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5/加拿大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

-加拿大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
-在加拿大教中文的体会
-请不要说移民孩子是汉语文盲
-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学中文
-儿女学中文的得失
-也谈孩子的语言教育

43301_w.jpg

加拿大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

(星星生活特稿/记者捷克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及其与国际交往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在新的国度打拼、体验新生活的同时,一个突出的问题困扰着第一代移民,这便是如何开展对子女的中文教育。

“汉语退居为家庭方言,汉字演化成玩赏符号”。注重教育的华裔移民发现,在西方文化和教育的浸淫下,他们的子女在中文听读说写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断层,这个部落的不少人成为事实上的中文文盲。

2ndgen1_w.jpg
(华人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在棋琴书画上的投资往往不遗余力。)

**学七年只会写几十字

出生在加拿大的陈祉琪,今年13岁,就读于8年级。她是香港移民的后代,在所居城市教育局设立的一所中文学校学习中文。学校中共有上百名华裔子女,学校按学生的程度分为不同班级,教师分别以普通话和粤语授课,但每周末只有两个半小时课。

陈祉琪是所在班级中的优秀生,中文成绩名列前茅。但实际上,她能正确无误地书写出的汉字只有几十个。由于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课堂上学过的汉字课后便会很快忘记。

她的父亲陈先生说,女儿从上小学后便开始学中文,但7年多来,她至今能够识读的汉字也仅仅只有一百多个,而且理解能力更显不足。陈先生回忆说,09年夏天全家回香港探亲访友,女儿能够逐个读出“太平山”这几个笔画简单的汉字,但她却不明白文字中“太平”的含义。

陈祉琪可以与家人用尚算流利的粤语沟通,偶尔也会同父母一同观看粤语频道的电视节目。但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来说,阅读中文报刊和浏览中文网页实在是难于登天。“能够听说却不能读写,她的中文程度事实上与文盲差不多,”陈先生说。

**记忆最牢固的是马牛羊

贾际,20岁,也几乎是中文的文盲。在他所认识的几十个汉字中,除汉字的一至十外,记忆中最为牢固的是几个关于动物的汉字——“马、牛、羊”,这归功于在中国上幼儿园时的看图识字。而位于这几个动物之前的“猪”字,对于他来说,笔划有些复杂,认得却写不出。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便随父母来到美国和加拿大,在12年的中小学教育期间,先后8次转读学校。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不同,中文学习时断时续。他还先后学过繁体字和简体字,粤语和普通话,现在还能记住的粤语只剩下几句问候语。

在与父母的交流中,贾际的中文表达虽然流利,但还是有一些理解障碍,如果谈话间涉及一些成语或典故,他便不知所云。他能够写出的汉字不但字体歪歪扭扭,而且笔画顺序也时常颠倒。

虽然对中文很有兴趣,但贾际认为,他成长的外部环境难于提高和巩固他有限的中文水平。就读大学一年级期间,因公寓内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同住,朋友间的往来使他的中文进步不小,也接受了不少新鲜的词汇,但随着学年的结束,他的中文水平又开始退步。

2ndgen4_w.jpg
(上网成为年青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图为汪迪伟(前)和贾际在中文网络搜索英文大片。)

**中文主要用于搜索下载

汪迪伟,21岁,在中国读小学5年级时随父母移民加拿大,他的中文听说几乎没有太大障碍,汉字也认识不少,刚来加拿大时还可以读一些难度不大的中文书刊。

但移民后,汪迪伟与同学和朋友间的日常交流都是用英语,即使是与华裔朋友之间亦是如此,汉字已经逐渐从他的脑海中淡忘。他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早已锁定英文媒体。

在加拿大,中文对汪迪伟的唯一用途是,通过中文网络搜索并下载他所关注的西方最新的热门影视剧。在这方面,中文网络的优越性无与伦比。好在他的拼音还没有忘记,可以找出关键词,然后利用中英文协同搜索下载。

对父母偶尔带回的本地中文报纸和期刊,汪迪伟已经感到越来越陌生,很多内容都看不明白,需要不断去猜测,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所不熟悉的中文繁体字。如今,汪迪伟几乎已放弃阅读中文。

在不少华裔移民家庭中,如果家长用汉语提问,子女的回答往往是用英语。汪迪伟在与家人的交流中还是习惯于用汉语,只是偶尔会夹杂一些英语单词。

他说,他写得最多的汉字是自己的名字,因为偶尔会有朋友对他的中文名字产生兴趣而请他展示。但即使这样,也有一年多没有写了。

**锲而不舍坚持用中文写作

17岁的吕睿就读于高中12年级,目前正准备申请大学,她是在中国小学毕业后随父母来加拿大的,也是数位小受访者中在中文听读说写方面均无障碍的“全才”。

在家人鼓励下,这些年来,吕睿一直坚持用中文写作,母亲更是在旁指导她的文法和措辞,并在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等问题上对她进行指导。

2ndgen23_w.jpg
(吕睿的中文听读说写几方面均无障碍,在华裔子女中比较少见。)

母亲介绍说,其家庭十分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吕睿小学毕业前后便可以通读一些文学作品。移居加拿大后,虽然大环境不利于吕睿的中文学习,但家人总会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提高她的中文水平,同时在一些细节如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进行指导。

吕睿在不同语境下可以随时变换并流利运用英语和中文,她对一些中文的成语典故也不陌生。但态度认真的母亲说,女儿的中文还是有缺陷,文言文对她来说仍是一个难关。

**传承中华文化任重道远

由于受西方文化和教育的熏陶,华人后裔从生活习性到思维方式、从价值观到世界观,与第一代移民已有显著不同,他们往往被形容为“黄香蕉”或“twinkie”(一种黄色夹白心的甜点)。其实,在加拿大的移民后代与其他西方社会群体不同,他们既有苦闷也有欢乐,是一个更为特殊也更为国际化的群体。

加拿大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并存和发展的国家,这个移民国家有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各族裔群体。在西方文化的主导下,移民后代除受到祖籍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外,同时还会受其他各种文化的交互作用,因此这个群体呈现出少见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不同族裔的移民后代或许会讲不同的语言,但他们共同的交集是官方语言,这是新生代们今后赖以生存的最基础要素。政府开设的一些少数族裔语言课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移民子女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但其效力却明显不足。

可喜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文热”正席卷世界各国,各类汉语比赛此起彼伏,也吸引了不少非华裔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如何激发青少年特别是华人后裔学习中文的兴趣和热情,是一个极为迫切的课题,企盼通过他们传承中华文化更是任重而道远。

(刊发于2010年1月15日第433期《星星生活》周刊)

5 Comments

  1. jackjia (Post author)

    也谈孩子的语言教育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马强)前两天在街上碰见了以前的同事凯文,闲聊之间,他问我能不能抽空教他学学中文。我很好奇问其原因。他说,因为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说不定将来他会跑到中国去找份工作,或找个中国妻子呢。

    凯文的想法具有多大代表性我无从得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希望学习中文的人数的确是在不断增加。而凯文的这一番话又令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一起打过工的同事老李。

    那时老李刚来不久,工余休息一起侃大山,老李谈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孩子的进步,尤其是在英文方面的神速进步。每每讲起这些,老李都是一脸的自豪,说自己很多时候已经听不懂孩子的口语了,说得太快太纯正了。我们在为老李高兴之余也提醒老李不要顾此失彼,也要注意一下孩子的中文,丢掉就太可惜了。谁知老李却说,中文丢不丢掉有什么关系,将来肯定是英文统治世界。

    虽说老李是个极端的例子,可是却实实在在体现了第一代移民的一个迫切愿望。在这个新的国度,自己因为语言的原因处于社会劣势,不能融入社会的主流,甚至有时还会遭受歧视的时候,自然会把理想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们能早日摆脱这一窘境,将来能够在这块土地上踏踏实实地生活。

    老李们的想法确实没错,可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加拿大,除了法语区,孩子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将来工作以后,他们并不缺少学习英文的环境,他们缺少的恰恰是练习中文的机会。

    即便是从将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角度来考虑,学好中文也是很有必要的。朋友老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老王夫妇早期到的是日本,当时女儿只有五岁,儿子就是在日本出生的。由于日本的生存压力很大,两口子基本上没时间来照顾孩子,只能任其自由发展。后来又举家来到了加拿大,压力小了,闲下来,老王就开始抓孩子的教育。

    这时候,老王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两个孩子一口流利的日本话,一句中文不会。而老王的日语应付日常简单对话还可以,稍微深奥一点的问题就只能连比划带说。两个孩子上学以后,随着英语的飞速进步,日语又在一天天退步。这下老王更没辙了,因为老王的英语还不如日语。

    虽说老王的太太英语还过得去,可随着孩子长大,马上就面临着学业结束,选择前途,将来还有结婚生子的问题。老王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后来就强迫孩子学习中文,习字贴、录音带、录像带买了一大堆,可孩子根本没兴趣,所以收效甚微。

    痛定思痛之后,老王就决定将孩子送回国住一阵子,硬性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中文的环境。可孩子在国内呆了没几天,因为巨大的文化差异,死活要回来,而且这样时间长了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最终也是无功而返。

    那天和老王通电话,聊到凌晨三点钟,老王说他最苦闷最后悔的就是孩子的中文教育了。现在专门给孩子请了个中文老师,也不知道效果如何。老王说,自己英语这么多年进步虽不小,但是一遇到深刻的问题,孩子一听你听不懂,加上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就有逆反心理,就根本懒得搭理你了。就说那天,我听见女儿在电话里和他人说加入什么组织的事。我一听很着急,生怕孩子误入歧途,就赶紧跟着询问一下。结果她哇啦哇啦说了半天,我没怎么听明白。还想再问的时候,就彻底没了下文,你说急不急人。

    老王的情况应该不在少数,我想应该有很多的父母们可能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尤其是那些自身英语不好的父母们。为避免重蹈老王的覆辙,真的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孩子们更早地进入学习中文的状态。

    在对待孩子的语言教育上,除了象老王这样因为繁忙而听之任之的,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强迫孩子在家里跟自己用中文交流。这样,孩子的日常生活用语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可涉及到文化方面的问题就显得非常单薄。

    去年加拿大国庆节的时候和朋友小聚,看到朋友的小女孩长得很可爱,就逗她表演节目,小姑娘就大大方方、声情并茂地分别用英文和法文唱了一遍加拿大国歌。我问小女孩会不会唱中国国歌,小姑娘说不会。我问知不知道中国的首都,她说不知道。我又问她知道北京是什么地方吗?小姑娘还是摇头。我说,那你知道加拿大首都是哪里吗?渥太华,小姑娘这一次回答得很干脆。

    小姑娘的中文说得的确很流利,可是这种缺少文化基础的中文最终也只能限于最基本的交流,都只能限于表面现象,或者说初级水平的交流,再想要做更进一步的沟通恐怕也是勉为其难。因此在让孩子学习中文的时候,也一定要记得补充一些必要的文化修养的内容,这样才会真正的达到学习中文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日趋强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温哥华学校局已经正式通过了普通话和英语双语教学项目的议题。

    也许将来孩子们长大了,有一天会回到家里问我们,为什么作为华人的我们不会讲汉语,而那些选修了中文的洋人同学们最终却因为中文的优势找到了与中国有关的工作?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的意思是,即使为了将来不落下孩子的埋怨,还是让孩子们学好中文吧。

    (刊发于2010年1月29日第435期《星星生活》周刊)

  2. jackjia (Post author)

    儿女学中文的得失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枫树)看到《星星生活》周刊和51网最近在探讨有关移民孩子学中文的问题,也想总结一下自己的一对儿女学中文的得失,和有兴趣的家长相互交流一下中文教育的方法,相互学习和借鉴。

    儿子当年三岁多就来到了加拿大,先后经历学前班和幼儿园。全天接触英语环境后不久,儿子就开始回家同我们讲英文,开始还为儿子这么快就学会英语而高兴,可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儿子的中文将会连最基本的听说都不会了。于是我们借口英语不好听不懂,强迫他改用普通话交流,这样日长天久,儿子便养成了在家里尽可能说普通话的习惯。

    儿子说普通话还有一段笑话。一次我们和朋友家出去玩,儿子坐在朋友的车里,到了目的地,朋友的太太对我们说,走了一路,想同你儿子学学听说英语,结果,每次我用英语说,他都拿中文回答我,最后我只好问他,你为什么不和我说英语?儿子回答说,他不习惯和中国人的大人说英语。

    关于读写,儿子在国内虽然上过幼儿园,但并没有正式开始学习中文的读写。出国前我就做了些准备工作,带了小学一到五年级的语文和数学。来到加拿大后,我便开始教儿子一年级的数学和语文,到儿子上一年级时,语文已经开始学二年级的课文,并且能够造出简单的句子。可惜因为妹妹的出生,忙碌中我放弃了对儿子的中文教学。而当时虽然他们学校有课后中文课,由于老师是广东人,儿子感觉老师说的还没有他的标准,而且是繁体字,就有些不肯学,而刚好我们也为课后接他犯愁,所以没有学多久就放弃了。

    儿子上初中时,在他们学校就有周末中文学校,很高兴地送儿子去,这次他们的老师是台湾人,不仅教的是繁体字,而且是台湾拼音,很多作业我们都无法辅导他,儿子因此有些泄气,虽然也在学,可兴致全无。

    等到儿子上七年级时,我们新搬家后的社区不仅有政府办的中文学校,而且是讲普通话,写简体字的。儿子因为把原来我教的读写基本都“还”给了我,所以被分到了特殊班。刚去的前几次很高兴,因为他的听说能力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

    但很快,他就觉得无聊了,也是因为这个特殊班的同学大部分基本既不会读写,也不会听说,所以老师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听说,对儿子来说,就没有一点新意了,到了八年级,儿子坚决不肯去了。我理解儿子的感受,所以就同意了。

    至此,儿子的中文教育算是告一段落了,总结起来,听说能力教育方法是卓有成效,读写能力基本等于零,如果硬要让他读写,恐怕连五十个都不会超过。

    由于儿子中文教育的经验,女儿的听说当然是沿着前辙旧轨行进,而读写基本就是听之任之状况,任由她在中文学校能学多少是多少。可以想见,每周三小时,几年下来,基本没什么进步,女儿做中文作业等同于妈妈在做作业。

    大前年,女儿也想学她哥哥,不愿意再去中文学校了,我也感觉中文学校并没有什么收获,学不学都没什么影响,想要同意女儿的意见。这时,老公站出来,坚决反对,他说不管怎么样,中文学习不能停。女儿和儿子的情况不能类比,最后只好哄着女儿继续上中文学校。

    前年我们搬家后,把中文电视安在了餐厅,平时不让女儿随便看的电视,也因为她姥姥要看,而无法阻止了。想想,也许看看中文电视会对她学中文有帮助,所以我就同意在她完成日间学校作业的情况下,容许她看中文节目,特别是儿童节目。还有一个中央四台的《学中文》节目,风趣幽默,女儿基本是每集不拉,哪天没赶上错过了,还会要求上网去“补”回来。

    去年下半年,忽然发现女儿竟然开始能够读一些简单的中文,比如我在计算机上写东西,她没事时便偎在旁边看着我写,我边写,她边读。慢慢的,如果我要写什么不希望她知道的文字时,就得把她请走,免得泄露“机密”。我原来照看的一个宝宝,她妈妈为宝宝建了个博克,女儿因为喜欢宝宝,所以经常请求我让她上宝宝的博克上去看宝宝的成长变化,我乘机要求她不仅看照片,也要读博文,结果令我欣喜,她的中文阅读能力在迅速不断的提高。

    一次,我帮她做了一件事,她一时没理会我的用意,不仅没领情,还责怪我,于是我就说她:“真是狗咬吕洞宾”,没想到女儿马上接口:“不识好人心。”惊讶之余,大家都哈哈大笑,为她正确迅速地对上而开心。

    不久前,我试着教她和另一个小朋友一道学唐诗宋词,当然不仅仅是阅读,并且要背诵默写出来。第一课,我教的最简单的《山村咏怀》“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女儿因为原来听过,所以很快就背诵出来了。难写的几个字通过提示和讲解,她很快就全文默写出来了。

    现在,我已经有了信心,相信照此下去,女儿的中文读写能力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总结起来,感觉还是大家说的对,语言学习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和条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刊发于2010年1月29日第435期《星星生活》周刊)

  3. jackjia (Post author)

    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学中文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在加拿大出生的,现在一个13岁,一个8岁。她们从小跟着我们说中文,到了学龄时,把她们送去教育局中文学校,每周上课两个半小时。她们不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年年捧回好几个奖杯(学业优良奖,认字奖,朗诵奖等等)。和我们也都是用中文对话,周围很多朋友都很惊叹她们出生在加拿大,却能讲着这么地道的中文,甚至连我们的一些方言土语都会,问我她们怎么学的?

    其实让孩子讲中文,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从我们父母角度来说,觉得用中文和孩子交谈方便。她们也都是两岁多就开始上学前教育班,接受正规的加拿大英文教育,英文也就逐渐成为她们生活中主要的交流工具。于此同时,她们在家有时也喜欢用英文回答我们的中文问题了。想想这也可以理解,和我们讲中文比讲英文顺口一样,她们讲英文更顺口些。

    **让孩子认识到为何要学中文

    近几年,全球掀起了学中文热。我就想,两个孩子虽然在中文学校成绩都很好,但是不可局限于那里,至少还是应该让她们在家全部用中文和我们交流。大道理我没给她们讲,估计她们也听不懂,就是听懂了,她们也会觉得那些很遥远,不会有太大作用。我也没有说我不懂英文,请跟我讲中文。因为那不是事实,孩子们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我用英文和别人交谈,不能撒这个谎。

    我就给她们举身边的实例:首先说我自己,我们一个香港来的朋友,几年前和大陆一家公司合作一个生意,由于他们只会粤语,不会国语,于是找到我帮他们翻译公司介绍和产品介绍等相关资料。后来也先后有几个香港来的家庭请我去教他们子女国语。

    20年前我出国时绝对没想到自己的中文还能在国外有什么用武之地,真是应了那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如今我也可以利用自己中文的长处来帮助别人做事情了。另外,孩子们的小提琴老师和绘画老师都是精通英语,粤语和国语的,她们不仅和我交谈时用国语,她们也都是用国语教我的两个孩子。

    我以此告诉两个孩子: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别的族裔的语言咱学不了,学好了中文,将来自己生存的空间就大了,选择面就更广阔了,说不定将来你们在哪个节骨眼儿就能用到中文,甚至靠中文吃饭呢。

    尤其是有一次我去银行办理RRSP的事情,正好学校是PA Day,不上学,我就带着她俩一起去的。银行接待我的工作人员在向我详细介绍各个不同投资项目后,为了保证我能完全明白,特意又找来一位会讲国语的同事来用中文和我又交谈了一遍。这些身边活生生的实例,再加上耳闻目睹我们这里华人与日俱增,足以使她们心服口服,充分认识到学中文的必要性。

    **为孩子创造多接触中文的机会

    后来我家先生还跟孩子们说了一段令我佩服的话:“你们学校老师用英文问你们问题,你们用什么语言回答?”“英文!”“法语老师用法语问问题,你们用什么语言回答?”“法语!”“我们在家用中文问你们问题,应该用什么语言回答?”“中文!”

    与此同时,我想方设法增加孩子们学中文兴趣,让她们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中文。

    两个孩子喜欢歌舞,我把她们送到华人开办的音乐学校的合唱团和音乐剧组,周末在那里学习英文歌舞,也学中国歌舞。春节期间,还有中国的国庆节,她们也随团一起外出表演。假期,我把以前在国内流行的中文歌曲在卡拉OK上找出来,教她们唱。

    每逢中国传统节日,都按照相关风俗去过,而且把来历讲给孩子。像春节,中秋节这样的大型节日,华人社区都有活动,我们都带她们前去参加。其它的像腊八节喝腊八粥,立冬吃饺子等等这样的节日我也不错过。而且我特意在这个节日来临前几个星期不吃这个食品,为的是在那天引起她们更大的注意力和兴趣。

    后来,每当月历翻到新的一页,她们就兴致勃勃的查看这个月有什么节日,问我那一天应该怎么过,吃什么?有的我也不知道,就带着她们一起到网上查找。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她们对中文的兴趣。

    外出度假回来,我们在一起谈论各自感兴趣的地方,有时我故意说一些不起眼儿的事情,博得孩子们的反对,和我辩论。这中间,她们肯定有不会讲的词句,不要打断她们,等她们中文加英文的讲完了,再把她们不会的词句用中文告诉她们。这个时候,她们学的可快了,劲头儿特足。

    而且有时她们见我在电脑上用中文写文章,也模仿着在自己的电脑上写游记,虽然错字很多,但没关系,要是一下子什么都会了,就不是孩子,不是学生了,要咱们家长也没用了。

    **和孩子一起阅读 辅导写作先说再写

    和听说相比,读写的困难比较大。有拼音的还好,没拼音的像中文报纸,虽然她们也认识一些字,但毕竟有限。因为不能顺利读下来,便会失去兴趣,其实我们在读英语文章时也会有这个问题。于是我就找到她们感兴趣的文章和她们一起读,不认识的字马上告诉她们,有时也和她们一起查字典,给她们讲形声会意的中文造字法以方便记忆。

    至于写作,我一般都是让她们先说,然后再把说的写出来一遍,以此增加她们的写作的信心。大女儿7年级时参加侨教双月刊举办的“看动画写故事”比赛时,我就是让她先说,她当时选择了“铁杵磨针”这个动画片,看完以后,她就给我复述了这个故事。

    我就问她这个故事告诉什么?她说:“每天磨一点儿,每天磨一点儿,就能把一个大铁棒磨成一个小小的针。”我到车库里找来一根铁棍儿,也拿出我的针线盒里的针,让她在厨房的磨刀石上亲自试试,要把这个铁棍儿磨成那么小的针,确实很难,需要很长时间。但是,每天坚持做,就能成功,如果不做,铁棍儿永远变不成针。

    “你有没有类似经历呢?当然不是磨铁棍儿,而是什么很难的事情,每天坚持做,最后成功了。”大女儿想了想,说:“我一年级时参加Spelling Bee(拼单词比赛)那个算不算?我每天在妈妈的帮助下一起背20个单词,坚持两个多月以后,在我们年级获得第一名,然后代表本校参加地区12所学校的比赛,获得第二名。”

    “当然可以算呀!你就把这个写出来就行了。”她信心十足的打开电脑用拼音输入法自己写了篇短文交给老师寄出去。后来,此文获得了这个比赛中级组(7-8年级)的第三名,她的大名被登在报上。春节前老师还给她带来了举办组织发给她的奖状和奖品,对她真是莫大的鼓励。

    也有不少家长疑惑我自己本人在教别的孩子中文,家里也讲中文,为什么还送孩子去中文学校?我觉得她们到那里,和同龄孩子在一起,相互有个鼓励和促进,学起来会更有动力。而且有的老师每周还都听写生字,这对孩子也是很好的督促。

    她们每次上完课回来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下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先给她们听写所要考的字,把不会写的挑出来,每个字连续写五遍,并且一定边写边大声读,否则写了半天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字,那些会写的字就不再花费时间了。这个方法虽然比较生硬,但确实能帮助孩子学会并记住很多字。

    现在的中文学校很多都是用台湾的繁体字课本,我的两个孩子也是在这样的学校学繁体。大女儿开始上学时,好像还没有简体中文学校。她8年学下来,现在我写的简体她也大多能看懂,就好像我们以前在国内学的简体,来到加拿大也能看懂繁体一样。

    其实简体字和繁体字还是有相同相似的地方,更何况很多字简体和繁体都一样呢。而且,去华人超市买菜,餐馆用餐都是繁体中文,孩子们能认识其中的字,特别高兴,也算是学以致用了。

    至于部分字台湾读音和大陆读音不同,比如“我和你”,这个“和”字,台湾的发音和“恨”差不多,我就明确告诉她们那是台湾发音,不否认她们在学校学来的读音,但告诉她们正确的标准读音是“he(2)”,让她们两样都知道。

    最后还要说的就是,我们身在国外,西方的教育的确有很多优点和长处,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也有很多值得我们继续传承的。我教会了孩子们《弟子规》和《三字经》里的很多条款,她们不仅会读会背,重要的是理解,而更重要的则是落实在行动上。其中的故事和人生道理,言简意赅的文字表达,都令孩子们惊叹不已。还有咱们老祖先留下的民间谚语,有时我们外出,小女儿都会提醒我“别忘了饱拿干粮热拿衣啊”。

    我们华人家庭的孩子有这么好的语言环境,只要我们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时时处处,随时随地的对孩子进行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潜移默化的去从正面耐心引导和帮助,而不是单纯的强硬逼迫,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把中文学得很好。

    (刊发于2010年1月29日第435期《星星生活》周刊)

  4. jackjia (Post author)

    请不要说移民孩子是汉语文盲

    2010年1月21日 — 月河

    看了"星星生活:加国华人后裔的小文盲部落"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作为一位母亲,和业余中文老师,我心里很惭愧,也很有想法。

    首先,文盲的说法并不妥。

    多数移民孩子都有汉语听说的能力,即使是在这里出生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家里说中文的话,孩子至少是有听的能力。从教学角度来说,中文学习在加拿大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类。初级主要是针对一个字也不认识,一句话也不会说的完全初学者,多数是在这里出生的,或混血孩子,或老外的孩子。多数移民孩子如果从一年级就读的话,都可以进入中级水平,到七年级后便达到高级水平。当然这里所说的级别都是针对海外学习者,和国内的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这里七八年级的水平,应该是相当于国内小学四年级的水平。不过我个人认为,中文能达到国内小学毕业水平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了,可以看书读报。其实国内初中和高中的语文主要侧重于深层语法、古文、段落分析、名家欣赏等,这些其实是对文化素质的培养,在海外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

    孩子为什么学不好中文?

    孩子学不好中文就和我们在中国总学不好英文一样,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语言环境,很多家长在暑假都把孩子送回国,结果孩子们的中文大有长进,就是这个理儿。

    这里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兴趣教学,对枯燥的中文毫无兴趣。如果遇上有兴趣的老师便多学一些,不喜欢的就不爱学。另一方面这里的孩子也缺乏记忆能力,英文文法规律性强,不需要太多的记忆便可以掌握。而中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记忆,字记不住,也就学不好了。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如何帮孩子学中文的文章里就说过这些问题。

    教中文是教字,还是教文化?

    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惑着我,我和好几位中文老师交流过这个问题,她们都认为一定要学字,考字,把字记住,而上课的时候只讲生字,做练习。对没有任何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孩子们来说,要把字吃透是很难的,不知道什么意思而硬去背,对这儿的孩子们来说是没门儿的。我也尝试过这种教学,显而易见,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的,而且一学期下来,也未必真的记住了。我在每学期第一堂课时都问他们上学期学过什么课文和什么字,很少有孩子能回答上来的。

    我个人认为教授文化比生字重要,让孩子们了解字的背景文化,有助于他们对字的理解。我很喜欢在课堂上"瞎扯",比如讲"排"字,学生不懂什么叫排长,我会把所有军棋里的军衔讲给大家,我可以感受到男孩子们很爱听;还有在讲"自相矛盾"时,我会介绍这是发生在古代楚国的事,我会讲一些关于楚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用的武器只有矛和盾等等。我在考试时故意考这个"楚"字,虽然不是生字,可还是有好多同学记住了。我想别的老师也应该是这么教的。

    字该怎么教?

    老实讲,我不太要求学生把字背下来,他们只是一时背了下来,可过一阵子再考,没几个会的,为什么,因为孩子们没有从心里记住这个字。我是教八年级的,每次在我说不太要求生字时,我可以看到孩子们很高兴,他们真的不愿意背生字。用学过的生字去组词和造句子,让他们真正明白这个字应该怎么去用,即使不能背着写下来,可孩子们会记住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更侧重的是锻炼孩子们的写的能力。在八年级之前,他们甚至没有写过作文,我便在教学中多锻炼孩子们的组词、造句和作文,很多孩子在第一堂课时根本造不出句子来,可是经过几周后,便能造出简单的句子。其实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写些作文,如果用电脑写,孩子们会写的更多,因为好多字他们即使不会写,可是可以用拼音打出来,这样给孩子们增加不少的信心。我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有效果,不过孩子们的作文写的越来越好了。

    父母的角色比老师更重要。

    老师只能在一周里教授三个小时给学生,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去学,所以家长其实才真正是孩子们的老师,我班里学习好的孩子,每一次练习册,家长都有认真地签字,我很感动,也真的自愧不如。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忙的不得了,真的没太多时间去花在孩子身上,可是不花时间,孩子的中文肯定不会有进步,这已经是铁的事实。很羡慕有的家长不用管孩子,而孩子的中文学的又很好,这样的孩子真的不多见。

    呼唤有效的中文教学的方法。

    中文每周只上三个小时的课远远不够,可是这是我们现在唯一可以给予孩子们的,如何在这三个小时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家长只是抱怨老师素质太差,这不假,可是老师们也有苦衷,我们也真的尽力了。我真的很渴望更多的移民朋友们多讨论一下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学好中文的办法,畅所欲言。最近有好多组织举办一些中文朗诵、才艺大赛,我觉得很好,可惜孩子们并不踊跃。

    现在有很多家长甚至很失望地认为孩子是永远也学不好的,可我想说,其实你们根本没有努力帮助孩子去学,何谈学不好,我班里就有很多孩子在这里从头学的,而且学的非常好。

    时间仓促,只能乱写到这儿,一分努力,一分耕耘,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他们长大时落在时代的背后!

    http://blog.51.ca/u-165567/2010/01/21/%e8%af%b7%e4%b8%8d%e8%a6%81%e8%af%b4%e7%a7%bb%e6%b0%91%e5%ad%a9%e5%ad%90%e6%98%af%e6%b1%89%e8%af%ad%e6%96%87%e7%9b%b2/

  5. jackjia (Post author)

    在加拿大教中文的体会

    (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三年多以前,有位孩子学校的学生家长请我帮忙教她的两个孩子学国语,尤其希望他们掌握汉语拼音,以方便电脑输入中文。

    这是一个香港移民家庭,父母80年代移民来到加拿大。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2岁,都出生在多伦多,他们平时在家可以讲一些粤语,周末也是送孩子去中文学校学粤语。

    以前我在国内做的虽是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但是从来没当过老师,教过学生。看着她恳求的目光,我先答应她给我一周时间考虑和准备一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教他们什么。他们没有一点儿基础,需要从头学起,这个程度的现成的中文教材多是给5,6岁儿童的,内容也比较儿童化,很浅显,我觉得应该教一些离他们日常生活比较近的内容,以便激发他们的兴趣。

    于是我决定自己编教材,我观察了自己的孩子每天的生活,把它们编辑在一起,组织了共40多个话题,并且全部注上汉语拼音以方便学习拼音,打印出来装订好。

    我同时还制作了汉语拼音卡片,计划先教会他们,然后让他们用卡片自己拼字。另外找了几个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作为补充教材。一周后,我把所有材料拿给这位家长过目,她觉得很适用,于是我就开始教了。

    后来又逐渐有更多学生家长来找我教他们的孩子学国语,我在教他们时,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业余爱好。喜欢音乐的我就叫他们唱中文歌曲,还有的孩子喜欢运动,我就找来相关的语汇来教他。

    **及时发现问题去解决

    我所教的都是出生在加拿大的10几岁的孩子,英语已经根深蒂固。在教汉语拼音时,我发现很多发音和英语相同,孩子们很容易掌握。但也有几个和英语发音不一样,比如“C”,它在英语里发“K”的音。好几次,孩子们都把“蔬菜”读成“蔬开”。

    我想起来以前在国内上大学时学的一个比较简单也很有趣的绕口令“买布打醋”,正好里边还有“U”这个和英语发音也不一样的拼音,我把这个绕口令注上汉语拼音打印出来给孩子们,给他们讲解每一句都是什么意思,他们都特别感兴趣。

    为了能够熟记,我还让他们把每一句都配上简单的图画,这样,在熟读的基础上,看图说话,最后达到背诵。

    **玩中学 学中玩

    面对工作和学习,人们应该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如果我们把学习变成是玩,那就很快乐,也很主动的去学习。在学习用拼音拼字时,设立多种形式,每堂课换着用:有时写在纸上,有时摆拼音卡,有时写在白板上。

    在孩子们进入写作阶段时,每到节假日或者什么特殊的活动日以后,我就先和孩子们讨论,口述活动内容,当然肯定会有他们不会讲的语句,这时我及时告诉他们,由于此时他们也是急于想知道怎么表达清楚,所以很快就掌握了。比如圣诞节后我们的讨论,孩子们很快便学会了“圣诞节”、“火鸡”、“礼物”等相关词语,这比我单纯教给他们更容易被接受。

    然后,孩子们就开始在纸上或电脑上写下类似日记的小文章,不会的字写拼音,有的还兴致勃勃的配上简单的画,然后读给他们的父母听。

    **教语言也教文化

    有人说过,学语言离不开学习该语言所属的文化。每逢中国传统节日,我就不失时机的给孩子们介绍相关节日来历和传统习俗,饮食习惯,和他们一起做小手工,他们也给我讲他们在这个日子里是怎么过的。

    另外我把《弟子规》,《三字经》里边比较适用于我们这里生活环境的条款加上注解,教给孩子们,他们从中不仅掌握了一些主要词汇,还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礼仪,普遍得到家长们的认同。

    **肯定孩子们已有的中文语言习惯

    因为我教的几个孩子都是香港人家的孩子,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粤语基础。对一些物品的名称和咱们国语不一样。比如“草莓”,粤语是按照英文的发音说成“士多啤梨”,我就把这两种说法都教给他们,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我并不会粤语,我去华人超市时特别留意那里的商品标签,那里基本都是按照粤语的习惯用法写的。

    几年下来,我深感在海外教好在这里生长的孩子们中文,不是件容易事,特别是他们年龄,基础水平,家庭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每周一个小时的课程,我确保他们每次或多或少都能学会并掌握几个词语,几句话,每次都有所收获。

    我也还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向很多同行们学习,因材施教,用孩子们喜欢和能够接受的方法教给他们更多。现在和我学习国语的几个孩子的家长们都表示要让他们的孩子一直跟我学到他们上大学,我从中得到很大鼓舞,也感到责任重大。

    (刊发于2010年1月22日第434期《星星生活》周刊)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