philip Oreopoulos)和博士生迪奇夫(Diane Dechief)合作完成。

奥伦普洛斯于2009年已在大多伦多地区展开类似研究,他模拟制作了6,000份拥有3至7年工作经验、学士学位的履历表,向2000个于网上刊登招聘广告的中小企发出求职信,发现在教育程度及工作经历相同的情况下,拥有白人姓名的求职者获得面试的机率有16%,但华裔或印裔求职者,若具备加国学历及工作经验,则有11%机率,否则面试机会显著下跌至5%。

另外,研究还发现,雇主更为重视加国工作经验,在同等工作经验下,毕业于国际知名学府的非白人姓氏者亦不及本地毕业的白人姓氏者受青睐,但若前者具有更多加国工作经验,则会更加吃香。

求职者英文名字影响获聘用

星岛日报温哥华记者报道/西门菲沙大学(SFU)一项最新全国研究发现,拥有英文名字的求职者,比一个有中国、印度或希腊名字求职者获雇主回覆约见的机会平均高出35%。

这项由SFU卑诗大都会移民及多元化优异研究中心(Metropolis Brithish Columbia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Research on Immigration and Diversity)进行的研究,得到联邦及诗省府有部门资助。

这份在周五发表、题为《为何一些雇主宁愿约见马修而非森米尔》(Why do Some Employers Prefer to Interview Mathew but not Samir)的综合研究报告,由多伦多大学学者奥雷普卢斯(Philip Oreopoulos)及迪克奇夫(Diane Dechief)撰写。这项研究是对上一次在2009年相关研究的后续,目的是研究本国移民与就业机会的关系。SFU经济学者彭达库尔(Krishna Pendakur)表示,今次研究的结果,印证了上次研究的结果。当时奥雷普卢斯向多伦多市的雇主发出了数以千计的网上求职信。今一研究则扩大至全国主要城市温哥华及满地可。

身兼卑诗大都会移民及多元化优异研究中心共同主任的彭达库尔又说:“我们发现雇主明显以求职者的姓名、族裔及所在城市的工作经验,把他分们区分。在多伦多、满地可及温哥华的雇主,明显地会把有印度或中国通用姓名求职者,与英文名字求职者区分开来。”

研究者把求职信申请人分成四类,第一类是英裔姓名,加国大学毕业及有加国工作经验。第二类是中国、印度或希腊姓名,也在加国大学毕业及具备加国经验,第三类是中国或印度姓名,外国大学毕业及具备加拿大经验。第四类是中国或印度姓名,外国受教育及只有外国经验。

研究发现有英文姓名及在本地出生求职者的面试机会,明显高于外国出生及受教育的申请人,即使外国学院的地位高于加国的学府。或者即使求职者具备同等工作经验,但有本国经验者面试的机会又高于外国经验者。

研究同时发现,回覆率差别最大的满地可,最少是温哥华。雇主替自己解辩的借口是担心求职者语言技能问题,却往往忽视了申请人履历表上其他“足以抵销这些弱点的强项”。另外时间上压力以及担心雇用了不称职员,也令问题变得更加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