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舆论自由转瞬消逝
亚洲周刊邱晨/在奥运期间重新开放给公众的部分境外网站,从十二月起陆续被「封杀」。其中,《明报》与《亚洲周刊》网站从十二月二日起无法再在中国内地访问。同时被封杀的还有BBC中文网、VOA中文网以及YouTube的香港与台湾版。奥运期间展现出来的有限舆论自由转瞬消逝。
据报道,中国境内网络媒体也遭到「关注」。除新浪,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将有栏目和编辑被整顿,理由是为了应付零九年可能出现的国内经济、政治及治安方面的危机爆发。在这次整顿中,传统媒体也未能幸免。据称,主管全中国「最敢言」的媒体《南方都市报》的江艺平女士近日遭遇「人事调整」,也与此次整顿有关。
中南海批示《炎黄春秋》暂过难关
亚洲周刊江迅/《炎黄春秋》因报道赵紫阳而被要求撤换社长的风波暂时平息,中南海批示「对内部不同意见,要正面引导」。一批退休高官、老传媒人更质疑,近期对林彪的正面报道铺天盖地,为何不能客观写赵紫阳。
引起人们关注的北京《炎黄春秋》事件(见亚洲周刊十一月二十三日号),似乎暂告一段落。《炎黄春秋》发表忆述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赵紫阳亲民务实的文章,这是自一九八九年以来,中国大陆传媒首次以赵紫阳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专篇正面报道。当下各地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路程之际,关於当今是否出现「赵紫阳集团」,正是中国政界和学界争论的一大话题。长文刊登后,文化部在高层人士压力下,透过《炎黄春秋》主办主管机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藉口以杂志社领导班子年龄过大为由,要求立即作出整顿,劝社长杜导正去职。《炎黄春秋》社委会据理力争,以书面文字向上级主管部门表示,愿与杜导正共进退。
二十多天过去了,在一百多名退休高官、老将军、老传媒人、老文化人和境外舆论的压力下,劝退一事有可能不了了之。接近《炎黄春秋》一位人士透露说:「看来对方也觉得不妥当,大家反应这麽强烈,可能他们要收兵了。《炎黄春秋》的朋友们不主张穷追猛打而得理不让人。这恐怕只是第一回合,下一步,他们依然会以礼貌对礼貌,对方软,他们以软对软;对方硬,他们以原则对原则。」
有北京政治学者认为,这起《炎黄春秋》事件,不只是杜导正一个人进退的问题,也不是一份杂志的生存问题,而是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大潮中遇到的一股逆流,是中国大陆民主进程中的一大事件。据说,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中,文化部给中南海领导人送了一个材料,得到批示说:对内部的不同意见,无论左右,要坚持正面引导。这位学者说,「坚持正面引导」的和谐要求,有助於《炎黄春秋》跨过这一障碍。
《炎黄春秋》社委会成员,於零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上午举行会议而达成共识:这不是杜导正个人的事,而是关涉整个杂志社的事,大家愿与杜导正共进退。他们认为,杜导正在社长位子上的进退,不能由杜导正个人决定。他是刊物顾问、编委会、理事会,特别是一百多位着名媒体人、文化人、退休部长公推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他们认为杜导正能坚定而稳妥地代表他们依法主持这一块让他们聚一聚、说说话、写写文章的合法园地。这一百多名老年、中年作者圈,政治主张既不激进,也不悲观,而是比较温和,他们自认《炎黄春秋》「从骨子里真心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路线」,未来会越办越好。同日,社长杜导正也向上一级主管机构郑重表示:「我个人现在不能就我现任《炎黄春秋》社长与法人代表问题上的进与退,表示个人意见,祈望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当天,《炎黄春秋》杂志社就以书面文字递交上级主管部门。
亚洲周刊率先独家报道了这一事件,近百家网站转载,香港、台湾,乃至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地传媒或摘发消息,或跟进事件发展。数百名退休老高官、老将军、老文化人和老读者,听闻《炎黄春秋》面临整肃,社长杜导正会被迫退出杂志社,消息传出后,顿时「云翻一天墨,浪蹴半空花」。他们纷纷或致电杂志社,或登门拜访。他们对《炎黄春秋》社长杜导正说:「你要拒绝文化部的指令。你无权决定自己的进退,而是应该由我们这帮老人来决定。」
《炎黄春秋》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中宣部阅评组。这阅评小组,以前称审读小组,是八九年「六四事件」后成立的。多年来,《炎黄春秋》始终是阅评组审读的重点对象。中宣部阅评组就《炎黄春秋》第九期的这篇长文,写了阅评报告,这阅评报告报送现任的中央政治局成员,也同时递呈上一届成员。一位上届领导人在材料上批示,要求处理《炎黄春秋》。
任务下达到文化部。十一月十四日下午,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两位负责人奉文化部的指示,找杜导正谈了话,双方态度恳切。这两位负责人转述了文化部的意思,说杜导正工作辛苦,但年龄大了,善意而婉转地希望杜导正是否可以主动辞去《炎黄春秋》社长和法人代表。杜导正当即说,文化部的话,他听懂了,并就两个方面作了答覆。
《炎黄春秋》近四、五年来,尤其二零零七年四月后,从自己刊物的延续考虑,也听从了研究会的意见,稳步调整了领导与编辑队伍,已将《炎黄春秋》领导与编辑班子中年化了。现任常务社长、总编辑吴思,五十一岁,着名学者;副社长杨继绳,六十七岁,着名学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执行主编李晨,五十九岁;另一执行主编徐庆全四十六岁;社长杜导正和副社长徐孔,超过八十岁。
社委会表示,一年半以来,刊物实际工作已由这四位中年人承担。现在这个班子,从年龄上看,六名杂志社主要领导,中年人占四名,老年对中年是二比四。杜导正只是掌舵,对重要稿子把关。掌握刊物方针,尤其掌握文章选题和内容的判断上,经验丰富些,杜导正又有凝聚力和亲和力,徐孔协助杜导正,目前这一班子结构,取长补短,运作正常,零八年的发行数又增加一万多册。这个中年化整组进程,还在继续推进。因此以「年龄」为藉口下手整顿,是毫无理由的。再说,《炎黄春秋》没有国家编制和拨款,是民办刊物。
《炎黄春秋》编辑部一位负责人谈到所谓「高龄」问题时说:「在职党政军人员,有年龄进退的明文规定,但也实行反聘制。中央宣传部报刊阅评小组组织庞大,权力很大,大都是退休高龄老报人。至於像我们这种实际上的民间报刊,至少是半民间报刊,并没有任职的年龄规定,国家至今没有颁布限制年龄的明文规定。况且中国现行民间性社团、民间性半民间性报刊社超龄服务者多不胜数。」
《炎黄春秋》创刊十七年四个月,已出版二百零一期,挨整被上面严厉批评共九次,其中涉及赵紫阳的一次,涉及胡耀邦的五次,涉及谢韬关於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一次,一次是文章涉及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还有一次是李锐写的关於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读书生活。
这批退休高官、老将军、老传媒人、老文化人认为,文化部在讨论《炎黄春秋》问题时,意见也不一致,对《炎黄春秋》下达指令吞吞吐吐,不明不白。近期,对林彪的正面报道和文章也已铺天盖地了,为什麽就不能客观而如实发表写赵紫阳的文章呢?
人们把《炎黄春秋》看作一面旗子,这一事件反响如此强烈,给了人们一个信号。民主大潮如此猛烈而不可阻挡,出乎所有人意料。这大潮包括各方人士的支持,也包括中南海治党治国理念,媒体管理的思维和方法,总体看也在进步。这只是一个回合,后面或许还会有戏。他们自认为对中国民主进步承担着很重的历史责任,舍弃个人生死荣辱,应该站起来说话。这麽一种力量,正是中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