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客渐挑剔 减肥成“时尚”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电 题:食客渐挑剔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午饭的时间到了,饭馆酒肆林立的大街上,脑门闪闪发光、六十岁的王先生却一直没有食欲。
在西餐和中餐之间权衡了大半天后,他最终走进了一家粗粮饭馆,要了两个玉米面窝头、一碟咸菜。最近,医生警告血脂过高的他说,最好远离酒肉,多吃些粗粮和蔬菜。
窝头和咸菜,对他来说都不陌生。三十年前,那是他的主食。跟王先生一样,当时有许多中国人正为填饱肚子而发愁。在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的规模达到了两亿五千万。
为了填饱肚子,王先生甚至吃过树皮和谷糠。因为饥饿,他的腿一度出现浮肿。
玉米面、高粱、红薯,能吃饱就不错了。如果家里的孩子多,就只能喝稀的。即便在城市里,“粮荒”也会经常在月底不期而至。
那个时候,煮熟的猪肉要染成红色,如果客人没吃完,会挑选出来,留着下次招待客人时再次下锅;少的可怜的面粉、大米、鸡蛋,只属于病人、客人、老人和小孩。在它们面前,大人往往只是个看客。
“为了能让一家人吃上点油,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肥肉。假如买到的是瘦肉,回家就会被长辈们骂一顿。过年的时候,能喝上点肉汤就很满足了。”
“即便自家种的菜,也舍不得吃,它们要用来卖钱买盐。一家人一年四季的主打菜,永远都是咸菜。”王先生说起这些事的时候,至今的情绪仍然有些激动。
年轻的时候,如果在大街上碰见一个胖人,大家都很羡慕他,羡慕他有个宽裕的家境。”当时,王先生的家人正面黄肌瘦。
直到一九八三年,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家里的面粉、大米才开始多了起来。
那一年,稍晚于城里人的中国农民,整体生活水平达到了温饱。但这一年,在中国儿童的世界里,加了一点糖的冰块,还是会让他们流口水。
纠缠父母好久才能得到的饮料,在小心翼翼地喝完之前,会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很长时间。而他们手中简易塑料瓶里装着的,往往只是在开水中加了一点糖和色素。
那一年,可口可乐、汉堡、热狗、果汁、冰淇淋、奶油冰棍,即便对许多大城市里的小孩来说,也还是陌生的。
但如今,已经家境富裕的王先生会经常带着孙子去麦当劳、肯德基,喝可乐、咖啡,吃汉堡。比他更富裕的中国人,则喜欢鲍鱼、海参、牛排、日本料理和韩国烧烤。
他们的口味正日益挑剔。购买食物时,是否新鲜、是否有农药残留,甚至是否是转基因食品,都成了考量的指标。供货商们正千方百计地变换着花样,去讨好他们。
众多的中国食客,让一座座城市的夜晚变得灯红酒绿;一些国际知名的餐饮连锁店,每年能在中国新开许多家分店;虽然曾经面黄肌瘦,但如今减肥却成了“时尚”,许多人因为卖减肥药而发财。
这一切只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期间,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恩格尔系数,在中国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