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5/珍贵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大学 内容让人喷血

清华大学藏2100枚战国竹简 失传尚书可能重现

北京日报/核心提示:挂上特殊胸牌,穿过警卫把守的大门,借助放大镜,隔着玻璃保护罩,终于得见浸泡在防霉变药水中的战国竹简的“芳容”。这2100枚距今已两千多年的珍贵竹简昨天入藏清华大学。

qinghua_shujian.jpg
上图为部分“清华简”。

挂上特殊胸牌,穿过警卫把守的大门,借助放大镜,隔着玻璃保护罩,终于得见浸泡在防霉变药水中的战国竹简的“芳容”。这2100枚距今已两千多年的珍贵竹简昨天入藏清华大学。据该校历史学家透露,两千多年国人从未见到过的古文《尚书》就在这竹简之上。

流散竹简终回国内

竹或木制作的简,一支一支用丝绳编连起来,成为册,是我国在发明纸张前的主要书写材料。此次入藏清华的竹简已流散海外多年,是清华校友赵伟国自境外抢救入藏,今年7月捐赠给母校的。按惯例,这批由清华收藏的竹简被称为“清华简”。

竹简抵达清华时,部分存在菌害霉变的危险。经过紧张的抢救保护工作,至10月初,基本完成了对竹简的第一阶段保护清理。

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历史教授李学勤告诉记者,这批极为珍贵的竹简,年代应在公元前三至四世纪,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400 年。由于竹简上的文字类似楚国文字,再加上同时入藏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上有楚国艺术风格的纹饰,判定该批竹简应出土于战国楚国境内。

“清华简”包括残片在内约有2100枚,形制多样,最长达46厘米,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固定编绳的切口及编绳遗迹清楚可见。简上文字精整,少有潦草。“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发现数量最多的战国竹简之一,经过保护整理,估计应能整理出竹简1700多支。”李学勤表示。

真本古文《尚书》再见天日

现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或文书。“清华简”属于极为珍贵的战国古文书籍,且多为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典籍。让不少专家心跳加快的是,这批竹简中出现了古文《尚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之后,首次出现的真本古文《尚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的书指的就是《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据称,先秦时《尚书》有百篇之数,但在秦始皇焚书后大多遗失。汉朝初年,一位作过博士的儒生,凭借记忆默写出29篇《尚书》,得以传世,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今文尚书”。至汉景帝末年,又在曲阜孔子后人宅屋的墙壁中发现焚书时隐藏的竹简书籍,里面有16篇古文《尚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16篇《尚书》流散,如今看到的古文《尚书》已被明清以来的学者论定为伪书。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的写本。《金縢》、《康诰》、《顾命》等部分篇目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都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篇章。例如《尚书》中的名篇《傅说之命》,即先秦文献引用的《说命》,和传世伪古文就并不相同。这意味着对“清华简”的研究可以使现代人得以重见古文《尚书》真容。

竹简中有《史记》未有的史事

这批竹简书中还有一篇编年体史书,体裁类似西晋时在今河南汲县战国魏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竹书纪年》中所记载的很多史事与传世文献并不相同。但《竹书纪年》也已流散,今日所见的“今本竹书纪年”被认为是伪书。

“清华简”中的编年体史书,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记载了很多《左传》、《春秋》、《史记》等未有的史事。此外,竹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前所未见的乐书,以及与《周易》相关的书等,均为两千余年无人见过。

1926年,王国维曾认为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两次最大发现。在李学勤看来,记载着孔壁中经和汲冢竹书的“清华简”足以与这两大发现媲美。

11位专家学者评价极高

上周,清华大学特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的11位学者专家,对“清华简”进行观察鉴定。对竹简的研究和释读是十分庞大的工程。清华将邀请国内外的学者共同完成对“清华简”的研究,并计划到 2011年该校百年校庆时,能够出版第一卷有关“清华简”的研究报告。

“这批竹简的发现,将对夏商周断代史研究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国刚说。清华大学特别成立了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专家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将对这批竹简的保护和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倍可亲网/转贴一些网友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可能有助读者理解这些竹简的意义。由于来自网络,可靠性和准确程度由读者自己判断。

匆匆扒拉了几口 顺便去老板那里打听了一些情况

这东西牵扯两千余年的学术恩怨 一直延续到今天都没完没了 老板用了诗经中的一句来形容 “岂不怀归 畏此简书” 这东西一出 有些人要害怕了

俺一个个说吧

死清华保密工作做的太好 只通知了有简帛专业的几个高校和单位的学科负责人 俺们学校虽然有古文字专业 但没有直接做简帛的 所以知道的并不比媒体早

先说说这个东西的真伪 基本上假的可能性没有 原因有三

一 数量巨大 想要逃过碳14 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出土的光头无字简后写 不太可能有这么大数量的光头简

二 这批竹简的内容太猛了 不光对经学 更主要的是对先秦史 具有颠覆性 作伪的难度太高 先秦竹简作伪 没有人敢伪造用这类对学科有大量颠覆性的内容 很容易识辨出假来

三这次负责人不是李学勤先生 虽然他精通甲骨学、简帛文字 但专长是青铜器负责人是北大的李伯谦和复旦的裘锡圭 李他参与过二里头、殷墟、曲沃晋侯墓等发掘 对于这类出土资料的处理非常在行 裘是国内最杰出的古文字学者其他的还有上博、武大、吉大的囊括了国内简帛专业最顶尖的学者 他们的认定是可靠的

以上三点 假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下面说说内容 这东西关乎中国两千余年的学术史 一直到今天 可能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的历史就是这么神奇 学术的一脉相承 恩怨也传到了今天

我用通俗的语言普及一下这些问题 不涉及深入的

先说其中的尚书 为什么叫古文尚书呢 尚书当然都是古文 不会是现代的白话文 这个古文是对汉代人来说的

经过秦时的焚书 西汉时很多古籍都没有了 西汉的学术是怎么传播的呢 就是讲学 坑儒 不可能杀光 很多人都背的滚瓜烂熟 后来就这么有徒弟跟着学老师讲学 背书 就把记得的写下来 自然会出错 于是 跟武侠片里的一样 出现很多门派 大家讲的同一本书但内容可能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讲诗经的学派 就有四家:齐诗 鲁诗 毛诗 韩诗 现在只剩下毛诗了

尚书就比较糟糕了 丢掉很多没人知道了 打听来打听去据说有个老头会 这个老头叫伏生 焚书坑儒时 他偷偷了藏了一点在家里的墙中 后来允许读书了 他刨了出来 被耗子啃掉一些大部分还在 就教人读朝廷知道了 赶紧派人去召这个老头 他已经九十多了 就让人到他家里去学 年纪大的人 口齿不清 就让他女儿转述 可想而知这么倒了n把手的东西可靠性怎样了 但没办法 只有这个了

过了些年 鲁王想扩建宫室 结果把孔府的宅子推掉了一些 发现墙壁里面藏了很多书 里面有尚书 而且比伏生的那个多一些内容 都是用六国时期文字写的 对汉代人来说 自然是古文了 于是这个就叫古文尚书 伏生老头的那个就叫今文尚书

孔子的后人整理了这个古文尚书 献给了朝廷 但不受重视 没有成为法定认可的 这么一来二去 就失传了 到了东晋 一个家伙突然献出古文尚 还有孔子那个后人整理时的序言 这个古文尚书又多了一些 于是索性合并起来吧 这样 今古文尚书一锅烩了

到了南宋时 有人开始怀疑东晋出现的这个古文尚书是不是真的 由于一直以来 这个一锅烩的尚书都是官方认定的 加上这个怀疑也没什么力量 所以影响不大

到了清代 学术昌盛 有个家伙怒了 写了一本古文尚书疏证 列举了n多的例子 一下子认定了东晋出现 一致传到后来的这个古文尚书是假的 证据确凿 所以成了定论 但不断还是有人跑出来哭哭啼啼说不是假的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看似是对经典的内容和传承不同 但由于牵涉到统治阶层的正版认定 古文学派也不想被黑屏 所以斗来斗去 已经远远不是内容之争了

从东汉到唐 基本是古文学派占据优势 宋学兴起 古文学派衰弱下去 没多少人搞文字研究了 全都讲思想去 清代 古文学派复兴 到了乾、嘉达到顶峰就是后来常说的乾嘉学派 后来就慢慢衰弱下去 直到清末 康梁借经改制 提倡今文经学 斗争又死灰复燃 我们熟悉的章太炎和他得意弟子黄侃就是古文学派

这些牛人已经到了民国 学术一代代的传承 比如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就是章黄学派传人最多的学校 前段时间百家讲坛上的莫砺锋 讲《诗歌唐朝》的 他的老师就是黄侃的徒弟

当然 现在今文学派已经消亡 但不断还是有人替那个东晋突然冒出的古文尚书喊冤 已经超出了学术争鸣的范畴 所以老板说岂不怀归 畏此简书

这东西一出 对那些喊冤的人是釜底抽薪

下面说这批竹简中 其他部分的东西

由于我不搞历史 所以对尚书这类文献比较重视 所以用了这样的标题 但其实 这批竹简中 更重磅的炸弹不是古文尚书 而是这批纪年类史料 从西周到战国前期 时间跨度非常大 很有可能是一些官方史料 两周时诸侯国都有修史习惯 而且先秦没有私人编史的习惯

关于夏商周的断代 由于汉学家们恪守近古 没多少人研究 直到清代 出了个猛人崔东壁 写了一系列的考信录 对于三代史实一一考订不再盲信这对中国上古史研究具有开创性 他的研究一直埋没 到了民国 古史辨派打破旧史学 开创疑古时代接着就有了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文献史料和考古发掘结合 重建可信的上古史 于是“上穷碧落下黄泉 动手动脚找东西” 有了后来轰动世界的殷墟发掘重建殷商史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商代资料的可靠性

前面帖子里有同学提到“钱穆挂早了。”他是比较懂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钱穆最擅长的就是根据史料来建立准确历史 这在现在看 是比较旧的方法了 但在引入现代考古学之前钱穆确实是文献历史派的巅峰人物他的成名作: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 全凭文献考订 极为精湛 刘向 刘歆父子系年 一直弄不清楚他二人是两汉学术史的关键性人物其生平直接关系到大量典籍的真伪性研究 汉书人人会读 而钱穆就单凭汉书 考订出二人年谱 让人叹为观止

报道中为什么要提竹书纪年这本书呢 因为这批竹简很可能就是 或者是相似性质的 这个东西跟古文尚书一样 发现后 又失传了他是西晋时一个家伙盗了战国时魏国墓 发现了一批竹简其中的竹书纪年 大概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失传了 但是到了明代又出现了 他的可靠性也有很多问题但研究后发现 并不是那么不可靠里面的纪年比很多史书都可靠

在先秦诸子系年的序言中 钱穆就凭借这本不那么可靠的竹书纪年 订正史记错误 还有很多关于殷商的纪年 跟后来出土的甲骨文 完全吻合

所以可以想见 跨度如此大的 包含了几百年纪年的史料 如果真本出现 会对夏商周断代产生如何巨大的影响 要知道 现在对于先秦断代的资料十分有限 主要还是依靠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金文 所以 这批纪年的出现 对于构建可信的上古史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是这批竹简让人喷血的原因之二

清华这次很不厚道 7月份到手的 这边只通知了复旦和上博 已经快引起公愤了

不过着急的是他 因为清华干不了这活 他没有搞古文字和简帛的人 顶多是想捂一下先拿下国家拨款

应该就在这些天会拿到部分 全部胶卷今年肯定会到手

清华比谁都急 不赶紧公布 让大家释文 他搞不下去

夏朝没什么争议 庞大的宫殿群 青铜器 作坊等等 这些都足以证明夏是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 但由于没有发现文字 无法印证文献中的各王世系 所以严谨的学者会说夏朝存在有疑问 这个疑问指的是王朝世系 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整个时代不存在

否则 殷商发达的文明是天上掉下来的 还是石头里蹦出来的?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