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因1978年邓小平的一句话,中国开始恢复派遣留学生,而中国留学史也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的留学生群体开始迅速壮大,到2008年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40万,足迹遍布全世界109个国家,所学专业覆盖当代所有学科。同时,超过九成的留学生是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经验。因此,留学人员不仅仅是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接轨的一个窗口,与世界各国展开交流合作的一道桥梁,也是中国派出学习先进国家的优点以利自身全球崛起的排头兵,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人才资源库。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深入,留学潮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种显著变化是留学生由最初的公派为主变为目前留学生90%以自费为主。1979年初,邓小平率团访问美国,在与美国总统卡特所签的协议中,将中美关于派遣留学生的口头谅解作为正式协议加以签署,从而载入史册。此后,中国政府和民间教育代表团纷纷出访日本、加拿大等国,同时也接待了各国访华代表团,商谈互派留学生事宜,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定和执行计划。随之,赴英、日、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陆续踏上求学征程,掀起了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出国留学热潮。这一时期,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千挑万选,彼时的留学多是“精英”出国。
1981年,虽然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已经放开,托福考试也于这一年进入中国,但由于当时并没有“先富起来”的群体,国民平均收入与西方相比普遍差距悬殊,再加上社会观念的盲区、信息不对称、手续的复杂,能够靠自己出去留学的人是凤毛麟角。随着改革开放在经济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加上1985年政策的日渐完善,例如简化手续取消“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等,再如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才算完全打开。公费留学生的总数并没有减少,自费留学生的总数则呈爆炸性地增长。根据统计,2007年度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4.4万人,其中自费留学12.9万人。其中,在北京、上海等一些城市,自费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年增幅高达25%以上。
第二种变化是所学专业的变化,最初派遣的留学生多以理工科为主,经济管理类与人文学科类等专业在早期留学人员涉及较少。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尤其市场经济催发了创业大潮,人们甚至意识到科技的现代化也需要伴随科技的产业化。因此,我国留学人员的专业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更多的人选择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会计、医科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实用型学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也使人文社科专业的留学生日渐增多。而从最近几年的留学大潮中也可以看到,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趋多元化,专业也更细化,留学生分流到了各个专业领域,像通讯、环境、建筑、翻译、生物、传媒、市场等多个以前很少问津的专业,现在成为热门专业。随着国内就业难度增加,这两年美国商科、医科成热门,英国理工科热增加;加拿大金融类专业持续走热;新加坡物流类专业成新宠;爱尔兰音乐治疗教育引起关注;马来西亚心理学、多媒体专业也受到一些学生追捧。跟当年的理工类留学生比,现在的学生更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
第三种变化是出国留学的整体年龄越来越“青春”。其实在国内老三届的大学生当中,就有很多都是高龄生,公费留学一般又多是出国读硕士、博士,因此年龄普遍偏大。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同时,中国从中学教育到高考再到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教育实力却又不佳,与自身的国际地位严重不相称,整个体系也屡遭诟病,因此,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开始出现,许多有条件的家长都把孩子送到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读本科,甚至是读中学。
要追溯低龄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是清政府派出的120名留美幼童,他们的年龄都在9至15岁之间。其中,至少有50多人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可以说,中国留学的历史是从低龄化留学开始的。但现今的低龄化留学趋势,却更多的源自国内就业的压力以及教育水平的落后。在当前的家庭中,家长多以子女的教育投资为主。因此,具有国际化和全球化意识的新一代学生家长会千方百计送子女出国接受更好的教育。近段时期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澳元、欧元在内的多种货币汇率疲软,人民币越发”值钱”。出国留学热也越发在升温。
第四种变化是归国留学人员的就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回归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公费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政府机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国有企业就业。但90世纪以来,大多数的海归人才都在体制外就业,主要活跃在新经济、高科技和第三产业领域,西方跨国公司的在华高管、新经济领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留学生出身,这些高层次人才是中国新经济发展发展的主要推手。随着本土企业(包括国有和私营)走出去的需要,海归人才未来还将在本土企业国际化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目前已有超过30万的留学生回归,海归让中国加速进入互联网时代,也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活力。海归群体给中国带来的多元效应还体现在观念与思念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国际商业规则、国际化的思维与思想文化观念等等,影响深远。海归从政也出现了新气象。海归派从政始自清末,辉煌于民国,黯然于“文革”,复兴于当代。与历史上的叱咤风云相比,当代海归对中国政坛的最大贡献是凭借专业技能与先进理念,在政策设计与具体执行上,帮助中国经济社会与国际接轨。2007年,国家对万钢和陈竺两位海归部长的任命,是改革开放30年来海归潮的杰出体现。
近年来,留学生为国服务还出现一些新趋势。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所谓“海带(待)”和“海鸥”。事实上,海归变海待其实是一个少量的群体,一般都有这样的特征: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并不能发挥相对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优势,在国内也缺乏工作经验,跟“老外”没有区别,缺乏熟悉本土的竞争力;在国外就读的相对本土大学也并不是很好的学校,专业能力与成绩并不怎么样;能力没有问题,但期望值过高;需要一个适应、过渡的过程。总之,出现少量海归待业状态并不能说明什么,这也不是主流。“海鸥”现象则是全世界“人才环流”大潮的体现之一。人才环流是经济全球化、全球分工协作、跨国企业崛起必然带来的主流趋势。
30年改革开放催生了留学与海归大潮,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留学生群体也以自身的努力也做出了应有贡献。展望未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已由1978年的9.7%变成2007年的66.8%,已是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未来的国际化进程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中国的留学与海归大潮还会来得更为猛烈,留学人员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还会更大。
注:作者为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