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6/越来越少的水:半百红旗渠难以承受大旱之重

南方日报/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引水渠,能够折射出中国人的水利梦想,而它所遭遇的尴尬现实,也是中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一个缩影。

红旗渠,是林州人的骄傲。在建成近半个世纪之后,它仍福荫后代。大旱之年,这条“生命之渠”再立新功:林州全市可浇灌的44.9万亩麦田全浇灌了一遍,其中红旗渠贡献的灌溉面积达29万亩。

有人这样写道,“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引水渠,能够折射出中国人的水利梦想,而它所遭遇的尴尬现实,也是中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一个缩影。”

在传奇与现实之间,红旗渠正承受着难以言说的尴尬。

redflag_channel.jpg
(1969年7月8日,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新华社发)

老渠再立新功

郭新朝的家,就在太行山下,红旗渠边。

年近半百的郭新朝,几乎与红旗渠同龄。他生于1961年,家住林州市城郊乡桃源村。守着红旗渠,郭新朝家的日子过得不错。

他家的3亩冬小麦,并没有在这个大旱之年遭受缺水之伤。就在他所在的林州市山区,农民望着几乎绝收的小麦“束手无策”之时,他家的麦地已经浇灌了两遍——— 年前旱情出现时浇了一遍,年后初六又浇了一遍,目前长势不错。与记者在河南大地看到的满目枯黄的麦田相比,这片干渠两边的麦田已吐露新芽,正在返青,似乎没有受到大旱的影响。这也让郭新朝有了足够的信心,“今年亩产1000斤应该问题不大。”

这个数字,即使是放在“全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优质”的河南全省,亦令人感到惊奇。

和郭新朝一样,这个大旱之年,林州的农民从红旗渠这条“生命之渠”受益良多。来自林州市抗旱指挥部的消息说,林州全市可浇灌的44.9万亩麦田已全部浇灌一遍,其中利用红旗渠水灌溉的面积达到29万亩次。

众所周知的是,林州市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民谚“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正是此地的历史生动写照。

红旗渠亦诞生在此底色之上。在决策之初,无异于是一个狂想。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利用极少量的简单机械和无数凝结着智慧的“土办法”,从1960年2 月破土动工开始,经过十年奋战,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通了211个隧洞,架设了152 座渡槽,建成了这条“人工天河”。

林州人的这个奇迹挑战,在近50年之后,仍然福荫后代。

“咱有红旗渠呢!”郭新朝一脸骄傲地说。

越来越少的水

郭新朝的成长经历,见证了红旗渠的历史与今天。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年少的时候,夏季经常跳进红旗渠“扎猛子”游泳。那时候,干渠里的水时常满满当当。而如今,这样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用手指夸张地做了个比划,郭新朝形容去年红旗渠水量最少之时仅有两指多深。红旗渠灌溉管理处桃源渠管所所长刘松青用数字佐证了郭新朝的记忆———历史辉煌时代的红旗渠水量在七八个流量上下,此次因抗旱向上游买水,红旗渠干渠的水量仅有四个流量。 2002年春,由于干旱和水源补给不足,红旗渠甚至一度出现了短期的断流现象。

红旗渠的水,正越来越少。

红旗渠的灌溉辐射面积也在锐减。设计之初,红旗渠灌溉面积要达到47.9万亩。而目前红旗渠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多万亩。

这条“生命之渠”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引水有限”———“浇不了那么多地”———“浇地面积逐渐减少”。红旗渠似乎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个恶性循环背后,是近些年仍未能根本解除的晋冀豫三省水源之争。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原山区干旱状况日渐严重,水成为必争的资源。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红旗渠旅游业,努力在这种尴尬局面下为红旗渠的新生探索一条新路。红旗渠灌溉管理处副处长周锐常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以景养渠,用旅游的收入反哺渠道”的方针目前前景看好。近些年,红旗渠的旅游收入将近1千多万元。

越来越贵的水

周锐常介绍,从2008年10月黄金周开始,不降雨天数的递增让红旗渠管理委员会感到忧心。

意识到将没有水源的红旗渠灌溉管理处于是“提早谋划”。一方面,从山西上游协调水源;另一方面从南谷洞水库补源。另外,着手积水。

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自漳河上游管理局1999年12月1日起对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由无偿供水变为有偿供水之后,“向上游协调水源”对红旗渠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周锐常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红旗渠投入资金100多万,已引水6000万立方米。

为了这6000万立方米水能够顺利地抵达林州,周锐常讲述他和他的同事们备受艰难———在往下游送水的过程中,因为天气的严寒遭遇结冰,不得不动用挖掘机“破冰”送水,否则一旦导致大水漫渠,后果不堪设想。整个腊月,甚至从大年初二开始,红旗渠沿线仍在紧张忙碌。

对红旗渠灌溉管理处来说,尽管今年的送水成本大大增加,但红旗渠的水价仍然保持在每立方米5分钱的历史同期水平。

周锐常算了笔账,这几乎是“赔本在做买卖。”但同时,他说,这个时候要“讲政治账”、“不惜一切代价”。

红旗渠自有难以言说的尴尬。早在2004年开春,红旗渠灌溉管理处从山西上游漳泽水库、后湾水库泄水,为林州市小麦灌溉有充足水源作保障。但却发生了“红旗渠引来了大量的水,各乡镇使用的水却很少,更多的水则白白泄入河滩流失”的尴尬一幕。

农民们反映,浇一亩地要50多元,更有少数村浇一亩地的费用高达70元左右。过高的收费,让农民感到浇地“得不偿失”。

经查,林州市水务局认为,“群众有水浇不了地”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管理不善,失修严重,渠线长,渗漏严重。有些渠道多年废弃不用,倒塌淤积严重……

此番局面,在5年后的今天,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刘松青向记者介绍,目前红旗渠的水每立方米5分钱,灌溉一亩麦地大概要150多立方米水。这也是郭新朝浇灌一亩地的价格,每亩只要七八元钱。而在离干渠较远的地方,“浇一亩地都得30多元,最贵的甚至要80多元。”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