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晓霞/国家质检总局在完成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全国专项监督检查后,又紧急组织开展了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重点抽查检验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的蒙牛、伊利、光明、三元、雀巢等知名品牌企业生产的液态奶是否含有三聚氰胺。18日公布检验结果,蒙牛、伊利、光明多个品种的液态奶都含三聚氰胺。
三元的奶粉和液态奶都没有问题。
按照张维迎和周其仁等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国有企业搞不好是因为企业不是自己,所以没有尽心尽责地经营好国有资产的动力,只有把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让企业家成为真正的所有者,企业才能经营好。按照经济学家们的“产权理论”,国有企业搞不好的根源是丧失了最终所有者的监督约束,搞好国有企业的唯一办法就是将公有资产私有化到个人头上。按照吴敬琏先生的理论国有企业要搞好就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他认为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督会组成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他的这一主张被写进了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认为只要把公司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了,公司制企业自然就充满生机和活力,国有企业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搞不好是因为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蒙牛、伊利都是上市公司,蒙牛、伊利、圣元,这些私营企业的确有经济效益,蒙牛自己说,他们“创业 8 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蒙牛速度”和“蒙牛奇迹”。 2006 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162.46 亿元, 同比增长 50.1% ,年均递增 138 %; 实现 利润 7.27 亿元,同比增长 59.21% , 年均递增 182 %; 完成税收 7.8 亿元,同比增长 60.11% , 年均递增 158 %;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5% 以上; UHT牛奶销量全球第一,液体奶、冰淇淋和酸奶销量居全国第一;乳制品出口量、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居全国第一。
可这样的效益是建立在对消费者生命健康损害的基础上的。
北京三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国有独资企业,是以农牧业为基础多元化经营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是首都最大的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三元的网站上,我没有查到三元的业绩,是像蒙牛一样一年实现利润几个亿,还是亏损多少万。但是,三元的产品是合格的。
我很想知道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我们通过考察蒙牛的“超速”成长史,应该可以了解为什么蒙牛的产品中也大量存在三聚氰胺。
蒙牛创立于1999年,蒙牛从发起成立时的9个人,900多万元的第一批投入资金。5年中其业务年均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365%。蒙牛上市到如今市值超过40亿港元。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曾任伊利股份董事会执行董事、生产经营副总裁,在如今蒙牛董事会中,另有3名成员也曾在伊利担任重要管理职务。
经历了国内上市努力的失败后,2002年6月,蒙牛管理层与摩根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商投资机构定下协议:外资投入2.16亿元,只占32%的股份,即2000多万股,折合起来,“蒙牛股份”的外资进入成本为10.1元/股。另外,若蒙牛在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不能达到50%,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有的7.8%股权,即7830万股转让给摩根士丹利等策略股东;反之,若达到50%的增长幅度,这3家股东就将把同等数量的股权转让给管理层。幸运的是,到了2003年8月,牛根生就已经提前完成任务了。“蒙牛股份”的财务数据显示:税后利润从7786万元增至2.3亿元,增长了194%。
2004年3月23日,牛根生以各1美元的象征性代价,从三家外资投资者手中获得了上市公司“蒙牛乳业”4600万股股份,价值1.8055亿港元。 2004年6月,蒙牛在摩根斯坦利、鼎辉、英联三家外商投资机构的帮助下,在香港成功上市,蒙牛乳业(hk2319),公开发售3.5亿股,公众超额认购达206倍,股票发行价高达3.925港元,全面摊薄市盈率19倍,ipo融资近14亿港元。同时也给予其同业最大竞争者伊利重重一击。
蒙牛乳业没有政府性投资和国内投资机构入股,是一家由自然人持股同时又吸纳境外投资机构股的企业。股本结构中,牛根生的个人持股比例占6.1%。众多管理层以及业务伙伴通过信托方式持股,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也继续持股。
蒙牛上市之后,外商投资机构又与蒙牛签订了一份协议:要求蒙牛未来3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达到50%,也就是说蒙牛在2006年的税后利润要达到5.5亿元以上,如果税后利润率保持4.5%,2006年销售额需要在120亿元以上。否则,没收蒙牛管理层7830万股给外资。
本人以为,为了达到该协议的目标,蒙牛使用三聚氰胺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们同样可以通过了解伊利近几年的变化了解其产品中也会出现三聚氰胺的原因。
伊利起家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奶厂,起家时的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性质是国有企业,1996年伊利在上交所上市。拥有国有股3200万股。
2001年,伊利公司开始MBO(私有化)。
为了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期权激励,为了便于持股,伊利公司用激励资金注册了启元投资有限公司,企业法人即为郑俊怀。其中,郑俊怀出资2540万元,杨桂琴出资34万元。2002年,呼和浩特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的伊利国家股全部被划拨到市财政局名下,并于当年将其中的500万股(占总股本的3.41%)有偿转让给启元公司,至2003年末,股份持有增至4.38%,成为伊利股份的第二大股东。而启元则是由伊利20多位高管组成的投资公司,其中郑俊怀的股份最多。
华世商贸于1999年底成立,注册资本50万元,张显著和李永平分别出资20万、30万元。2002年11月增加注册资本415万元,由郑海燕、马庆、李凤兰三人共同缴足,他们三人分别是郑俊怀之女、杨桂琴的丈夫、李永平之母。郑海燕以占49.47%的比例为华世商贸第一大股东。
2002年10月,伊利董事长郑俊怀在董事会上提出购买国债的想法。11月开始,近3亿元资金陆续打到闽发证券。截至2004年9月7日,已售出所持全部国债,收回资金2.2亿元,累计亏损775万元。
2003年3月,呼和浩特市财政局拟将所持伊利股份2802.87万国有股转让给金信信托,占总股本的14.33%。转让价格定为每股10元,而其时伊利的每股净资产为9.54元,半年每股业绩已经达到0.58元,该转让被市场指责为低价转让。7月,股权转让获得批准完成过户,金信信托成为第一大股东,受让的股权性质由国有股变为法人股。
由于在时间和金额上,伊利股份的国债投资与金信信托的国有股收购几乎吻合,市场怀疑国债资金很可能被腾挪出来,作为实施MBO的资金。
博时基金价值成长持有伊利3.30%的股份。2004年9月底,博时价值成长成为第一大流通股股东。金信信托是博时基金的第一大股东。 金信信托14.33%以购买国债渠道隐性转移资金使得金信收购成功,董事长郑俊怀为金信信托背后大股东。
启元投资4.38%伊利20多位高管组成的投资公司,董事长郑俊怀股份最多。
华世商贸2.16%有伊利高管层个别人士及亲属共同出资组建 。
2004年12月20日,伊利股份“紧急停牌”。12月17日,董事长郑俊怀、副董事长杨桂琴、董事郭顺喜、财务负责人兼董事会秘书张显著及证券代表李永平5人因涉嫌挪用公款,违法进行MBO被刑事拘留。2005年4月7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金信信托已于4月6日与呼和浩特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金信信托将其持有的公司社会法人股5605.74万股(占总股本14.33%)协议转让给呼市投资公司,每股转让价格为5.352元,转让总价款为3亿元。呼市投资公司正是该市国资委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
2004年“伊利股份”的最大的竞争对手“蒙牛乳业”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亿港元,给予伊利一个重创;董事长郑俊怀涉嫌挪用巨额公款进行MBO的丑闻,使“伊利”这个曾经在资本市场上最耀眼的绩优蓝筹股,一夜之间成为了MBO风潮中一片被吹落的残叶。 伊利要“咸鱼翻身”,在奶粉、液态奶里加点三聚氰胺也是“正常”的吧。
9月18日上午举行的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河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史贵中通报说,18日凌晨,又有涉及“三鹿问题奶粉”事件的12名犯罪嫌疑人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截至目前,被批准逮捕的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达18名。警方共缴获可疑化学品近300公斤,经河北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检验确认,其中有三聚氰胺222.5公斤,其余正在检验中。被逮捕的18名犯罪嫌疑人,居住在石家庄市下属的8个县市区,涉及10家奶站(场、厅)。在上述犯罪嫌疑人当中,奶站(场、厅)的法人代表、经理、负责人12名,非法销售三聚氰胺的人员6名。
如果说三鹿的问题是由N家奶站(场、厅)的中间商导致的,那么蒙牛、伊利、圣元等,你们的问题又是由谁导致的呢?让我们看看蒙牛、伊利、圣元自己吹嘘的质量检验,如果真是这样的检验,三聚氰胺是无论如何也跑不到奶粉和液态奶里去的,也就是说,这些奶里的三聚氰胺只能是由内部人员放的,奶农是不可能放的。
蒙牛公司说他们“在质量管理上创造性地采取了两项举措,被概括为“一净一稠”。一是着眼“净”,在国内第一个建起了“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杜绝了残留陈奶污染新奶,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草原牛奶的原汁原味。二是着眼“稠”,添加了“闪蒸”工艺,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牛奶闻更香饮更浓。
2003年,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部门严格筛选、检验、认证,认定蒙牛产品符合航天员专用标准。航天员的专用食品有着严格的筛选标准,有关规定达 8页字之多,通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部门“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的层层筛选,并经多次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的检测,认定蒙牛产品符合航天员专用标准。
伊利集团说,他们的液态奶事业部新工业园是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基地。生产线。主要生产伊利纯牛奶和乳饮料系列产品,目前日处理鲜牛奶1800吨。生产车间环境达到食品级GMP要求;其生产全过程:计量→原奶检验→收奶→过滤→降温→贮存→牛奶巴氏杀菌及标准化→巴氏奶贮存→预热→配料→均质→冷却→贮存→UHT杀菌→无菌待装→无菌灌装→成品自动装箱、码垛→自动立体仓库贮存→保温试验合格→出厂,均实现全自动控制。
圣元公司说“自1999年至今,圣元公司一直致力于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分别在三江平原、松嫩江平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各奶源基地环境优美、远离污染,为公司优质、无污染的原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公司投资70万元引进了丹麦福斯公司FT120型乳品全组分析仪,可测定乳脂、乳糖、蛋白质、冰点(防止掺水)、密度、酸度、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等,此外,还利用各种理化手段可检测出含盐、碱、硝酸盐、亚硝酸盐、胺盐、尿素、淀粉、蔗糖等的搀假乳或低质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按质论价体系,奖优罚劣,不断的提高原料奶质量。另外,公司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从2002年6月1日起对公司各生产加工基地的原料奶进行抗生素控制,严格按照GB 4789.27-94的标准对原料奶进行检验,对广大的奶农进行宣传与教育,对于含有抗生素的原料奶拒收,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有效防止了不良原料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及疾病传播,达到了产品质量零缺陷。并引进国际著名生产设备(德国ROVEMA公司和瑞士INDOSA公司设备),进行全程质量生产管理,实现当日收奶,当日生产,保证产品始终拥有第一天的新鲜。
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严格的检验,奶粉、鲜奶中的三聚氰胺一定是自己长了脚走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