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军人墓地现状调查
新华网 ( 2009-04-07 09:38:47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4月4日,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到位于越南孟莱市的中国烈士陵园扫墓。本报记者 韩乔/摄
如果不是因为在太平洋岛国上意外发现二战时期中国抗日将士的遗冢,如果不是因为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热播引起的“中国远征军热”,如果……如果不是有太多的如果,我们可能想不起在清明时节提及他们——那些埋骨海外的中国军人,他们都睡在哪里?他们睡得好吗?是否在4月4日这一天有人前去问候?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开始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于冬、董晓宾发自北京/拉包尔,这座以火山命名的西太平洋岛屿城市,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口不足三万,却因为60多年前的珊瑚海海战和中途岛海战闻名遐迩。自去年12月“八百壮士”遗骸在海外无人问津事件被披露后,拉包尔再次成为海内外华人关注的焦点。所以,我们的调查从这里开始。
抗日将士忠骨散落东南亚
去年12月,一位名为“天竺道”的大陆网友在网上转述了从澳大利亚一位朋友那里听到的消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拉包尔西北方向十几里处,一座荒凉的山坡上埋葬着部分“八百壮士”的遗骸。
据介绍,澳大利亚政府近年多次派飞机搜索二战飞机残骸,一名飞行员意外发现密林中有几座刻着中文与中国军队标志的墓碑和墓地。当地华侨获悉后,出钱雇用了丛林土著人带路,在一处荒坡蔓草丛间找到了三座中国军人墓碑,其中就包括1937年10月在上海淞沪会战“四行仓库”死守不退而名震中外的“八百壮士”的部分遗骸。
“我们根据国内网友反馈的信息找到了三处荒芜的墓地,但后来证实那并不是‘八百壮士’的墓地。在当地华侨的帮助下才找到了这里。”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向《国际先驱导报》证实了当地确有“八百壮士”遗骸,但不在媒体之前报道的三处地方。据使馆工作人员介绍,新发现的墓地“辨认难度很大,但墓地附近的野草却很特别。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却很稀疏”,后来发现野草稀疏的地方正是墓地,有乱石堆砌其上。
据当年战俘集中营的幸存者田际钿老人回忆,“八百壮士”当年在血战数天后被俘,其中一些被日军押解到这里为其修筑工事,大多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折磨下牺牲,直到1946年初盟军占领了拉包尔,幸存者和当地的华侨为死难者建造了墓地。
荒凉孤岛上的寂寂坟茔
时隔60余载,热带地区长年的降水以及频发的火山地震活动,已经使这些墓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毁坏。尤其是1994年9月的一次火山喷发几乎摧毁了整个拉包尔城,这些英烈的墓地再次遭劫。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也有不少中国英烈的墓地,上个世纪80年代还能找到一些残存的墓碑。”侨居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华人陈常一向《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说,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战乱,这些英烈的墓地如今已踪迹全无。
据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的资料记载,二战期间,先后有1600多名中国军人被押送到拉包尔战俘集中营当劳工,其中653人遇难。而在整个巴布亚新几内亚境内,有一千多名中国将士长眠在了这座荒凉的孤岛上。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3月2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政府将以隆重、庄严的方式纪念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抗战将士遗骸归国。
拉长历史的焦距,再次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岁月。据资料显示,仅缅甸密支那就埋葬着4000多名中国军人的遗骨。然而,天灾加上人祸,仅有零星远征军墓地幸存。而作为中国远征军反攻前修整地之一的印度,曾有华人推动整修过其中一座墓地,更多的则在荒烟蔓草中等待发现。
被遗忘的“援老抗美”英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分布在海外的中国军人公墓,除了埋葬二战时期牺牲的将士外,还有相当多的烈士牺牲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支援行动。
呈“S”形状的老挝和中国交界的大部分边界线,横亘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南端,每天都有许多人和车经这里往返中老两国之间。2004年以来,来自多国的建筑工人开始在这一地区联手修建一条国际公路。而在这条被称为“昆(明)曼(谷)公路”的沿途,还遗留着特别的中国烈士陵园——因修公路“援老抗美”而牺牲的200多名中国烈士,已在此静静躺了近40年。
2008年的一天,《南风窗》记者尹鸿伟在去采访昆曼公路“老挝段”开通的路上,发现了之前听闻过的中国援老抗美烈士陵园。尹鸿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尽管锈迹斑斑,但纪念碑上“坚决支持英雄的老挝人民把抗美救国战争进行到底!”的字样依然可以辨认出来。
可能很多今天的中国人都不太清楚这段历史:为了支援老挝抗美斗争,从1959年起,中国每年向老挝无偿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帮助老挝训练了大批部队和军事技术人员。1962年到1978年,中国还派出11万人,无偿为老挝修筑公路,而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完成,中国又先后派出防空部队2.1万余人。
据史料记载,在援老抗美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有269人献出了生命,其中210人安葬在老挝孟赛和班南舍烈士陵园中。不过,今天这些墓地给尹鸿伟的印象是“没人管”,到处杂草重生,墓碑锈迹斑斑,显得有些凄凉。
来自中国使馆的祭奠
与老挝境内的中国烈士墓相比,同一时代在援越抗美中牺牲的中国烈士墓,得到了相对妥善的保管。2009年4月4日清明节这天,位于越南奠边省孟莱市中国烈士陵园内纪念碑基座前,一个红黄白色小花扎成的花圈被摆放在那里,挽联上工整地书写着“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敬挽”,原来是使馆派人前来祭扫。
自1951年至1976年,1446名中国援越人员在越南人民抗法、抗美救国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分别被安葬在越北部和中部的57座烈士陵园内。
同样在这一天迎来一声故国亲人问候的,还有长眠在朝鲜的中国志愿军烈士们。
4月4日,中国驻朝鲜使馆和中资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志愿军后代、驻朝大使刘晓明的率领下,来到位于平壤市内牡丹峰麓的中朝友谊塔和平壤市兄弟山区的志愿军烈士墓,向先烈默哀致敬,敬献花圈。
据资料显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有13万余人阵亡,安葬在朝鲜大地。战后,朝在各地修建了二百多处纪念碑和烈士墓地。1973年金日成指示朝有关部门修建志愿军烈士合葬墓,以加强维修和管理。现朝在桧仓、开城、平壤、价川、球场、龟城、阳德、平山、肃川、长津湖等地都建有志愿军烈士合葬墓,由当地政府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走进越南的中国烈士陵园
新华网 ( 2009-04-07 09:16:09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在这座得到越南方面妥善保护的陵园墓碑前,摆放的祭品不乏五粮液、茅台等名酒和名牌香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何丰伦发自南宁/清明前夕,一路阴雨霏霏。
“你们来了。”67岁的越南老人、孟莱陵园工作人员武士振看到记者一行时,并没有流露出诧异的表情。
“他们寂寞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最近三五年间,不断有从中国来的人员前来收集各种资料,拿着相机拍摄墓地照片,清明前后人数更多。”武士振的语调很平静。
据说,来这里的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在墓碑前敬上的不乏五粮液、茅台等名酒和名牌香烟。
52座烈士墓的故事
走进陵园,油然而生一股仰慕之情。两旁的红木棉郁郁葱葱,甬道从大门通向纪念碑主碑。主碑的两侧是花坛,地面上清晰可见五角星水泥雕刻。纪念碑顶部是五角星,正面从上而下刻写着“援越抗美烈士永垂不朽”。52座烈士墓整齐排列在主碑后,碑身呈长方形,墓碑上用中文刻着烈士姓名、生前单位职务和牺牲时间等。
从墓碑上看,孟莱烈士陵园中牺牲的烈士分别来自安徽、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西、湖南、河北、山东等地,最年轻的徐展新烈士,广西苍梧县人,1947年出生,1966年10月牺牲,牺牲时还不到20岁。
武士振告诉记者,这里的陵园保护得很好,烈士陵园一向是越南国家负责修缮的,国家、省和市每年都有一定的拨款下来。
中国烈士事迹写进越南教科书
曾多次带领援越老兵重返战友陵园的越南导游李氏庄告诉记者,在越南抗法、抗美救国战争中,1400多名中国援越人员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正义事业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长眠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40处烈士陵园内。
清明前夕,记者还来到位于越南锦普港的另一处烈士陵园,看到了1965年在这里牺牲的中国士兵陵墓。
锦普港被誉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北部湾中心的白龙尾岛近在咫尺,白龙尾岛恰恰是美军飞机前往中国援越交通生命线“胡志明小道”的必经之路。
由于没有找到陵墓的管理人员,对这里安葬的中国士兵人数无从知晓,但根据当地一位年逾70岁的老人回忆:“最少有20多人,甚至更多。”
贾铁钢无疑是让当地群众记忆较为深刻的,他是中国援越船运大队在越南牺牲的第一个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直到今天,贾铁钢烈士的事迹仍然被越南当地中小学校当做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教材。一些学校还保持着在清明时节前往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的习惯。
“中国军队是最好的部队!”
参加过10号公路修筑的越南老人尹氏雄说:“这辈子我先后见过法国兵、日本兵、美国兵和中国的解放军,但中国军队是最好的部队!”
尹氏雄回忆,1965年开始,中国军队就不断进入越南,不会说越南话,却全都穿着越南人民军的服装或者蓝色工作装,“我们只知道是中国的后勤部队,来帮我们修路的,先是住帐篷,后来建起了木板房,用锄头、铲子和手推车开山挖路。修不过去的路,甚至采取悬崖上吊着绳子,用手打洞,用炸药开挖的办法。”
最难的还是要应付来自天上的敌人。美军飞机几乎每天都会例行侦察、轰炸,大量的炸药倾泻而下,士兵们只能在夜里干、在雨雾蒙蒙的季节拼命抢时间。
“都是很好的小伙子。很年轻,很能干,能吃苦,农活忙的时候,甚至还帮我们抢收抢种,从来没有发生过骚扰村民的事情,平时他们也很少进村。”
牺牲后的烈士被集中掩埋在当地的烈士陵园中。村民们对这个地方充满崇敬和敬畏的感情,每年清明时节,当地都有民政部门、部队的政府官员前往扫墓。陵园也从最初的木碑式建成了水泥混凝土式。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实际上,中国人和越南人从来也没有忘记那段并肩作战,为民族独立自由奉献出满腔热血的先烈们。
常年研究中越关系问题的专家、广西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陈雄章,2008年曾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共同编撰了《革命先烈图典》,详细完备地考察了广西境内的革命先烈和烈士陵园。然而,让他颇为遗憾的是:不少牺牲在越南境内的资料档案尚未归入其中。
陈雄章说:“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纪念,中国人民和越南人民一道,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自由的战斗中浴血奋战,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段历史,在反思中珍惜今天。”
一个修墓人眼中的远征军墓地
新华网 ( 2009-04-07 09:09:13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桌上的照片勾起了张其勇当年修复远征军墓地的回忆。捷克佳/摄
“忠骸烈骨近乎湮没于荒野,令我这个后人深感羞愧”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捷克佳发自多伦多/快40年了,张其勇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墓地拜祭时的情形:
“公墓正门牌楼旁的门房早已成为残垣断壁,孤零零地伫立着几个立柱和一垛后墙。埋葬英烈的墓地内树木凌乱荒草横生,萧瑟凄凉有如废墟。一些墓碑已经残颓倾圮,上面镌刻的部分文字在风侵雨淋下也难以辨认。还有一些水泥封顶的坟茔开裂,露出块块墓砖……”张其勇一边说,一边拿出当时的图片证实他的描述。
中国抗日远征军的那段悲壮历史,直到最近一两年才渐渐被国人提起,更不用说那些身葬异域埋尸荒野的殉国将士灵骨。其实,早在若干年前,作为一位旅居印度的华人,张其勇就曾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改变这种状况。
偶然邂逅荒废墓园
1969年,祖籍广东梅县的张其勇,在印度加尔克汉德省的兰济市开设中餐馆。4年后的1973年,他隐约得知距兰济市约一小时车程的兰伽,有一座埋葬着数百名中国抗日远征军将士遗骨的墓地。
张其勇说,他是通过两个渠道知道这座墓地的。一是当年远征军因各种原因滞留的士兵,他亲眼见过的就有10多个,可惜很多人都先后离世。另一个是当地的百姓和华侨,远征军当年驻扎在兰伽集训时有5万之众,印度华侨中有做小生意的,专门卖物品给驻军,不少人都知道那里有个中国军人公墓。
然而,第一次前去兰伽查勘拜祭时的情形,令身为华侨的张其勇感到十分痛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但忠骸烈骨近乎湮没于荒野,令我这个后人深感无颜于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先烈。”于是,张其勇产生了重新整修墓地的念头。
自愿充当工程监工
兰伽公墓的整修工程首先需得到印度方面的准许。因为印度原是英国属地,英国方面之前已为墓地一个个编号,政府间应该有相关协定,但因疏于管理,墓地早已成为荒野。兰伽也是印度军营所在地,离公墓很近,于是,张其勇便与侨社人士亲往当地军营同军官交涉谈判,终于获准重修。
由于旅印华侨财力有限,张其勇便与台湾方面联系,表达重修抗日远征军烈士公墓的想法。经过多方的努力,终于在1981年获得400多万印度卢比的资助。
据张其勇介绍,兰伽公墓的整修工程款拨给印度华侨联合总会管理,工程则承包给当地印度人,雇几十名男女工人施工。由于他所在的兰济市距兰伽较近,同时因开餐馆也认识不少当地人和军营的军官,于是张其勇主动承担起整修工程的监工一职。尽管事情繁琐,但他分文无取。施工期间,张其勇几乎每天都要奔波往返兰济市和兰伽镇。
张其勇说,“没有烈士遗骨的移动,都是就地的修复。”经过八个多月的施工,工程于1982年完成,并在1983年2月14日举行隆重剪彩典礼。前远征军团长李定一前来主持公墓完工仪式时,一到墓园,便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24颗柏树代表24个节气
经过整修的兰伽公墓当时焕然一新。牌楼大门旁分建六间门房,周围围墙下已经植树成行。有道路直达墓地的中心纪念石碑,道路两旁是翠柏与花卉。两旁亦辟道路,并左右分建凉亭。他拿起一张全景照片说,墓地中间的道路和两侧的柏树是他设计规划的,24颗柏树,即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又代表一天的24小时。
兰伽公墓共有580座坟穴,但仅40余座墓碑列有姓名,大多为无名英雄。据一份资料介绍,他们大多死于疟疾等疾病。
殉国的唐铁成少将是公墓中官阶最高的。张其勇说,唐墓除依原式整修外,还在坟旁三面筑以短墙,并铺了水泥地。
墓地内还专门新建一栋两层的中式建筑,一楼是祭奠堂,桌子上有插香的炉台,纪念灵牌上书“中国驻印军英烈将士灵位”。二楼是极乐殿,内有一尊佛像。
虽然1994年举家移民加拿大后,照料公墓事宜由台湾在当地“代表处”接手,但至今还令张其勇放心不下的是,印度的另一处中国远征军将士墓地——位于印度阿萨姆邦的小镇利多。张其勇说,那里的一条公路旁掩埋着大约600位殉国将士。
1982年冬,张其勇曾和印度的工程人员去现场勘察过,也想把灵骨迁葬到兰伽公墓。但由于阿萨姆邦处于“限制外国人行动的地区”,所以1983年他再去时,一行人在机场被扣留后不得不原路返回。
张其勇在接受采访时多次表示,“现在虽然退休在家,但如果需要重修,需要向导,我可以去带路。”
手记:请建一座“中国国际烈士公墓”
新华网 ( 2009-04-07 09:13:35 )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尹鸿伟
那不是平凡的历史,不该让它往事如烟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很多的故事,总是要等待很久之后才能知道真相;即使是迟到的真相,同样应该触动我们去为前人做点什么。
一次意外的发现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被惊天动地的枪炮声所吓到,那是1979年的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我的出生地云南省金平县也是战场之一。若干年后,中国和越南终于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于是一切矛盾和仇恨都成为了历史,战争变成了和平。
1992年的夏天,19岁的我刚从学校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到了一所与越南山水相连水的中学做老师。当年年底,在一位越南商人带领下,我第一次踏上了越南的土地。
那天中午,我们从金平县的金水河口岸出境,跨过“中越友谊桥”进入了越南莱州省的封土县。卡车经过了许多次检查、等待,我不断在公路两旁看见许多越南军队的营地,许多大炮口仍然高高遥对着中国的方向,许多人民军士兵在公路上走来走去,让我既害怕、又新鲜。中途卡车停在了一个小村庄旁休息,我眼前的不远处突然出现了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面巨大的中国文字令我大吃一惊。
由于当时天色有些昏暗,并且距离略有些远,我无法完全看清楚上面的字。后来商人告诉我,纪念碑是20多年前中国人建的,里面埋着许多来帮助越南抗击美国人侵略时牺牲的中国士兵。商人还告诉我,我坐汽车所走的公路全部是这些中国士兵帮助修的。我突然对这些事情充满了好奇,它们都是自己前所未闻的故事,我一直认为越南对中国恨之入骨,没有料到,在他们的国土上竟然还有完整的中国烈士陵园。
一组特殊的群体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懂得了中国和越南的各种“爱恨情仇”,而且我还发现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和提起这样的烈士陵园。我更加想再去看看它,直到2000年,那时的我已经是一名记者,我决定用自己的笔把越南河谷中中国烈士陵园的故事告诉大家。于是,我再一次自费去了那些中国军人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非常艰难甚至有些危险地完成了这个采访,公开发表了《越南土地上的中国烈士陵园》一文。
时至今日,那些墓地里无论离离衰草,还是寂寂荒原,都会使我不断幻想起中国军人们曾经青春如花的笑容。有人说过:“生活与历史的神秘性,总是通过某些个体和群体的特异遭遇,得到不可思议的凸现和表述,无论幸运还是灾难,都要选中一些人,都要由这些被选择者代表人类去接受、去承受。”
在随后的记者生涯中,我又不断去老挝、缅甸……更多有关于中国军人出境参战的故事不断被诉说,更多中国军人的公墓、陵园不断被发现,悲壮的历史和冷漠的现实每每都让我心有所恸。
曾经,一批批生龙活虎的“中国军人”不断奔出国境,用鲜血和生命去履行着国家赋予的神圣任务:“远征军”、“援越抗美”、“援老抗美”……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所服从的命令不同,所遭遇的对手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相同的中国军人身份,都是去执行“国际主义”的战争行动。他们既是为了帮助别人,也是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
由于中国政治格局在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千变万化,“中国军人”本身的内涵和价值也在随之变幻。于是,很多的历史不断被埋没,很多的故事不再被人提及,而那些在历次出境战争中成为烈士的中国军人,渐渐成为了记忆的碎片和历史的空白。
一个沉重的设想
所幸,今天的中国和社会已经走向了宽容和进步,它从不间断地赐予我们每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带领我们实现美好的梦想。当中国的历史走进一个新时代的时候,人们的目光才偶然注意到那些永远存在于异国他乡的英雄孤魂。多年后的今天,那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许令现在的人有些难以理解,但他们却与整整一代中国人的生命都有关,是中国人历史的一个部分。那不是平凡的历史,不该让它往事如烟。
中国人可以不停纪念那些在自己国土上被敌人杀死的人,却似乎很难想起在异国他乡捐躯的英雄。事实上,由于中国自身以及国际社会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及历史变化,那些遗留在境外中国军人墓地的遭遇和境况并不理想:缅甸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墓地几乎被荡平,老挝境内援老抗美的墓地常年荒草丛生,越南境内援越抗美的墓地近年才开始被国内同胞关注……很多的事实和现状,让人悲痛,更令人惭愧。
事实上,那些曾经在境外流血牺牲的中国军人,恰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体现,是大中华一直能够屹立而不被外来力量所消亡的最好例证,是中国人民一直愿意履行国际主义正义职责的光荣历史。
由此,我们应该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让他们的遗骸和历史一起回家。尽快在国土上建造一座“中国国际烈士公墓”,让他们曾经颠沛流离的灵魂有个宁静的栖息之地,也让后人能够从中得到无限的启迪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