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中国外汇储备向何处投?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吉密欧(Jamil Anderlini)北京报道

2008-09-16

当中国资产规模达2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公司(CIC,简称:中投)于去年9月成立时,世界其它地区猛然意识到,中国将在全球范围内大举收购。

由讳莫如深的专制政府控制巨额资金,通过收购有价值的企业,来实现中国共产党不宣的政治和战略目标,对于这种前景,许多西方人心中充满了矛盾。

然而,在中投成立之前,负责管理全球最大规模外汇储备的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已经涉足全球股市,秘密收购了多家西方大型上市公司的少量股权。

外管局还负有拟定外汇市场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外汇交易的职责。在中投成立后,外管局迅速而隐秘地扩大了在一些全球最大公司建立少量头寸的计划,包括在英国石油(BP)和道达尔(Total)这类公司持股,另外还在至少3家澳大利亚最大银行持有股份。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北京的官员确认这些报道大部分属实——外管局还在香港设有一家影子分支机构,购买了众多英国及其它市场上市公司不足1%的股权,其中包括力拓(Rio Tinto)、吉百利(Cadbury)、皇家荷兰壳牌(Royal Dutch Shell)、泰莱(Tate & Lyle)、Drax和水环纯水务(Severn Trent)。

在一些西方政治家担忧中投的透明度及其战略和政治意图时,外管局在不断增加其离岸股本头寸。据熟悉外管局运作的北京人士估计,外管局如今的头寸规模已超过中投可投资于海外的900亿美元总额。

中投的成立具有明确目标:增加中国愈1.8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部分资产的收益。中投曾再三公开表示,其投资决策以商业考虑为基础,不会受到政治利害关系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外管局很少发表公开声明,从未透露过投资标准,并煞费苦心地掩饰在世界各地的投资。

过去一年,中国新增外汇储备超过4000亿美元——从去年8月底的1.4万亿美元增加到今年6月底的1.81万亿美元。这给外管局造成了更大压力,迫使其将投资从低收益的美国国债转向多样化。

香港的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Center on China’s Transnational Relations)主任戴维?茨威格(David Zweig)表示:“如果外管局在这些企业的头寸增加到有能力对它们的政策造成重大影响的程度,就必然会敲响警钟。”

同样明确的是,外管局至少有部分投资决策是依据政治标准做出的。中国政府选择了外管局作为相关实体,在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分两批购入3亿美元哥斯达黎加政府债券,以换取哥斯达黎加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与中国政府建交。

多年来,台北和北京一直利用“金元外交”,劝说小国改变外交立场,但中国的经济繁荣使这场竞争到达了台湾再也无力对抗的阶段。

9月5日,哥斯达黎加最大的报纸La Nación赢得一场诉讼,法官下令哥政府向公众公开中哥协议的相关信息。之后,英国《金融时报》获得了中哥协议的相关文件。

2007年4月,即中哥外交协定签署前不到一个月,外管局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Bo An Investment Company,由外管局官员担任公司董事,注册资金仅为1万港元(合1282美元)。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家公司的任务是接收哥斯达黎加国债的利息付款。4位经常与外管局有业务往来的人士均表示,这十分不寻常。

外管局及其三家分支机构均拒绝置评。

中国外交部在发给英国《金融时报》的声明中表示,中方购买哥国债的有关过程完全符合国际商业规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并严格按照中国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操作。

但考虑到外管局至少有部分投资具有明显政治意图,许多观察家都在疑惑:为什么中国政府选择让行事隐秘的外管局购买外国公司的股份,而不是通过中投购买。

译者/何黎

Leave a Comment