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讯记者于明综合报道/奥巴马访华三日留下的余波,将在大陆新闻界炙手可热的《南方周末》升温至一个新的热点。11月19日,在奥巴马离开中国的第二天,《南方周末》在其A2版的上半版,刊了出《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一文,并在A2的下半版开了一个醒目的天窗,中间有两行意味深长的句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
透过这扇和奥巴马有关的天窗,全世界的中文读者都在问: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的什么?
上海学生让奥巴马不爽
据美国之音11月20日报道,美国驻北京使馆新闻发言人苏珊.史帝文生透露,奥巴马原定此行不见任何中国媒体。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2日引用《纽约时报》稍早时的说法,大陆中央电视台(CCTV)曾主动申请采访奥巴马,但遭美方婉拒。
苏珊.史帝文生说,奥巴马抵达北京之后突然改变不接受中国媒体采访的初衷,临时指令驻北京使馆作出采访安排。于是驻北京使馆就与南方周末报取得联系,邀请该报社的编辑在18日早上采访奥巴马。
博讯社在11月20日以《奥巴马指定南方周末独家采访,胡锦涛最后拍板》为题,揭秘奥巴马改变初衷的经过。据报道,奥巴马对在上海与清一色由中方安排的“大学生”对话,很不爽,这让奥巴马无法回答真正的问题,最后竟然发生了由一个国家总统指定自己的大使来提问的滑稽事。
到北京后,奥巴马坚持要求接受由大使馆提议的《南方周末》专访,尽管这一要求此前已被中宣部三次拒绝。由于奥胡会的成功让胡锦涛很爽,最后由胡锦涛拍板,责成中宣部照办成全了南周专访。
向熹问了奥巴马什么问题
博讯揭秘奥巴马接受专访的文章透露:无奈之下,中宣部像解押犯人一样把南方周末总编向熹和国际部负责人张哲带到奥巴马面前。这两位到达北京后,中宣部出示了一份问题清单,并要求他们“你们只能问一个问题,最好和你们的报纸有关的,其他的都要按照中宣部的要求问。”专文说:“奥巴马很可能纳闷,为什么《南方周末》问的那些问题甚至比上海那些被挑选的大学生问的还要幼稚?”
人们对奥巴马接受专访时的情形,也有诸多质疑。有媒体报道中宣部在这次采访期间,从内容到形式,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采访期间都在场。对此,苏珊.史帝文生11月22日向美国之音澄清说:“我可以证实,采访期间,没有中宣部的人在场;至于南方周末事先有没有得到中宣部的指示,这得问报社了。” 据苏珊介绍,采访按计划进行了大约10分钟左右,当时并没有任何其他媒体在场。采访结束后,奥巴马还接受了南方周末赠送的纪念报纸,并签名留言。
此前香港《明报》在11月20日报道说:访问全程仅12分钟,由该报总编辑向熹、记者张哲、北京站站长李红平採访,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则陪同奥巴马,并有中宣部官员在场。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说,37岁的向熹认为自己专访奥巴马“我觉得非常荣幸”,称自己“代表中国的利益”去发问或求证,提了6个问题,包括中美关係、贸易、市场经济地位和奥巴马的生活等。向熹认为“把该问的都问了”,奥巴马非常谨慎而准确地回答了“带刺”的问题。
天窗使南周里外都是人
11月19日,《南方周末》在A2版上半部全文刊登了奥巴马的访谈,据博讯专文披露:“却有另外两篇有关奥巴马的文章临时被中宣部撤下来。结果《南方周末》开了天窗,并打上自己的宣传标语:在这里,读懂中国。”
博讯20日的专文引用尚未证实的消息说:“中央政治局主管宣传的常委(对此)非常气愤,高声斥骂《南方周末》是美国人的吗?消息还说,中宣部会在适当时机,对《南方周末》下手。”不过专文强调,据博讯记者先前了解的消息,胡锦涛和温家宝都不支持对媒体下手太狠。
南周的天窗,除引起中央负责宣传工作的领导不满之外,在海内外似乎引发了一片掌声。据美国之音11月23日引用听众的话说,事件是中国新闻界的悲剧,中国政府试图建立的开放形象将受到负面打击。南方周末下半版以开天窗广告以示抗议,证明奥巴马选择南周是恰当的选择,认为中国删除专访内容中关于中国人权和新闻自由的内容,是违反中国宪法的做法。
美国之音的报道还说,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是其维护新闻自由权利的努力。并称:“南方周末以开天窗广告形式抗议,是无奈做法,令人敬重,南方报业集团是鲜有的敢言出色媒体。”
《冰点》杂志前主编李大同也说,美国方面之所以安排南方周末采访,是因为它是中国新闻界里面最敢说话、最代表民意的报业集团。
香港《明报》11月20日披露奥巴马在专访后给南方周末留下了一封信,但南周没有将该信的内容登报。明报透露了信中内容,奥巴马说“我们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係,同时祝贺你们,你们对重要政策的分析和流动作出了你们的贡献。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