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重返三八线
柯林斯将军在远东期间,杜鲁门总统于12月4日至8日会见了英国首相艾德礼。艾德礼赴华盛顿之前,曾于12月2日在英国与来访的法国总理勒内·普莱文进行了短暂会晤。双方在“观点上基本达成一致”。因此艾德礼一行此次赴美代表了英法双方的意见。
尽管美国人与英国人将其分歧大部分掩盖住了,但双方仍未达成完全谅解。英国以及几乎所有美国的盟国面临的部分问题是,麦克阿瑟仍在不断地公开抱怨为中国提供“特许庇护所”和欧洲国家不支持在远东摆出挑衅的架势。最后,杜鲁门于12月5日发布了一项指令,要求凡涉及外交或军事政策的公开声明均须事先征得国务院和国防部批准方可发表。这道指令总的来讲是给所有美国政府官员的,但显然针对的是麦克阿瑟。这道后来将显示出重大意义的指令于次日传给了麦克阿瑟。
在杜鲁门与艾德礼会谈中,英国一改来美时的立场,不再同意把台湾作为和平的代价拱手让给红色中国,但却继续支持联合国接纳红色中国。在有关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上,英国要求美国做到未经与英磋商决不使用核武器。最后双方决定在联合公报中发表一项声明,其中提到杜鲁门总统希望“世界永远不需使用原子弹”,并希望英国首相随时“了解可能会导致局势发生变化的发展情况”。
柯林斯将军及时回国参加了盟国领导人12月8日的最后一次会议。他的报告多少令人感到放心。他认为联合国部队不大可能被赶出朝鲜。随着第10军与第8集团军会合一处,这支联合部队就有可能无限期地守住釜山的环形防线。
然而此次会议的最重要的一点则是美英同意按过去的分界线——三八线来结束战争。以武力统一朝鲜的这场征伐就此告终。这一决定立即在联合国引起了一次有组织的行动。印度代表贝纳格尔·N·劳爵士在英美的支持下,率领亚洲和阿拉伯的13个国家,极力要求中国和北朝鲜人不要越过三八线。北京和平壤方面对此均未作出直接反应。但数日来各国进行了多次外交磋商以及秘密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曾就停火的可能性试探了北京。12月8日的《纽约时报》上报道,华盛顿的“要员们”保证,如果共产党军队停在三八线上,联合国部队将不会再侵入北朝鲜。
12月11日,13个阿拉伯和亚洲国家开始在联合国展开行动,要将一项停火提案交三人委员会处理。杜鲁门政府在华盛顿经过一番商讨后,同意了停火条件。这些条件基本上保持了原参谋长联席会议所提出的内容:该协议仅限于朝鲜;建立一个20英里宽非军事区,大体沿三八线划出该区的南部分界线;禁止任何一方进一步增兵;并按以一对一的原则交换战俘。
十三国提出的停火提案于12月13日由联合国政治和安全委员会(第一委员会)通过。次日,又由联合国大会通过。两次美国都给予了支持。
十三国集团随即要求北京将其特使伍修权将军留在联合国。伍曾出席了早些时候的联合国会议,参与讨论苏联谴责美国的决议。十三国集团同时向中国保证:一旦达成停火,即可立即开始远东问题的谈判。
此时的北京政府处于胜利的兴奋状态,因为它已实现了在美国人和鸭绿江之间重建一个缓冲国的基本目标。洋洋得意之时,北京政府犯了一个代价高昂的严重错误。12月21日,红色中国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其理由是,凡没有共产党中国参加的一切联合国行动均是非法的。12月23日,外交部长周恩来致电十三国集团,电文亦由北京电台播放。他在电文中指责美国的行动,声称由于联合国军入侵北朝鲜,三八线已不复存在。他宣称除非就外国军队撤离朝鲜、朝鲜事务“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美国侵略军”从台湾撤走,以及确立红色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也达成一项协议,否则红色中国将不考虑停火。
很显然,中共政府认定它在朝鲜的军事胜利足以迫使美国接受以上所有要求。但他们错了。不仅因为这使美国再次下决心保护自己在朝鲜的地位,而且因为假如中国接受停火,它在联合国的身价会由此倍增,而美国以后也将很难阻碍红色中国进入这一世界机构。同样,世界舆论也会使美国感到,长期支持台湾的蒋介石在政治上并不明智。因此,红色中国由于要价太高,最终一无所获。而这场谁也不想打的战争又血腥地进行下去了。
12月23日是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并非仅仅因为红色中国决定继续打下去,以迫使美国放弃台湾,同意北京加入联合国。还有另一个原因,即第8集团军司令官沃尔顿·H·沃克中将在这一天因车祸遇难。他的吉普车在自汉城向北行驶途中与一辆卡车相撞。其继任者马修·B·李奇微中将当时是负责后勤的陆军副参谋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统率过第82空降师和一个军,为自己树立了光辉斗士的形象。李奇微也是战后在参谋长联席会议中声名显赫的一位军界领袖。
李奇微给第8集团军带来了新的精神风貌。这也反映出这位指挥官的攻击与好斗心性。李奇微是在关键时刻接管第8集团军的。该集团军现正与第10军合并。当时,两支队伍已被打得溃不成军,部队不可遏制地向纵深一退再退,将士正面临信心危机。李奇微闭口不谈失败与撤退,而只强调进攻和胜利,迅速在第8集团军官兵当中重新树立了自信心。他的军用夹克上别着一颗手雷,尽管没人指望李奇微真的会向敌人投掷手雷,但这付打扮与他那咄咄逼人的自信为他赢得了敬意。第8集团军的将士们似乎立即察觉到,这颗手雷并不是某种虚勇与自夸的象征,以引起人们对他本人的注意,而是一种手段,以此向官兵强调军队的职责就是战斗。第8集团军现正在由这样一位军官统帅,其目的就是要使该支队伍发挥它的正当作用。
在朝鲜的联合国部队在李奇微的调教下,已从一个节节败退,随时准备讲和的群体转变成为一个招之能战的军事工具。无疑,士兵们仍然希望战争结束,但在李奇微接管第8集团军后,弥漫全军的那种失败情绪则迅速消散。军人的职业观和使命感也得以恢复。正当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利用优势拒绝停火并着手新一轮强大攻势之际,他们遇到的是联合国军方面这样一位指挥官。他将与中国人针锋相对,寸土必争。麦克阿瑟将军本人也放手让李奇微自由行事。李奇微从华盛顿到达东京后,立即面见麦克阿瑟。当他问及战局有利时可否发动攻击,麦克阿瑟将军答道:“第8集团军是属于你的,马修,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干吧。”
李奇微将军走马上任后,华盛顿方面考虑的问题是朝鲜的联合国军能否坚持下去。12月29日,经杜鲁门总统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向麦克阿瑟发布一条指令。指令中说,现有的估计表明:中国人如果打算采取行动,他们有能力将联合国部队赶出朝鲜。指示如下:
从联合国其他成员国为朝鲜获得数量可观的额外兵力是不现实的。我们认为朝鲜也不是打大仗的地方。另外,引发全面战争的危险不断增加,我们认为不应投入我们现存的地面兵力,跟在朝鲜的中共部队作战。然而,在朝鲜的某一个地方对中国和北朝鲜的进攻给予有力回击,灭一灭中共军事和政治上的威风,这样做如果不会蒙受严重损失,将对我国的利益至关重要。
指示命令麦克阿瑟保卫在朝鲜现有的阵地。一旦部队被迫撤回到大田附近的锦江,中国集结大量兵力,“在那种情况下,则有必要命令你们开始向日本撤退”。
麦克阿瑟将军在12月30日的答复中,坚决主张对中国开战这一完全相反的政策。麦克阿瑟争辩说:由于中国的大部分军队已集结在中国东北和北朝鲜,其他地区十分虚弱,因此他提出采取四种行动。如果杜鲁门政府“认识到中国当局强加到我们头上的战争状态”,可以进行这些行动:封锁中国沿海;以空中和海上轰炸摧毁中国的作战能力;用国民党的军队加强在朝鲜的联合国军;允许国民党人对大陆本土实施牵制性攻击。
这条建议会把战争扩大到朝鲜以外的地区,并且有导致世界大战的危险。而这正是杜鲁门政府想要避免的。然而,美国却有许多人支持这种后来被称作“鹰派”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国观念,即战争应取得全面胜利。麦克阿瑟12月30日淋漓尽致地阐释了这一观念,从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种人主张结束这场战争,而无论后果如何;另一种人则主张把这场战争限定在一个目标范围之内,即实现公认的清楚制定的国家目标。
麦克阿瑟承认,这样的行动步骤以前曾因可能会引发一场大战而遭到过拒绝。但他争辩说,中国已完全介入,就中国而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使局势进一步恶化”。苏联是否会出面干预,他说“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海军参谋长谢尔曼上将对麦克阿瑟进攻的立场给予了有限的支持。他主张,“一旦我们在朝鲜局势稳定下来,或者等我们从朝鲜撤出之后”,即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取消对国民党军队作战行动的限制,给中国境内的游击队以物资支持,并“在中共分子对我们在朝鲜以外的任何部队进行攻击时”,从海上和空中打击中国境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