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2/鸭绿江:满族文化的历史见证

china_korea_map.jpg
(中朝两国接壤边界)

在中国和朝鲜之间,有一条闻名世界的界河,人称“鸭绿江”,全长795公里,末端注入黄海。这条水流,更因为1950年朝鲜战争而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但是,若问到“鸭绿江”其名的由来,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将其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楚。

关于鸭绿江其名的由来,在辽东地区流行着两种说法:一说是,因江水之色绿似鸭头而得名;二说是,因上游地区有鸭江和绿江两条支流汇入,故合而为一,并称为“鸭绿江”。然而,上述两种说法都有欠妥之处,经不住认真的推敲。笔者认为:鸭绿江其名的称谓,源自于满族先民的语言,“鸭绿江”本是满汉双语的合成词汇,即“鸭绿”为满语,“江”为汉语。

众所周知,在我国先秦与两汉时期的历史文献中,都曾记载过东北地区有一支古老的族系——肃慎人,那些人群就是今日满族同胞的远古先民。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地区乃是满族先民的发祥之地,在长白山之巅有一片浩大的碧水,满语称其为:Tamun omo (读音:闼门欧瑁);或称Tumen omo (读音:图门欧瑁),其满语的含意是“万水之湖”,汉译音为“闼门湖”或“图门泊”。汉语则称此水为“天池”。

从长白山天池中向外流泄出三条水流,一条向北,名目“混同江”(今称“第二松花江”);另一条向东,名日“图门江”;还有一条自山南向西,流入黄海,名日“鸭绿江”。这三条江的名称都是源自满族先民的语言而命名的。北流之水,满语称做:Huun tung ula (读音:混同乌拉),汉译音为“混同江”,其满语的含意是“狂野之江”;东流之水,满语叫做:Tumen ula (读音:图门乌拉),汉译音为“图门江”,其满语含意是“万水之江”;而流向黄海之水,满语则称为Yalu ula (读音:鸭绿乌拉),汉译音为“鸭绿江”,其满语的含意是“边界之江”。“yalu”一词在满语中本是“土地的边端,界线的分野”之意,这与鸭绿江在地理位置上的实际作用完全相吻合,而“ula”一词在满语中只是“江”的意思。

鸭绿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满族先民的聚居地,辽金时期至明朝末年,曾有大批的女真人部族沿江居住,并以“yalu”一词做为本部族的称谓,史称“鸭绿江部”,为明末建卅女真长白山三部之一,万历十九年(1591)被努尔哈赤所兼并,成为满州八旗中的主要力量。

满族的语言虽已有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但直至清朝开国时期才创制出满文。满文的历史虽短,但却在中国的文化史中占据过统治地位。只是到了一百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之后,满语和满文才日渐衰落,直至清朝灭亡之时而被废弃。汉语在重新取代满语的“国语”位置以后,在中国官方语言及文字的使用上,曾经涌现出大量满汉双语混合交错的新词汇。用汉字记录满语语音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其中以东北地区的地名居多,如:吉林、佳木斯、大连、哈尔滨、本溪……等等。所以,在查阅有关鸭绿江的历史资料时,满文档案所记载的名称都是一致的,均称呼中朝边界这条江为“yalu ula”。而汉文档案史料中的记载则分别有“雅鲁”、“亚绿”、“押鹿”和“鸭绿”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才逐渐统一为“鸭绿江”三个标准的固定汉字。于是,现今的许多人每当面对“鸭绿江”三个汉字时,则不免要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对其名进行顾名思义的猜想或分析,并望文生义地杜撰出“因为江水绿似鸭头之色而得名”的传闻故事。以汉字的字面含意来推断和假想出鸭绿江其名产生的历史,并弄假成真地加以宣传,此种缺乏历史考据的“假说”,着实遮盖和遗失了“鸭绿江”其名的真正含意及历史本源。

另外,笔者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在清史满文中所出现的“yalu ula”之名词,并不是两国“国界”之意,而是两地“地界”之意,如若准确的翻译成汉文,应该叫做“两块土地的边缘之江”。

­撰文/尚海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原载:中国民族报­2003年04月29日第3版

1 Comment

  1. 火点

    我怎么突然先到了八格丫路这个词。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