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编者按/2007年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目前已在犹他州正式展开。在这次入围参展的122部影片中,有82部是世界首映。其中,华裔导演陈士争所执导,刘烨及美国影后的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所主演的《暗物质》(Dark matter),由于取材自1991年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卢刚凶杀事件,引起华人界瞩目。1月23日,该片刚结束世界首映。演出前夕,多维社记者专访导演陈士争,感受他旅美10馀年来艺术生涯的变化。访谈包含新片《暗物质》创作背景,陈士争与中西方戏曲、歌剧的渊源,以及7年前一段鲜为人知的抢救《牡丹亭》事件的完整始末。访谈全文分2天刊出。
一百年后的歌剧《西游记》导演陈士争专访(一)
多维记者吕贤修
“我喜欢的东西,都是像黑白、两极,反差大的事物。”陈士争说。
《暗物质》的震撼
2006年12月,记者与陈士争相约在他邻近纽约大学的寓所进行采访,这也是他在牡丹亭事件后,第一次接受海外华文媒体访问。记者首先最好奇的,当然就是他即将参加1月份“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的新片《暗物质》(Dark matter)。
陈士争介绍,暗物质是一个天文学名称。影片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奋斗的经历,反映是中国人对美国的期待,以及与美国社会的距离。他回忆,与许多人一样,87年来美前,他对美国的想像,与后来的实际经历距离很大。他笑着说,刚到美国,感觉差异最大的就是没人管。当时国家培养的剧团或学校,总是有许多单位的要求、期待。但在美国,艺术、生活都是个人的事,不是美国人或中国人的问题,这算是比较残酷的现实,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
《暗物质》的故事,陈士争以卢刚在美国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贯穿整部电影。将实际6年的时间浓缩为3年。许多情节,都是借用周遭友人的故事。他发现,离开中国后,很多人都有失落感。许多在美国的人想回去,但在中国的还是想过来。
选择卢刚的故事,他解释,卢刚是中国传统教育下的读书天才,但在美国,不知道如何与人接触,一切都与自己的想像差距极大。最后,他选择杀人、自杀,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这件事发生时,陈士争在纽约大学读书,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华人谋杀案,因为与中国人温和的印象不同,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当下认为,有机会应该藉此拍一部电影。直到2005年,愿望得以实现。一位对中国未来很感兴趣的投资者,喜欢这个故事,赞助他独立制片。
男、女主角,陈士争选择了中国的刘烨,以及美国的梅丽史翠普(Meryl Streep)。他回忆,梅丽史翠普与他是邻居,她看了剧本后表示,许多美国人并不在意这里的中国人,认为他们只是过客。这个故事,像是给美国人开了一扇窗看中国。在影片中,梅丽史翠普饰演一位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的富人。因为关心中国留学生,捐助大学了解中国文化。相较于卢刚,两人一开始都是乐观,但最后仍无法避免悲剧。至于刘烨,陈士争认为他是中国目前最优秀的男演员。接了这个角色后,他死记下所有台词,加上这也是他第一次来美国,正好可以凸显一个刚下飞机的中国学生。
这是陈士争的第一部剧情片,2年前,他曾与法国艺术电视台合作,独自拍摄、剪接,完成一部关于样版戏《奇袭白虎团》的纪录片。当时他得知这部戏的主角,人在法拉盛。这让他十分好奇,30年前反美国帝国主义的创作,30年后,原始的这班演员近况如何。他后来去了山东京剧团采访这个剧组,与一些老团员讨论这?样版戏的创作过程,文革经验,以及艺术对人的改变。
全长约90分钟的《暗物质》,2006年5至7月期间,在犹他州的一所州立大学内拍摄主景。陈士争的考虑是学校在山旁,人口少,而且校园建筑多数是现代水泥建筑,景观冷调。9月,团队来到中国,在北京大山子拍摄男主角父母在工厂工作的场景。凸显的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拥挤的关系,与美国中西部的空旷,形成强烈对比。
对于拍片风格,他解释,与自己的歌剧类似,视觉性很强,用画面而不是对白来说故事。他比喻,他教梅丽史翠普打太极拳,藉此反应,虽然中西方彼此好奇,但其实都只停留在表皮。片中最精彩的对手戏,陈士争表示,男女主角对彼此有点暗暗的爱慕,但年龄相差一倍。男主角打工当推销员,想找个理由去见她。但见面时,两人都在掩饰。男主角想掩饰自卑,女主角则想掩饰失望。全长大约6分钟的戏,特别压抑、可悲。
选择极端的题材,陈士争认为,对中国人或美国人,这是反思自我文化的一个机会。世界在改变,许多人对中国的兴起产生惧怕。透过这部影片,跳脱国家、民族性思维,可以解开这种矛盾。
在反差中找出路
陈士争喜欢反差性强的事物,或许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63年生于湖南长沙,他记得,文革初期,街头常有人乱开枪,他可说是在暴力、死亡的阴影中长大。4岁时,母亲被流弹击中,倒在他的面前。这个画面,是他同年最早的一个记忆。母亲过世后,父亲是知识份子,被送到57干校改造。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像孤儿一样。唯一有饭吃的机会,就是在湖南人办丧事的场所,跟着学唱戏。
白天唱样版戏,参加游行、喊口号。日落后,动?告歇。似乎只有晚上唱的传统牌曲,对他是唯一的安慰。跟着戏班子,他也跳过《红衫娘子军》、《党代表》。直到14岁,有人建议“你应该去京校学唱戏。”离开文革式的集中思想管理,陈士争进入湖南戏校,开始学习传统的湖南花鼓戏。
在戏校时,老师告诉他“你的嗓子不错,可以唱男高音。”他开始听一些老唱片,如男高音毕约林唱的咏叹调。陈士争感觉,与中国戏曲的婉约相比,西方歌剧中直接了当的情感,像是一种魔力,10几岁还没完全变声,他就很想学着唱。直到进入北京中国音乐学院,他一心想当歌剧演员。
真正有机会认识歌剧,是在89年进入纽约大学之后。与美国籍妻子在中国相识,陈士争于87年来美,64事件发生,他便因此留了下来。攻读表演艺术硕士的过程中,陈士争对美国20世纪的戏剧、舞蹈感受特别深。他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到作曲家、导演,以及舞台演出上。看到许多导演以不同的手法诠释莎士比亚的作品,他认为“我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来讲这些老故事,讲解我自己的传统。”他认为,演员只是个体的创作,自己更适合群体的创作,他决定要朝导演之路前进。
毕业后,与许多艺术科系的学生相同,陈士争曾经在纽约外百老汇闯荡了一阵子。这段时间,他尝试过许多现代戏剧、舞蹈、音乐,甚至更前卫的演出型式,比如将油画、诗句、音乐相结合。没有压力,多数演出都像是自娱娱人,只能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96年执导希腊悲剧《巴凯》,给了他一个机会。陈士争发觉,与中国戏曲类似,希腊悲剧有着丰富的诗韵,有歌唱,也有舞蹈。因此他决定请北京中国京剧院来演出,以中国京剧乐曲为主题,但由美国现代作曲家重新作曲。舞台上的动作,只保留京剧动作的意涵,但完全没有中国服饰。等于是打破一切,创造一种全新的戏剧型式。“这种感觉很舒服”,他似乎也在其中,找到了自己将来该走的路。
真正的中国
《巴凯》随后在北京、香港、希腊、维也纳等地的巡?演出,相当轰动。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的总监看过后,问陈士争“有没有兴趣排一些中国的东西?”离开中国10年,从没排过中国的作品,他回答“我不愿意排一些小型,或是片段的表演。因为观众无法从这类演出,了解真正的中国。”
当时他曾与一位美国导演到中国看昆曲,林肯中心想要两个版本的《牡丹亭》,一个传统、一个西方版。陈士争回应,真正的传统已经不存在。由于现代演出的,都只是2、30分钟的折子戏,变成娱乐性质的表演,不是真正的戏剧,必须重新出发。汤显祖的作品,要演就要演全本。最后,近20小时的全本《牡丹亭》,经过3天3夜,在6个场地接力演出,终于创下纪录。
陈士争对这部作品有很深的期待,认为可以引发昆曲的复兴,改变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他想藉此吸引一群全新的观众,就像英国的音乐剧《猫》,这?剧可以在上海一直演下去。
然而,回忆这段过程,他认为对自己是一种“震撼”。当时他最看好的,是上海昆剧团。原本打算98年在林肯中心首演,但不幸因为当时上海文化局局长个人的喜恶,合作告吹。他分析,这段过程,可说包括了政治与艺术,传统与创新的各种对立。最后,他私下回国寻觅人才,凭着共同的理想,说服许多演员来美演出。
99年,演出的最后一晚。他还记得,在林肯中心,整整谢幕了45分钟,观众始终不愿散去,许多人前后共看了3遍。在舞台上,他心想,中国人知道莎士比亚,但美国人不知道汤显祖,能打破这种不平衡,自己的人生,总算做了一件值得的事。而当时的乐评,不单是对这?剧的承认,更是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昆曲,在400年后,终于重新被接受。
随后几年,陈士争接连推出《赵氏孤儿》、《六月雪》、《桃花扇》,全数由西方作曲家重新编曲。其中《赵氏孤儿》,有中、英文两种版本,中文版采用元曲。而《六月雪》中,只保留了一段元曲。到了2004年的《桃花扇》,则完全是西方音乐,以音乐剧型式演出。
“像一阵清新的微风…丰富、有力、慧黠的戏剧张力,超越想像。更让人讶异的是,这仿佛让400年前的古老艺术复活,叫观众难以自拔。超越了令人厌倦的百老汇,以及大半个美国戏剧作品。”“以后现代手法的讽刺,这?戏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复杂、妥协与困惑…”当时《洛杉矶时报》乐评如此形容《桃花扇》。
对此,他说明,像是一种共识,西方的歌剧、戏剧,在世界演出频率最高的,只有固定几?。但中国的传统戏曲,却仍未在世界舞台上找到定位。他希望中国艺术在西方,应该要像吃中国菜一样,随时都有,而且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份。因此,以美国的编剧、作曲家,创造新的版本,他想证明,元杂剧还是很有震撼力。也希望藉此逐步提升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陈士争认为是观众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因此必须找出与现代生活的关连,让观众了解故事的含意。他举例,《赵氏孤儿》演出时,美国正出兵伊拉克。《赵氏孤儿》的故事,凸显复仇是永无止尽的,所以美国人一看就了解。至于《六月雪》,演出地点在波士顿。当时美国有许多中国的偷渡客被逮捕,他想表现的,就是这群社会中最底层的人的生活。剧中,窦娥原本是演唱英文,但有冤难申,在前往刑场的途中,突然说起自己的语言,以元曲唱出中文。
自己的语言
“事实上,我很少看中国电影,或是中国导演的戏。”陈士争说。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用之不尽。就像嚼口香糖,现在已经嚼不出味道,必须有新的创作。
有人质疑,中国有许多所谓“创新”的作品,有意迎合西方口味?对此,他回答,这不是一种迎合的关系。导演的工作,是教导观众如何品味。比如他的最新歌剧Orfeo,虽然是希腊故事,他完全用中国的舞蹈演员演出,但没有人穿中国的服装。想走出东、西方的传统套路,他认为,最难的是,先找到自己的风格,才能说这是自己的作品。“我一直在找自己的语言,但我是导演不是作曲家。”而归纳自己的风格,他认为应该是:善用符号。
善于利用符号,但却不喜欢表象的符号。陈士争指出,尤其是中国的符号被滥用,许多西方观众喜欢看到中国人穿唐装,这些都是假传统。文化符号,应该是一种流动的情感,而不是死板的元件。身为创作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先认清,创作不是一种拼凑。对此,他总想走在别人前面,而且?避大家都说好的东西。
他举例,99年,《牡丹亭》在巴黎巡?演出。当地艺术组织有意邀他在做些新的尝试。后来正好郭文景写了一个短作品,请他执导。虽然是传统中国故事,但他想排一个现代版本。当时他以有机玻璃做了一个雕塑,里面安装日光灯,加上荷花、荷叶,还有一张水晶大床。舞台视觉像现代绘画,营造出一个心里的娱乐环境,用来反应现代中国人道德观的变化。如此的表现手法,他相信去过现代中国的观众,自然能够体会。
走出东方,近期,陈士争选择以三?西方歌剧的始祖,蒙台威尔第(Monteverdi)的Orfeo, L’incoronazione di Poppea,以及’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给自己新的挑战。2006年开始,每年在英国国家歌剧院推出一部。
他解释,Orfeo是西方的第一?歌剧,由于是经典,早已有成千上百种不同版本。这是他第一次与英国国家歌剧院合作,“要不就排最早的作品,要不就是最新的。”当时他表示。至于这些故事对他的触动,他认为,工业革命后,每天工作、吃饭、睡觉,人已经对自己失去幻觉,19世纪后的歌剧也反映了这种现实。但古代故事,可以游走于人、兽、神之间,因此也给创作者较大的空间。
陈士争分析,L’incoronazione di Poppea有点像后启示录,爱情与色情互相勾引,难度在于兼顾诗意,还要能引发现代人的省思。至于最后一?,则又回到一个等待爱情的神话故事,而不像Orfeo那般干柴烈火。他觉得,这就像人生三部曲,青年、中年、老年爱情哲学的改变。
所有歌剧中,陈士争偏爱莫札特及华格纳的作品。尤其是莫札特的歌剧,反讽社会,但唱出来又有一种奇特的美。他总在想:传统和现代间的距离是否存在?对他而言,蒙台威尔第的歌剧,就像昆曲,以单线条的音乐,讲述人最痛苦的故事,现在听起来还是很幽雅。不像现代的音乐语言,一定要以吵杂制造效果。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一种简单的空间,而回头听这些古代歌剧,感觉又像是一种现代艺术。
《西游记》展现未来
2000年,正值中国新一波反日浪潮,陈士争曾在纽约上演《原谅》(Forgiveness),剧中用了许多亚裔演员,包含中国、韩国、日本。他认为,这3个国家之间的历史情节,像是隐藏在各自的血液里。他以现代诗歌表现一个复仇故事,谈的就是这一代的人,如何解决这段历史。然而,由于每个人对这段历史都有自己的看法,演员间都不容易达成共识,最后他只有用类似黑泽明的手法,从3种角度来演出。此外,他也发现,在海外表现东方文化主题,寻找演员时,代沟是很大的挑战。海外出生的这一代,像是失落的一代,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总感觉自己被两边排斥。
2007年,陈士争将在巴黎歌剧院推出新作《西游记》。有了前述的经验,这回他选择与英国摇滚乐团Gorillaz合作。由于日本版的西游记,70年代在英国曾是家喻户晓的电视剧。他认为,单凭印象,Gorillaz没有文化包袱,写出来的就是现代音乐。他的体验是,许多创作是直觉的,不需考虑太多传统文化。“我们不是要强调中国辉煌的历史。搞艺术,只是落实个人风格,不是搞运动。中国许多近代艺术创作,都有大口号、大目标,这是一种文革馀毒,太虚伪。”他说。
《西游记》,2007年将在巴黎歌剧院、柏林歌剧院及英国曼彻斯特艺术节首演,2008年在纽约林肯中心演出。他描述,以开场为例,孙悟空以动画型式从石头中蹦出来,这?剧结合真实与抽象,可说虚虚实实。
关于剧情,陈士争认为《西游记》有点像华格纳的歌剧,谁能找到宝藏,就能控制世界。他抽出原着部份章节,改编成剧本,包含诞生、大闹天宫、被如来佛降服,从而取经的过程。主要暗示人性,想成佛,必须摒除许多迷惑、俗念。
至于音乐,他表示,现代音乐,因为反传统,反而形成一种新的传统,结果又区分成传统现代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他很厌倦以传统交响乐方式写的现代音乐,所以这次干脆以摇滚乐来表现。这?剧采英国摇滚乐团作曲、伴奏,但用中文演唱,而且将结合中国戏曲、杂技及舞蹈演员。因此,他也将在近期回中国,寻找能唱摇滚乐的戏曲演员。
谈到未来歌剧,陈士争预测,摆脱大型乐团的拘束,100年后,也许像《西游记》这类的摇滚歌剧,将能独领风骚。
卢刚事件启发电影《暗物质》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卢刚走进爱荷华大学理系大楼的309室,拔出一把左轮手枪,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在戈尔咨倒下后,又在他脑后补了一枪。接着,他朝导师助理史密斯副教授开了两枪。又对准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朝他的脑部及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来到208室,一枪射杀了系主任尼克森。
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重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于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一枪。接着他进入行政大楼,向副校长克黎利的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开了一枪。最后,他回到203室,饮弹自尽。整个事件过程不到20分钟,造成5死1重伤。
警方后来截获卢刚写给二姊的遗书,摘录如下:
“我昨晚给你打完电话后,一个人哭得死去活来,我死活咽不下这口气。你知道我一生正直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的小人和自以为是的赃官。我早就有这个意思了,但我一直忍耐到我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你自己不要过于悲伤,至少我找到几个贴背的人给我陪葬。
这28年来的经历使我看淡了人生,我曾跟几个人说过我想出家修行去。人的生活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有大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
我对我攻了十年之久的物理已经失去兴趣,可说是越走越觉得走进死胡同。我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学更实际一些的学科。有什麽办法呢?父母自己一窍不通,不能在学业上加以指导,全靠我一个人瞎闯。很多美籍华人物理学者在美国混得不得意,就回到国内一阵时间,吹嘘自己,为祖国贡献。于是中国政府也就大肆宣扬,哄年轻人去读纯理科。
我今天到这一步,已可以说是有父母的过错在内。我信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我一切自己做自己当。另外,最好不要让下一辈得知我的真相,否则对他们的将来不利。永别了,我亲爱的二姐。”
卢刚生于北京市,是家里唯一的儿子。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考试,85年本科毕业后,公派至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与系攻读研究生。
关于他的行凶动机,媒体推测,可能是由于博士论文学术荣誉奖未由卢刚获得,而由山林华获得。卢刚和山林华都是爱荷华大学天文物理系1991年新出炉的博士。山林华比卢刚小2岁,比卢刚晚2年来到爱荷华大学,拿到学位的时间却比卢刚早半年。博土资格考试时,卢刚与山林华并列第一,成绩全A。但山林华的博士论文更受学术界的肯定,并因此被系方推荐获得DCS学术荣誉奖。
毕业后,山林华被系里留下,继续做博士后研究,并按照研究员职位领取薪水。而卢刚在5月拿到博士学位后,找工作的事始终没有着落。由于全美各大学的研究经费都受到削减,机会很少。几位教授为他做的推荐,也无任何结果,他认为是教授们冷淡的原因。卢刚曾表示,虽然是公派,他不愿回中国工作。
在同学们眼中,卢刚是一个刚愎自负、目中无人、时而埋头研究、时而放浪形骸的人。他十分孤独,没有什麽人愿意和他来往。他在北京市汽车配件厂当工人的父亲说,卢刚个性很强,孤僻,不合群,与父母亲也很少交谈,只有和二姐的关系密切些。父亲说,几个月前,卢刚曾在家书中提及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家人表示,打算为他在国内设法安排工作,但遭卢刚拒绝。
卢刚事件当时在美国华人圈引起许多争议,有人抨击其中国大陆的背景,也有人认为他的行为象征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反抗,打破了中国人温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