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3/网络翻译者-“不想得罪政府惹麻烦”

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每天都有一些中国的外语和翻译爱好者未经授权地将一些西方流行文化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然后放到网上去,例如,给电视剧《英雄》配字幕,或是翻译小说《哈利·波特》的结尾部分。不过,有一个自称为“经济学小组”(Eco Team)的翻译团队却一直有一个更专业的目标:英国周刊《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每一期新杂志出来后,这个团队的成员们就通过逐篇的翻译,来切磋和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

纽约时报刊登记者Andrew Baio的一篇题为“志愿者们将《经济学人》译成中文”(Volunteers Put the Economist Into Chinese)的报导,描述了中国的这群网民们自发组织的翻译和网上交流活动。该报导说,这个团队是通过“ecocn.org/bbs”这个网上论坛来沟通交流,这个论坛是由一名来自北京的39岁的保险经纪人施轶创办的。“各人背景不同,目标各异,”施轶先生说,“但是我们大家都喜爱《经济学人》的风格。”每周的选题发布

施轶说,每期的翻译工作由30到40名团队成员来完成。在论坛上,他们完成的翻译稿以中英文逐段对照翻译形式的发布。然后,每一期的译稿被集中汇成《经济学人杂志中文版》(Eco Weekly),这个译本每两周发布一次,形成PDF格式的文件,允许网友免费下载和打印。

纽约时报的报导还说,这个翻译团队的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做法是有政治风险的。如果哪一期的《经济学人》中,有关于中国的、而中国政府不喜欢的文章,杂志在上架之前,整篇文章就已经被撕掉了。在2002年,甚至有一期是整本被禁售。

结果就是,有些话题是碰不得的。这个团队的译文发表规定,禁止发布涉及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的文章、以及涉及西藏问题、法轮功和天安门抗议事件的文章。

此外,关于中国对新闻媒体的严格管制的文章也是发布的禁区。就像人们在网上议论的,中国政府有一套称为“中国防火长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的网络系统,用于屏蔽某些特定信息。“在当代中国,政治的话题都相当敏感,”施轶先生表示,“我们不想得罪政府惹麻烦。”

纽约时报的报导还指出,迄今为止,不管是中国政府还是《经济学人》杂志都没有试图阻止这个团队的这个非盈利和志愿性的活动。施轶先生还说,他拜访过一些《经济学人》杂志的职员,包括《经济学人》的主编约翰?米可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并获得了他们的许可。不过,在3月1日晚上,《经济学人》杂志的发言人贾斯汀?亨德里克斯(Justin Hendrix)还不能证实这种说法。

报导最后说,目前,在这个翻译团队里,成员们正在加紧翻译第50期的《经济学人》杂志和汇编成中文版,当《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有关欧洲各国命运的封面故事还在等他们赶快翻译之时,谁还有心去看电视连续剧《迷失》的最新一集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