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内容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引发言论自由议论
-奥巴马在华唯一媒体专访发表 谈了这几个问题
-奥巴马专访被禁 《南方周末》开天窗抗议
-奥巴马离开大陆前留下“自由炸弹”
-奥巴马《南周》专访上报摊遭网禁
-新闻背后看不见的手
-奥巴马访华 中国做了哪些小动作
-时代周刊评奥巴马访华:中美达成共识的五个领域
头版三分之一“开天窗”
A2版二分之一开天窗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内容
《南方周末》记者 向熹、张哲发自北京/“本报编者按: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最后一天,在北京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事后据报道在北京中宣部干预下,《南方周末》现刊出报纸文本,而同一篇访问未见于《南方周末》网站。本报现刊出专访文章,这也是奥巴马在华唯一接受平面媒体访问的稿件。”
专访摘要:
■关于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
当中国有了更多的才智和信心,就能够承担愈来愈多的责任。
■关于美国至今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我的理解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目标是在2015年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关于“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
唯一可能阻止这种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我们双方的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
2009年11月18日上午11点10分,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南方周末:你此次访华即将结束,这是你第一次访华,此时此刻,你对此次访华有何感想?
奥巴马:这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我们讨论了很多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我们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对我们两国人民意义重大,对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南方周末:你在上海提到了姚明,我也知道你对篮球很感兴趣,你现在还有时间打球吗?能否透露一点你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奥巴马:我打球的确不像过去那么频繁了,但是我一两周还会打一次球的。而且我很喜欢比赛,我希望我能去看上海大鲨鱼队的比赛,但实在没有时间。我期望能见到姚明,他是我最喜欢的选手之一。
南方周末: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你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欢迎一个强大、繁荣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联合声明中中方也表示,欢迎美方作为亚太国家发挥重要作用。你如何看待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
奥巴马:首先很明显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之一,这是过去二十年中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国能够高速发展的部分原因正是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
更重要的是,我们双方现在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经济和贸易,我们在重要的问题上相互听取意见,比如气候变化,没有中美双方的参与是不能解决的。很快地,你们看到会是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其中我们不止寻求主要经济问题的合作–当然这可以带来两个民族的繁荣,我们还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长,当中国有了更多的才智和信心,就能够承担愈来愈多的责任。我们同时也期望成为中国有效的合作伙伴。
南方周末:美国迄今为止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到底困难在甚么地方?
奥巴马:要记住的是,中国在WTO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只在部分领域被应用,在大部分的地域中国被以市场经济来对待,这也是为甚么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发展是如此有力。我的理解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目标是在2015年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当然,美国有兴趣就这个目标与中国开展合作。
南方周末:请问你有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表吗?
奥巴马:事实上这里面包含很多经济方面的技术性问题,所以我们做的是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创建一个我们可以解决问题的框架,这里面的很多事务都是技术层面上的,我们希望它能够被解决。
南方周末:中美之间贸易量很大,但美国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有很多限制。两国企业界对此并不满意,这也制约了两国贸易的平衡发展。你对此有何评价?
奥巴马:首先,要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很明显美国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市场之一。这也是为甚么中国能够累积与美国如此之高的贸易盈余。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是我们正在重新考虑的,我与胡主席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美国出口商出口高科技产品到中国是有机会的。有的限制可能已经过时,我们会对一些限制重新进行综合审查。
匹兹堡G20峰会的目标之一是在我们需要一种更平衡的增长模式方面达成一致,其中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需要扩大内需,美国正在进行更多的储蓄和更多的出口,我想这有助于世界金融系统的稳定,同时可以帮助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美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是我们采取更广泛措施的一部分,还包括审查贸易条款、我们的汇率政策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更广阔的目标,即增长的平衡。
南方周末:在东京和上海,你两次明确提及,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那么这种政策将如何落实?
奥巴马:我们在目前持续进行的与中国的对话和讨论中反覆表示,中国的稳定与繁荣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繁荣的中国可以帮助确保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亚洲,正如同日本和韩国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美国商业发展。
唯一可能阻止这种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我们双方的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这也是为甚么我们不仅仅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对话,安全方面的对话也是如此重要。中美双方的信任愈多,产生这样误解的可能就愈小。
(刊2009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A2版)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引发言论自由议论
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韩咏红/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的四天国事访问前天结束了,但是美中两国有关言论自由的博弈还在进行。奥巴马离京前接受以敢言著称的广东媒体《南方周末》独家专访,还给该刊写信表达对自由媒体的支持。
专访刊发昨天出版的《南方周末》,但是在官方干预下,报道内容在网上传播受到限制。网民能通过《南方周末》的网站,点开扫描成电子版的专访版面,此外其他网站的转帖非常少,或者打不开。《南方周末》也没有将访问放在其网站首页。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昨天成为国内自由知识分子议论的话题。据了解,奥巴马是在美国驻华使馆建议下,点名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美国在奥巴马访华日期临近时才通知中国要求安排,中国外交部接着通知《南方周末》从广州总部派人上京专访奥巴马。
从见报的稿件看,这个特别安排的专访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新意,也回避了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
访谈主要显示奥巴马对中美合作的充分肯定。他说,外界将很快看到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中美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
他表示,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可以帮助确保亚洲的繁荣和稳定。唯一可能阻止上述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中美双方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因此中美要进行经济对话、安全对话。
这篇内容平稳的文章,却受到限制传播。有网民指出,奥巴马没有选择官方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而独挑不时被官方批评的《南方周末》,这说明了奥巴马对中国新闻管制的批评,表现了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
奥巴马本次访华被普遍认为“温和”,甚至被批评为“过于忍让”,在人民币汇率、伊朗制裁、人权课题的表述上太温和。据美联社报道,中国这次未如过去一样,在美国总统访华前释放异见人士,反而在奥巴马在华期间加紧了对维权人士的监视与行动限制。
不过,谨慎的奥巴马也利用了正式会谈外的机会公开表达美国的立场:一是在上海与青年对话时批评网络审查制度,其次是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奥巴马前天还发给《南方周末》一封信,重申美国期待持续发展两国关系,又肯定该报对中国重要政策的分析。他说:“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
奥巴马在华唯一媒体专访发表 谈了这几个问题
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独家专访。
中评网/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上午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接受了《南方周末》独家专访。奥巴马表示,这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我们讨论了很多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他表示,目前两国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经济和贸易,很快地,两国间将会有广泛的战略关系,双方会在所有问题上紧密合作。他并透露,美国将会对出口高科技产品到中国的一些限制重新进行综合审查。
对于上任后第一次访华,奥巴马指出,这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我们讨论了很多中美双方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意味着我们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对我们两国人民意义重大,对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拟助华取得市场经济地位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方面,奥巴马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之一,这是过去20年中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中国能够高速发展的部分原因正是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
奥巴马指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双方现在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经济和贸易,我们在重要的问题上相互听取意见,比如气候变化,没有中美双方的参与是不能解决的。很快地,你们看到两国间将会有广泛的战略关系,其中我们不止寻求主要经济问题的合作——当然这可以带来两个民族的繁荣,我们还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长,当中国有了更多的才智和信心,就能够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我们同时也期望成为中国有效的合作伙伴。
对于美国迄今为止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奥巴马表示,要记住的是,中国在 WTO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只在部分领域被应用,在大部分的领域中国被以市场经济来对待,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发展是如此有力。我的理解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目标是在2015年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当然,美国有兴趣就这个目标与中国开展合作。
对话增互信 减少误解
对于美国在对华高科技出口方面有很多限制,奥巴马表示,首先,要意识到很重要的一点是,很明显美国是全世界最开放的市场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能够累积与美国如此之高的贸易盈余。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是我们正在重新考虑的,我与胡主席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认为美国出口商出口高科技产品到中国是有机会的。有的限制可能已经过时,我们会对一些限制重新进行综合审查。
奥巴马表示,我们在目前持续进行的与中国的对话和讨论中反覆表示,中国的稳定与繁荣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繁荣的中国可以帮助确保一个繁荣和稳定的亚洲,正如同日本和韩国的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美国商业发展。唯一可能阻止这种积极性结果出现的是我们双方的相互误解和错误推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仅仅要进行经济方面的对话,安全方面的对话也是如此重要。中美双方的信任越多,产生这样误解的可能就越小。
没空打篮球 盼见姚明
在访问中,奥巴马并提到他喜爱的篮球,奥巴马说,我打球的确不像过去那么频繁了,但是我一两周还会打一次球的。而且我很喜欢比赛,我希望能去看上海大鲨鱼队的比赛,但实在没有时间。我期望能见到姚明,他是我最喜欢的选手之一。
奥巴马直接点名接受《南方周末》专访
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接受中国内地知名报章《南方周末》独家专访,有报道称该次专访直接通过外交渠道安排,未通过中宣部。对此,接近南方报业集团的消息人士19日表示,本次专访确由美国驻华大使馆提议,由奥巴马直接点名接受《南方周末》专访,相关安排也是通过两国外交渠道进行的。
该消息人士透露,在接到相关通知后,《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亲率专责国际新闻记者张哲,赶赴北京对奥巴马进行了历时10多分钟的采访。据悉,整个专访是《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主问,曾有留学美国经历的张哲主要负责翻译。
采访结束后,奥巴马手拿《南方周末》报纸与采访者留影,并交换礼物。
至于坊间频传的本次专访未通过中宣部,该消息人士未直接回覆,但提供一个细节,他说,“今天一早出街的《南方周末》,刊登有奥巴马专访的一迭报纸要迟于其他迭,(有关方面)应该是看过了。”
该消息人士重申,本次专访应该是形式大于内容,《南方周末》是代表中国立场向奥巴马提问,问题符合中国国家利益。
《南方周末》是中国内地南方报业集团下的报纸,过去曾独家报道多项重大消息。
《南方周末》总编:12分钟对话奥巴马
另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对于在10月份刚刚度过37岁生日的《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来说,昨天是他14年新闻工作者经历中的一个不平凡的时刻。他对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虽然只有12分钟。
昨晚,记者致电《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时,电话中传来他平静中浸透着喜悦的声音。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奥巴马为何在中国那么多媒体中选中了我们,”向熹说,“我觉得非常荣幸。”
“但既然奥巴马选中了我们,那么,《南方周末》就要代表中国的利益去发问或求证,”向熹强调他的无比平静,同时,也感谢奥巴马给了他这样的机会。
据向熹透露,他向奥巴马提出了6个问题,双方对话12分钟,尽管时间不长,但内容非常充实,“每个问题里其实都带了点刺”。
而这些问题涵盖政治、经济及发展战略等,均是目前中国最为关心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美国是否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
而此前,奥巴马在上海及北京曾多次明确表态,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强的、繁荣的、成功的成员。
那么,如何在实际行动中佐证这样的表态?如果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是否就是在遏制中国的崛起呢?
“奥巴马并没有回避或是以政治家的口吻躲闪,而是非常谨慎而准确地回答了这些带刺的问题,”向熹说,“当然,我们也没有保留,把该问的都问了”。
另外,还有关于中美贸易的问题。多年以来,中国极度渴求从美国进口高新技术产品或技术,但美国在该领域一直持限制出口的态度,这就造成了双方贸易的不平衡状态。那么,中美之间如何在高科技贸易领域达到平衡,也是中国时下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12分钟,尽管短暂,但奥巴马已经给向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慎重、认真,而同时又非常真诚的人。”向熹说。
奥巴马在华表现 中国43%网友满意
奥巴马18日游览完长城之后,结束了他对中国的66小时访问,飞抵韩国首尔。奥巴马称,他对这66个小时的评价是“非常满意”。他的这一感受与很多关注他此行的中国民众类似。环球网18日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近七成中国网民认为奥巴马此次访问巩固了两国关系,只有4.5%的投票者对奥巴马的表现“不太满意”。
在“你怎么看奥巴马这次对中国的访问”的调查中,有67%的人认为“巩固了两国关系”,其余33%的人认为“对两国关系影响不大”。
在“你对奥巴马在华的表现是否满意”的调查中,43.3%的人表示“满意”,52.2%的人认为“一般”,只有4.5%的选择了“不太满意”。
奥巴马专访被禁 《南方周末》开天窗抗议
星洲日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接受中国敢言媒体《南方週末》独家专访报导,最终没有在原定的出刊日週四(11月19日)见报,此报当天以“开天窗”广告,表达无声抗议。
备受瞩目的《南方週末》专访奥巴马文章,为了送审,比平日晚了半天才上架面世,但由于最终未获当局审核通过,临时抽换稿件,此报最终在头版及2版,各留下三分之一与半个版的“空白”,并刻意处理成“形象广告”。
据悉,北京多个订阅此报的外国媒体,当天收到逢週四出版的《南周》时,独缺了刊有奥巴马专访的首页,附近一些报摊所售的亦是如此。
此报网络版则需注册才可浏览专访全文。
据瞭解,这篇事前直接跳过中国中央文宣部的独家专访,一度遭中宣部下令禁刊,经此报力争及美国驻中大使馆施压后,中宣部漏夜审查内容,包括奥巴马简略谈及中国的人权和新闻自由等话题,皆一一遭删除。
《南周》工作人员透露,其实短短12分钟的访问,话题很表面,“奥巴马只是希望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开放新闻自由,以及重视人权,但当局却无法接受。”
专访稿最终以问答形式刊登于此报2版,配上一张专访照,篇幅仅约半版,在头版则有一行“奥巴马接受南方週末独家专访”的提要。
内部人士透露,此报刻意在头版和2版都做了“开天窗”,并在里头写下寓意深长的字句,以技巧性方式,表达此报的立场和价值观。
不过,美国白宫网站週四登出的访问内容,与《南周》刊出的内容大致相同。
奥巴马离开大陆前留下“自由炸弹”
中央社/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大陆期间,与北京领导人的对话营造良好气氛。但奥巴马在结束访问前却留下一个“自由炸弹”,令北京的形象有点难堪。
台湾中央社20日报道,奥巴马留下的这个“自由炸弹”,是离开北京前在众多大陆媒体中选择接受《南方周末》专访;而专访于18日上午在北京进行。
据了解,在奥巴马访问大陆前,大陆众多媒体提出采访申请,大陆方面及美国驻北京大使馆都提出一些潜在名单。令人意外的是,奥巴马最后选择的并非大陆中央级的官媒,而是广东省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份“小报章”。
香港一些媒体人士猜测,奥巴马此举绝非随来之笔,应该存在某些意图,因为《南方周末》虽非民营报纸,但与中央级的官媒比较,过往言论一向较为大胆。
因此,媒体人士认为,奥巴马挑选该报接受专访,大有传达“新闻自由”或“支持大陆敢言报章”的意图;而这也与奥巴马在上海传达自由为普世价值的立场相符。
所以,尽管这次奥巴马访问大陆期间,人权与自由并非他与北京领导人的会谈重点,但他却在有意或无意间传达类似讯息。也是因为奥巴马这种有意或无意间之举,令北京方面有些难堪。
《南方周末》访问奥巴马后,原定于19日出版的报纸刊登内容,但据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显然干预该报的编辑决定,以致有些地方看到专访内容,有些地方却看不到。
根据香港文汇报的报道,19日《南方周末》专访内容刊登在较后出刊的报纸内;广州却有读者于19日跑了几个报摊都找不到该报,一些报贩反映说,他们未能收到报纸。
在北京,也有海外媒体记者投诉,当天收到的《南方周末》没有专访的版面。英文南华早报于20日报道有关消息时表示,这种情况令人怀疑中共当局进行审查,令其对奥巴马的专访失去踪影。
20日早上,广州读者终于买到《南方周末》,并看到专访内容,但他们仍然质疑当中存在审查一事。
一些读者指出,20日看到的专访内容刊登在A2版,而A1版的三分之一及A2版二分之一的版面刊登该报自己的广告,前者的内容是“不是每一期都有独家专访,但是每一周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后者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大人物,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读懂中国”。
广州一些读者揣测,上述两个广告的版面也许原先是专访内容,但由于被删减,以致报纸方面被迫临时以自己的广告取代。对此,香港部分报章甚至形容这是《南方周末》以“开天窗方式抗议当局的钳制”。
《南方周末》主编向熹接受大陆《第一财经》访问时表示,访问只有12分钟和提6个问题,据此推测,“南方周末”刊登的专访内容应该没有太多的删减。
香港一位熟悉《南方周末》的媒体人士认为,相信该报刊登广告并非如同某些报章所说是“开天窗抗议”;所谓“开天窗抗议”只是某些媒体的“夸张”说法。
他认为,此事的处理手法可能令人不满,但事情没有发展到这个起步。况且,《南方周末》主编向熹身段颇软,应该不会这样做。
无论如何,这位人士说,在这次事件上,中共中宣部介入的痕迹也是明显。譬如,尽管大陆某些地方于19日可以如期买到《南方周末》并看到专访内容,但北京和广州仍有许多读者无法买到,而即使买到,却没有专访内容的版面。
香港各大中英文报章于20日大篇幅报道这次事件,部分可能会有些夸张,但客观上,由奥巴马留下的这个“自由炸弹”,再次损及北京处理新闻的形象。
奥巴马《南周》专访上报摊遭网禁
六个问题对话12分钟 中国外交部官员在场
■专访奥巴马的内容19日在《南方周末》刊登,但只是在第二版,且只有半版,下半版是该报的宣传广告。
星岛日报/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摒弃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接受敢言的广州《南方周末》专访,引发风波,专访全文19日无法在网上阅览。有分析认为,奥巴马接受《南方周末》专访,是希望鼓励中国新闻自由,间接抨击北京严控媒体。
奥巴马在华四天三夜,行程紧凑,却未选择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或凤凰卫视,而是接受地方媒体《南方周末》专访。访问在访华最后一天(18日)进行,全程仅12分钟,由《南方周末》总编辑向熹面对面提问,消息称在场还有中国外交部官员。
摒弃中央电视台新华社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奥巴马为何在中国那么多媒体中选中了我们,”向熹事后接受《第一财经》访问时说,“我觉得非常荣幸。”“但既然奥巴马选中了我们,那么《南方周末》就要代表中国的利益去发问或求证。”
据向熹透露,他向奥巴马提出了六个问题,双方对话12分钟,尽管时间不长,但内容非常充实,“每个问题里其实都带了点刺”。这些问题涵盖政治、经济及发展战略等,均是目前中国最为关心的问题。
向熹首先问奥巴马对“访华有何感想”,奥巴马说:这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中美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不仅仅对两国人民意义重大,对全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
向熹针对美国至今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发出提问:美国到底困难在什么地方?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奥巴马说:我的理解是,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目标是在2015年取得市场经济地位。当然,美国有兴趣就这个目标与中国开展合作。不过,奥巴马无直接回答,华盛顿甚么时间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对于向熹在中美贸易和美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方面的提问,奥巴马说,高科技产品出口问题是美国正在重新考虑的,他与胡主席讨论过这个问题,认为美国出口商出口高科技产品到中国是有机会的。奥巴马表示,有的限制可能已经过时,会对一些限制重新进行综合审查。
对于如何看待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合作的问题,奥巴马对向熹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之一,部分原因正是中美之间良好的贸易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双方现在的关系已经超越了经济和贸易,很快地,你们看到会是两国间广泛的战略关系”,奥巴马说,中美还会在所有的问题上紧密合作,从气候变化到防止核扩散,从应对恐怖主义到世界贫困、粮食安全等等,“我们希望看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长,当中国有了更多的才智和信心,就能够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我们同时也期望成为中国有效的合作伙伴。”
向熹最后问及美国如何落实不寻求遏制中国崛起的政策,奥巴马说:中美双方的信任越多,产生这样误解的可能就越小。
专访中,向熹也问对篮球很感兴趣的奥巴马的生活情况?奥巴马回答说,一两周还会打一次篮球,并期望能见到姚明,“他是我最喜欢的选手之一。”
二版刊登 未涉敏感
据称,奥巴马在专访后给《南方周末》及其读者一封信,内容写道:“受良好教育的公民是一个高效政府的关键,而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但这封信没有在该报刊登。
专访内容19日在《南方周末》刊登,但只在第二版,而且只有半版,下半版是该报的宣传广告。采访内容亦罕有地没有放在网上,本报记者通过电子版注册方能阅览专访,刊登的内容不涉敏感。
有消息人士称,本次专访应该是形式大于内容,《南方周末》是代表中国立场向奥巴马提问,问题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报章,由于报道尖锐,多次遭当局整肃,曾被网友誉为“最有良知的报刊”,但近年锋芒不再。
半版广告 解读为“开天窗”抗议
TVBOXNOW网上论坛说,奥巴马临结束访华之行前,接受向以敢言见称的《南方周末》(简称《南周》)专访。但由于美方事先并没有知会中方相关部门,当局大动肝火,出手干预。经美驻华大使施压和《南周》的据理力争,专访终于见报,但涉及敏感内容全遭删除,当局同时下令全国各媒体和网站不得转载。有内地资深传媒批评,当局的做法是严重限制信息传播,并认为《南周》 A2下半版昨日是以开天窗广告以示抗议。
“其实,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奥巴马为何在中国那么多家媒体中选了我们。”负责专访奥巴马的《南周》总编辑向熹说。的确,奥巴马在华四日三夜密集的行程中,未如多位前任总统般,选择接受大陆官方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专访。一位北京资深媒体人称,“这是一个姿态,奥巴马只接受《南周》专访,就是要全世界了解 美国对资讯自由的态度。”据悉,有关专访原先属于另一本同样以敢言见着的《财经》杂志,但由于该杂志近期出现的人事变动,才改为《南周》,整个访问为时 12分钟。
《南周》电子版严禁刊登专访全文,并严格审查及删除内容,打乱了《南周》原先的部署。“由于是历史性访问,我们原先安排头版和A2版报道,但最终……”在《南周》任职的工作人员对记者称,由于中宣部前日很晚才拍板允许有关报道,令版面安排出现混乱,A2下半版要以自家广告顶上,“我们这样做,也是一 个无声抗议。”
新闻背后看不见的手
■网上流传的奥巴马手持《南方周末》报纸的照片。互联网
星岛日报纪晓华/奥巴马此次中国行,令欧美一些媒体心中很不是味道,批评他“卑躬屈膝”。这些应该在奥巴马预料之中,因此才会找“敢言”的《南方周末》做专访,而不是惯常的中央电视台或新华社,希望有所“弥补”,以示支持中国的新闻自由。
与克林顿、布殊访华高谈人权、民主、宗教、西藏问题不同,面对中国这个最大的债主国,以及气候变化、核武扩散、阿富汗问题、经济失衡等问题,奥巴马此行虽然也鼓吹普世价值,但语气委婉,没有“指手画脚”。
这当然让一些占据道德高地的西方媒体不爽。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社论中批评,美国或许没有选择,必须承认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强权,但奥巴马以美国总统之尊“欢迎”一个独裁者增加全球的影响力,看不出来有何必要和道理。
英国《独立报》也以“奥巴马对中国强权屈膝”为题评论。《金融时报》更苦口婆心地说,中国的经济规模尚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仅与安哥拉大致相当,奥巴马对中国表示尊敬是正确之举,但不必也不应该卑躬屈膝。
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些“劣评”应该在奥巴马预料之中。为了避免被攻击得体无完肤,美国驻华大使馆帮他安排了一南一北两间媒体《财经》和《南方周末》做专访。由于《财经》灵魂人物胡舒立出走,成就了《南方周末》的独家专访。
奥巴马还手持《南方周末》拍照,表明力挺新闻自由,并且题词“自由的媒体对于公民的见识贡献良多”。蹊跷的是,照片和题词虽然在网上广泛流传,却没有在报纸上出现,专访内容也在网上消失。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
奥巴马访华 中国做了哪些小动作
美国之音/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华期间先后两次公开讲话。而中国方面对这两次讲话活动都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中国限制了什么呢?
直播不畅,信号被切,电视转播降级
11月16日,奥巴马抵达上海当天,新华社报道说:“奥巴马在上海与中国青年的对话活动,将由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独家进行全球网络直播。”
美联社11月16日报道:“中国高产博客作家和菜头说,在网易上的对话记录27分钟以后被拿掉了。后来在官方的新华网上登出了这次活动完整的中文本。只有当地的上海电视台直播了这次活动。这次活动还通过两个热门网站和白宫的网站转播。白宫网站的转播没有受到检查,但是图像和声音都很不好,而且在中国境内受到耽搁。”
美国《考察家报》11月16日报道说:“中国有关部门切断了对奥巴马座谈会的互联网和电视转播。试图进入中国政府新华网的人都收到‘不得进入’的回执。”
《华盛顿时报》11月18日报道:“美国大使馆官员说,他们接到无数的报告说,奥巴马总统在中国的两次主要公开露面的广播至少被部分中断。中方更改了奥巴马在上海与500名学生座谈的电视转播计划,只在一家较小的地方电视台上转播这次活动。此间的美国大使馆官员说,一个设在香港的电视台试图把画面传到北京,但是在奥巴马回答第二个问题之后,信号就被切断了。”
《纽约时报》11月18日报道说:“中国当局通过一系列新闻检查和外交压力,成功地限制了奥巴马在公众中的影响,以至于星期二在北京采访的大约40位大学生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不知道奥巴马已经在上海同大学生座谈过了。”“对于上海座谈会等活动的全国电视直播问题,中国官员在谈判中坚持不让步,直到限制这场座谈会影响的大部分目的达到为止。”
与会青年学生,预选、培训
中国《南方都市报》11月17日报道:“同济大学学生处张老师昨日对南都记者说,在此之前,参会同学均接受过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统一培训。培训由复旦大学教授担纲,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中美关系、中美政策以及活动意义、注意事项等。”“上海交通大学大四学生钱文韬…在现场第二个提问。……从当晚开始,学习机械专业的他便开始借助网络自学:中美关系、中美文化、国际关系、外交常识……。因为他被学校指定代表网友讲话。”
海外一些媒体报道说,中方让教师冒充大学生参加座谈会,并且提问。这些媒体指的是在座谈会上提问的同济大学教师、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黄立鹤。但是实际上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尽管也提到奥巴马同大学生对话,但是同时也说奥巴马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学生”对话,因此,黄立鹤参加座谈会并不构成欺骗。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钱文韬和黄立鹤都是中共党员。
记者会缩水,人权、西藏、台湾遭新闻检查
11月17日,奥巴马和胡锦涛在北京举行联合记者会。《华盛顿时报》报道说:“美国总统本来有一次机会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一起在一次预定的记者会上同公众互动,但是这场记者会突然被缩短,两位领导人都不能回答记者的问题。”
这场联合记者会以奥巴马和胡锦涛分别发表一篇讲话结束。然而中国媒体并没有报道讲话全文。11月17日和18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分别发出一篇内容完全一致的报道,题为《胡锦涛、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报道了他们讲话的部分内容。在西藏、台湾和人权问题上,报道说:“胡锦涛说,……中方赞赏奥巴马总统多次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在台湾等问题上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双方均不支持任何势力破坏这一原则的任何活动。我们将继续本着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精神,就人权和宗教等问题开展对话交流,以增进了解、减少分歧、扩大共识。”
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报道还说:“奥巴马再次重申,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定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美国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
奥巴马指出基本人权不是美国特有
然而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奥巴马讲话,奥巴马的原话是这样说的:“我向胡锦涛主席谈了美国的基本信念,即人人都有某些最基本的人权。我们不认为这些原则是美国特有的,它们是普遍的权利。各国人民,各个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派都应该享有。我们两国同意在定于明年年初举行的人权对话中继续推动这种讨论。
正如胡锦涛主席指出的那样,美国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们再次重申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
我们的确指出,尽管我们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但美国支持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的代表早日恢复对话,以解决双方存在的担忧和分歧。我们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已经采取的缓和紧张局势和建立海峡两岸联系的步骤表示赞赏。
基于美中三个联合公报和《台湾关系法》,我们自身的政策是支持继续发展这些关系──这些关系有利于双方,有利于更广大的地区和美国。”
中国媒体显然没有完整表达奥巴马讲话的原义。
中国的自信,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新华网11月17日转载香港《新报》的文章声称:“美国总统奥巴马今天在上海科技馆和青年学生进行对话。对此中国官方的新华网……将全程直播对话实况。中国愿意让全国人民同步收看对话的过程,无疑是一次开放和进步的表现,充分显示出对奥巴马的友好姿态,以及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和自信。”
然而《华盛顿时报》的报道指出:“在允许接触中国人民方面,中国受到控制的媒体给奥巴马总统的宽松度大大低于他的前任。”
《纽约时报》11月18日报道说:“在1998年,克林顿总统同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展开过一场全国电视直播的有关人权、达赖喇嘛、以及中国最忌讳的 1989年天安门广场抗议的讨论。在2002年,布什总统在一次向全中国电视直播的对大学生的演讲中强调了自由、法治和信仰。”
报道还说:“对于奥巴马在中国相对来说比较低调的另一种解释是中国的专制政府非常没有安全感。相对于同克林顿总统公开在人权问题上辩论的江泽民,胡锦涛主席是一位比较谨慎的政客。他一直热衷于稳定。”
《华盛顿时报》说:“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研究高级研究员格拉色女士说:‘在前两次美国总统访华期间,中方对于批评似乎比今天更能容忍。我认为在这次访问中看到的反映了当前的现实,就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国内稳定问题谈虎色变。’”
时代周刊评奥巴马访华:中美达成共识的五个领域
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11月16日文章:中美达成共识的五个领域(记者:奥斯丁•拉姆齐/Austin Ramzy)
美国总统奥巴马周日抵达中国,他的访问标志着两国关系的一个关键时刻。美中两国曾经的会面话题是相互价值,而今,讨论的范围已经上升到对全球都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从朝鲜到伊朗,全球变暖到全球贸易不平衡,华盛顿正越来越依赖于北京的合作。尽管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但美中之间的分歧也不可避免。但在两国关系的这一关键时刻,考虑一下这两国(大部分)达成一致的问题也很重要。以下是五个关键领域:
贸易:
贸易成为美中两国近几个月不断升温的话题。九月份,奥巴马对中国制造的轮胎征收最高达35%的关税,以保护受到中国进口轮胎威胁的美国工人就业,此后,中国在十月份向美国进口的尼龙征收新的关税作为回应。这个月,美国将部分中国制造的钢管的关税提高至99%。中国很快宣称,正在考虑对得到美国政府扶持的汽车厂商生产的进口汽车采取措施。这一趋势让经济学家担心会爆发贸易战。但美国官员否认了这一看法,认为受影响的货物在去年超过四千亿美元的庞大贸易总量中只占一小部分。全球经济衰退无疑会加剧贸易的紧张态势,但是美中两国已经在解决贸易分歧方面有成熟办法。 “他们在讨论很多分散的问题,但都是在WTO框架之下,”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麦健陆(James McGregor)称,“在过去,任何贸易问题都会发展成公开、无序的争论。”
绿色技术:
在10月23日麻省理工学院的演讲中,奥巴马说,赢得可再生能源开发竞赛的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导者”。这也是中国领导人衷心同意的。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许多大城市深受汽车尾气和煤电站污染之害。但中国同时也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先锋。政府强制规定,到明年,3%的电力必须发自可再生能源,这还不包括水电,后者的规模在全世界也达到领先地位。到2020年,这个百分比将上升到8%。“最高领导人都是工程师,”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分析师朱莉安•王(Julian Wong)称,“他们观察美国是如何借技术领导者的身份发展的,也希望中国能做到。他们将低碳领域视为选择之一。”
朝鲜问题:
近六十年前,美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兵戎相见。现在,两国在对待朝鲜问题的态度上却少有地一致。美中两国都希望朝鲜停止核武器试验。北京举行了意在寻求和平解决方案的六方会谈,上月还游说平壤重回谈判桌。美国助理国务卿坎贝尔(Kurt Campbell)访华期间称,“中美两国在这一问题配合很好,在六方谈话和与朝鲜协商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接受度。”
相互不确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彻尔(Walter Winchell)提议将俄国人称为美国的“友敌”(frenemies)。去年,喜剧演员斯蒂芬•柯尔特(Stephen Colbert)建议这个词也可以用于中国。事实上,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认为,他们不确定如何看待对方。根据汤姆森路透/益普索这个月的调查,34%的美国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美国双边关系中最重要的国家,领先于英国和加拿大。但也有56%认为中国是对手,33%的人认为中国是盟友。这种正反并存的感情也存在于太平洋对岸。尽管奥巴马在中国人气颇高,但根据皮尤全球态度调查项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的结果,他的名人效应对改善中国人对美国的评价却帮助甚少。中国人对美国的好感比率仅为47%,和两年前完全一样。
教育:
尽管美中两国不确定如何看待对方,这两个国家都很有兴趣互相学习了解。美国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但中国还没受到年轻美国人的同样青睐。这一点也在改变。去年,有1.1万名美国学生在中国留学,比上一年增加了四分之一,根据国际教育研究所的调查,这让中国成为第五大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国。中国留学生已经仅次于印度学生,成为美国大学中第二大外国学生群体,但中国学生的数目还在增加。去年,8.1万中国大陆留学生在美学习,比2008年增长 20%。北京大学国际研究教授朱峰称,越来越多的教育交流只会有助于双边关系。他说,“我认为这将成为经济合作与政治合作不可或缺的平行交流渠道。两国现在都应该采取更严肃的态度了解对方。这也可以让普通民众了解美国是怎样的,中国又是怎样的”。
(编译:朱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