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流行语录
1.外企白领
-收录理由
进外企,当白领,曾是多么令人艳羡的事儿。改革开放引来了一批批外商,于是,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涉外企业成为青年找工作的第一选择。人们还给外企白领跟单位骨干、精英人士等地位高、收入好的青年才俊取了个统一的“雅号”——“白骨精”。
2.跳槽
-收录理由
跳槽就是换工作,在今天的职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习惯于“铁饭碗”、骨子里认同一个工作干到底的年代,跳槽是要被人另眼相看的:多数时候,人们会觉得跳槽的人是在单位混不下去了。一段时期,跳槽几乎可说是外企员工的专利,他们流动性相当强,在一家呆两年的,就算老员工啦。
3.下海
-收录理由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不满于现状,纷纷投身“商海”,开公司,办企业,去外企,被称为“下海”。曾几何时,“下海”颇为风行,“下海了吗”几乎成了人们见面的寒暄语。
4.人才市场
-收录理由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这个新事物,是应人才流动的大潮而生的。最初,上人才市场招揽员工的基本上是外企、私企、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单位;国有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关也看中了人才市场,市场上单位挑人、人也挑单位的双向选择模式,成了找工作、招人才的基本原则。
5.人才交流中心
-收录理由
跟人才市场同时出现的是人才交流中心,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帮助流动人才存放人事关系和档案,成了流动人才的新“娘家”。您听听,这样的一段对话是不是很熟悉:“离开原单位,关系(人事关系)咋办啊?你不成盲流啦?”“没事儿,放‘人才(人才交流中心)’呗。”
6.孔雀东南飞
-收录理由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南沿海深圳、珠海、海南等经济特区创业氛围朝气蓬勃,急需大量人才,富有吸引力的创业机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他们纷纷抛掉“铁饭碗”,丢掉“干部身份”,把人事关系和档案寄放人才交流中心,直奔特区,寻找新的人生起点,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孔雀东南飞”。
7.北漂
-收录理由
“我们是拿自己的青春在北漂!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北京人,我们来北漂,才有了北漂。”这是西祠胡同网站上的一段话,充满激情,充满生气,也点出了“北漂”这个词儿的基本含义:外地人来到北京打拼、创业。北漂族的特点是有工作,没户口,因而就缺了那么点儿归属感。上世纪90年代中海南发生房地产泡沫后,“东南飞”的“孔雀”们不少飞到北京,大大地壮大了“北漂族”。
8.下岗
-收录理由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大批干部工人被精简下来,俗称“下岗”。下岗人员尤其是年龄在40岁和50岁之间的“4050”人员的安置,一度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的鼓励“再就业”政策,许多人经过就业培训后开始“自谋出路”。当时,刘欢的一首“从头再来”点燃了多少下岗人员的希望,传唱一时。
9.买断工龄
-收录理由
在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中,“买断工龄”成为许多企业减员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员工将连续工龄一次性卖给企业,企业以年工龄计价,不论男女老少,一次性支付连续工龄的费用,解除双方劳动关系。“买断工龄”企业操作相对简单,但给那些年龄偏大、缺乏再就业技能的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10.竞争上岗
-收录理由
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就联合发出了“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经过10年推行,“竞争上岗”、“公开答辩”,已经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常规程序。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重要改革,“竞争上岗”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选人用人透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